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地位与人物评价?
曹操
实际上曹操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强大君主,他有着和拿破仑一样的个头,统治着将近二分之一的中国领土,并曾经有机会占领另外二分之一。人们往往折服于这位君王的个人魅力和野心,也对他喜怒无常的个性感到胆战心惊。他的敌人甚至称呼他为“东方的尼禄”.
做为最典型的一次事例,他曾经提醒他的侍卫们:“我在梦中喜欢杀人,请不要*近我。”结果当一位侍卫想走近替他拉好被子时候,就被这位装睡的君主杀掉了。据说无论是曹操本人还是刺客们都天真地认为这种手段能够有效地遏制暗杀,从此没有人敢冒生命危险*近他。这种暴戾传统在曹操的军队里得到了继承,在魏国发生人质劫持事件是件高风险的事,因为军队们都得到了曹操的直接命令,要求他们把劫持者与人质一同杀死。这种嗜杀偶尔也会波及到他的大臣们,比如一位叫荀彧的大臣就因为反对他谋杀汉朝最后一位皇帝而被迫自杀;另外一位大臣杨修仅仅因为使用“鸡腿”做为通用口令而被处死——大概曹操本人觉得受到了愚弄,或者他单纯不喜欢吃鸡腿。甚至连他的主治大夫——三国时代最有名的医生华陀——也难逃一死;因为他提出了过于大胆的开颅手术方案,以至于曹操认为这等同于谋杀。这一点倒可以理解,毕竟那是在公元三世纪,曹操有权说不。
而这位暴君的另外一面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并称为“三位最伟大的曹姓诗人”。他的许多诗作流传到现在,人们在他的诗歌中看到的是一位充满人文精神的反战主义者——不过这位诗人偶尔也会对诗歌批评家痛下杀手,这一点在现代纽约已经变成了一项传统。
尽管曹操的残暴为人所共知,但还是有许多英雄聚集在他的麾下,因为他毕竟是一位不可否认的领袖人物,而且在军事上很有天分。曹操的崛起是一个曲折而艰苦的过程,他最早是以讨伐董卓的十八位地方领主之一的身份出现,并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他在经济领域的一项屯田政策最终帮助他解决了致命的后勤问题;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原文是take Han emperor as a hostage,直译为挟持皇帝作为人质,从后文来看,作者显然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了)让其他领主因顾忌皇帝的安危都不敢轻举妄动。经过漫长征战,他逐渐消灭了中国北部的绝大部分领主比如袁绍张秀和陶谦,并将军队布置在长江北岸,企图击败南方的吴国与蜀国。这一侵略行为被及时制止了,他的海军在赤壁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击败他的却是一位喜好鉴赏音乐的指挥官周瑜。以这一标志性事件为分界,扩张的魏帝国到达了极限。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曹操成功阻止了蜀国和吴国在南部边境的反击,在西北却丢失了一大片土地。历史书上将这种颓势解释为曹操本人的衰老。尽管如此,曹操还是在死后留下一个稳固的帝国,并由很多英雄守护。
和扩张性的帝国发展一样,曹操的私生活也带有强烈的侵略风格。曹操家族一直都有抢夺别人妻子的传统,这也许来源于北方蛮族的某些特性。曹操本人曾经与一位投降领主张秀的妻子强行过夜,结果愤怒的张秀重新反叛并袭击了曹操的住所,导致曹操损失了一位忠诚的卫士长典韦和他的侄子;在讨伐吕布的战争中,曹操霸占了吕布手下一位将军秦宜禄的夫人,这一次激怒的是同样喜欢秦夫人的关羽,他最后选择离开曹操,并杀死了五名守将;还有一则未经证实的谣言说他甚至对大乔和小乔抱有兴趣,并为此发动了侵略吴国的战争——就如同讨伐特洛伊的门内劳斯一样。大乔是吴国皇帝哥哥的妃子,而小乔则是周瑜的夫人,我们现在可以想象为何曹操遭遇到那么惨重的失败。
而曹操的儿子曹丕完美地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一血统:他的夫人原本是袁绍第二个儿子的妻子甄妃,在决定性的官渡之战后曹丕将她作为战利品据为己有。然而这并不是终结,因为曹丕的弟弟曹植同样拥有曹操的基因,于是他对自己哥哥的妻子也产生了兴趣,并写了隐晦的情诗表达自己思念。曹丕因此囚禁了曹植,勒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得死。中国的诗歌很短,一般只有四行,于是曹植凭借自己的才能逃过一死。感谢上帝,那时候中国人——尤其是曹丕——还不了解十四行诗。
