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一战的战场在欧洲,凭什么能被称为“世界大战” 对一战二战的定义是否反映了欧洲中心论

时间: 2023-05-25 17:00: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一战的战场在欧洲,凭什么能被称为“世界大战” 对一战二战的定义是否反映了欧洲中心论

一战和二战的区别!!!

二战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一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主要在欧洲。二战历时六年,世界80%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遍布欧、非、亚及太平洋岛屿,参战国也多,武器(如原子弹)的破坏力更强。

②性质不同。一战是由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斗争而引发的,基本上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则是法西斯势力疯狂侵略扩张引起的,主要是反法西斯战争。

③一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二战则是由局部战争到世界大战,更具有世界性。萨拉热窝事件不久,一战全面爆发。二战则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先期爆发,德国突袭波兰后再全面爆发。

④参战国成分有很大差别。一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二战的参加国有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握剑��倚纬闪朔捶ㄎ魉雇骋徽较撸�迪至瞬煌�缁嶂贫裙�业牧�献髡健?

⑤二战对帝国主义的打击更大。二战打垮了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⑥二战更大地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东欧8国、亚洲4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

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

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

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

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

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

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

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

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

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

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

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

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

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也遭受重创。战争期间,德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经济损失达3000亿美元;日本动员的最大兵力为9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通常分为轴心国的战略进攻与同盟国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与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的战略进攻与轴心国的战败三个阶段。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先后在各自的战场上展开全面战略进攻,在遭到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后,其进攻锐势逐渐减弱,终于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地区、非洲战场的阿拉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域到达战略进攻的终点。

在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之前,各主要战场均有着各自的战略相持阶段。1942年11月前后,盟军在三个主要战场先后进行的斯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和瓜达卡拉尔岛战役,标志着大战战略转折的实现。

1944年,同盟国在欧亚战场先后转入全面战略进攻。欧洲战场方面,苏军率先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美英等国盟军随后在法国登陆,形成对德国的东西夹击。亚洲与太平洋战场方面,盟军通过岛屿登陆作战和海空作战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欧亚各国的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则配合着盟军的进攻,加快了民族解放的步伐。

1945年2月,苏联、美国、英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共商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大计。1945年4月1日,盟军在鲁尔地区合围西线德军主力,下旬即进抵易北河一线。苏军于4月16日发起柏林战役,25日与美军会师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正式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于7月17日至8月2日举行波茨坦会议,商讨如何处置德国、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议期间,中国、美国、英国签署并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公告内容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绝。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9日兵分三路向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在中国军民协助下,苏军解除关东军武装,11日进入朝鲜北部地区,25日占领南萨哈林岛,9月1日进占千岛群岛。8月9日,毛泽东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面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抗日游击队立即向华北、华中、华南敌占区发动进攻,并抽调大量兵力进军东北,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取得反攻的重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28日,盟军开始在东京附近和其他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代表在驻泊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即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交战双方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火炮、军舰等现代武器装备,并首次使用雷达、火箭炮、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导致作战形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出现了闪击战、大纵深作战、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空母舰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在战争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对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的影响深远,为各国国防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的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奠定的“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的相对和平创造了条件。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诸强并立、相互争霸的格局,出现了美国独霸的一统天下。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欧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前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
二战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一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主要在欧洲。二战历时六年,世界80%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遍布欧、非、亚及太平洋岛屿,参战国也多,武器(如原子弹)的破坏力更强。

②性质不同。一战是由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斗争而引发的,基本上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则是法西斯势力疯狂侵略扩张引起的,主要是反法西斯战争。

③一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二战则是由局部战争到世界大战,更具有世界性。萨拉热窝事件不久,一战全面爆发。二战则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先期爆发,德国突袭波兰后再全面爆发。

④参战国成分有很大差别。一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二战的参加国有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握剑��倚纬闪朔捶ㄎ魉雇骋徽较撸�迪至瞬煌�缁嶂贫裙�业牧�献髡健?

