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03 07:01: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16世纪末17世纪初,东北亚局势风云变幻波澜诡谲。
明朝、后金、日本、朝鲜、蒙古,各方势力汇聚于此,导出了一连串的政治事件。
后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
从1616年到1636年,后金政权前后存在20年。
这个时期是满族从崛起到初步统一东北的关键时期,是清王朝的雏形阶段,后金建政史对此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建州女真兴起
1234年金朝为元所灭后,女真族四处迁徙。
南迁的女真人流徙到燕山、华北,逐渐与蒙古族和北上的汉族融合,另一支女真人留居故地东北。
元末明初时,女真人广泛分布于今黑龙江、吉林地区。
约在明前期,女真族分为三部,其中建州女真分布在今黑龙江南部、吉林西部一带的长白山脉中。
此后海西女真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女真,建州部举族南迁,定居于辽宁抚顺、铁岭一带。
朱元璋时期,蒙古游骑沿边侵扰。明朝为了继续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永乐七年在东北设立都司卫所,以期从侧翼包抄压制蒙古人,明设于远东的卫所控制了女真的大小部落。
女真武士
据史料记载,明前期对东北女真部的统治以“羁縻”为主,这也是唐以后中原王朝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政策。
明一方面建立羁縻卫所,将建州女真分为三部分,即建州三卫,归奴儿干都司管辖,以部族首领直接管理本部人民,由中央授予官职,定期向中央朝贡。
另一方面在边塞驿站设立马市,通过茶马贸易对各部落笼络、控制。
为维持东北秩序,防止各部联合起来对抗中央,明廷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利用女真三部之间的矛盾,通过忠顺于中央、势力稍强的部族首领控制其他部族。
明朝用女真人治女真,相互牵制,使东北局势稳定了两百年。
明前期东北女真诸部分布
15、16世纪两百年间,建州女真凭借与明朝辽东距离较近的地理优势,与明朝交往频繁,学习了中原王朝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人口增长迅速。
在女真三部中,建州女真封建化程度最高、生产力发达、人口众多,势力最为强大,这为此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奠定了基础。
二、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万历前期,猛哥帖木儿六世孙、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的出现,改变了女真与明朝,乃至整个东北亚的命运。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1559年出生于长白山区一个偏僻的女真族山寨。
他幼年坎坷,从小离家漂泊,曾到辽东经商,结交了很多汉族官兵。
努尔哈赤和很多少数民族领袖一样,自幼尚武,精于骑射,豪爽勇猛,但和其他少数民族首领不同的是,努尔哈赤勇猛之外,还长于谋略,工于心计。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570年代,建州右卫叛明作乱,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带兵平叛。
战斗中女真向导觉昌安和其子塔克世被明军误杀身亡。
作为补偿,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政府任命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指挥使。
同年,他以父亲“遗甲十三副”起兵,起兵攻打建州左卫苏克苏浒河部图伦城,开始了统一女真的战争,并在五年后统一了建州诸部。
建州女真刚刚统一,羽翼未丰,野人和海西部势力仍在,此时距统一女真各部还需时日。
努尔哈赤很了解明朝对女真族的怀柔政策,他一方面加紧对女真诸部的战争,实现统一女真的目的。
另一面表现出对明朝的绝对恭顺,并多次亲赴北京朝觐万历皇帝。
在辽东的多年经历使他认识到明辽东防线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漏洞百出。
特别是在赴北京朝贡的过程中,他看到了明朝政府的腐朽昏暗,皇帝怠政、宦官弄权、党争不断。
杀亲的仇恨和膨胀的权力野心在努尔哈赤心中翻滚,他开始构想着起兵反明的计划。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敕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建州女真势力更加强大。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以蒙古文字和女真语发音为基础,编制满文,使女真族进一步结合成为有文化联系的社会整体。
也就是在建州女真初步崛起的关键时候,东北亚发生了一件大事。
1592-159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两次入侵朝鲜,明朝因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派兵援朝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援朝战争的胜利。
万历援朝抗倭战争
此战明朝虽然获胜,但国力大受打击,士卒阵亡数万,国库紧缺,直接导致辽东兵饷告急。
同时朝鲜遭到战争破坏国力衰微,很难再对后金形成牵制作用。
明朝和朝鲜,互为犄角的战略盟友因这场战争国力受损,东北出现权力真空,获益最大的自然是努尔哈赤。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为便于管理女真诸部,努尔哈赤以女真旧有狩猎组织牛录为基础创立八旗制度。
八旗最初只有红、黄、蓝、白四旗,后来随着部族人口的增加,在四旗基础上又加了镶四旗,始称八旗。
满清八旗
八旗各设旗主,由努尔哈赤的直系亲属担任,称固山贝勒。
