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苏俄的领土面积是欧洲列强的十倍以上,他们在二战之前就不会害怕么

时间: 2023-03-07 14:01: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苏俄的领土面积是欧洲列强的十倍以上,他们在二战之前就不会害怕么

远没有德国的富裕,为何在二战时期,苏联能做到军工逆袭?

二战的时候,德国能够横扫欧洲,可谓是实力强劲。在进攻英国的时候,还能立即就掉转枪口对付苏联。在苏德战争中,起先苏联也是被打得狼狈不堪。但在顶住德国的压力后,苏联最终扭转了局面,并且还开始反攻了。


苏联之所以如此,和其在战争期间保持着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是分不开的。毕竟战争离不开武器,武器对于战争的取胜是非常关键的。而苏联能够做到军功逆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苏联自从建国开始就对国防建设和军工生产高度重视与大规模投入。第二个原因是苏联在战前就将大部分的军工企业转移到了东部,并且在战中能开始全面恢复。


在苏联之前,苏俄时期就遭到了国内反对派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万幸的是苏俄打赢了。所以自从苏联建立后,过于对重工业重视了。卫国战争前,苏联实行了三个五年计划,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同时,为了达到强国的目标,苏联还与国外进行合作,引进了大量的设备。而德国其实在二战前就有很长一段时间与苏联在进行这方面合作。所以说,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如此之前,根本原因在于苏联本身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二个原因是苏联在战前就将大部分的军工企业转移到了东部,并且在战中能开始全面恢复。

在苏德战争中,苏联仓促之下被打得狼狈不堪。在很短的时间里大片的领土沦丧。于是苏联在抗战的同时,尽一切可能将工业生产能力撤到安全的地区——伏尔加河地区、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中亚。虽说苏联损失非常大,但还是有大量的军工以及重要的产业顺利完成了搬迁。

1941年下半年开始,苏联动员85%的工业产能为军工服务。到了1942年3月,苏联东部地区的军工企业的产能开始全面恢复。据称生产的军品数量与战争开始时一样多,生产的军品数量与苏联全境一样多。

到了后期,随着英美德国开始对苏联进行援助,使得苏联的压力减轻不少,军工生产更是如虎添翼。相比较之下,德国毕竟国土面积有限,资源有限,不可能应付德国对外的侵略。

早在一战之前,德国就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强国。而同时期的沙俄,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半工业化农业国,甚至连机枪这样的步兵武器都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这也是俄军在一战中表现糟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是那个时候的苏联军工大规模的生产,而且军工的质量特别好,苏联的军工主要是在东部不怎么受战争影响,苏联有很强的工业体系所以才能做到军工逆袭。
苏联自从建国开始就对国防建设和军工生产高度重视与大规模投入,苏联在战前就将大部分的军工企业转移到了东部,而且苏联本身就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因为苏联比较重视军工方面的生产,会投入大规模的生产,还会和国外进行合作,所以才会做到军工逆袭。

历史好的来,! 关于 二次大战 的诡异。。

据本人所知道,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都是中立国,它处在风口浪尖的位置上。。凭什么它能保持中立。。
瑞士

在这些中立国中,只有瑞士得到了两种极端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瑞士是可耻的机会主义者,在这场战争中,瑞士人关心的只是利益。在另外一些人看来,瑞士的人道主义本能是黑暗的欧洲大陆上不多的亮点。

瑞士是“专业”的中立国,自从1815年拿破仑发动的战争结束,瑞士的安全就由欧洲的超级大国来保障,而早在那之前2个世纪,瑞士就宣布自己为中立国。如果中立是一个确确实实的概念,那瑞士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如果中立是一个骗局或幻想,那瑞士就是检验的晴雨表。

在二战中,瑞士受到的威胁和面对的压力要超过其他欧洲中立国。瑞士被轴心国控制的地区包围其中,并且没有任何出海口。到1942年,尽管同盟国一再抗议,但瑞士对德国的物资出口量已经达到战前的3倍。

同时,瑞士的人道主义救援、外交和商业活动从未停止。对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来说,瑞士就是天堂。同时,瑞士还是纳粹德国的银行家。尽管瑞士谴责纳粹侵略行径的野蛮,但从瑞士银行里源源流出的黄金为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提供着动力,延续着侵略战争。

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的消息传遍瑞士,而此时正值瑞士最重要的节日庆典——一年一度的高山滑雪季节。瑞士人疯狂地庆祝,好像这将是他们最后的一个节日。从地缘上和人种上来看,瑞士是与德国最接近的国家,但瑞士人对德国纳粹不抱任何幻想。

