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量子涨落为时间规定了方向

时间: 2023-03-01 10:01: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量子涨落为时间规定了方向

解释一下量子涨落

解释一下量子涨落
【1】
“量子涨落:测不准原理允许的虚无空间状态的暂时性变化。量子测不准原理允许从完全全空无一物中间出现少许能量,前提是该能量在很短时间内重归消失(涨落涉及的能量越小,它持续的时间越长)”
【2】
动量p和位置q,它们真正地是“不共戴天”。只要一个量出现在宇宙中,另一个就神秘地
消失。要么,两个都以一种模糊不清的面目出现。海森堡很快又发现了另一对类似的仇敌
,它们是能量E和时间t。只要能量E测量得越准确,时刻t就愈加模糊;反过来,时间t测
量得愈准确,能量E就开始大规模地起伏不定。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遵守相同的不确定
性规则:

△E×△t > h/2π

各位看官,我们的宇宙已经变得非常奇妙了。各种物理量都遵循着海森堡的这种不确定性
原理,此起彼伏,像神秘的大海中不断升起和破灭的泡沫。在古人看来,“空”就是空荡
荡无一物。不过后来人们知道了,看不见的空气中也有无数分子,“空”应该指抽空了空
气的真空。再后来,人们觉得各种场,从引力场到电磁场,也应该排除在“空”的概念之
外,它应该仅仅指空间本身而已。

但现在,这个概念又开始混乱了。首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本身也能扭曲变形
,事实上引力只不过是它的弯曲而已。而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展现了更奇特的场景:我
们知道t测量得越准确,E就越不确定。所以在非常非常短的一刹那,也就是t非常确定的
一瞬间,即使真空中也会出现巨大的能量起伏。这种能量完全是靠着不确定性而凭空出现
的,它的确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但是这一刹那极短,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发现以前,它
又神秘消失,使得能量守恒定律在整体上得以维持。间隔越短,t就越确定,E就越不确定
,可以凭空出现的能量也就越大。

所以,我们的真空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沸腾着,到处有神秘的能量产生并消失。爱因斯坦告
诉我们,能量和物质可以互相转换,所以在真空中,其实不停地有一些“幽灵”物质在出
没,只不过在我们没有抓住它们之前,它们就又消失在了另一世界。真空本身,就是提供
这种涨落的最好介质。

现在如果我们谈论“空”,应该明确地说:没有物质,没有能量,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
。这才是什么都没有,它根本不能够想象(你能想象没有空间是什么样子吗?)。不过大
有人说,这也不算“空”,因为空间和时间本身似乎可以通过某种机制从一无所有中被创
造出来,我可真要发疯了,那究竟怎样才算“空”呢?

*********
饭后闲话:无中生有

曾几何时,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无中生有是绝对不可能的。物质不能被凭空制造,能量
也不能被凭空制造,遑论时空本身。但是不确定性原理的出现把这一切旧观念都摧枯拉朽
一般地粉碎了。

海森堡告诉我们,在极小的空间和极短的时间里,什么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我们对时
间非常确定,所以反过来对能量就非常地不确定。能量物质可以逃脱物理定律的束缚,自
由自在地出现和消失。但是,这种自由的代价就是它只能限定在那一段极短的时间内,当
时刻一到,灰姑娘就要现出原形,这些神秘的物质能量便要消失,以维护质能守恒定律在
大尺度上不被破坏。

不过上世纪60年代末,有人想到了一种可能性:引力的能量是负数(因为引力是吸力,假
设无限远的势能是0,那么当物体靠近后因为引力做功使得其势能为负值),所以在短时
间内凭空生出的物质能量,它们之间又可以形成引力场,其产生的负能量正好和它们本身
抵消,使得总能量仍然保持为0,不破坏守恒定律。这样,物质就真的从一无所有中产生
了。

许多人都相信,我们的宇宙本身就是通过这种机制产生的。量子效应使得一小块时空突然
从根本没有时空中产生,然后因为各种力的作用,它突然指数级地膨胀起来,在瞬间扩大
到整个宇宙的尺度。MIT的科学家阿伦�6�1古斯(Alan Guth)在这种想法上出发,创
立了宇宙的“暴涨理论”(Inflation)。在宇宙创生的极早期,各块空间都以难以想象
的惊人速度暴涨,这使得宇宙的总体积增大了许多许多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天它的
结构在各个方向看来都是均匀同一的。

暴涨理论创立以来也已经出现多个版本,不过很难确定地证实这个理论究竟是否正确,因
为宇宙毕竟不像我们的实验室可以随心所欲地观测研究。但大多数物理学家对其还是偏爱
的,认为这是一个有希望的理论。1998年,古斯还出版了一本通俗的介绍暴涨的书,他最
爱说的一句话是:“宇宙本身就是一顿免费午餐。”意思是宇宙是从一无所有中而来的。

不过,假如再苛刻一点,这还不能算严格的“无中生有”。因为就算没有物质,没有时间
空间,我们还有一个前提:存在着物理定律!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各种规则,比如不确定原
理本身又是如何从无中生出的呢?或者它们不言而喻地存在?我们越说越玄了,这就打住
吧。

宇宙和时间有关联吗?

大爆炸真的是时间的起点吗?抑或宇宙在大爆炸之前就已经存在?如果在10年前提出这样的问题,那简直是对宇宙学大逆不道了;绝大多数宇宙学家会认为,思考大爆炸以前的时间,就像打听北极以北的地方在哪里一样。然而,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弦论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宇宙学家的视角,大爆炸前的宇宙已成了宇宙学的研究前沿。

