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0-24 09:56:36 | 作者:卢有均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近日,《华西都市报》一则消息说: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8年来,网友每年寄来几十吨衣物,在学校和邮局挤压成山,这让学校犯了愁。
笔者读到此,五味杂陈。既为这场长达8年的送温暖接力赛赞叹,也为类似的添堵事至今仍在上演而恼怒。学校收到爱心捐助,本是件好事儿,缘何最终成了犯愁事呢?其实原因很明了:学校收到的爱过剩了,而施爱者的爱仍在持续。这种盲目的爱突破了正常需求的温暖,其实是对资源的浪费。
时下,又到了年终岁末, 送温暖活动也开始启动。此时,送温暖无论是作为党和政府关怀群众的形式、还是集体单位或个人扶危济困的工作方法,应该从上文实例中有所借鉴。
笔者认为,一方望眼欲穿,一方雪中送炭,才是送温暖的初衷。因此,送温暖要接地气,做到以人为本,这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众所周知,过去数十年里,大众理解的送温暖更多趋向慰问金、食品、衣物等物资的发放,看望慰问对象主要局限于基层困难群众或社会弱势群体。而今,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送温暖从内涵到外延都被赋予了更多使命。小到百姓吃穿,大到资金项目,可谓无所不包。咱老百姓日子红火,不愁吃穿了,那就得因时因势,对送温暖的内容进行调整。不差吃的穿的,那就送文化、送技术、送医疗……总之,百姓生活多彩多姿,契合百姓需求最关键,切莫固步自封,局限于思维死角。否则,送出一份老百姓并不领情的厚礼,只会沦为笑谈。
这几年,接地气一词汇使用频率很高。在开展多形式的送温暖活动中,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就是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时,不能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更不可盲目行事,当成任务,搞应付交差的老把戏。西藏幅员辽阔,藏西北重牧,送牛羊肉就显得多余;藏东南农耕发达,送粮食一样受白眼。因此,送温暖是否真正暖人心、得民心,关键还得看党员干部对老百姓的需求了解多少,对他们的愿望、诉求、利益是否真正放在了心上。
当然,本文开篇实例中,学校在爱心饱和后,处理方式也有欠妥。如果及时向民政部门或爱心发起者拨去一个求助电话,通过官方或媒体等手段,截住或者分流爱心,积压成山的衣物也不至于成包袱。因此,无论是送温暖的发起者,还是受惠者,各方多一点责任心,多一点公仆意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送温暖不是作秀,来不得半点懈怠。我们要通过送温暖这个平台,不仅要达到缓解或解决困难的目的,更要确保这份温暖传递出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