时间: 2019-11-01 10:27:40 | 作者:F小姐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为什么道理我明明都懂,却还是没有成为学霸呢?
我仔细想了一下,我跟所认识的各路学霸们的显著差异在哪里,发现他们大多比较理智,尤其具有全局意识,具体表现就是,即使是他们不感兴趣的科目,他们也能考得很好,他们感兴趣的科目当然就考得更好了。
而我呢,总是很任性。就拿大学来说吧,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科目,无论它是必修还是选修,无论它占的学分高还是低,我在这门课上都是绝顶的三好学生,上课坐第一排,积极跟老师互动,笔记做得十分详尽,以百分之一万二的精力做作业,考试高分飘过。如果遇到我不感兴趣的科目呢,我就是个无法无天的混混。要是碰上不统计出勤的时候,还会懒癌发作干脆翘课。作业应付一下,考试也临时抱抱佛脚了事儿,只要不挂科就可以了。
分析到这儿,我觉得我和学霸之间的本质差距在于:动机。
相信很多学霸每个学期开始都会给自己设立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期末要考全班第一,比如这个学期要继续把平均绩点维持在4.0,比如学年结束要拿国家奖学金,如此这般。这些目标都是非常直观的,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可以衡量,它们的实现往往也就需要有高分作为依托。
但是我的目标一般都不会这么定。我最在意的是,希望自己在学校里真正有所得。这个“有所得”包含的范围就很广,往往是一些需要叙述的经历,一些珍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瞬间。可能很多年之后我还是会记得,我为了找到选题坐在脏兮兮的地上和流浪汉聊天的故事,我的写作课教授带着我们全班去郊游的故事,我为了完成作业歪打正着采访到了自己仰慕的记者前辈的故事,诸如此类。
所以,对我来说,分不在高,够用就行。这种心态在一些学霸看来可能是无法想象的,简直是不思进取,但换个角度来说,无非就是人各有志呗。
从根源上来说,能不能成为学霸也和家庭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曾经也听闻一些学霸朋友感叹过,成绩不好在家就没有地位呀。不禁让我想到《生活大爆炸》里的Leonard。虽然他是物理博士,智商高达173,博士论文还曾经拿过年度论文奖,可是还是被他的科学家母亲嫌弃,认为他的研究没有原创性。唉,看来有的时候,学霸也是逼出来的。
我有的时候觉得我爸妈三观就特别正,从来也没给我灌输过什么一定要考前三前五这样的观念。我记得初中高中的时候吧,每次跟爸妈汇报成绩,我爸就说,不错不错,有研究表明,社会上大部分成功人士在念书的时候都不是排第一第二的,中等偏上就最妥当了。天知道他这句所谓的“研究表明”是不是瞎编的,但反正把我哄得挺开心,一直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里悠然自得。那时候什么比赛都参加过,唱歌啊、跳舞啊、讲故事啊、朗诵啊、英语剧啊、历史剧啊,总之就是一门心思地在不务正业。
后来我仔细一想,不务正业这码事儿肯定是家族遗传。我爸,一个学物理的,结果整天不安分地喜欢写作,当过自由撰稿人,还特别喜欢玩摄影、练书法,据说还混进过体操队;我妈,一个念幼儿教育的,结果玩得一手好乐器,口琴钢琴手风琴,又作曲又唱歌还跳舞,后来竟然跨界去考了电台主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这么丰富,这么多姿多彩,想必也没什么闲工夫潜心学习当什么学霸。但说句实话,生活本来就很广阔,即使没当成学霸,剩下的选择也很多呀。
理想中的我,从来就不需要用学霸的标签来定义自己。所以,现实中的我,也就顺着自己的性子,走了一条不同的路。
以上,就是我没有成为学霸的全部原因啦。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