瑞士有许多德国后裔,还有众多德国国籍的居民。在纳粹党夺取德国统治权初期,他们就在瑞士国内成立了许多亲纳粹团体,其中的精英被选拔出来接受准军事化训练,他们组成的“体育团体”,实际上是军事小分队。瑞士本土的亲纳粹团体吸引了4万名成员。

整个欧洲最先动员起来的国家竟然是瑞士,早在法国宣战前41小时,瑞士国内召开了动员大会。

瑞士第一次成立了联邦政治警察部队,他们的任务就是阻止一切企图从内部颠覆国家的行为。但来自国外的威胁同样让瑞士人忧心忡忡,一个缺乏资源、经济完全依靠贸易和旅游的国家,如果被它国封锁了边境线,还有什么保持中立的资本?但瑞士没有坐以待毙,政府拨款在莱茵河的国境线上建设防御要塞,同时延长了服兵役的训练时间,组建起一支50万人的军队。但装备匮乏同样限制着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德国向西发动闪电战之前的几个月中,瑞士已经加固了自己的内外防线。挪威和丹麦沦陷之后,瑞士警察加大了排查的力度,荷兰和比利时被征服的消息传来以后,瑞士关闭了国境线,封锁了公路和铁路,并要求境内所有拥有枪支的外国人上缴武器。

瑞士情报人员报告说有30个师的军队正在向莱茵河方向的边境挺进,他们携带着浮桥,沿途所有道路的交通标志已经统统更换为向瑞士方向的指示牌,而地标则显示距瑞士的距离——德国将在5月15日凌晨2点发动攻击。但漫长的一夜过去,德国并没有发动袭击,虽然德国已经制定了针对瑞士的计划,但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迷惑法国的军队。7月,随着法国沦陷,瑞士在被独裁者统治的大陆上孤立了。

瑞士总统皮莱-戈拉在电台发表演说,向德国示好,并命令缩减军队,只保留2/3的规模。瑞士人民愤怒了。军方反对这一政策,他们决定无条件地反抗任何侵略者,并制定了利用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与入侵者周旋的计划。

德国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不断侵犯瑞士领空,但每次都会遭到瑞士空军的抵抗。瑞士空军用战前从德国购买的飞机击落了4架德国战斗机。希特勒愤怒了,在他的威胁下,瑞士做出妥协开放领空。随后,大量英国飞机取道瑞士飞往意大利,希特勒认为瑞士晚间的灯光无疑于为英国飞机导航,瑞士再次做出妥协,接受了耻辱的宵禁熄灯令,城市的夜晚变成漆黑一片。

同时,瑞士国内也麻烦不断。亲纳粹组织和德国公民四处进行破坏活动。瑞士还成为国际间谍和情报人员的活动中心,这里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法国沦陷后,瑞士国内物资紧缺。德国这时也切断了对瑞士的物资出口,并强迫瑞士接受新的外贸政策。德国从瑞士大量进口武器、铝和日用品,德国还要求利用瑞士的铁路从意大利运送战略物资。与纳粹的紧密联系让瑞士人感受到了罪恶感,当时在瑞士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个星期里有六天我们为纳粹工作,剩下的一天我们为同盟国祈祷。”

1942年末,随着德国在非洲的撤退以及在苏联境内受阻,瑞士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在同盟国的压力下,瑞士对德国的出口不断紧缩。同盟国数次“误”把炸弹投到瑞士境内,这是一种警告,要求瑞士停止对德国出口战略物资。

整个20世纪30年代,不断有难民来到瑞士,但在法国沦陷后,难民潮才真正汹涌起来。大量军人和平民来到瑞士。随后,法国傀儡政府宣布17万犹太人是“不受欢迎”的人,瑞士害怕更多的移民到来,宣布只能再接受7000名“政治难民”。随后,瑞士国境巡逻队每天都驱逐大量犹太人。但随着国内反对活动不断升级,瑞士重新开放了国门。在战争期间,总共有30万难民和移民来到瑞士。

瑞士在国外也开展了一系列的人道主义救助活动,为交战双方互换战俘,监察双方的战俘营。

对纳粹党高级官员来说,瑞士是收藏他们掠夺的财富的理想地,大量黄金从德国流入瑞士的银行。事实上,许多人相信正是因为德国需要瑞士的财政支持和黄金市场,这才没有入侵这个国家。

