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统治
关陇贵族与门阀世族的区别
贵族最早起源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根据等级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并由朝廷以法律形式规定,而北魏的士族大部分起源于关中和陇西一带,故史称关陇贵族。其后经西魏、北周、隋,得到了逐步的发展。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就是关陇贵族的典型代表。西魏八大柱国分别为:宇文泰(西魏实际掌权者;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父亲;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文帝元宝炬长子,后被废),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其中,宇文泰为西魏太师,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欣为西魏太子兼太傅,柱国实是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李虎为西魏太尉,实际上是六大柱国之首。 六大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就有十二大将军了。由于实为六大柱国之首的太尉李虎早死,宇文泰开始逐步架空八柱国,军权下放至十二大将军。西魏十二大将军分别为: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杨坚之父),王雄。由于南北朝时北方尚武,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所以北朝士族与南朝士族又有些许不同,南朝士族基本上都是文官,北朝士族则是出将入相。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及其后代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唐朝史书说:“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世族掌国直到贞观中期才得以遏制。李世民汲取了西魏、北周、隋这三个短命王朝的经验教训,他采取了各种措施平衡朝中的政治势力:首先形成以科举制度、门荫制度和推荐制度并存的官员选拔制度,并形成以房玄龄为代表的山东士族,以魏征、马周为代表的寒族,以萧禹、王珪为代表的南朝贵族,以及以宇文士及、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关陇贵族为骨干的领导集体,逐步降低关陇贵族在朝中的影响,以实现国家的稳定。
贞观末年,伴随着李世民身体的每况愈下,朝廷越来越倚重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这也就确定了未来高宗朝必然是以关陇贵族为核心。此二人自此以后权重朝野,大肆排除异己,扩大关陇贵族的权势。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相互配合,从永徽元年到永徽三年,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先后把宇文节、柳奭、韩瑗、来济等关陇贵族官僚提拔为宰相,并迫使李绩辞去了尚书左仆射的职务,让他做一个挂名的宰相。随着张行成、高季辅在永徽四年先后去世,朝廷中重现了关陇贵族掌国的现象。
然而朝臣掌国毕竟是封建帝王所不能容忍的,而且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二人在高宗朝不知道收敛,引来很多仇恨。永徽六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等人坚决反对,这也就表明了与武则天的敌对关系,断绝了武则天拉拢的可能。而同是托孤重臣的李绩表现却不同,高宗征求他的意见,李绩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僵局至此结束,高宗的主意已定。其实李绩对于此事的表现未必就是其真实想法,这只是代表了朝臣中一般出身的大臣对长孙无忌集团的反抗,也使高宗和武则天看到了朝廷内外正在兴起的一股新生力量。永徽六年十一月初一,由司空李绩主持了册立新皇后的典礼。长孙无忌被排除在废立大事之外,表明关陇集团已经丧失了其在王朝政治中的核心地位。自此以后,关陇贵族集团撤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发布“唯才是举”令,选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曹操不但没有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曹操死后,曹丕 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西晋规定高官显爵者各按官品高下占有田地,并在全国范围内以法令形式承认私家依附农民。虽然法令规定免除国家租税、徭役的户数,但在占有大量田地情况下,高官显爵者必然拥有更多超过法令规定的从事劳动的依附人口。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西晋亡后,在门阀士族的拥戴下,东晋王朝得以建立,但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层与下层、皇室司马氏与侨姓大族、各大族之间、中央与地方(扬州与荆州)等错综复杂的矛盾。终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马氏统治,自立为帝,后失败被杀。南朝宋武帝刘裕从东晋门阀专政、王权弱小、方镇割据的积弊中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不仅拥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占水,实行庄园经济,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在他们手中。南朝士庶之别非常严格,士族通过仕宦途径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形成封闭性集团。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认为“清显”的职位,一般不理政事。士族中又有高低阶层之分,两者之间一般也不通婚,低级士族担任的某些官职,高级士族不屑担任。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 遭受 沉重打击 。 承圣三年 (554),西魏军攻占江陵,俘衣冠士族数万口,驱入长安为奴婢。这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在陈朝,无论侨姓士族或江南士族,不仅政治上早已无所作为,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也都一落千丈。
