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读《北平硝烟》有感:新视角中的抗战新叙事

时间: 2019-10-15 09:26:20 | 作者:匿名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读《北平硝烟》有感:新视角中的抗战新叙事

  新视角中的抗战新叙事

  一直从事现实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孙晶岩,这一次沉潜到了北京抗战史实的挖掘与写作中。这有着其个人的“渊源”:她的小学曾经是日寇的集中营,中学前身是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战争渐行渐远,感受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牢记历史,才能更珍惜美好的“安宁平定”。这部新作《北平硝烟》,就包含很多作家自己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真实感受。

  《北平硝烟》以其新视角中的抗日新叙事,成为今年活跃的抗战报告文学写作中颇具特点的一部重要作品。相对于王树增《抗日战争》叙写全民族抗战,《北平硝烟》写的只是北平局部的抗战;不同于何建明《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对于重大事件的再报告,《北平硝烟》更注重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叙写北平抗日历史。这些散点包括古北口战役、老10团抗日、地下党抗日、国际友人抗日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北平抗日的历史真实。作品既有对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侵略者在古北口正面战场殊死搏战的详写,更有贯穿抗日全程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在冀东、平西、平北敌后根据地的抗日纪实,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胜利的历史观。同时,《北平硝烟》在写侵略者时,拒绝“抗战神剧”游戏历史的态度,拒绝为制造娱乐而将日军作夸张式的“小”鬼子化的写法。作品中的侵略者既建造“人圈”,凶狠残忍,灭绝人性,又计谋多“鬼”,作战凶猛。这一方面呈现了历史的本真,另一方面展现了抗日战争艰苦卓绝、胜利来之不易的历史实情,体现了历史写作的严肃态度。

  报告文学作品中是否有新的信息是评估其价值的重要标准。仅有对旧材料的整理,少有新材料的呈现,作品就少了新鲜度。孙晶岩的写作注意把握北平抗战的独特性,并且从中选择具有新意的材料加以再现。1933年1月到5月的“长城抗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国军队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古北口更是“打响了北平抗战第一枪”。我们大多只知道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等,对古北口的抗日知之不多。孙晶岩在《北平硝烟》中以首章“长城抗战”和第二章“一寸山河一寸血”两章的篇幅,对古北口战役的背景和作战的具体情状作了详细叙写,弥补了有关这一段历史书写的短缺和不足。另外,她不满足于有关古北口战役的一般史料,想方设法地从参与战事当事人的回忆录、相关电文、战报和《大公报》《申报》等当时报纸的报道中,获得更多丰富的资料,使得作品对古北口战事的叙述更具体、丰富和真切。

  《北平硝烟》另一个重要的新叙事(),是以老10团为主的平西、平北、冀东敌后根据地抗日故事的书写。作者突出老10团,一是由北平抗战的史实决定,二是这个团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分子团”,有“72个大学生”参加,他们“性格特异,棱角分明”,“是一群极富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团长白乙化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作品以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生动细节,写活了这一性格鲜明、文武兼得的抗日“一条龙”英雄形象,他在抗日英模中独具光彩。

  历史题材的非虚构写作,成为当下报告文学创作的一大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作家单做纸面功夫,单纯依赖现成的档案史料进行静态写作,缺乏主体的参与,少有“人”的“出席”,显得很平面,缺人气。《北平硝烟》的作者孙晶岩喜欢行走,“我拿出田野调查的看家本事,整整3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很多的抗日遗址穿梭寻访。她尤其注重寻访健在的当事人、见证人。“找到的抗战时期的活化石都已经八九十岁,所有的采访都要扯着嗓子大声提问,我亲眼看到了日寇留下的罪证,亲耳聆听了日军侵华见证者的控诉”。正是以这种方式进入作品的写作,作者就不仅是一个外在的叙事者,而且也成为叙事对象的串联者、新内容的发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平硝烟》是一部北平抗日战场的当代寻访记。

文章标题: 读《北平硝烟》有感:新视角中的抗战新叙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30611.html

[读《北平硝烟》有感:新视角中的抗战新叙事]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