瑞士银行法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调查客户的详细资料——即使是政府,所以战争后期对纳粹财富的调查陷入僵局。但在美国的威胁下,1945年3月,瑞士被迫同意对外国客户的帐户进行清查,但仍然坚持他国不得干涉核查过程。结果是纳粹的存款大约有2.5亿美元,但盟国认为至少应该三倍于此。另外,还应该有价值近3亿美元的黄金储存在瑞士银行,但瑞士并不承认这一数字,只同意交还5800万美元。1946年,瑞士突然出现大量标注1937年—1939年铸造的金币流通,同盟国怀疑这些金币就是用扣留的纳粹黄金铸造的,并伪装成旧币,但调查没有结果,这个谜题也不了了之。
参考资料:http://cache.baidu.com/c

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至于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虽然维也纳会议是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张在欧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统而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谴责,但是在一战之前,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欧洲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瑞士的中立国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瑞士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区。事实上,瑞士在二战中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虽然有资料说瑞士曾组织军队反抗德国,但是更多资料显示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

下面是相关资料

瑞士是一个人口704万(二战期间为400多万),土地面积41284平方千米的中欧小国。但是在二战中,当希特勒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学生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为什么要屈从希特勒?

在历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限制法国,反法同盟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与这种反动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希特勒政权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德国还威胁要切断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将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

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最终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http://civ.ce.cn/sx/200711/02/t20071102_13458344.shtml
级别:学长
2007年1月24日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国”,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协议。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远联邦建立开始,瑞士在欧洲历史上就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似乎从来没有过军事征服其他地区的行为。但是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瑞士在二战时期对德国采取了妥协屈服的态度,使得德国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吞并瑞士。

至于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列强为了重新划分拿破仑战败之后混乱的欧洲版图,对瑞士中立国的身份的确立只是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协定。虽然维也纳会议是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张在欧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统而遭到了历史学家的谴责,但是在一战之前,这次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欧洲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瑞士的中立国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瑞士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区。事实上,瑞士在二战中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虽然有资料说瑞士曾组织军队反抗德国,但是更多资料显示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是“助纣为虐”,不止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帮助,对犹太民族难民的间接迫害更是为后人所不齿。

下面是相关资料

瑞士是一个人口704万(二战期间为400多万),土地面积41284平方千米的中欧小国。但是在二战中,当希特勒的军队肆虐着整个欧洲时,它仍然能够免于战火的破坏。每当学习到这段历史时,很多学生就会问道:“瑞士在二战中为什么能保持中立?” 有的资料说,面对希特勒的威胁,瑞士曾于天内动员了43万大军[1],并迅速进入作战阵地,显现了坚强的防卫作战能力和决心,加之纳粹德国因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而放弃了入侵瑞士的意图。其实不然,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瑞士并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纣为虐,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为什么要屈从希特勒?

在历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国。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为了限制法国,反法同盟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被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的出版物称,所有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都是德国人。因此,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瑞士人口中64%属于德意志民族)[2]。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与这种反动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希特勒政权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势力一时甚嚣尘上,对瑞士当局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德国还威胁要切断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将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3]。
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最终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战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猫腻?

1、在经济上向法西斯国家输血。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瑞士还向德国卖电,让德国工厂保持生产,直至1945年3月德国败局已定时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厂还同向德国供应精密零件。苏黎世的军工厂提供的40毫米口径高射炮,是德国应付盟军空袭的重要防卫武器。[4]
2、二战时瑞士一直让贯穿阿尔卑斯山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15公里长的圣哥大隧道(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向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5]。
3、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
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它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为此,当局采了取先堵后赶的措施: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门让德国在德国犹太人的护照上打上一个大大的“J”字印(犹太人的标记)。到正式开战时,瑞士已在边境拦截了10多万犹太人入境。瑞士有时甚至直接把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党卫军手上[6]。为此,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银行:侵吞犹太人财产,充当纳粹黄金保险箱。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的表现也有许多“猫腻”。据报道,在二战中,被纳粹迫害致死的德国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数达5万多户,存有价值为60亿美元的资金,而至今只有600万美元经瑞士政府交还给了犹太组织或赠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组织[7]。一些瑞士银行甚至以纳粹集中营没有发放死亡证的理由拒绝赔偿。所有这些资金都被瑞士银行侵吞了。
瑞士还是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以换取硬通货瑞士法郎的主要地点。瑞士银行则根本不问黄金的来路,一味从中赚取巨额差价。据称,当时纳粹德国的帝国银行90%的黄金交易就是通过瑞士银行进行的[8]。纳粹通过战争掠夺来的巨额财产,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瑞士银行。在瑞士银行的“帮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购买维持战争的重要物资。纳粹德国帝国银行副行长索性露骨地说:“瑞士允许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我们至今仍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9]
上述史实说明,瑞士在二战中的行为违反了永久中立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瑞士联邦政府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长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瑞士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 当时他还发表了一个经联邦委员会(即瑞士政府)通过的声明,表示瑞士在二战中有负于纳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于正视和承认本国政府半个多世纪以前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道歉,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13250.html
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始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并在一战后为1919年凡尔赛和约再次确认。回顾历史,“中立”为瑞士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它是瑞士能够长期和平并发展成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的重要基础。