探索大爆炸之前发生过什么的新思潮,其实只是数千年来的理性钟摆的最新一次摆动。几乎在每一种文明中,终极起源的问题都会让哲学家和神学家忙个没完没了。它所关怀的问题让人应接不暇,其中著名的一个出现在Paul Gaugin(高更)1897年的名画中: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这幅作品描绘了生老病死的轮回:每个人的起源、身份与宿命,而这份对个人的关怀,直接连系着宇宙的命运。人类可以寻根,追溯自身的血统,穿越世世代代,回到我们的动物祖先,再溯及生命的早期形式和初始生命,然后回到原生宇宙中合成的元素,再到更早期空间中的飘渺能量。我们的谱系树是否可以这样一直无休止地延伸下去呢?抑或它会终止于某处?宇宙是否也像人类一样,并非永恒的?
古希腊人曾就时间的起源有过激烈的争论。亚里斯多德主张无不能生有,而站在了时间没有起点的阵营。如果宇宙不能无中生有,那它过去必然是一直存在的。基于这些理论,时间必定是朝着过去和未来两端无限延伸。而基督教神学家则倾向于相反的观点。奥古斯丁坚决主张,神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外,而且创造了时空和整个世界。有人问道:神在创造这个世界之前在做什么?奥古斯丁答道:时间本身就是神创造的产物之一,所以根本就没有之前可言!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导当代宇宙学家得出了几乎一样的结论。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柔软可塑的实体。在大尺度上,空间本质上是动态的,会随时间而膨胀或收缩;它承载物质的方式,就像海浪承载浮物一样。1920年代,天文学家观测到遥远的星系正在彼此远离,从而证实宇宙正在膨胀。接着,物理学家Stephen Hawking(霍金)与Roger Penrose(彭若斯)在1960年代证明,时间不可能一直回溯下去。如果你把宇宙历史一直往回倒退,所有的星系终会挤到一个无穷小的点(称为即奇点)上,这与它们掉进黑洞的意思差不多。每个星系或其前身都被压缩到零尺寸,而密度、温度和时空曲率等物理量则变成无穷大。奇点就是宇宙万物的起点,超过这一界限,我们的宇宙谱系树就无法再往前延伸了。
宇宙是均匀的?

这个无法避免的奇点,给宇宙学家带来了令人不安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奇点与宇宙在大尺度上所展示的高度均匀性及各向同性似乎有矛盾。由于宇宙在大尺度上到处都相同,因此在相距遥远的区域之间,必以某种方式传递信息,以协调彼此的性质。然而,这与旧的宇宙学规范相抵触。
具体来说,不妨想一下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释放后,这137亿年来发生的事情:由于宇宙的膨胀,星系间距离增大了1000倍,而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则增大了10万倍之多(由于光速超过宇宙膨胀速度)。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在137亿年所看不到的。的确,在宇宙历史上,现在那些来自最遥远星系的光,还是第一次到达银河系。
尽管如此,银河系与那些遥远星系的性质,竟然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就好比你参加一个聚会,发现自己穿的衣服与十多位好友的一模一样。如果只有两人衣着相同,用巧合还可以解释得过去。可是如果十几个人衣着都相同,那八成是他们事先约好了。在宇宙学中,这个数字不是十几个,而是数万个--这是全天域微波背景中的天区数量,它们彼此独立,但统计上却完全等同。
一种可能性是,这些空间区域诞生伊始便被赋予了相同的性质,换言之,均匀性只不过是个巧合。然而,物理学家想出了两种更自然的途径来摆脱僵局:让早期宇宙要么比标准宇宙小得多,要么老得多。任一条件(或者两者一起),都有可能实现各个空间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当前最流行的是第一种途径。假设宇宙在早期历史中曾经历一次快速膨胀,称为暴胀。在暴胀之前,星系或其前身全都紧密地挤在一起,因此可以容易地协调它们的性质。在暴胀阶段,由于光速赶不上暴胀的速度,它们便彼此失去了联系。暴胀结束后,膨胀速度开始放慢,因此各星系间又逐渐恢复了联系。
物理学家将暴胀所迸出的能量,归因于大爆炸之后约10*-35秒一个新的量子场暴胀子中所储存的势能。势能与静质能和动能不同,它可以产生引力排斥效应。通常的物质引力会减慢宇宙膨胀,但暴胀子却会加速宇宙膨胀。暴胀理论于1981年问世,至今已经解释了众多的精确观测结果[参见本刊1984年第9期Alan H·Guth与Paul J·Steinhardt所著《爆胀宇宙》和2004年第4期的专题报道《打开宇宙的四把钥匙》]。不过,还有一系列潜在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首当其冲的是,暴胀场子究竟是什么?以及如此巨大的初始势能从何而来?
第二种途径喜晃�怂���蔷褪潜芸�娴恪H绻�奔洳皇鞘加诖蟊�ǎ�绻�谀壳暗呐蛘涂�贾�埃�钪婢鸵丫�嬖诤艹ひ欢问奔淞耍�敲次镏示陀谐湓5氖奔浒炎约旱姆植及才诺帽冉掀交�R虼搜芯咳嗽币芽�贾匦录焓拥汲銎娴愕耐频脊�獭?
推导过程中假设相对论始终有效,看来是大有问题的。在接近一般认定的奇点时,量子效应必定越来越重要,甚至起到主导的作用。正统的相对论没有考虑到这类效应,因此,认定奇点不可避免,无疑是过份相信了相对论。要弄清真正发生的情况,物理学家必须把相对论纳入到量子引力理论中。这个任务让爱因斯坦以后的物理学家伤透脑筋,直到1980年代中期,进展还几乎等于零。