⑤二战对帝国主义的打击更大。二战打垮了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⑥二战更大地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东欧8国、亚洲4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

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

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

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

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

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

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

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

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

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

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

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

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

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方面的代价。战争期间,苏联、美国、英国军队伤亡总人数达1860万人,苏联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美国财产损失3500亿美元,苏联财产损失2000亿美元,英国财产损失1500亿美元,中国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法西斯国家本身在大战中也遭受重创。战争期间,德国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人,经济损失达3000亿美元;日本动员的最大兵力为9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8%军队伤亡总数达216.1万人,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通常分为轴心国的战略进攻与同盟国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与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的战略进攻与轴心国的战败三个阶段。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先后在各自的战场上展开全面战略进攻,在遭到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后,其进攻锐势逐渐减弱,终于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地区、非洲战场的阿拉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域到达战略进攻的终点。

在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之前,各主要战场均有着各自的战略相持阶段。1942年11月前后,盟军在三个主要战场先后进行的斯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和瓜达卡拉尔岛战役,标志着大战战略转折的实现。

1944年,同盟国在欧亚战场先后转入全面战略进攻。欧洲战场方面,苏军率先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美英等国盟军随后在法国登陆,形成对德国的东西夹击。亚洲与太平洋战场方面,盟军通过岛屿登陆作战和海空作战对日军展开战略进攻。欧亚各国的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则配合着盟军的进攻,加快了民族解放的步伐。

1945年2月,苏联、美国、英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共商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大计。1945年4月1日,盟军在鲁尔地区合围西线德军主力,下旬即进抵易北河一线。苏军于4月16日发起柏林战役,25日与美军会师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正式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于7月17日至8月2日举行波茨坦会议,商讨如何处置德国、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议期间,中国、美国、英国签署并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公告内容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绝。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9日兵分三路向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在中国军民协助下,苏军解除关东军武装,11日进入朝鲜北部地区,25日占领南萨哈林岛,9月1日进占千岛群岛。8月9日,毛泽东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面反攻。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抗日游击队立即向华北、华中、华南敌占区发动进攻,并抽调大量兵力进军东北,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取得反攻的重大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28日,盟军开始在东京附近和其他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代表在驻泊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即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交战双方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飞机、火炮、军舰等现代武器装备,并首次使用雷达、火箭炮、导弹、原子弹等新式武器和技术,导致作战形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出现了闪击战、大纵深作战、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潜艇战与反潜战、航空母舰编队作战、战略轰炸与防空作战、空降与反空降作战等新的作战形式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在战争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对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的影响深远,为各国国防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的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奠定的“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的相对和平创造了条件。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诸强并立、相互争霸的格局,出现了美国独霸的一统天下。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欧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前提。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2a760ad1dac0d4d3572c84f8.html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79b6349be4707cb5c9eaf4aa.html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64a8c65cc7a41043faf2c07b.html
二战规模更大,破坏性更强。一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主要在欧洲。二战历时六年,世界80%人口被卷入战争,战场遍布欧、非、亚及太平洋岛屿,参战国也多,武器(如原子弹)的破坏力更强。

②性质不同。一战是由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斗争而引发的,基本上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则是法西斯势力疯狂侵略扩张引起的,主要是反法西斯战争。

③一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二战则是由局部战争到世界大战,更具有世界性。萨拉热窝事件不久,一战全面爆发。二战则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先期爆发,德国突袭波兰后再全面爆发。

④参战国成分有很大差别。一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二战的参加国有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握剑��倚纬闪朔捶ㄎ魉雇骋徽较撸�迪至瞬煌�缁嶂贫裙�业牧�献髡健?

⑤二战对帝国主义的打击更大。二战打垮了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⑥二战更大地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东欧8国、亚洲4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

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

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

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

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

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

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

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

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

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

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体是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争夺利益分配的战争 而弱小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只占了一小部分 二战则相反
二战的规模比一战更大,形式也更加现代化,可以说二战期间引发了多场军事革命!!!