虽然国际认可它是中立国,但是代表不了什么,也并不是说它有权利不参与战争
比利时也曾经是中立国,但是当法西斯德国侵略它之后,它还有什么中立可言.

瑞士一位外交家对此是这样评价的:“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是一位公民,迈出左脚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近200年没有打仗,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
瑞士男子的服役期从20岁持续到50岁。瑞士全国平时只保留3500人的职业军人,而一旦需要,则可在48小时内动员35万人以上受过正规训练的陆、空军民兵部队。

中立国

指处于两个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不倾向任何一方,不参与战争并取得法律地位的保持中立状态的国家。一般把中立国分为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战时中立国也叫“局外中立国”;永久中立国是指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必须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当中立国宣布中立后,既要对交战国保持不偏袒的态度,也要对交战国的任何一方不得予以提供与战争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援助。

千万记住:国际法中承认的永久中立国只有瑞士一个,参见各种国际法教材。

如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条约,是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宣言》,瑞士首先成为欧洲的永久中立国。其后,比利时和卢森堡分别根据1831年《伦敦协约》和1867年《伦敦协约》先后成为永久中立国。但比卢两国的永久中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德军入侵而破坏,后经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废除。奥地利宣布永久中立是根据1955年通过《联邦条例》,苏、美、英、法4国按瑞士方式对奥地利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作出承诺和保证。其他,还有在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中规定的中立条款,如1902年的英日第一次同盟条约;1882年德国、奥地利、义大利3国同盟条约和1926年苏德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

永久中立国——瑞士 欣华 瑞士联邦面积41284平方公里,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瑞士...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848年瑞士制定新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
回答者:Tanworld - 探花 十一级 7-31 15:58

指处于两个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不倾向任何一方,不参与战争并取得法律地位的保持中立状态的国家。一般把中立国分为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战时中立国也叫“局外中立国”;永久中立国是指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必须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当中立国宣布中立后,既要对交战国保持不偏袒的态度,也要对交战国的任何一方不得予以提供与战争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援助。

千万记住:国际法中承认的永久中立国只有瑞士一个,参见各种国际法教材。

如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条约,是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宣言》,瑞士首先成为欧洲的永久中立国。其后,比利时和卢森堡分别根据1831年《伦敦协约》和1867年《伦敦协约》先后成为永久中立国。但比卢两国的永久中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德军入侵而破坏,后经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废除。奥地利宣布永久中立是根据1955年通过《联邦条例》,苏、美、英、法4国按瑞士方式对奥地利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作出承诺和保证。其他,还有在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中规定的中立条款,如1902年的英日第一次同盟条约;1882年德国、奥地利、义大利3国同盟条约和1926年苏德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

永久中立国——瑞士 欣华 瑞士联邦面积41284平方公里,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瑞士...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848年瑞士制定新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c56cf01f89dcb1f5e1fe0b1c.html
瑞士国境虽大多数位於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脉上,但是由於身处欧陆心脏地带,且为欧洲陆、空交通转运点的关键性位置,使其成为周边地缘政治强国觊觎的对象。有感於自身综合国力的不足,为求在周边大国的激烈斗争中存活,瑞士自1515年起采取中立的政策以求自保。

瑞士於两次世界大战时维持中立政策,其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实施全民皆兵的强势武装中立政策,提升自身的防卫能力以吓阻可能的侵略;另一方面成立红十字会加强对国际的贡献,才能赢得国际社会对其中立的需要与尊重。