简而言之,关陇贵族兴起于北魏末年,凭借着府兵制垄断政治权力的政治军事集团,兴盛于西魏北周隋唐,衰败于唐高宗初年的“废王立武”事件中。而门阀士族兴起于魏晋,凭借着九品中正制垄断政治权力的政治集团,兴盛于魏晋南朝,衰败于梁武帝末年的“侯景之乱”。
中国古代贵族政治制度的过程
杨春吉、耿铁华、倪军民编,《高句丽史籍汇要》
黄斌、刘厚生,《高句丽史话》
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
朴真奭、姜孟山,《朝鲜中世纪史研究》
姜孟山,《朝鲜通史》(一)
《朝鲜历史概要》,北朝鲜出版
《韩国史新论》,韩国出版
张博泉,《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
张碧波,《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上)
贵族一词相当古老。最初指的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包括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宗教贵族。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真正的贵族是要讲家世和社会背景的。假如以有无爵位来判定贵族,世界上尚存在贵族的国家已经屈指可数。 到了现代社会,民主、法治垂临人间,特权时代终结,传统贵族已经逐渐湮灭,新贵族则被赋予崭新内涵。亚里士多德在对古希腊诸城邦各种政体的比较研究时指出,凡少数人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的政体,称为“贵族政体”。贵族制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存在于奴隶制国家的贵族共和制;另一种是存在于封建制国家的贵族君主制。贵族共和制最典型的国家是公元前5~公元1世纪的罗马共和国。国家最高官员是执政官,由公民大会从贵族中选出2人,任期1年;其他高级官员大部分也是选举的。但选举事宜以及国家的立法、行政大权由奴隶主阶级中少数显赫贵族代表组成的元老院所掌握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阶级制度。中国历史悠久,爵位随朝代更替有所变化。大致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位制度是帝制的一部份。明朝以后,又在五爵之上增设亲王和郡王两个等级。1912年清朝灭亡后,爵位制度亦被继立的中华民国所废除。在中国历史上,贵族政治或者说世家寡头政治,曾经流行过两次。第一次是周朝克商之后分封诸侯,建立宗法制,天子为大宗,诸侯为小宗;诸侯在本国之内为大宗,大夫为小宗,这样层层分封,各在其位,“子子孙孙永宝用”。这种贵族政治,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非常类似,持续了四五百年,到了战国时期,总算宣告破灭。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多半是贵族,偶尔有孔子这样的士人,也是破落贵族的后裔;战国时期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学问家则有半数以上是平民,其中“去贵族化”最得力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消灭了六国的所有贵族。后来六国贵族起兵造反灭秦,又被布衣刘邦一一削灭,中国的第一个贵族时代彻底划上了句号。中国自商代施行诸侯封建制度,即类同于西方贵族制。礼记王制曰:「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为王,下辖诸侯。如春秋楚国,本为子爵,因不满其国大爵小,要求周王升其爵位未竟,于公元前704年称王。汉代实行郡县制之后,为安抚改朝换代之功臣,仍时有分封之举,然已不如商周之系统。
先秦贵族覆灭之后二三百年,在东汉王朝的土地上又产生了新贵族,即以大地主、大官僚、学术世家为主体的豪强势力。汉光武帝恢复汉朝,依靠的是地方豪强的力量,上台之后也没有抑制豪强。地方豪强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术思想合流,产生了一批既有土地,又掌握意识形态的大家族,中国的第二个贵族世代徐徐拉开帷幕。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袁绍、袁术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后裔,刘表、刘焉是刘姓诸侯王之后,就算自称出身微寒的曹操,祖父也是十常侍之一。曹魏王朝后来被司马氏篡夺,司马氏是连续五六代担任二千石高官的河内豪强世家,他们继承了曹丕颁布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人才方面向贵族世家严重倾斜,贵族寡头的统治算是根深蒂固了。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贵族寡头腐化过于严重,内乱不已,西晋王朝很快被游牧民族推翻,残存的贵族寡头——所谓“士族”,不得不退到江东,与当地土著贵族联合掌握权力。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朝也产生了自己的贵族势力,主要是军功出身的军事世家。整个南北朝期间,贵族势力对双方政权的影响仍然很大,但出身微寒的“庶族”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东晋灭亡之后,继任的南朝四代都是庶族之后,北朝先后影响政局的尔朱氏、宇文氏、高氏、杨氏也不是什么世家后裔,贵族对政局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后来隋朝统一天下,对江南残存世族进行了血洗;李唐统一天下,着力削弱北方士族,在武则天的残酷打击之后,山东、关陇两大贵族集团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唐朝中后期,延绵五六百年的第二贵族时代结束了,此后的中国政治,主要由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掌握,“富不过三代”“古今无庆两封侯”成为了历史主流。
为什么贵族政治在中国灭亡了,此后再也无人能够重建?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贵族会腐化,中国的贵族腐化尤其迅速。清朝入关之后保留了八旗制度,但是八旗子弟仅仅两代之后就堕落到不会骑马、不会射箭甚至不会说满语的地步,根本不能作为政权的主要依靠。民国时期也曾经产生过“四大家族”这样一些新贵族,但是他们只掌握政权二十多年,就不得不流亡海外。总而言之,在唐宋之后,任何一个贵族集团,只要掌握了政权,大致不超过三十年,肯定会腐化堕落,肯定会脱离实际,肯定会沦落到无法掌握政权的地步。