一战与二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好像高中历史有这个题目来着rnrn06年考研时一个单位的试题也是这个

1、一战与二战的相同点:

(1)背景

①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②都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出现了军事对峙集团。

③德国都是一个主要的挑动国。

(2)结果:

①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

②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③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也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⑤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⑥都使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⑦都促使社会主义与和平思想的发展。

⑧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⑨都加强了美国的实力。

2、一战与二战的不同点:

(1)发动战争的手段不同:第一次是德、奥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以军事上的突然袭击波兰而开始的。 

(2)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战争的结局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崩溃和全世界人民取得伟大胜利而告结束。

扩展资料:

一战与二战简介:

1、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

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同点: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两次大战后都建立了新的世界体系:一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建立了雅尔塔体系。
不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全是帝国主义国家;第二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有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双方都非正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有一方是正义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原料产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而进行的对外扩张和侵略。
相同点: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两次大战后都建立了新的世界体系:一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建立了雅尔塔体系。
不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全是帝国主义国家;第二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有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双方都非正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有一方是正义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原料产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而进行的对外扩张和侵略。
楼上的一定是学历史的!

为什么一战会被认为是全面战争?

一战其实是欧洲国家的大混战。以西方人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世界大战。其实应该叫做“欧洲大战”。中日美三国虽然后期参与了一战,但那也只是打酱油性质的,并没有全面参与。

二战时期,其实开始也是欧洲大混战,但到了中后期,中日美三国全面参与了战争。所以二战才是世界大战。
至于亚非拉一些地区,二战之前,那些地方大部分都没有国家,还没独立。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大洲的国家都有参与(欧洲、太平洋、中东、地中海与非洲、亚洲部分地区)。

欧洲参与一战的主要国家: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塞尔维亚王国、比利时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希腊王国。

亚洲参与一战的主要国家:

奥斯曼帝国、日本帝国、中华民国。

北美洲参与一战的主要国家:

美利坚合众国。

此外英法德在各大洲的殖民地有很多也都参与了一战。

一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危机”包含双层涵义。一是“危”,即危险或挑战。二是“机”,即机会或机遇。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把握得不好,则会堕入深渊。
作者徐国琦观点:
一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危机”包含双层涵义。一是“危”,即危险或挑战。二是“机”,即机会或机遇。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把握得不好,则会堕入深渊。
幸运的是,一战时期的中国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中国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浪潮在中国波涛汹涌;二是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深刻认识的精英;三是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一战的爆发正在崩溃。
一战的爆发对中国政治社会精英而言,堪称史无前例的重大国际事件,是大“危机”。一战使他们兴奋和着迷。中国人急于改变传统孤立主义的世界观,一战被认为是中国加入世界新秩序的绝好机会。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活力就在于她在处理国际事物过程中融合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politicalnationalism)、文化上的破坏偶像(culturaliconoclasm)和外交上的国际主义路线(diplomaticinternationalism)。
中国参加一战的短期目标是为了获得协约国的财政支援,收复山东主权等;长期目标则是以平等身份参与国际社会。
“没有一战,何来五四?”
正文|大战争与大觉悟: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就中国而言,广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起始于1895年,终结于1919年。这期间的中国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潮,东方的、西方的,都拿到中国试验;共和政体、民主政体,杜威的哲学、罗素的哲学,各种学派和学者都在中国粉墨登场。这个时代就像狄更斯《双城记》里所描述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一代新人开始崭露头角。
顾维钧先生191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博士毕业之后,马上就回到中国,做袁世凯的英文秘书。1915年,顾维钧是在华盛顿最年轻的公使——在二战以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还只是公使级不是大使级。
王宠惠是耶鲁的博士,王正廷在密歇根和耶鲁受过教育,梁启超虽然没有西方的学术背景,但还是在1919年以私人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为中国发挥软实力扮演重要角色。
这些人的绝对数量并不大,但他们发挥的能量非常大。我把他们叫做“外交政策群体”,这时不仅是民族主义成为主宰中国政治外交的洪流,“外交政策群体”也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
这个群体不仅包括精英,还有许多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成为外交政策群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现象,过去不曾有过,非常遗憾的是,1919年之后也日渐式微,唯独这个时候有,在北洋政府时期,至少在外交层面,是允许百姓发声的,百姓的声音是被倾听的。
以工代兵
一战对中国来说是“危机”,“危”险加“机”会。在一战之前,中国之所以没有重蹈印度的覆辙,没有成为殖民地,是因为各国在华均势力量相互制衡,这样的均势机制造成中国在一战之前没有成为任何大国的殖民地。一战爆发,西方的注意力转移,列强在华均势被打破,中国的命运就控制在日本手里。
日本从1895年之后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帝国——帝国,意味着拥有殖民地。1895年,日本打败中国后,强迫中国割让台湾,之后又把朝鲜变为殖民地。中国在1912-1919年间处于转型时期,没法和日本背水一战。但是一战来了,对中国来说除了可能受制于日本的危险,还有机会,机会在哪?