八旗制的核心是“以旗统人,以旗统兵”,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
八旗制度是集军事、行政、经济于一体的军政管理组织,军政合一、兵农合一,加强了女真诸部的组织管理,提高了社会控制力、生产能力,军队战斗力亦大为增强。
八旗制度为后金的崛起扩张奠定了制度基础,展现出了新生政权的勃勃生气。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开始在赫图阿拉筑城,并在致辽东总兵、义父 李成梁 的信文中说道: “我努尔哈赤收管我建州国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里边疆”。
他以替明守疆的名义要求更多权利,随着实力的壮大,努尔哈赤在与明的关系中变得愈发强硬,如果时机成熟,他就会起兵反明。
三、后金建立
在统一建州女真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努尔哈赤相继征服海西和野人女真诸部落。
至1610年代,已基本完成了对女真各部的统一,这时努尔哈赤认为建立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改元“天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明末东北形势
努尔哈赤的迅速崛起,与当时女真诸部和明朝统治混乱有很大的关系,但最重要的是他卓越的组织能力、过人的政治智慧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了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其中一条就是杀祖杀父之仇,正式起兵反明。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面对后金势力的蔓延,万历皇帝终于决定出兵讨伐。
他派大将杨镐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合朝鲜兵、叶赫部征讨后金,准备攻克后金都城赫图阿拉,迫使努尔哈赤降服。
然而战前明军情报泄露,使努尔哈赤知晓了明军四路分兵的作战计划,后金军早有准备。
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自率六万后金铁骑迂回包抄,跟踪追击,在五天之内全歼杜松、刘铤、马林统率的三路明军,明军阵亡五万人,唯 李如柏 部败逃幸存。
萨尔浒之战深刻暴露出明朝卫所制度腐败、边军战斗力低下、军事指挥系统混乱的事实。此战是明清战争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深刻改变了辽东战局。
明朝兵力萎缩,战线收缩,后金缴获大量物资马匹,士气旺盛。
明朝与后金在辽东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双方攻守易势,后金逐渐掌握了辽东战事主动权。
萨尔浒之战,明朝大败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后乘胜追击,万历四十九年(1621年),后金重兵围攻沈阳。
沈阳城是明朝在辽东的重镇,城墙坚固,还架设有红衣大炮,易守难攻,后金主力以骑兵为主,不擅长攻城战。
但战争的胜负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战力,特别是老迈腐朽的明朝面对朝气蓬勃的后金,其组织系统早已是四面漏风。
在后金不断增强攻势的情况下,沈阳城中兵士叛变,城门洞开,后金终于攻克沈阳城。
同年,后金相继攻克明朝重镇铁岭、开原、辽阳,辽东七十余座城镇尽数落入后金手中。
努尔哈赤彻底掌握了辽东战争的主动权,明辽事更坏。
天启五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沈阳为盛京,后金在东北的统治已基本稳固,明朝失去关外已成既定事实。
清旧都沈阳(盛京)故宫
四、皇太极继位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兵攻打孤城宁远。
明军守将袁崇焕坚壁清野,依托坚固城防,以大炮反击,努尔哈赤久攻不克,遭到炮击重伤,后金军撤退。
宁远战役的失败使努尔哈赤突破宁锦防线进军山海关的计划破灭,他内心积怨,不久去世。
努尔哈赤逝世后,诸子争权,第八子皇太极在权力争斗中获胜继位大统。
宁远之败与努尔哈赤之死,使后金受到沉重打击,加上八旗军在占领地肆意屠城、奴役汉人,导致东北民族和社会矛盾激化。
明朝与漠南蒙古、李氏朝鲜联合抗金,使后金政权面临很大的威胁。
皇太极继位后,一改努尔哈赤连年出兵的做法,转变国策休养生息,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在东北的统治。
清太宗皇太极
袁崇焕镇守辽东时战功卓著,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因受魏忠贤排挤辞官。
崇祯即位后重新启用袁崇焕,他于崇祯二年(1629年)率兵击退入关金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朝野上下有很高的威望。
但明朝政治早已从根处朽烂,面对抗清的民族英雄,魏阉余党以一己私利罗织罪名攻击袁崇焕。
优柔寡断的崇祯帝开始对袁崇焕产生怀疑。
皇太极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帝中计,以通敌罪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的死极大地打击了明辽东守军的士气,他精心构筑的 关宁锦防线 土崩瓦解。
熊廷弼后明政府再一次自毁长城,皇太极消除了一个心腹大患。
之后,皇太极派兵攻打明藩属国朝鲜,迫使朝鲜臣服;后又亲征漠南蒙古,击破察哈尔林丹汗大军,漠南蒙古衰落,归降后金。
1636年,后金(清)军入侵朝鲜,史称丙子虏乱
至1636年,后金(清)已降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部,彻底解除了南下入关的后顾之忧。
此时山海关外,明朝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几个孤立的据点,其在东北的统治已基本结束,后金控制了关外。
五,清国建立
崇祯八年(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去汗号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天聪,清国正式建立。