刘备
刘备的人种一直是个广为人争议的话题,据史书描述他的耳垂很大,可以垂到肩膀,而手臂的长度甚至可以不弯腰就碰到膝盖。我想加内特或者海军上将罗宾逊应该可以勉强作到后一项,而长耳垂我只在一些作为艺术品的印度佛陀雕像上看到过类似的例子。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不是中国历史学家有意夸张的话,那么刘备也许是个有着印度血统并符合NBA选秀标准的大个子,并且有返祖现象,因为按照人类学的观点,现代人种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
刘备的身世充满了矛盾与谜团,他自称是皇室成员,但出身却只是一名普通的手工业者,家谱只能证明他与汉王朝的皇室有着极为遥远的血缘关系。不过这并不妨碍刘备成为一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擅长沟通,精力旺盛,善于用狂热的演说来鼓舞群众;他的皇室身份则为汉朝残余的保皇party们提供了效忠的对象。所以很快就有一批英雄汇集到他的手下,其中包括了关羽,张飞和赵云。不幸的是,刘备拙劣的军事才能抵消了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成就,他的前半生一直在各大领主之间到处漂泊 ——其中甚至包括曹操和孙权——彷佛是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高贵,为人敬重,但一无所有。
这种窘迫持续到了赤壁之战前,刘备得到了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睿智的黎塞硫式的宰相——诸葛孔明。刘备缺乏计划性的军事行动被及时纠正,诸葛孔明预测到了未来的战略均势,并据此制订了进攻四川的计划,这一次他们成功了。但很快这种胜利被吴国背叛,愤怒的刘备固执地决定给吴国一点教训,并拒绝听取任何人的意见。结果他被吴国的另外一名年轻将领陆逊击败,以战败者的身份死在了白帝城。
中国人在评论曹操刘备以及另外一位君主孙权的时候,总喜欢使用天时地利人和(Right Timing, Right Place, Right people)来形容各自的风格。曹操得其天时,孙权得其地利,刘备则被公认是笼络人心的高手。他的团队几乎荟萃了同时代的精英人物,除去诸葛孔明,刘备还拥有号称“五虎上将”(Five Tiger-like Generals)的五名优秀将领,其中有三个人在一开始就加入了刘备的兄弟会。兄弟会是中国古老的一项传统,任意数量的人可以通过“结拜”的仪式加入,并宣誓对其他成员保持永恒的忠诚。尽管在法律上这种关系并不被承认,但却可以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五虎上将”的前四名成员毫无争议,但我的朋友泰瑞却坚持认为第五名成员是魏延而非黄忠,他宣称黄忠的年纪太老了,也许能够胜任一位导师,但绝不适合成为五虎将的成员。我反复查考过资料,并分别咨询了几名互无关联的华裔人士,他们一致认为黄忠才是第五名成员,魏延不过是一名怀有野心的战争狂罢了。
刘备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一个同性恋者,这是一个广泛的误解,但他对男性的关怀确实胜过对女性。刘备和曹操的表现完全不同:在曹操对女人——尤其是其他人的妻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时,刘备却极少去关心自己的妻子。他有三名妻子,其中一名还是吴国皇帝孙权的妹妹。但历史记录却显示,刘备的每一次战败溃逃,都将自己的妻子抛下自己先溜走了,直到富有骑士精神的敌人把她们交还给刘备。当他的第三名妻子——也就是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企图逃回吴国的时候,他只是简单地要求将自己的儿子留下,放任自己的妻子离去;甚至在有些时候,他的儿子也显得不那么重要。在长坂坡的大撤退(三国无双里完全没有表达出自这一战中刘备军队的悲惨状况)中,赵云将他的儿子刘禅救回到大本营,刘备却把无辜的婴儿摔在地上,说这不值得用我宝贵将领的性命去交换。与刘备对妻子儿子漠不关心的态度相对,他对兄弟却十分关心:当他的两名兄弟关羽和张飞被背叛联盟的吴国杀死后,他的反应是狂暴的,不惜动员新兴蜀国的全部兵力去惩罚吴国,这一灾难性的决策导致蜀国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顺带一提的是,五虎上将中有三个人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这位君主在临死前变成了一位哲学家,说了许多富有哲学性的话,却对自己的失败只字未提。诸葛亮担任摄政大臣,并把这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维持到了四十年后。