首先,一战打破了当时的国际体系,对中国不利的国际体系崩溃,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机会。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为所谓的“world order”即世界秩序付出重大代价。1840年以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是很不利的,而一战的爆发提供了一个改变现有机制的机会。
当时的中国精英阶层认为,中国已经完成从儒家文明到西方意义上的nation-state(民族国家)的转变,这是一个以nation-state(民族国家)身份平等加入西方主宰的世界秩序的机会。哈佛大学的欧洲政治学者Stanley Hoffmann,他在考量法国历史的时候指出,法兰西民族二十世纪政治史重点只有两点,一是法德关系,二是法国的国际地位。借用他的理论,中国自1895年以来,政治及外交史的主要议题一是如何对待日本,二是如何成为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这是国家认同的问题。直到今天也一样,我们仍然在寻求国家认同。
所以 1915年春天中国提出参战的时候,英法俄都接受了。只有一个国家反对,那就是日本。
二十一条之后,日本向英法俄暗示,如果它们不在日本对华利益上有所保证的话,用中国古话讲日本就可能“琵琶别抱”,它也许就转投到德国的阵营。由于日本的强烈反对,中国虽在1915年不能直接参加一战,但在1915年提出一个非常杰出的外交策略,叫做“以工代兵”。
1915年的夏天,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为一战付出严重代价,尤其是法国,伤亡率极高。所以战争还没有进入第二个年头,法国人和英国人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战争、total war(全面战争),不仅依靠经济军事实力,还是human resource(人力)的较量。这时梁士诒对法国人提出,我们可以为法国提供大量工人。

在此之前,梁士诒曾通过驻英公使向英国政府提出以工代兵的想法,遭到了拒绝。英国拒绝的原因很简单,首先英国在一战开始时伤亡状况不如法国惨重,第二英国对于中国寻求国际地位的考量是,如果中国成功了,印度怎么办?英国人不希望印度成为第二个中国。
但是法国人很快接受了。他们派了一位退役上校来中国和梁士诒谈判,因为中国当时还是中立国,没有参战。所以他们必须把这个谈判伪装成私人的交往。梁士诒首先创立一个公司叫“惠民公司”,后来在天津、上海、香港都设立过分公司,这个法国退役上校假装是农业科学家,与梁士诒签订合约。于是从1916年初,中国开始向法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华工。
到了1916年夏天,英国人也坐不住了。大英帝国本身命悬一线,丘吉尔在英国下院发表演说,为了存亡,英国必须接受各种帮助,“even from the Chinese”(即使是来自于中国人)。最终法国在中国招募了4万华工,英国招募了大约10万。
中国的“以工代兵”一举,让协约国免除人力资源破产之虞,如同美国的参战,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意义并不大,但在财政上意义重大, 使协约国免于财政破产。
美国参战后,向法国政府借了1万华工,为美国在欧洲的远征军服务。在美华人的地位很低,且多数是南方人,身材矮小,靠开饭店、洗衣店谋生。在法国的华人,不仅人高马大,还有法律保护。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在美国的中国人,是不能申请国籍、拥有资产的。但是在法华工,在法律上是和英国人、美国人平等的。如果大家去看惠民公司的合同,他们的每项权益都很清楚,有多少粮食、多少冬衣,都写得很清楚。