有人可能会询问:为什么在欧洲,贵族统治可以持续几百年或者上千年,在中国却连两代人都跨不过去?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难以解答,而且也没有必要一定解答。重要的是,现在在欧洲也没有贵族这个东西了。有人说美国存在贵族,诸如小布什、希拉里就是证据。但是,作为个人存在的政治世家,和作为一种制度存在的本文认为,有本质的区别。无论欧洲还是美国,政治世家并没有垄断、把持权力,更没有以权力为基础去垄断、把持经济利益。它们所能做的事情,无非是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罢了,这种影响力也是随时可以丧失的。总而言之,除了中东和北朝鲜之外,现在任何国家都不存在一种制度性的、惯例性的贵族寡头统治,这种统治经过历史的长期试验,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从来就缺乏这种德性。千年封建帝制,皇帝九五至尊,满朝文武三叩九拜,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这样的体制下,出贵族是件难事。有人说,中国古代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只有暴发户。如果说有贵族,魏晋门阀制度下可能有过贵族,因为他们成就是辉煌的魏晋风度。至少我觉得不媚权贵、从容赴死的嵇康以一曲《广陵散》终结生命是一种贵族行为。
孙文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贵族制度从根本上灭亡了,这是世界潮流;想以任何方式恢复这一制度,就是逆潮流而动,是注定要失败的。失败的方式有很多,看看《资治通鉴》就知道:要么像战国时期的六国贵族一样,被生气勃勃的、平民掌权的强秦吞并;要么像西晋时期的八王一样,自相残杀,终于覆灭;要么像唐朝的山东、关陇贵族一样,被出身微寒的新统治者以阴谋或阳谋剿灭;要么像清朝的八旗子弟一样,迅速腐化堕落,终于落到完全掌握不了政权的地步。这就是历史的规律。想用人为的美好愿望去逃避历史规律,怕是很困难的。中国古代的贵族不能永久世袭,甚至还有随时被皇权剥夺的可能,造成的一个今天看来不好的结果就是皇权最大,中央集权牢不可破。中国的古代贵族制度是从王室,大臣,大地主等中产生的,其特点是有严重的专制性,贵族性。因没有较完整的监察制度,加上人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地理位置因素等,以至与西方的贵族制度有较大的区别和差异。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器”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在千年前中国的贵族就被消灭了,才导致现在没有吗?
欧洲一直有着浓郁的贵族文化,比如至今仍十分活跃的英国王室,就是现代贵族的典型代表,而历史悠久的中国,不仅没有留下贵族,就连贵族文化也一起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中国历史上有贵族吗?当然有,比如先秦时期的氏族贵族,诸如孔子、管仲、孙膑等,但凡在历史上留名的先秦人物,几乎都是贵族出身。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了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另一大成就就是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至此中国历史上再无“贵族”。为什么这里的“贵族”要打引号,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崛起,晋升为新的贵族阶级,而门阀士族的崛起和消亡也是本文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从小学时期,我们就开始诵读这首《乌衣巷》,尤其这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广为流传。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便位于此地,由于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故得名乌衣巷。
被现代人所记住的古代文化巨匠,要么经历了常人所不能经历的坎坷,要么享受到了常人所不能享受的丰富物质生活,而从乌衣巷中走出来的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等人则属于后者。
因为家境殷实,不用为吃饱肚子而发愁,他们有大把时间去培养兴趣、实现自我。要问“王、谢”两家为何如此显贵,那得要从魏晋时期的门阀世家说起了。
门阀的兴起
提起门阀,很多人会想到“霸道、势力大、有钱,世代继承”,没错,这些描述很准确。新华字典中对“阀”的解释是:古代指有权势的家庭。门阀则是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先秦时期,类似于门阀的组织已经出现,《孟子·离娄上》中就有“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的表述。
门阀如何兴起做大的?原因诸多,但综合看来,主要是天下纷争的大背景和后期选官用人制度使然。
比如乌衣巷中的王谢两家,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许多家族都举族迁居长江以南避乱,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拥戴之下,于建康建立东晋,这使得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这就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地位。
东汉选官用察举和征辟制度,这一制度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一部分地主富室与儒术礼法结合起来,“经明行修”,就可以累世做官,豪强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着各级政权部门,封建的等级关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开始出现。
到东汉后期,经过了两百年的经营,这些家族在各自的地盘上根深蒂固,形成了固定的利益集团,在朝为官的必定出自某一豪门,寒门学子只有拜入豪门,成为其附庸,才有机会被选拔入朝为官,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阶层固化”。因此,当时有句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谓描述贴切。
四世三公,袁本初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政权林立。各个豪门地主也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曹丕称帝后,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度,据《通典》记载:“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 士人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九品中正制一定程度上承袭了两汉的察举制,具体操作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这里的“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中正产生后,再由中正对各地的人才分为九个品级进行评点,最后推送吏部。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各地“大中正”由门阀士族把持,后来这一制度也就慢慢的变了味,评选标准也就主要看出身了,门阀势力借此进一步坐大。