瑞士采取独特的「共识民主政体」,其立国的三大支柱:对内的「直接民主」、「联邦主义」,对外的「永久中立」,即为适应瑞士特殊政治地理环境的产物,不仅使人民产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奠定了国家安定与富足的基础,更从而对国际社会产生实质的贡献,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早在16世纪初,瑞士在瑞法战争中大败,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山地小国,不可能称雄欧洲,产生了闭关内向、不介入他国事务的“中立”思想。17世纪中期,瑞士正式宣布;热爱和平的瑞士人今后再不介入欧洲国家间任何政治、军事冲突,保持永久中立地位。1815年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承认了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使这个地处中欧是非之地的小国得以躲过波及欧洲的历次战乱,龙其是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从而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因此,瑞士十分珍视并维护自己的中立地位,不肯轻易加入某个政治集团。

二战时,如果德军顺利攻占了莫斯科,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二战中的卫国战争大概是战争史上最激烈、最残酷的战争了吧!因为单单苏联军队阵亡人数就达到880万人以上,再加上轴心国军队阵亡数量,总数超过1200万。

战争初期,德军发起巴巴罗萨计划,在短短3个多月时间就兵临莫斯科城下,在当时的很多德军以及后世的很多路人看来,只要攻下莫斯科,就意味着战争结束了。那如果莫斯科失守,战争真的会结束吗?

显然,这只不过是德粉们的一厢情愿。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自然是苏联人的战斗意志了,苏俄人号称战斗民族,那可不是一般的彪悍,要在他们头上耀武扬威更是需要付出惨重代价,这点当年的拿破仑大帝就深有体会。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苏联不是那年的沙皇俄国,他们有一个钢铁一般的领袖斯大林。相信能让斯大林屈服的应该没有几人,最起码希特勒不是。

其次,苏联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我们知道影响战争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战略纵深,一旦战线拉长了,战争就会充满变数,这也是当年抗战小日本深陷战争泥潭的原因之一。苏联的面积足够大,所以他们完全可以换个地方再来战斗。相反,战略纵深小的就要吃亏,典型例子是法国。

第三,苏联拥有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完善的工业设施。现代战争打的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工业,虽然巴巴罗萨计划中,苏联损失惨重,不过苏联人在战争爆发前夕就将许多工厂以及设备往内部迁,这也就保证了源源不断的现代化武器能够从后方生产出来,而且苏联的军事工业产能是非常可怕的,其他不说仅仅T-34坦克就生产了5万辆。有了这些做资本,战争就不会结

第四,有外援。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就找上门来表示联合对付希特勒,前者还保证提供物质,没多久,美国人也参与进来了。这就如同打架一样,有了盟友,即便自己被打得遍体鳞伤,也会有勇气去战斗,何况自己的盟友还都是重量级的。

最后,德国人的压迫。战争初期,德国人进入乌克兰等地时,当地有不少老百姓是欢迎他们的,把他们视作解放者,但德国人却在占领区无恶不作,这就使得被占领区人团结起来反抗。因此,即便德国人打败了苏联,也遏制不住苏联人民抵抗,而要德军宽待苏联人,这是希特勒不允许的。

所以,德军就算真的占领莫斯科,战争也还将持续。

当时的莫斯科对苏联来说是最后的稻草,如果莫斯科也被攻占了,那么苏联军队就会彻底失去士气,可能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扑。
二战时,如果德军顺利攻占了莫斯科,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莫斯科占领后,苏联人民的战斗意志肯定受到挫败,而且在和远东地区的日本军队会合,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灾难。
如果二战的时候德军顺利攻占了莫斯科,那么这场战争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并且胜负难分。

天涯笔记

苏联是如何用20年时间闪电般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

1905年老牌列强沙皇俄国被亚洲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打败了,沙俄由此成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被亚洲黄种人国家所打败的欧洲列强。与此同时沙俄国内保留着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错综复杂的 社会 矛盾作用下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因此列宁把这一时期的沙俄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沙俄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 社会 矛盾的演变结果就是导致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先后爆发。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接手的是沙俄所遗留下来的国土和经济基础,而且苏联还没能完全继承沙俄的全部领土:波兰和芬兰在沙皇政府倒台后成为了独立国家。按说苏联要用比沙俄更小的国土、更少的资源搞定沙俄留下的烂摊子似乎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然而苏联只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就发展成为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与此同时也成为了经济总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到了二战结束之后苏联更是一跃成为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45年二战结束只有28年,这其中前五年是苏俄红军和白军残部内战的时期,最后四年是与德国法西斯作战的时期,真正的国内建设时期只有19年。尤其是二战更是令苏联损失惨重: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数字是2960万,其中死亡者2660万,几乎每个苏联家庭都有人员伤亡。与此同时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在战争中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除名。