华工的招募和命运
华工绝大多数是山东人,一开始英国想要在殖民地香港招募,但是遭到了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ohn Jordan)的反对。他的考量有两点:
一、英国招募的华工,绝对不能踏入英国国土,对英国工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当时英国的工会非常厉害——只能送到法国战场。(而法国的天气非常冷,南方人无法适应。)
当时很多国家都为欧洲战场输送工人,印度、越南,这些都是英法的海外殖民地,必须鼎立支持母国战争,但是印度的工人在法国效率很低,就是因为天气的原因。如果大家看印度人写的家信,大都是在抱怨天气寒冷。有一个印度劳工的家信是这么写的,“这里的冬天是一篇白——地是白的,尿是白的,吐沫是白的。”
这是朱尔典反对用中国南方人的原因。
第二,他认为南方人不如北方人强壮。山东的面积不到法国的四分之一,但是人口,不包括殖民地的话,可能是法国的两倍。华工分三种,穿白色制服的是技术工人,穿灰色衣服的是一般工人,还有工头和警察。不同工种薪水不同。当时想要去法国成为劳工,竞争非常激烈。首先要进行二十一项身体指标的检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筛查沙眼。我想大家生活在这个时代都不大熟悉沙眼,我小时候还有所体会。沙眼是传染病,患沙眼的劳工被首先淘汰。

英法所招的华工大多身高六英尺,一米八以上。每个被录取的人,要经过所谓“sausage machine”,先剪掉辫子,换了衣服,再洗三次澡。洗澡、体检完毕,就给每个人制定一个编码,从此编码就是他们的名字。为什么给他们编码呢?因为当时许多山东人没有名字。你问他“你姓什么?”,“姓张”“叫张什么?”“张老二”,可是有好多个张老二,所以就给这些人编码,就是为了处理这种情况。
整个一战延续了不到1500天,但华工在战争结束后,仍旧牺牲生命。因为他们要清理战场,战场里有许多未引爆的炸弹。不少华工在清理战场中死亡。大致说来,14万华工有3000人死亡。一部分是还没到法国,被德国潜艇击沉,如有一艘船所载的大约五百华工因此葬身大海;有一部分华工为英国远征军服务,而英国人在一战战场上经常战败,因此为英军服务的华工经常受到战争直接波及。直到1918年春天的时候,德军的一次反攻还把英军打败,因此为英军服务的华工经常受制于战火。
还有一些华工,死于对武器的无知。有一次,德国战俘和华工发生矛盾——后来证实这是澳大利亚军人在其中挑拨离间,对华工说“你看德国佬欺负你们,还不扔个手榴弹过去”,当时华工是能接触武器的,手榴弹也很好买到,十法郎一个。但是他们扔过去不知道把引线拔掉,扔到德国战俘营的时候,又被扔回来,华工就被炸死了。还有的人是怎么死的呢?华工在午休的时候,法国的夏天娇阳似火,他就用雷管编成帽子,打个盹,醒来后再抽根烟,就被炸死了。所以我们看到,有的华工死于战火,有的死于无知。
今天在法国南部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华工墓地,墓碑上一般都写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的字样。去年法国一些学者想要把这个墓地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请我协助参与。威海市政府一位官员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对威海的华工遗产感兴趣,结果发现威海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与一战华工有关的遗址了。