门阀百态
颍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地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在这里,孕育出了许多的名门望族。
《虎啸龙吟》荀彧
由于垄断了大部分的经济、教育等社会资源,门阀中不免会有许多纨绔子弟。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他们将天下资源高度集中且世代传承,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帮助门阀子弟提前进入了实现自我的阶段,那一时期,许多的艺术成就来自于门阀子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群人曾经引领社会风尚,今天我们把他们称为“清淡家”,这其中大名鼎鼎的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今人对其的评价多是狂放不羁、不拘一格,除了清谈,还有游山玩水、饮酒作乐、才华横溢,以及一些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言行。似乎这些人都是蔑视权贵,寄情山水之人,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竹林七贤
前面说过,门阀子弟才有资格实现自我,普通老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资格游山玩水?所以,“竹林七贤”可不是普通人。
山涛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长期主管官员选拔;王戎出身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世袭父亲的爵位、一出场即惊艳,其后更是当过刺史、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高官;其他几人也都身居要职,家世显赫。
虽知门阀“豪气”,但有多“豪”你也很难想象,不客气的说,当时的天下有一半是皇帝的,另一半就是门阀的。朝堂上权势滔天并长期游离于国家法度之外,“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竹林七贤精神领袖,音乐达人,养生爱好者嵇康
比如刚才提到的“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公元267年,他被人以侵占公田之罪举报,但晋武帝司马炎对此一笑了之,并没有加罪于他。朝堂下相互以婚姻、师生门第关系来进一步巩固彼此的联系,将利益集团做大,“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不光如此,到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已经不再与庶族通婚,其婚姻关系一直维系在门阀士族之间。例如南齐时期,士族王源将女儿嫁给富阳的大富豪满氏,但由于满氏是庶族,遭到了士族阶层的一致反对,御史中丞沈约更是带头上书,要求将王源革职查办。
门阀的衰弱与消亡
门阀士族兴起于东汉,兴盛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消亡于隋朝。
门阀的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简单地归纳可分为内外两个原因。
内因方面,门阀世家的子弟生下来就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用多少才学便能身居高位,慢慢地就助长了门阀世族庸庸碌碌、游手好闲的生活作风。
《颜氏家训·勉学篇》道:士大夫多“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消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这便是说,门阀世族多依仗门第,不思进取,不经世务,矫情造作。当这些人的能力慢慢退化之后,那离他们灭亡也就不远了。
流觞曲水,魏晋风流
外因方面,主要是大一统状态下皇权的集中和科举制的实行使得门阀不断被制约,使其逐渐失去了继续扩张的土壤。
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陈朝被灭后,分裂数百年的国家重归一统,皇权进一步扩大和集中已不可避免,此时的门阀政治就成为了最大的绊脚石。
为打破门阀政治,隋文帝打出了“组合拳”,一是选官用人上采取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改变了门第垄断官职的局面,寒门世子开始有了上升渠道;二是官制上采取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在多重政策的打压之下,门阀政治逐渐没落直至终结。
每一个朝代都难免会有世家大族,他们或战功卓著,或立国有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控制社会资源的程度已经使得“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样的社会与制度是反常的,而反常的东西终究不能长久。
门阀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也在浩荡的历史车轮中化为记忆,就如文章开头诗中描述的那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旧时的秦淮河畔华盖云集,如今已是游人如织。
的确在千年前贵族就已经被消灭了,宋襄公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个贵族了。
不是,明朝、清朝也有贵族,后来只是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没有贵族的。
也不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国家不允许有贵族,更不允许有地主,人人平等
为什么说宋以后的中国社会是庶民社会?其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贵族制社会有何
魏晋南北朝能做高官者,多为士族,正所谓“上品无寒士”。士族在朝堂上掌控朝政,在地方上掌握经济命脉、地方司法行政,家有大量庄园、家仆。到了唐朝,虽然寒族开始进入朝堂,但没有世家支持,仍然势单力孤。“五姓七家”在唐时是最大的七大门阀,陇西李虽然当了皇帝,也只是七家之一。“有千年的世家,无千年的皇朝。”皇帝也要依靠世家支持,才能维持统治。而到了宋朝,世家虽然在地方上实力很大,但朝堂上相对受到限制,教育的普及加上经济的发展,大量平民不必依附于世家了。
为什么说宋以后的中国社会是庶民社会?其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贵族制社会有何
魏晋隋唐实行的是门阀制度,真的庶民到宋朝才真正走到权利的中心
但后来又产生新的门阀,
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家谱极盛的时期?