弦论的革命

如今,有两个好方案出现了。第一个叫圈量子引力,它完整保留了爱因斯坦理论的精髓,只是改变了欲符合量子力学条件的程序[参见本刊2004年第3期Lee Smolin所著《量子化时空》一文]。过去几年中,圈量子引力的研究者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获得了非常深刻的认识。然而,或许对传统理论的革命不够深入,因而无法解决引力量子化的根本问题。类似的问题在1934年也出现过,当时费米(Enrico Fermi)提出了他的弱核力有效理论,令粒子物理学家大伤脑筋。所有建立量子费米理论的努力,全都悲惨地一无所获。结果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新的枝巧,而是在1960年代后期,格拉肖(Sheldon L·Glashow)、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和萨拉姆(Abdus Salam)的电弱理论所带来的根本翻修。
第二个就是弦论,我认为比较有前途。弦论对爱因斯坦理论进行了真正的革命性改造,本文将着重讨论;尽管圈量子引力的支持者声称,他们也得出了许多相同的结论。
弦论萌生于1968年,那是我用于描述核子(质子和中子)及其作用力的模型。尽管在问世之初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一模型最终还是失败了,让位给了量子色动力学。后者用更基本的夸克来描述核子,而弦论就被舍弃了。夸克被禁锢在质子或中子内,彼此就好似用橡皮弦把它们拴在一起。现在回顾起来,最初的弦论其实已经抓住了核子世界中弦的要素。沉寂一段时间之后,弦论又以结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姿态,东山再起了。
弦论的核心概念,是基本粒子并非点状物,而是无限细的一维实体,也就是弦。在基本粒子庞大的家族中,每种粒子都有自己的特性,这反映在一根弦有多种可能的振动模式上。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理论,如何能够描述粒子及其作用力的复杂世界呢?答案可以在我们所说的量子弦魔术中找到。一旦把量子力学套用到振动的弦(与小提琴弦没两样,只不过其上的振动以光速传播)上面,崭新的性质便出现了。所有这些性质,对于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具有深刻的启示。
首先,量子弦的尺度有限。如果不考虑量子效应,一根小提琴弦可以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这样一直分割下去,直至最后变成一些无质量的点状粒子。但是分割到一定程度,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就会介入,防止最轻的弦被分割到10*-34米以下。这个不能再分割的长度量子,用ls表示,是弦论引入的一个全新的自然常数,与光速C和普朗克常数h并列。它在弦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各种物理量设定了上下限,防止它们变成零或无穷大。
其次,就算没有质量的量子弦,也可以有角动量。在经典物理学中,角动量是绕轴旋转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计算角动量的公式是速度、质量以及物体到转轴距离三者之乘积,因此无质量的物体不可能具有角动量。但在微观世界中,由于存在量子涨落,情况有所不同。一根微小的弦即使没有任何质量,也可以获得不超过2h的角动量。这一性质令物理学家喜出望外,因为它同所有已知的基本作用力载体(如传播电磁力的光子或者传播引子的引力子)的性质不谋而合。回顾历史,正是角动量让物理学家注意到弦论中含有量子引力。
第三,量子弦要求在通常的3维之外,还存在额外的空间维度。经典的小提琴弦,不管时空的性质如何,都可以振动,而量子弦就挑剔多了。要使描述量子弦振动的方程能够自洽,时空必须是高度弯曲的(这与观测结果相矛盾),否则它就应该含有6个额外的空间维。
第四,物理常数(出现在物理方程中并决定自然界性质,例如牛顿常数与库仑常数)不再具有任意给定的固定值。它们在弦论中以场的形式出现,就如电磁场一样,可以动态地调整它们的数值。在不同的宇宙时期或者在相隔遥远的空间区域,这些场可能取不同的值;即使到了今天,这些常数可能还会有微小幅度的变化。只要观测到任何这类变化,可就是弦论的一大进展了[相关文章即将在本刊登载]。
这其中的所谓膨胀子场是整个弦论的关键,它决定了所有作用力的总强度。弦论学家对膨胀子特别感兴趣,因为它的量值可以重新解释为一个额外空间维的尺度,从而给出一个11维时空。

系紧松头

量子弦使物理学家最终认识到,自然界存在新的重要对称,称为对偶性(duality),它改变了我们对尺度极小的微观世界的直觉。我曾提到一种对偶性:通常情况下弦越短便越轻,但如果我们想要把弦的长度缩短到基本长度ls以下,那么弦反而会重新变重。
另一种对称称为T对偶性,它指出,额外的维度都是等价的,而与其尺度无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对称,是因为弦的运动方式可以比点状粒子更复杂。试考虑一个圆柱状空间上的一根闭合弦(称为圈),此空间的圆形横截面代表一个有限的额外维。除了振动之外,该弦还能整个地绕圆柱转动,或者缠绕于圆柱一圈或数圈,就象橡皮筋绕在纸筒上一样[见40页图文]。
这两种状态下,弦的能量消耗与圆柱尺度有关。卷绕的能量与圆柱的半径成正比。圆柱越大,弦就拉伸得越厉害,因此其卷绕所含的能量也就越多。但是,当整个弦绕圆柱运动时,其能量就与圆柱半径成反比了。圆柱越大,波长就越大(相当于频率越低),因而能量就越小。如果用一个大圆柱取代小圆柱,那么两种运动状态就可以互换角色。先前由圆周产生的能量现在改由卷绕产生,而先前由卷绕产生的能量则通过圆周运动产生。外部观测者看到的只是能量的大小而不是其起源。对外部观测者而言,圆柱半径无论大小在物理学上都是等价的。
T对偶性通常用圆周状空间来描述(这种空间的一个维度即圆周是有限的),但它的一个变种适用于通常的3维空间,这种空间的每一维都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在谈论无限空间的扩展时务必谨慎。无限空间总的大小是不会变化的;它永远都是无限大。但这种空间内所包容的诸如星系之类的天体却可以彼此相距越来越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无限空间仍然能够膨胀。关键的变量不是整个空间的大小,而是它的尺度系数,即衡量星系间距离变化的数值,它表现为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星系红移。根据T对偶性,尺度系数较小的宇宙等价于尺度系数较大的宇宙。爱因斯坦的方程里不存在这类对称性;弦论实现了相对论和量子论的统一,此种对称性也就自然地脱颖而出,膨胀子则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多年来弦理论家曾认为T对偶性仅适用于闭弦而非开弦(开弦的端头是松开的,因此这种弦不能卷绕。)1995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joseph Polchinski意识到,如果在半径出现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转换时,弦端点处的条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T对偶性就适用于开弦。此前物理学家所假定的边界条件是弦的端点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因此可以自由地甩来甩去。而T对偶性则要求这些条件变成所谓Dirichlet边界条件,即端点处于固定状态。
任何给定的弦可以兼有两类边界条件。例如,电子所对应的弦其端点或许可以在10个空间维的3维中自由运动,但在其余7维中却是固定的。这3个维构成了一个名为Dirichlet膜(D-膜)的子空间。199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etr Horava和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Edward Witten提出,我们的宇宙就位于这样一种膜上。电子和其他粒子只能在一部分维中运动,这就说明了我们为何无法领略空间的整个10维风光。
参考资料:http://www.zijie.net/?content/view/200_2.html


按照相对论是有的,
宇宙是4维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3维和时间1维
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就是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
以我们目前所知的宇宙总是在趋于秩序,所以熵值在变大,这也给时间定出了一个方向。
有!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构成
宇:就是时间
宙:就是空间
宇宙是四维的,时间就是第四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宇宙真是无中生有的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从空无中产生,又将复归于空无,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无是世界的本质,有是世界的表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空与色,无与有都是对立的统一体。

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

宇宙是永恒存在的吗?如果不是,宇宙何时诞生?宇宙有多大?是什么形状的?宇宙由什么构成?宇宙万物从何而来?其本质是什么?宇宙如何演化,其最终结局又将如何?