这是1919年,最早一批回国的华工在法国为牺牲的同伴举行追悼会。会上有一个他们手扎的牌坊,上面有一副对联,是一名驻法外交官写的。我个人认为这幅对联非常生动的表述了华工对东西方文明的贡献。“血洒欧西壮世运,魂归祖国挽神州。”横批是“流芳百世”。
再造中国文明的群体
中国政府把华工送到法国,不仅把中国命运与协约国联系在一起,同时还是“再造中国文明”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华工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可能连县城都没去过。被送到法国后,亲身经历一场大战,与英国人、法国人、中东人等一起工作,还和法国女人一起工作,这其中发生了很多浪漫故事。14万华工代表的是中国人的新面孔,(指屏幕)大家看照片,这个个都是姚明啊,事实上有个人比姚明还要高。这位老兄很高,穿着俄国的军衣,和英国兵在一起。
许多华工为英国航空兵服务,还有的在军火库工作,一战期间的坦克是尖端武器。一开始英国国防部不允许外国人接近英国军队的坦克。结果后来发现,华工修理坦克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有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虽然这些华工既不懂法文也不懂中文,但是他们非常心灵手巧。
一战是战壕的战争,而华工是挖战壕的绝对好手。英国外交部有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把一个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工人挖战壕的效率是印度人的两倍,比英国人还要高。
华工在西方有几个挑战,一个是吃饭。中国人就是这样,无论到了哪里都要吃自己的食物。无论是英招还是法招华工,他们都是自己做饭。当时罐头是很先进的,但华工吃不惯罐头。另外一个不习惯是翻译很少,无法交流。我在大英博物馆发现一个英招华工军官人手一册的册子,上面内容是一些简单的中文词汇,比如吃饭、上班。我今天看来都还是不知所云,因为许多术语不是非常准确。

大部分华工来自山东,可能普通话跟我差不多,都不大好。每天出操时军官就用英文喊“let’s go”(出发),但是山东人听来就是喊“赖死狗”,是非常侮辱人的,他们就在原地不动。教官接着喊“go”,他们听上去就像是“狗!狗!”,这就是更严重的侮辱了。除了种族歧视之外,还有文化上的misunderstanding(误解)在其中扮演了角色。有一次,华工和美国军人打群架,最后不仅把美国人打败了,还让美国人向中国人道歉。
这位先生叫张长松,江苏人,张长松先生跟许多华工一样,语言不通。有一天他到工头那去交涉,他的法文也不好,比比划划,就是鸡同鸭讲,最后不欢而散。张先生尽管不是山东人,但是他有英雄壮举,立马把法国工头的衣领揪着,要去翻译那里理论。这位法国小姑娘当时十六岁,在那位工头的办公室做些杂务,看到中国人这个英雄壮举很感动,后来和张长松结婚了,生了不少子女。
华工在法国被称为“苦力”,但我认为“苦力”应该分开讲。苦和力。他们真是吃尽了苦。很多华工没有乘过船,在路途中晕船很厉害,跳海自杀的也有。绝大多数英招华工要经过加拿大,在西海岸温哥华登岸,乘火车横跨加拿大到东海岸,到东海岸再乘船到欧洲。
之前我们说过,美国有排华法案,加拿大也是一样。每个华工进入加拿大领土要缴人头税,五百加元。我后来算了算,这是非常大的一笔钱。为了避开这笔税,英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达成协议,不管火车在路途中停站还是抛锚,华工不得离开火车一步。而且华工假道加拿大的消息要绝对保密。