孙权
关于这名与曹操、刘备齐名的君主,值得一提的话题并不多。当曹操和刘备在为各自的目标而奋斗的时候,孙权却什么也没作——吴国实际上是他的父亲与哥哥的产业,他只是顺理成章地继承下来罢了。
根据历史记录,孙权的相貌和他的家族完全不同,碧眼紫髯的生理特征很容易让人怀疑他血统的纯粹性。考虑到那时候中国与中亚地区已经有了广泛的接触,我们不能排除孙坚的一名宠妃来自波斯帝国的可能。在中国,异国血统并不是件不能被皇室接受的事,所以孙权的登基没有受到任何种族主义者的干扰。
孙权是三国时期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他除了在早期遭到过曹操和刘备的两次威胁意外,其他时间都一帆风顺。这位君主在晚年陷入了老年人通常的困境,变的十分暴戾;他喜欢躲在自己的农场接待客人,并经常无缘无故对外发动战争——这些战争通常都失败了。
吕布
吕布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是个拥有强烈“悍马”气质的硬汉;他的女朋友最漂亮;他的攻击范围最广,攻击力最高并且连续技最有威力;他总是能骑着豪华的赤兔马出场。一个标准的大学橄榄球队四分卫!
这些都是游戏告诉我们的东西。但是,身为一名吕布的狂热支持者我悲伤地发现在历史上我的偶像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至少在道德上声名狼藉。中国一向有着强烈的父系社会特征,对长辈尤其是父亲的尊重至为重要,违背这一准则将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可悲的是,吕布却违背了这一个准则,而且是两次。
他最早的父亲叫丁原,是北方的一名小领主。当丁原与董卓发生军事冲突的时候,董卓看中了吕布的才能,于是用赤兔马来诱惑吕布。结果正如所有十八九岁男生都抵挡不了哈雷摩托的魅力一样,吕布也深深被这匹纯种枣红色骏马迷住了;结果他将丁原杀死,转而认董卓为义父,并得到了那匹骏马作为奖赏。吕布与董卓和睦相处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貂禅的出现。
貂禅这位中国的克里奥佩特拉引发了男人之间的争斗,争斗的结果是吕布杀死了董卓,并认貂禅的父亲王允为父。王允本人是一名保皇party,他巧妙地利用男人的嫉妒心理解除了董卓对东汉皇室的威胁。可惜这一状况并没持续很久,王允很快被董卓意欲复 仇的部下杀死,吕布也被打败——是的,你没听错,吕布被打败了——他带着貂禅开始了流浪生涯。
吕布杀死两名父亲的恶名给他自己带来了许多麻烦,各地领主都认为他是不可信任的,甚至于张飞曾经骂他是一个被变卖过三次主人的低*奴隶。吕布的背叛记录并没有因此而中止,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好朋友张杨和刘备,并夺取了后者控制的地盘,一度还控制了曹操的一部分根据地。感觉到了威胁的领主们又一次联合起来,曹操和刘备一共进攻吕布盘踞的徐州,唯一能够施以援手的袁术却拒绝出兵。吕布又一次战败,连他本人也被擒获。他企图乞求免于死罪,几乎已经要被曹操接受;刘备这时候却援引丁原与董卓的先例,结果吕布终究被判处死刑。
貂禅在王允死后就消声匿迹,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她在吕布死后究竟如何。考虑到曹操对别人妻子的嗜好,也许她也被曹操收入了后宫。另外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指出:貂禅在吕布死后去做了一名女修道士,但她又一次打算运用自己的美貌去诱惑关羽。可惜关羽和他的主君刘备一样对女性缺乏兴趣和关爱,很干脆地用著名的青龙偃月刀将她杀死。考虑到蜀国在两性方面的传统,这个传说即使不够真实,也一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事实基础。
最后我的结论是:吕布始终象是一名大学橄榄球队的四分卫——很强壮,没什么脑子,并且声名狼籍。