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与生俱来。揭开宇宙的奥秘关乎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关乎人类文明的 健康 发展。因而,我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宇宙万物的终极答案。

虽然,迄今为止人类最远的足迹只是登上最邻近的月球,而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飞越太阳系去 探索 恒星际空间。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寻宇宙的秘密。近百年来,关于宇宙的各种科学理论层出不穷,各种重大的科学发现也陆续发布,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宇宙的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宇宙中的我们,要想了解宇宙的全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宇宙的形状,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根据广义相对论,时空是可以弯曲的。 把宇宙视为一个整体空间,如果知道宇宙的质能总量,我们就可以用相对论计算出宇宙的形状。如果物质产生的引力大于某个临界值,宇宙将是球形结构;如果等于临界值,宇宙将是平的;如果小于临界值,宇宙将是马鞍形结构。2021年,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调查,宇宙在相当大的尺度上,几乎是平直的,就如同一张白纸。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推断,宇宙其实是有限的,形状类似五边形组成的12面体,就像一个足球,直径大约只有70亿光年。还有些科学家认为宇宙像个甜甜圈。斯蒂芬? 霍金认为宇宙有限但没有边界,宇宙的形状可能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几何图形。在自然界中,分形无处不在,宇宙可能也是个超大的分形结构。

最新研究表明,宇宙的年龄约为138亿年,直径至少可达到920亿光年。由于宇宙仍在膨胀中,宇宙的直径还在不断扩大。

从宇宙的大尺度看,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是星系。据理论估算, 宇宙可能包含约2万亿个星系 。这些星系,依据彼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重力相互作用,组成了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整体上看,星系在宇宙中呈现类似蜘蛛网或神经网络的分布结构。

星系的大小差异很大,直径一般从几千光年至几十万光年之间,个别大的可达几百万光年。星系的质量一般在太阳质量的百万至万亿倍之间。 星系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可达上千万光年以上。若干个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的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直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

星系主要构成物质是恒星,也包括一部分星团、星云和星际物质。这些物质围绕着星系质量中心运转。 一般认为,绝大部分星系的中心包含一个特大质量黑洞。 由于形成的过程不同, 星系的形状和结构各异,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椭圆星系、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包括数千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以及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银河系总质量约为太阳的2千多亿倍,其中90%的物质为恒星。恒星常聚集成团,除了大量的双星外,银河系里已发现了一千多个星团。银河系里还有气体和尘埃,其含量约占银河系总质量的10%,气体和尘埃的分布不均匀,有的聚集为星云,有的则散布在星际空间。

银河系呈椭圆盘形,是一个棒旋星系,具有巨大的盘面结构,由四条对称的旋臂构成,旋臂间相距约4500光年。太阳系就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支臂猎户臂上。斗转星移,太阳系以250公里/秒的速度围绕银河中心旋转,旋转一周约2.2亿年,银河系则以600公里/秒的速度相对于邻近的星系在运动, 这相当于我们即使躺着不动,每天也会在宇宙空间中移动5,184万公里,或是每年189 亿公里。

在银河系的中心区域 ,星系核剧烈活动,不断发出强烈的射电辐射、红外辐射、X射线辐射和γ射线辐射, 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巨型黑洞,其总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250万倍 。黑洞密度极大,体积极小,时空曲率也很大,其强大的引力导致光都无法逃脱,因而被称为“黑”洞。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不过可以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从而得知其存在。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后,发生引力坍缩,从而产生了黑洞。

各类星球是星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类别很多,一般主要包括恒星和行星。恒星是指靠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而自身能发热发光的星球,比如太阳。行星通常指具有一定质量,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比如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恒星在其生命周期,还会演变为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白矮星、夸克星等等。决定恒星演化和最终命运的是恒星的总质量。小质量的恒星(比如太阳),会先膨胀成为(红、蓝、白)巨星,然后塌缩变成白矮星或蓝矮星,经过辐射丧失能量后成为红矮星,再成为黑矮星,最终消失。大质量的恒星则会先变成(蓝、白、红)超巨星,然后以超新星的形式爆发,最终会成为中子星、夸克星或黑洞。中子星最终丧失能量,形成黑矮星。而黑洞则会向外辐射粒子,或许会变成白洞,或许会完全蒸发。

宇宙各类星球的大小悬殊,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其对比结果是相当震撼的。地球直径约12756公里,约为月球直径(约为3,500公里)四倍,体积则相当月球的五十倍。太阳直径约1392000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约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A的直径约2512560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约197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764万倍。人类已知体积最大的恒星-盾牌座UY(红色特超巨星)直径约2376511000公里, 相当于地球直径的约18.6万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6467万亿倍。

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公里,如果乘坐每小时300公里的高铁绕行地球赤道一周,约需6天时间。同样的高铁,绕行周长约437万公里的太阳需607天;绕行周长约789万公里的天狼星A需1096天;而绕行周长约74.7亿公里的盾牌座 UY则需2841年!

如果把地球缩小为一颗米粒,按同等比例缩小,则太阳相当于一个大苹果,天狼星A相当于一个足球,盾牌座 UY相当于一个中型 体育 馆。全球约有70亿人口,如果把盾牌座 UY平均分给每个人,则每个人可以分得约92万个地球!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类真的很渺小!