然而不被看好的苏联却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试爆了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58年苏联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成功把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从而在美苏太空竞赛中赢得了先手。与此同时苏联构建了以自己为核心的 社会 主义阵营,世界逐渐朝着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发展,苏联成为全世界唯一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苏联为什么能在接手沙俄留下的烂摊子且经历惨烈的战争打击之后强势崛起的呢?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苏联从沙俄手中接管的到底是怎样的基础。事实上沙俄所谓的落后不过是同其他列强比起来相对落后。1913年一战爆发时沙俄有2280万平方公里国土、1.7亿人口,铁路营业里程高达70156公里,钢铁产量位居欧洲第三位,发电量位居欧洲第四位,本土石油产量位居欧洲第一位,农业完全实现自给。当时的沙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工业产值上仅次于美、德、英三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执政的20年间俄国在增加了6000万人口的同时还实行了农业改革。

1908年沙俄开始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同时大幅增加教育预算,从而使俄国人受教育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全球经济危机的1911—1912年俄国经济却呈上升趋势。俄罗斯的经济档案《统计年鉴》显示:1906—1910年粮食、酒精、咖啡、糖、茶、烟草、棉花的消费量基本上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的教科书中说苏联把俄罗斯从一个农业国改造成为了一个工业国,然而俄罗斯最早的工业基础可不是在苏联时代奠定的。沙俄尽管不能称为一个工业国,但已具备了早期的工业化基础。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曾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一辆 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之上,然而相比之下苏联的工业化基础要雄厚得多。事实上沙俄并没缺席前两次工业革命,尤其是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以致于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其他欧洲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

1861 1881年间俄国的布匹生产量增加了两倍,与此同时织布工厂已排挤了手工织布业。1860 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千个,然而到1903年已有近9千个了。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使铁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长:1865 1895年俄国的铁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俄国经济正沿着普鲁士道路缓慢地向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8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标志就是铁路建设: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特别强调工业和战略铁路的建设。沙俄在10年间修通了乌拉尔铁路,同时把巴库和第比利斯连成了一线,还建成了从克拉斯诺夫克经塔什干延伸到阿富汗边境的东里海铁路。这一时期机器生产已在俄国的工业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基本已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化大工业的过渡。19世纪80年代末俄国工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例加大,形成了顿巴斯煤矿工业区和巴库石油工业区。

1913年沙俄的钢产量已是1880年的11倍,能源消耗是1880年的9.3倍,城市人口是1880年的4倍,经济增速已达到世界第二位。由此可见俄罗斯最早的工业基础其实是在沙皇时代奠定下的,只不过由于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使俄国保留了太多封建小农经济残余。沙俄所谓的落后只是相比于美、德、英等列强而言,但千万不要以为苏联的工业化和新中国一样是完全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沙皇时代实际上已奠定了俄罗斯最早的工业基础,然而封建农奴制的束缚使俄国的工业化进程长期滞后于西方。

提起中国 历史 上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人士所著作品可能大家首先会想起的是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实际上当时还有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各国概括的作品就是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在这部书中徐继畲对俄罗斯的记载是怎样的呢?首先徐继畲指出俄罗斯是“外徼第一大国”。这显然是就俄罗斯的幅员面积而言的,与此同时他认为俄罗斯的国力相比当时的英、法等国则“未能定霸一方”。在徐继畲那个年代得出俄罗斯的国力不及英、法等国是完全正常的——克里米亚战争就是最佳证明。

幅员辽阔的俄罗斯为何国力不及英、法呢?对此徐继畲是这样解释的:“彼所有者多北裔穷荒之土,其东部层水积雪,草不繁,牲不育,不可游牧,故漠北诸部弃而不居,俄人得之,政其皮、矿其利,所谓人弃我取,非力能驱除而据为己有也......舟楫之利、火器之精、心计之密又远逊于诸国,逐鹿海隅往往瞠乎其后”。俄罗斯的国土主要集中在北方高寒地带。尽管地域辽阔、土地肥沃,然而国土开发难度大、工农业水平落后,甚至就连漠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难以在此生活。

当地只生活着一些最为原始的渔猎采集部落,俄罗斯得以较为容易地征服广袤的领土,然后通过这些地区的皮毛、矿物获取利益,然而俄罗斯地处欧洲文明圈边缘的俄罗斯就其文明与体制的进化程度一直滞后于西方,加之缺乏较好的出海口、保留了太多封建农奴制残余使当时的俄罗斯在整体国力上同英、法等国有差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在当时的国际体系中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所以徐继畲在做出上述分析后还是跟了一句“因其疆土之广,穷系海内大国,故诸国亦未敢轻视之”。