前几年我在哈佛大学出版的一本书里提到这件事,英招华工十万人,从加拿大进出就有二十万人次,但是加拿大本国人闻所未闻。加拿大的一些作家为此还专门来访我,并发表相关报道。
诚然,他们非常苦,但也有无限的力。这里的“力”不仅是指之前所说的挖战壕、会武术,他们还是中国走向国际化非常重要的部分。之前也有过华工出洋,去古巴去美国,但那都是私人行为。在清朝,任何人离开祖国,到国外谋生,都被称为“天朝弃民”。
而在一战期间,中华民国政府特别在总务院下设立保侨局。梁启超在报纸上说,“我国既为国际团体之一员,则在体面上及责任上,对于德国此种蔑视中立国之行动,万难漠视,否则,即为自外于国际团体之列”,“故我国一方面以国家对于国民之责任,一方面对于世界国家地位,尤不得不有一种主张也”。他提出,中国如能借保侨的机会参战,“实为我中华民国国政上开一新纪元”梁启超一代的中国精英,就决定宣战,所以中国在1917年8月份终于步美国后尘,正式宣战,那是后话。
我们由此看出,一战华工为中国宣战争取了机会。换句话说,华工不仅为协约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还出色地捍卫了国家利益。华工不仅参与拯救西方文明,也是参与中国文明再造的主要部分。
华工当时在巴黎的时候,成就了所谓可能国人今天所谓的“中国梦”。他们有较高收入,物资供应也有保证,一战时法国、英国的物资很短缺,但是他们的供给有咖啡、葡萄酒、米和油,尤其有钱。此外,华工非常年轻,大约二三十岁,(有很多浪漫故事于此间发生)。

这里有一个故事:
蒋廷黻当时为华工工作,有一天有一个法国女士匆匆忙忙跑到他的办公室,对他说,蒋先生,有一位华工被送到马赛了,很快会被送回中国。你能不能帮我求求情,不要让他回去。
蒋先生就问她为什么要帮这位男士,她说我已经和这个中国人同居两年了,我很爱他,将来要和他结婚。蒋廷黻说,你可能不了解中国,如果你和这个男人结婚,你将来就要去中国生活。这位法国女士怎么说呢?她的理由非常有意思,她说这个中国人从来不打我,我如果不跟他结婚,将来也很难找到法国人结婚。
因为一战期间法军的死亡率极高,就算最后她想要跟法国人结婚,要么对方是个酒鬼,要么是个断胳膊少腿或是心智不全的人。所以她就觉得,我倒不如就跟这个人结婚。战争结束后留在法国的三千名华工,都是有法国老婆的。
2007年我在山东做调查的时候,经常听到有关华工的一个故事。他们老爷子去世之前,要交代遗言,一般都说,老子这一辈子没什么对不起的,如果有对不起的,就是你们法国大妈。这里的法国大妈应该就是他们当年的法国情人了。
所谓的中国梦,就是有钱、有地位,还有爱国情怀。他们在欧洲时,跟法国人、美国人打架,在回国途经日本时,都不愿意上岸,因为华工认为日本对中国不厚道。五四运动时有一个口号“劳工神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说,是与一战华工有关连的。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华工在法国不仅跟西方人学习先进文明,谈法国女朋友,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观察和感悟。比如当时在中国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在法国他们有机会和妇女一起工作,男女是平等的。又比如他们与西方人一起工作,不比西方人差。有一个叫傅省三的华工说“我们与西方人赛脑力赛体力,都不比他们差。如果我们拥有平等的教育,中国的前途不可限量。”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欧战时候的参战,我们不是常常自负的么?但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用《易经》咒翻了潜水艇呢?儒者们引为劳绩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识丁的华工。”晏阳初在与华工工作后,改变了他的一生,“以前的小我死了,以后的大我就是华工。我愿把一生献给华工。”晏阳初一生献身于平民教育,为中国除文盲、造新民。
——【附】——
“众弟兄,大家来听,你我下欧洲,三年有零,光阴快,真似放雕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与子女,天性恩情,亲与故、乡党与宾朋,却如何外国做工。……”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传于威海卫的一首华工出洋歌。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在中国招募了14万多华工到欧洲战场,仅从威海卫出发的就有5万多人。