事实上,各种可观测到的星球、星系等天体,只占宇宙总质能的一小部分。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天文观测和膨胀宇宙论等研究表明: 宇宙可能由约4.9%的重子物质(可观测物质),26.8%暗物质,68.3%的暗能量组成。 其中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组成尚不是很清楚。不过,无论是什么物质,最终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中物理化学特性相对稳定的最小单元。 比如我们常见的水,如果我们将水不断的分解下去,在不破坏水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情况下,最小单元就是水分子。一个水分子(H2O)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但这时它的特性已和水完全不同了,再也不是水了。再比如我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氧气,它是由氧分子(O2)所构成的。一个氧分子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二个氧原子,但这时它就不是氧气了。最简单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构成,称单原子分子,比如氦和氩等分子。而最复杂的分子可以由成千上万,甚至几百万个原子组成,比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聚合物。

构成分子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称为元素。宇宙中已发现的元素共有118种,其中有94种存在地球上。 人体就是由多达90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这些元素都可以在地壳表层找到。人体的常量元素包括氧65%、碳18%、氢10%、氮3%、钙1.5%、磷1%、钾0.35%、硫0.25%、钠0.15%、氯0.15%、镁0.05%。其中氧、碳、氢、氮、磷和硫是组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原子的结构有点类似太阳系,中心的原子核就像是太阳,而核外的电子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样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当然,电子的运动要复杂的多。除了氢的同位素氕的原子核只包含一个质子之外,其他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一个正物质的原子(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因而正原子的原子核带正电荷。当正原子的质子数与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数量相同时,这个原子就是电中性的;否则,就是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原子直径的数量级大约是10 -10m。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一般为10 -27kg。

根据标准模型理论,质子、中子还不是最基本的粒子。目前已发现的基本粒子共61种,可以分为费米子和玻色子两大类。 其中,费米子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包括36种夸克和12种轻子。而玻色子是传递各种作用力的粒子,包括8种胶子、2种W粒子、1种Z粒子、1种光子和1种希格斯粒子。

夸克是一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互相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粒子叫强子。强子中最稳定的是质子和中子。夸克可分为6味(上夸克,下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底夸克,顶夸克),每味3色(红、绿、蓝),再加上各自对应的反粒子18种,总共有36种不同状态(这里所说的味和色并不是味道和颜色的意思)。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轻子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费米子,只受电磁力和弱力的影响。轻子包括电子e、μ子、τ子3种粒子以及各自的中微子3种,再加上它们各自的反粒子6种,共有12种。电子e、μ子、τ子都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它们的反粒子e+、μ+和τ+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微子及其反粒子不带电,是中性粒子。

胶子共8种 ,静质量为0,自旋为1,具有色荷,是传递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具有色荷的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胶子而实现的。胶子具有色荷,胶子之间也有强相互作用,胶子本身可放出或吸收胶子。W粒子和Z粒子都是传递弱相互作用的粒子。W粒子共2种,分别带正电荷与负电荷。Z粒子则只有1种,为电中性,且为自身的反粒子。光子是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也只有1种。在所有玻色子中,只有希格斯玻色子不是规范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负责将质量赋予规范玻色子和费米子。

标准模型的所有61种粒子都已被实验证实。但还有1种粒子没有被包括在标准模型中,也没有被观测到,它就是传递引力作用的引力子。自然界有4种基本力: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传递后3种力的玻色子都已经被发现,唯独传递万有引力的粒子目前仍未知是否存在。不过,科学家们相信,从量子引力的观点出发,引力子是必定存在的。因为引力在量子化时,引力能量可以是一份一份的,引力能量必须由引力子作为载体将能量传递到无限远处。

现在我们已经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宇宙万物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下一步我们来讨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宇宙万物从何而来?其本质是什么?

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皆有其因缘。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而世间万物追溯到过去,应该有个起源。那么,我们的宇宙起于何时?源于何处?

关于这个问题,一种简单直接、符合我们生活常识的答案就是宇宙是稳定恒常的,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就如我们每天的生活,太阳总是在早晨从东边升起,在傍晚从西边落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寒冬腊月,循环往复不断。万物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宇宙在根本上不随着时间变化。

但是,天文观测却发现宇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1922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观测到河外星系有“红移现象”,他发现:不管你往哪个方向看,遥远的星系均远离我们地球所在的银河系而去,同时,它们的红移随着它们的距离增大而成正比地增加。这意味着,宇宙正在不断的膨胀。这就好比我们吹一个气球,如果我们在气球上标记2个点,就会发现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据此推理,在过去,星体相互之间的距离要比现在更近。这意味着在足够远的过去,它们应该处于同一个地方。

现代主流的科学理论认为宇宙是在约138亿年前由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奇点)通过大爆炸后不断膨胀而形成的。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后,宇宙体积不断扩大,密度不断变小,温度不断降低。在不到10^-12秒内,温度下降到约10^15度,宇宙的四种基本力先后出现:最早出现的是引力,其次是强相互作用力,然后是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相互作用力。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也逐步形成:先是传递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子,其次是夸克、玻色子和轻子,再次是质子、中子,及其它们的反粒子。随后宇宙不断膨胀,温度和密度继续下降,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卡尔·萨根在《伊甸园的龙》中提出的宇宙年历,如果把宇宙的138亿年 历史 压缩为1年,则那么:1月1日,宇宙大爆炸;5月1日,银河系诞生;9月9日,太阳系诞生;9月14日,地球诞生;9月25日,地球产生第一个生命;12月14日,多细胞生物诞生;12月29日,第一批灵长动物出现;最后一天的晚上10:30分,第一批人类才出现;最后1秒种,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最后0.02秒,我们才刚刚有了互联网。

宇宙包含约2万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又包含数亿个恒星,如此庞大的物质,是如何由一个无限小的奇点“爆炸”而成的?物质的终极来源是什么?大爆炸理论是否不可信呢?

但是观测事实又令人不得不对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表示信服。比如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他们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的辐射温度是2.7K,与大爆炸理论预言的温度非常接近。另外,大爆炸核合成理论所预言的氦-4、氦-3、氘和锂-7等轻元素的丰度与实际观测可以认为是基本符合,这也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强有力支持。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它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并给出这些轻元素的相对丰度。

如果宇宙确是由奇点“爆炸”而成的,那么在“爆炸”前,物质、能量、时空是否存在?