俄罗斯凭借自己庞大的体量即使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也能以数量弥补质量的方式实现规模效应。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就此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每当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出现结构性变革之际俄罗斯就会因为自身文明与体制的滞后而被西方甩在身后;而当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体系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俄罗斯的体量优势就会逐渐弥补文明、体制、技术上的不足。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 美文 明整体跃进。在这一过程中英、法、德、美等国的国力得到了质的突破。

这时的俄罗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 社会 结构束缚制约下在机器化大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落后于其他列强,因此沙皇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沦为了“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然而当世界由转型期转向平稳发展的时期后决定各国实力强弱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创新而是体量。说到底新技术、新制度总是会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曾几何时英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独领风骚,然而英国发明的蒸汽机等产品必然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的。

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使后起的国家尽管在技术层面可能仍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然而这种差距的大大缩小使各国之间已不存在明显的代差,所以这时拥有庞大规模体量的国家即使在技术上略微落后一些也完全可以通过质量不够数量凑的模式弥补自己的短板缺陷。更大的规模体量意味着更大的潜在兵力、更多的劳动生产力、更大的战略纵深、更大的国内市场和更强有力的资源调度能力。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种百万级人口的国家曾因为抓住 历史 机遇而率先崛起。

然而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世界霸权就向英、法、德这种千万级人口的国家转移,在经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德等国的地位又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取代。从近五百年间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不难发现:世界霸权是向国土面积更大、人口规模更大的国家转移的。深受封建农奴制困扰的俄罗斯帝国并不擅长创新,所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被抓住时代机遇改革创新的西方列强迅速超越。然而当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体制和技术创新日渐平稳后俄罗斯自然也会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

尽管经过学习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完全可以通过俄罗斯的体量规模得到弥补。当苏联于1922年正式成立时距18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过去半个世纪。50年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端技术变得更为成熟,推广和普及的成本已大大降低,效率和实用性已大大提升。这一切已使俄罗斯具备了大范围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可能。沙皇政权崩溃后波兰和芬兰的独立使苏联的国土面积比起沙皇时代有所缩水,不过沙俄的主要国土仍大体被苏联所继承。

苏联广袤的国土为其提供了辽阔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中提到俄罗斯是占据国际地缘政治心脏地带的国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三面为山系环绕,河流都流向内陆湖或北冰洋,是海上无法到达之处,是天然的巨大堡垒。无论是在沙俄时代或苏联时代这种地缘优势是一直存在的,然而在机器化大工业时代到来之前人类对高寒冻土地带的开发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大部分属于高纬度地带,所以在沙皇时代广袤领土所潜藏的地缘能量并未得到充分释放。

苏联继承了沙俄广袤领土上的资源和人口,然而苏联已不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苏联通过具备高效动员能力的举国体制推行彻底的工业化政策。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存在明显的弊端,这也成为了苏联晚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 历史 上就从未取得过任何成效。事实上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特定的 历史 时期也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由于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

这样做的好处是利于实现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合理化,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 历史 上出现过的生产过剩现象。事实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及战后西方国家一度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念就是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之下借鉴吸收苏联计划经济的可取之处——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当然这种经济模式忽视市场需求,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革新,这也是导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被市场经济模式取代的原因,然而在特定的 历史 时期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确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这种经济模式使苏联得以避免资本主义 社会 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从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各国不得不陆续松开对苏联的封锁,于是大量资本和技术工人开始纷至沓来,为苏联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这种形势下苏联的国土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工业体系开始飞跃式发展,地缘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用斯大林的话说:”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一共只花费了13年左右的时间”。1937年4月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这表明苏联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已超过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此期间有4500个新工业企业建成和投产,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也已基本完成。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长了1.2倍,同期国民收入增长了1倍,生产资料保持着年均17.1%的增长率。尤其是苏联的机器制造业大大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1937年苏联的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产值比1932年增长了1.9倍,而原定的计划指标是1.1倍。