据中国公使馆统计,当时在英军服务的华工中,有名有姓的死亡者就达9900人。实际上,根据战后的清点和统计,在法军和英军中的华工死亡者和下落不明者接近两万人。目前,在法国和比利时葬有华工的公墓共有69处,只安葬了1874名华工。
1918年11月11日,持续了4年的战争终于结束,战胜的协约国沉浸在一片欢欣喜庆的气氛之中。而中国国内同样是一片欢腾,认为,大量华工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一改中国卑微的国际地位。然而,时局的发展很快就将国人的种种梦想击得粉碎。
在 1919年1月18日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借美、法、俄等国的支持,以强盗逻辑强占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省的一切利益,战胜之日竟成国耻之日。消息传回国内,中国人对西方彻底失望,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骤然爆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文明的冲突

一战被称为‘世界大战’的含义。

例子,历史史实,等等rnrn简单得说 就是为什么一战叫做第一次 〔世界〕 大战?
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交战双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为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携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俄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大战开始后,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由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军对德、奥作战;另外有巴尔干战线,由塞尔维亚军对奥军作战。战争在陆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时进行,战场遍及欧、亚、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
战争第一年(1914年),速决战计划即遭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同英法联军进行了“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9、10月间,为相互迂回对方的翼侧,进入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河英法联军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这一年,由于土耳其的参战,近开辟了新战场;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出现了远东战场。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海战(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兰岛海战(12月)。
1915年,各参战国由于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问题,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重心由西线转到东线。俄军同德军之间先后进行了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2月)、咯尔巴阡冬季战役(1~3月)、果尔利策进攻战役(5月),俄军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入到协约国,在奥匈东南开辟了新战区。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1916年,战争重新再次转入西线。德局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2~12月),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松姆河战役”(6~11月)。东线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从这一年开始,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在海上开展“无限制的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对德实施“尼维尔攻势”(4~5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连续发动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动“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实施了“卡波雷托战役”(10~11月),迫使意军全线后撤。同年4月,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美国伺机加入协约国一方。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推动下对德奥宣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7至9月,西线的英法军接连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三个突出部。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至11月,同盟国中的土、保、奥、匈先后投降。11月11日,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达850多万人,负伤的有2000多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大战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1920年举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伟大的“五四”运动。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战争中,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首次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
著名战役: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参战的国家多,世界上重要国家都参加了,其次是改变了世界格局.所以叫世界大战.叫一战,是相对于后来的二战说的
因为主要是世界殖民地不能在殖民了,当时全球殖民地率达85%,所以为了争夺殖民地当然要打一仗。全球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连中国这样当时没有什么地位的国家都派出十多万民夫,但是基本都死亡了。所以当然是世界大战。
因为战场遍布世界各大洲除了美洲和南极洲、欧洲英国 法国 沙皇俄国 意大利 比利时塞尔维亚 黑山 罗马尼亚 葡萄牙 等 与 德国 奥匈帝国 保加利亚 奥斯曼土耳其 交战 非洲 德属殖民地多哥、喀麦隆、西南非洲、坦桑尼亚等地驻军与英法比利时葡萄牙殖民地 的驻军交战 亚洲土耳其与英国 德属殖民地青岛 与 英国日本 军队交战 参展国家则遍布各大洲除了南极洲 所以是世界大战啦 而且是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和这么大伤亡
国家集团之间或国家集团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被称为世界大战,一战是

二战尚未爆发前,欧洲人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国当时称之为欧陆战争,欧洲人有管这场战争的叫欧洲战争的,但是由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测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会导致会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世界大战的概念已经早就提出来了。而且当时就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所以当战争达到一定规模,超出了欧洲范围以后,就直接称之为世界大战了。
至今仍有中国学者称二战为第二次欧洲战争,所以一战应该就叫欧洲战争了
World War或者是the Great War,简单的说就是世界大战。
the Great War
可以翻译成大战或世界大战
没看懂楼主的意思
文章标题: 一战的战场在欧洲,凭什么能被称为“世界大战” 对一战二战的定义是否反映了欧洲中心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1453.html
文章标签:一战  欧洲  被称为  世界大战  战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