世界万物,都有一个成、住、坏、空的生灭变化的过程。宇宙也不例外,也有一个创生演化(成住)的过程。宇宙万物是“无中生有”的,宇宙的演化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在“无”的时候,创生的力量是最大的,随着“有”的增加,创生的力量逐步减少。宇宙创生的一刻就是奇点。

奇点是空亦非空。说是空,因为奇点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物质,也没有能量。说是非空,因为奇点蕴藏着创生宇宙的巨大力量。

奇点是空亦非空看似很难理解,不过我们如果用简单的数学概念来看待这个问题,则显得并非是不可能的。“零”就是一个具有似空非空属性的数字。“零”既表示什么也没有,即“空”;又可以分为“+1”和“-1”,“+2”和“-2”,或者“+1.1”和“-1.1”,“+i”和“-i”等等。正数和负数、实数和虚数都是阴阳的两个方面,可以代表正能量和负能量,或者正物质和反物质。正如由“零”可以分开为无穷多个数的集合,真空也可以产生正能量和负能量,或者正物质和反物质(是否会有正空间、反空间,实时间,虚时间的存在?)。 在奇点,能量为“零”,质量为“零”,空间为“零”,时间亦为“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德经》描述世界万物创生的过程。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来比喻:道是一切的本源,道生出一个零(空),零分为正数(正物质、正能量等等)与负数(反物质、负能量等等),正负数(阴阳)通过各种演化,生出了更多的数(万物)。

宇宙虽大,但物质肯定是起源于极微小的粒子。在量子的世界,物理规律与我们日常所见的宏观世界截然不同。要想解开世界起源之迷,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一条十分关键的物理定律。

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也即我们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当我们精准地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时,它的动量就存在不确定性,反之亦然。类似的不确定性关系也存在于能量和时间、角动量和角度等物理量之间。这个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最基本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不确定性原理看似只描述微观粒子的行为,但其中却隐含着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它表明世界是基于概率的,我们不可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世界是不能被机械决定的。同时,这个原理也与宇宙的创生有着重大的关系,这就是量子涨落。

量子涨落是指不确定性原理允许在空无一物的空间(纯粹空间)中随机地产生少许能量,前提是该能量在短时间内重归消失。产生的能量越大,则该能量存在的时间越短,反之亦然。

能量(可转化为质量)与时空是矛盾统一体,产生能量的同时,必然产生时空。 如果定义能量为正的,则时空为负的能量。时空的本质表现为万有引力。引力本身具有负的能量,因为引力是吸力,假设无限远的热能是0,那么当物体靠近后因为引力做功使得其势能为负值。在量子涨落产生的能量的瞬间,同时产生一个引力场。引力的负能量与能量对应的正能量互相抵消,使整个系统的总能量为0,并没有产生新的总能量,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由于能量是量子化的,时空也必然是量子化的,而不是连续的。

宇宙大爆炸就是由一次量子涨落引发的。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空间越小,偏离守恒的动量越大,时间越短,偏离守恒的能量越大。在起始阶段,时间极小,空间极小,所以能量、动量很大。真空的涨落表现为正反粒子不断产生和湮灭。涨落一旦产生,就会像推倒多骨诺牌一样产生更多的涨落。连锁反应造成了宇宙大爆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扩大,量子涨落产生的能量、动量逐渐变小,宇宙便慢慢冷却下来。

理论上,量子涨落所产生的正能量和负能量,或者能量所转化而成的正物质和反物质应该是一样的多,这样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但实际上,我们只观测到宇宙存在正物质所构成的天体和少量的反物质粒子,却至今还没有发现反物质天体。当今世界主要由正物质构成,反物质似乎压根不存在于自然界。正物质为什么比反物质多?正物质对反物质的绝对优势,或者说正反物质的不对称问题,是一个需要透彻说明的经验性事实。

当暴涨结束后,构成宇宙的物质包括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以及其他所有基本粒子。此时的宇宙仍然非常炽热,以至于粒子都在做着高速随机运动,而粒子-反粒子对在此期间也通过碰撞不断地创生和湮灭,从而宇宙中粒子和反粒子的数量是相等的(宇宙中的总重子数为零)。直到某个时刻,一种未知的违反重子数守恒的反应过程出现,它使夸克和轻子的数量略微超过了反夸克和反轻子的数量——超出范围大约在三千万分之一的量级上,这一过程被称作重子数产生。这一机制导致了当今宇宙中物质相对于反物质的主导地位。

要解释这个问题,或许我们需要引入“多维空间”的概念。简单的说,一根直线就是一维空间,一个平面就是二维空间,一个立体就是三维空间。我们所生活并能感知的就是三维空间,如果再加上时间,就是四维时空。

根据M理论,时空应该是十一维的,也即十维的空间加上一维的时间。由于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对四维以上的多维空间很难从形象上去理解,只能从数学上去想象或理解。以三维为例,我们能感受到的方向是前后、左右和上下,而在四维空间里,还会多出一个方向“内外”。即四维空间有四个坐标轴,其中第四条垂直于另外三个坐标轴。就像平面是立体的切面一样,三维空间也只是四维空间的一个“切体”。空间既有延伸的维度也有卷曲的维度,在十维空间中有七维空间是卷曲紧致的。由于卷曲维度的大小约为普朗克尺度,因而很难被观测到。

M理论认为质能在自身维度下不守恒,会逃逸到更高维的空间。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正物质为什么会比反物质多。 因为大量的反物质粒子可能通过一种类似于“台球跳跃”的机制逃离了我们所生活的三维空间而进入了更高维的空间,并被囚禁在更高的七个维空间里,从而没有被我们观测到。

我们打台球时,有时击球会遇到台球跳出桌面的情况,也即是台球从二维的台面逃逸到了三维的空间。如果台面是绝对平滑的,台球也是绝对为圆球体的,理论上台球不可能跳出桌面。但事实上,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台面有细小的起伏,而台球表面也细小的凹凸。所以,在恰好的击球角度和力度下,台球便有可能跳出桌面,从二维空间进入了三维空间。

同样,由于不确定性原理,量子涨落产生量子泡沫(又叫时空泡沫,1955年惠勒根据量子力学提出的概念)。在量子泡沫的普朗克长度量级,时空不再是平滑的,许多不同的形状会像泡沫一样随机浮出,又随机消失。不过,就如台球桌面从远处看是平滑的, 从宏观角度看,宇宙空间也是平滑的。这如同我们从飞机上俯瞰大海,海面看起来是平滑如镜的。随着飞机降落,我们开始看见海面上的波浪。如果我们坐在船上,还会发现海面有急流、漩涡和泡沫。普朗克长度是目前物理学所能描述的最小尺度。相对于普朗克长度,像质子那样的基本粒子都将是一片汪洋大海。