关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有说法称其是受道家阴阳五行思想影响,认为明朝为火德,“火克金”。
所以后金在对明战争中屡屡受挫,如今改后金为“清”,以“水克火”,希望能取明朝而代之。
无论如何,皇太极绝不会满足于居东北一隅之地,他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的野心是昭然若揭的。
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满清重新开始对明朝的战争。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攻陷锦州、松山,辽东总督洪承畴降清,明军主力悉数被歼,撤出关外,无法再与清军战斗,清控制了山海关外所有的土地。
1636年明清形势图
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意外暴毙,胞弟多尔衮拥立皇太极幼子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掌握实权。
此时满清已占据漠南、察哈尔、东北的广大地区,对明朝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地缘优势。
西北匪患、辽东金患,明朝在内忧外患中耗尽了国力,多尔衮屯兵山海关外,坐观农民军与明朝内斗,等待时机入主中原。
结语
后金的崛起,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气候的机遇: 16世纪末17世纪初,北半球迎来小冰河期,东北地区气候变化,使蒙古、女真等游牧渔猎部族南迁寻找生存空间,与中原王朝频繁发生冲突。
东北地区稳定的政治格局被打破,努尔哈赤就是在这种动荡局面中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明朝的衰落:小冰期使中原明朝遭遇到了严重的水旱蝗灾,加上万历援朝将明朝卷入战争泥潭,三饷加派、粮食减产、流民遍地,这些都极大消耗了明朝国力。
国力受损,辽东紧缩,给了努尔哈赤壮大的机会。
东北的地理优势:女真族世代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对东北的地形地貌十分熟悉,密林山地成为四周强敌的天然屏障,为女真族的壮大提供了战略纵深。
特殊的地理条件为努尔哈赤建立割据政权提供了便利。东北的地势亦使后金面对明朝和朝鲜始终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缘优势。
两代统治者的才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是颇具雄才大略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后金在两位明君的统治下从一个弱小的部落联盟迅速崛起为雄踞东北的强大政权。
同时两次继承人更迭都平稳过渡,保证了政权的稳定发展。
努尔哈赤早期依附明朝边关守将李成梁的势力。最早在建州一代起兵,努尔哈赤不仅在军事上展现过人的能力,而且在组织管理部落的发展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在马背上征战几十年统一女真部落,并在1616年建立自己后金政权。自任最高统帅。是后来大清帝国建立的奠基石。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是后金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继承了努尔哈赤大汉的位置,成为后金领袖。并在1636年成功建立大清国。为后来清军入关做好充分准备。
努尔哈赤最早曾经借助明朝边关守将李成梁的势力,开始在建州起兵。李成梁那个时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明朝边关将领。努尔哈赤借助李成梁的势力逐渐统一了女真族。
随着李成梁去世,努尔哈赤的野心逐渐膨胀,在李成梁去世第二年,也就是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自己的后金政权。并创建了著名的八旗制度。我觉得从这个时期,努尔哈赤开始公开反对大明皇帝的统治。在随后的1618年开始在军事上进攻明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战役就是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率领他的后金部队在萨尔浒一带与明朝大军展开厮杀,最终获得全面胜利。
努尔哈赤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内,相继攻克沈阳,辽阳等地。至此,努尔哈赤基本上在东北一带站稳脚跟。就上述努尔哈赤所取得的战绩,还没有对明朝的北京政权形成真正的威胁。但是努尔哈赤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随着努尔哈赤的去世,他的儿子皇太极在后金被推举为领袖,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如果说努尔哈赤早期的那些功绩作为量变来说,那么皇太极在上位期间确实发生了许多质的飞跃。
皇太极时期,区别他父亲不同的是,皇太极树立了可行的战略目标,把夺取大明北京政权作为政治纲领提出来。为了实现这个最高战略目标,皇太极加强了自己政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保护汉人,并能够积极采纳汉人的建议,重用汉人等等政策来削弱明朝的实力。并在1642年松锦大战中取得胜利。至此,明朝关外守军基本全部肃清,同时也标志着清军已经做好了入关前的所有准备,清军入关成为必然。应该说皇太极的这个时期,成为了统一中国的开始。
努尔哈赤的历史功绩和皇太极大清国建立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关系的。不能片面的,孤立的,单一的看待两个人的历史功绩。我们把努尔哈赤比作奠基石,那么皇太极就是继往开来的后来者居上。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你要是说谁建立的大清国,那当然非皇太极莫属。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