随着纳粹德国的崛起已使斯大林敏锐察觉到未来潜在的战争风险,所以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有时间赛跑的意味。三五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加紧在东部地区发展重工业:当时东部地区建设的高炉占到了全部新建高炉的3/4左右。这么做其实就是为防范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外贝加尔、乌拉尔、阿穆尔河流域等地建立了新的冶金工厂,中亚地区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属冶炼厂,远东地区建立了新的 汽车 装配厂、制铝厂、轧管厂和水电站。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西部的工业基地遭到了重创,但拥有全世界最辽阔国土的苏联通过将自己的工业基地向东迁徙渡过了难关:乌拉尔、中亚、远东等地并未遭到战火的洗礼,因此这些地区的工业基础得以保留下来。况且即使是在被战火破坏严重的西部地区也并没完全丧失之前两个五年计划奠定的工业化基础:苏、德、日等国在二战后的重建复兴并不是像新中国一样的白手起家——战争所摧毁的只是有形的厂房和机器,然而这些国家在战前所积累的技术和管理层面的无形优势却并没被摧毁。

苏联作为一个在二战前就已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尽管在二战中蒙受了重大损失,但并未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果我们将中等体量的西欧国家同美、苏这样的洲级大国各自的人口、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苏联这种大洲级体量的国家所具备的优势: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 时尚 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而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则为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

尽管德国此时已用闪电战征服了西欧绝大部分地区,可即使德国得以调动整个西欧的资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稍微领先于刚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但后者的劳动力资源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苏联凭借二战前的两个五年计划已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苏联已由一个农业国过渡成为一个具备自主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国。从1940年到1944年德国殚精竭虑把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然而在技术水平上相对落后的苏联仍使自己的军火产量始终保持在德国90%以上。

尽管苏联在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蒙受了重大损失,但并没损失丧失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二战后的苏联仍得以保持自己在规模体量上的优势和两个五年计划所奠定的工业化基础。尽管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高达2960万人,但战后的苏联仍是拥有1.67亿人口的大国,这为苏联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二战后期的苏联在收复失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击德军至国门之外,而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为苏联传播 社会 主义理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战后苏联将东欧国家以及蒙古、朝鲜、越南、古巴等国纳入到以自己为核心的 社会 主义阵营。二战之前苏联作为全球唯一的 社会 主义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然而二战后随着以苏联为核心的 社会 主义阵营的形成使苏联得以摆脱外交上的孤立状态,从而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苏联也在这一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市场销售地:苏联可以从古巴获得廉价的糖和橡胶等热带产品,从罗马尼亚获得便宜的石油。

苏联在二战中还获得了直接的领土收益:战后对芬兰、波兰、德国、罗马尼亚等国的领土调整使苏联增加了近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苏联还与美国、英国、法国一起对德国进行了分区占领,苏联将苏占区内的厂房设备拆除后运回苏联,还从苏占区掠夺了一部分高 科技 人才,至于德军战俘则成为了苏联的免费劳动力。1950年1月1日苏联中央统计局以1938年国际市场美元价格计算:1945年8月至1948年1月1日苏联累计从德国获得各种赔偿物资的价值总计为33.442亿美元。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后也将当地的日本机器设备运回了苏联,同时将抓获的七十万关东军俘虏运到西伯利亚当苦力。领土的增加、经济物资和劳动力的获得大大加速了苏联的战后恢复重建工作。尤其是从德国所获得的核物理等领域的技术人才为苏联日后的核武器研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尽管德国直到战败也未能造出原子弹,但在铀矿石的加工和同位素分离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战后苏联克格勃领导人贝利亚在苏占区搜罗了300余名德国核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1945年6月首批德国科学家和他们的家属就抵达了苏联。8月斯大林下令拨款用于建设科学家们的办公和科研大楼以及住宅。12月内务人民委员会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在苏联工作的德国科学家的第9局。这些人后来直接参与到苏联的核武器研发计划中。1947年10月苏联以德国V2导弹为蓝本设计制造的第一枚国产弹道导弹R1实现了首次试射。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在哈萨克斯坦的米什克瓦核试验场成功试爆。庞大的核武库恰恰正是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叫板的底牌。

二战在削弱苏联的同时也削弱了苏联的竞争对手: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战后受到了严格的政治军事限制。迄今为止日、德两国尽管 科技 发达、经济繁荣,但在国际政治军事影响力上和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在二战中国土沦丧的法国已成为大国角逐中的边缘化角色。即使是和美、苏一同参加三巨头会议的英国也在二战后沦为了国际 社会 的二流角色。随着英、法、德、日等传统列强的普遍削弱使战后国际格局呈现为明显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极对立分庭抗礼的形势。
文章标题: 苏俄的领土面积是欧洲列强的十倍以上,他们在二战之前就不会害怕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5374.html

[苏俄的领土面积是欧洲列强的十倍以上,他们在二战之前就不会害怕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