量子泡沫使一维、二维、三维空间变得不平滑,像波浪一样有极其微小的起伏。当粒子在这样的空间发生碰撞时,就会像台球一样从一维空间逃逸到二维空间,从二维空间逃逸到三维空间,从三维空间逃逸到四维空间。以此类推,由于某种原因,反物质粒子在碰撞中逃逸到更高维的空间。宇宙中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可能就是通过这种机制逃逸并囚禁在高七维空间中物质和能量。

真空非空。量子理论预示,真空中蕴含着巨大的本底能量,它在绝对零度下仍然存在,称为真空零点能。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卡西米尔提出了一项检测这种能量存在的方案,经精确测量后,证实了真空零点能确实存在。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确定。因而即使温度降到绝对零度时,粒子必然还在振动。否则如果粒子静止下来,它的动量和位置就可以同时确定,而这是违反不确定性原理的。粒子在绝对零度时的振动(零点振动)所具有的能量就是真空零点能。它表明了真空非空,真空中蕴藏着巨大的本底能量。据估算,真空的能量密度可高达10 19焦耳每立方米,约相当于278万度电能。 狄拉克从量子场论对真空态进行了描述,把真空比喻为起伏不定的能量之海。

宇宙有创生演化的过程,必然会有衰退灭亡的结果。日落日出,月圆月缺,潮涨潮落,花开花谢。世间万物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宇宙应该也是如此。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未来有三种命运。一是“大膨胀”,宇宙会永远膨胀;二是膨胀然后开始收缩,最后在“大紧缩”事件中崩溃;三是“大撕裂”,宇宙向外加速,撕裂星系和恒星,只剩下冰冷的残骸物质,在宇宙加速度过大时,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无法再拘束住自己,最终所有的物质将会分崩离析四处抛散。这三种命运,哪一种才是宇宙终极结局?

广义相对论认为,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会收缩,一直收缩到一个无穷小的点;而超弦理论认为,宇宙收缩到普朗克长度以后就达到极限,之后会再次大爆炸,一直这样循环往复下去……

宇宙的这种大爆炸、膨胀、收缩、回到奇点,然后又大爆炸、膨胀、收缩、回到奇点的过程,就像我们日常所熟知的钟摆。钟摆摆动是靠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来实现的。如果我们把钟摆拉高,由于重力的影响它就会往下摆,但由于到达最低位置时它具有一个速度,所以不会停在最低位置,而是继续冲过最低位置,在动能的推动下往另一个方向拉高,到达最高位置时又往下摆。如果没有能量的损耗,钟摆会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息。钟摆往上拉高就如同宇宙的膨胀,往下摆就如同宇宙的收缩,最低位置就如同奇点。

宇宙大爆炸,然后膨胀,是宇宙创生演化(成住),从“无”到“有”,从“空”到“色”的过程;宇宙收缩,然后回到奇点,是宇宙衰败灭亡(坏空),从“有”到“无”,从“色”到“空”的过程。

【这是个混沌的世界,终极的答案深埋苍穹。我是ZERO博士】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相对论》

2. 霍金,《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

3. 曾谨言,《量子力学》

4. 大栗博司,《超弦理论:探究时间 空间及宇宙的本原》

5. 百度百科:宇宙、星系、银河系、超弦理论、标准模型

宇宙没大爆炸时是什么形态?

那时候还没有宇宙,只有真空零点场。

目前认为,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前,没有物质、没有引力,时间和空间也没有意义。有的只是真空零点场,其中充满弥散的真空零点能。在当代量子物理学中,量子真空被定义为其方程既遵守波动力学也遵守狭义相对论的系统的最低能量状态。就是说,零点能并不是没有能量,只是处于能量的最低状态。

零点能在零点场中并不是“平静”的,而是时有相对集中,又迅速分散开来,如同海面上波涛的起伏,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狄拉克海”。在零点能相对集中处,能量较高,不时有基本粒子在真空中出现又消失。当能量达到波峰,就会转化为一对对正反粒子;当能量达到波谷,一对对正反粒子又相互湮灭,回归为零点能。这种现象称为“量子涨落”。由于这些粒子出现的时间非常短,并不会实体化,所以称这些粒子为“虚粒子对”。

真空零点场包含巨大的能量密度,美国物理学家J·惠勒估计,它的密度等于10^94克/cm3,这个数字实际上比我们已知宇宙的所有物质还要多。与此相比,原子核的能量密度(宇宙中最密实的能量块)也仅仅是10^13-10^14克/cm3。

目前科学家虽然对量子真空领域仍相当无知,但已经通过卡西米尔效应证实其真实存在。下图就是卡西米尔效应示意图。

当量子真空中的一个区域发生大量零点能的集中(演化为“闵可夫斯基真空”)时,量子真空变得急剧的不稳定,发生能量的实体化(虚粒子转化为实粒子),并分裂成物质和引力,大爆炸由此产生。即,宇宙从量子涨落背景中诞生。

这个大爆炸是发生在一个点上,即演化出闵可夫斯基真空的那个点。这个点即所谓“宇宙奇点”。

也因此,宇宙大爆炸实际上只是零点场中的一次量子涨落事件。

都知道物质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现今宇宙的物质都是哪里来的呢?

能量守恒定律中描述,物质是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目前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孤立环境,即不能有任何能量或质量从该系统输入或输出。能量不能无故生成,也不能无故摧毁,但它能够改变形式。

那既然能量守恒已经被公认,那我们每个人都该有一个疑问,现在宇宙中的物质从何而来?

目前人类测定的宇宙年龄为138.2亿岁,宇宙的年龄是根据星系退行速度算出来的。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在此之前任何我们熟知的物质都还没有出现。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一个奇点状态,在奇点状态下是没有时间的概念,因此宇宙大爆炸之前时间是不存在的,人类也是是在宇宙大爆炸后才诞生的,包括任何物质。

也就是说宇宙来源于奇点,换一种说法就是宇宙中的物质来源于奇点。

那现在又有人要问了,奇点是怎么来的?