家谱作为 "描述血统的载体",在南北朝时期处于最高地位,根据家谱辨别家族地位高低的风气在当时也达到了顶峰。许多人,即使是那些在现世生活不顺利的人,如果在他们的家族血统中找到他们曾经富有的证据,就能获得自信,站得更直。
另一方面,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如果他的祖先不是权贵,他们仍然无法在社会上抬头。南北朝之前,经过多年的战争,民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为了谋生和逃避沉重的税赋,老百姓往往投奔大户人家。在中央政府薄弱的朝代,这些大地主以家族为单位共同生活,其权力不断扩大。他们完全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治权力,从而控制了人权,形成了一个持续数百年的家族政治。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大地主以保护自己的土地为名发展私人军队。在三国时期,曹操、孙坚等人开始用宗族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赢得民心,他们利用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条件是把他们吸纳到家族树中,使依赖他们的人越来越努力。这一点可以从鲁迅的小说中看出,阿Q总是渴望姓赵,这说明进入大家族或获得大家族的认可或承认对下层人民是多么有吸引力。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是繁荣的阶段,是中国家谱发展史上的 "黄金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谱成风。为了满足大户人家的需要,国家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到了唐代,在官方谱系发展的同时,民间谱系也迅速发展。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家谱作为 "描述血统的载体",在南北朝时期处于最高地位,根据家谱辨别家族地位高低的风气在当时也达到了顶峰。许多人,即使是那些在现世生活不顺利的人,如果在他们的家族血统中找到他们曾经富有的证据,就能获得自信,站得更直。
另一方面,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如果他的祖先不是权贵,他们仍然无法在社会上抬头。南北朝之前,经过多年的战争,民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为了谋生和逃避沉重的税赋,老百姓往往投奔大户人家。在中央政府薄弱的朝代,这些大地主以家族为单位共同生活,其权力不断扩大。他们完全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治权力,从而控制了人权,形成了一个持续数百年的家族政治。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大地主以保护自己的土地为名发展私人军队。在三国时期,曹操、孙坚等人开始用宗族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赢得民心,他们利用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条件是把他们吸纳到家族树中,使依赖他们的人越来越努力。这一点可以从鲁迅的小说中看出,阿Q总是渴望姓赵,这说明进入大家族或获得大家族的认可或承认对下层人民是多么有吸引力。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是繁荣的阶段,是中国家谱发展史上的 "黄金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修谱成风。为了满足大户人家的需要,国家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到了唐代,在官方谱系发展的同时,民间谱系也迅速发展。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因为那个时间段是贵族家族在中国势力最大的时期,贵族的力量甚至超过了皇权,东晋的“王与司马共天下”那可是公认的看法,而且别忘了,还有个跟王家地位差不多的谢家!造成这种局面的当然是司马家的皇位来得着实不够光彩,司马家族因为曹家的知遇之恩而崛起,却又恩将仇报篡夺了曹家的政权,为了坐稳皇位,不得不向贵族阶层全面妥协,以此换来他们的支持。
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畅行时期,而且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工具,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家谱极盛的时期。
因为家谱在这一个时期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比较特殊的政治管理工具,很多权利比较高的人物都喜欢用家谱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文章标题: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有没有形成贵族共和的可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5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