这个目前只有超弦理论可以解释,在超弦理论中,奇点本来是处于11维时空中,不过在11维时空中不断进行量子涨落,然后由量子涨落产生了奇点,后来一瞬间爆炸,就这样有了宇宙。

那什么是量子涨落?

 在量子力学中,有种神奇的现象就是量子涨落,量子涨落是从维尔纳·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中推导出来的,是指在空间任意位置对于能量的暂时变化。

量子涨落看似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但这种涨落发生在空间中的任何地方,而且能量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时刻一到,它就要消失,所以在大尺度上,能量守恒定律并没有被破坏。

在虚空中,认为量子涨落就是一颗种子,也就是可以认为是奇点……这是目前最容易理解奇点的来源。

宇宙万物,莫不从无中来,到无中去。若不能悟透有无相生,则必须将“上帝”请出来开天辟地,才能解释,我们为何能存在。

《道德经》有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有云:“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有无相生》

人们莫不认为,一切都有开端。所以,古今无数智者哲人,冥思苦索,都想弄明白:宇宙究竟是怎样诞生的?

若不能悟透“有无相生”,则无法看清一切存在的最初面貌。如此,唯有请“上帝”出来开天辟地,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存在?

但是,“上帝”可以出场,却不能圆场:这伟大的宇宙的缔造者,又是怎样诞生的?诞生其的道体(指一切存在的统称,亦可特指某一具体的存在),又从何而来?

——这思路,恰似环形跑道;无论是谁,都找不到路的尽头。若执迷不悟,便终无出路。

文不在多,以精为贵。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只此一句,便是《道德经》的核心所在,也是人类智慧最为高贵的结晶。

任何事物,有始必有终,无终必无始。天道(指宇宙的衍化)循环往复:如此,没有终结;当然,也不会有开端。

可借时间加以说明:对人类而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日每年,都有始有终;但日日年年,无始无终。并且,上一日(年)的终点,便是下一日(年)的起点。

古人有副对联,可谓言简意深:年年年头接年尾;月月月圆逢月缺。

至阴即至阳,至无即至有——可以说,这是天地间最为深奥的道理;即便是我,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宇宙生了又亡,亡了又生。其生亡无始无终——但是,它每一轮的生亡,都有始有终。

所以,宇宙第一次衍生(指特定道体刚经其它道体释放,或由其它道体构成,从“不存在”衍化为“存在”,可简称为生)时的情况,我们不必冥思;它最后一次消亡(指特定道体的构成发生质变,由“存在”衍化为“不存在”,成为其它道体,可简称为亡)时的景象,也无须苦想——这所谓的“第一次”或“最后一次”,并不存在。

我们能够考虑的,便是宇宙每一轮由生而亡的衍化(指特定道体由生而亡的变化)。

《道德经》有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有云:“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体最初的面貌,即为一无所有的状态——当然,一无所有,便是无所不有。

古人所说的“混沌”,即是阴阳一体、有无不分的状态。其至阴亦至阳,至无亦至有——这正是道体每一轮衍化的起点;当然,也是终点。

借助数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天道学(指人类对于天道的领悟与认识)。无穷大(∞)与无穷小(0),两者在数轴上,对应着同一位置。

我们所说的“有”“无”,其内涵,便是道能(指能量和道律的合体,亦可特指某一具体的、能量和道律的合体;可将其仅视为能量来理解)或能量。

阳极,是蕴含无穷多道能的道体;阴极,是没有蕴含任何道能的道体。阳极与阴极的合体(指由阴阳两道体融合形成的道体),是为太极。

《道德经》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阴阳两极混融(指两道体绝对混合均匀,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而成的道体,是为无极(亦即混沌)。此时,阴阳两极尚未分离,既可说其存在,亦可说其不存在。而后,阴阳两极相互分离,无极衍化为太极。

《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任何道体,皆非永恒;生长衰亡,唯变不变。所以,严谨说来:当下之我,非昔时之我;明朝之物,非今夕之物。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的确是至理名言;但是,若我们始终以如此理念,来审视世界,则不能认识任何事物。

所以,要想论述我与物,必须舍其小而就其大,执其不变而论其变。

太极一如无极,亦即生即亡。阳极在衍生的同时,便发生均解(指特定道能消亡,并均匀地分解为若干全同道能(指完全相同的道能));而均解的发生,将伴随道能的消减(指特定道体所蕴含的能量或(和)道律的强度降低),使得极少量源于阳极的道能,归终(指来源于阳极的道能,消亡归于阴极(阴沌))于阴极。

所有来源于阳极,且未归终于阴极(阴沌)的道能的统称,是为宇宙。接纳来自阳极的道能后的阴极,是为阴沌。

显然,宇宙,是阳极消亡后的遗物;阴沌,是阴极消亡后的遗物。宇宙和阴沌,一如阳极与阴极,对立而统一,均同生同亡;两者的合体,是为沌宙。

宇宙衍生后,所蕴含的道能将逐渐消减,最终尽数归于阴沌。

当所蕴含的道能全部归终时,宇宙便衍化为阴极;同时,来源于阳极的全部道能,皆被阴沌接纳,后者便衍化为阳极——此即阴阳互化,有无相生。

完成相互转化的同时,阴阳两极混融,归根(指某一道体消亡,并转化为另一道体,且后者可衍生前者)于无极,进而开启新一轮的衍化。

道体的每一轮始于无极、复终于无极的衍化,是为道轮。显然,道轮无穷无尽;而每一轮的道轮,都有始有终。并且,不同的道轮,都上演着相同的衍化——仿佛循环放映着同一部电影。

《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一”,即无极;“二”,即太极;“三”,即宇宙。

无极衍生太极,太极衍生沌宙,沌宙归根太极,太极归根无极:如此循环往复,永无穷尽。

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而原子、分子又由更小的电子、质子、中子组成。总的来说,我们的宇宙就是由这些微观粒子组成的。约在138亿年前,宇宙还是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温度无限高的点,称为奇点,这个没有体积的点就包含了今天宇宙中的一切物质。
宇宙当中的物质都是由能量转化而来的,这是由大学当中的天体物理学理论告知的。

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是凭空而来的吗?

文章标题: 量子涨落为时间规定了方向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854.html

[量子涨落为时间规定了方向]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