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的人物,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天才,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咋舌得成就。他控制气候的能力有如梅林;精通陀勒密式的占星术;他军事方面的狡黠可以媲美长腿爱德华;他的政治手腕和黎塞硫一样厉害;最后一点,他还和达芬奇一样是位科技发明家。在中国,人们称赞别人聪明的方式都是“你和诸葛孔明一样睿智。”
刘备雇佣诸葛孔明的过程颇有戏剧性。他们进行了一次面试,但主宾的位置颠倒了,这次面试由雇员诸葛孔明举办,刘备却坐到了被面试者的位置上去。诸葛孔明表现的极为傲慢,先后两次故意躲出去,刘备对男性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终于在第三次成功见到了诸葛孔明。诸葛孔明给刘备出示了一份早已经设计好的战略计划,这份计划挽救了几乎要灭亡了的刘备集团。刘备很满意诸葛孔明的能力,诸葛孔明也很满意刘备的耐心,于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聪明也最傲慢的家伙终于成为了刘备的首席大臣,并将蜀国维持了许多年。
诸葛孔明的傲慢还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蔑视态度上。我所能找到的每一本论及中国的书籍都指出:“中国在传统上重视道德建设,而轻视在科技上的进展。以孔子和老子这两位缔造了中国人精神基础的哲学家眼光来看,科技进步会让人变的狡猾,进而妨碍到他在道德方面的成就。”诸葛孔明显然对祖先的这些条框不屑一顾,他不仅在刘备面前表现的不可一世,完全不考虑孔夫子“对君王要恭敬”的训诫;而且还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科技发明上。
他发明过一种连弩,这种弩箭一次可以连续发射十枚弩箭,而西方在一百年后还在心怀恐惧地把弩称为被诅咒的武器;他还曾经发明过两种——也许是一种——自动机械,可以用来大幅度改善运输粮食的效率。诸葛孔明还发明过对付南方蛮族的地雷,这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件热兵器。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他的妻子黄月英。
蜀国成员对女性的态度都很奇怪:刘备对自己的三个老婆基本冷感,关羽毫不怜惜地杀掉了貂禅,张飞从未与女性有过任何接触,而赵云则很干脆地拒绝了一位贵族未亡人的爱情。诸葛孔明大概是这批英雄里唯一的特例,他娶了一个女人,而且很爱她。他的妻子黄月英在三国无双里是一位美丽的精灵族巫女,但实际上却是个丑陋不堪的贵族女子。诸葛孔明之所以爱上她,是因为两个人在工程学上有着共同兴趣,这种精神上的恋爱在三国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诸葛孔明的发明中有黄月英做出的贡献。
诸葛亮的死亡极富戏剧性。在刘备死后他一直致力于击败北方的魏帝国,为此发动了六次战争,每一次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失败。最后一次战争发生在五丈原,诸葛孔明的健康极度恶化,为此他使用了一种神秘的占星术,向上天乞求延长寿命。这时候一位急忙汇报军情的蜀国将领不小心踏坏了祈祷仪式的结构,诸葛孔明认为这是神拒绝了他的请求,遂放弃了祈祷。几天以后,这位有着无数传说的名人病死。
关羽是山西解州人。出生于现在山西解州镇东南十二里的长平村。关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历史人物:一千多年来,几乎是中国惟一的侯、公、神、圣、帝一体的人物。
传说关羽并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字寿长,以打铁为生,练就一身好功夫。彼时解州城有个恶霸,欲强占一民女为妾,关羽出于义愤而杀死恶霸,离家逃走后就再没有回解州。
关羽逃至潼关时,为逃避官府追捕,情急中将自己鼻子掐破后,涂血于脸,并指关为姓,不料脸上红血再也洗不掉,从此,关羽以红脸大汉面目出现,且以关为姓了。
当关羽逃到涿州时(现河北涿县),遇到张飞正在此地卖肉。张飞为防肉腐烂而将肉藏于深井中,上盖千斤石,还放言:有谁能举起此石,肉可白吃。关羽轻易举石取肉。张飞不服而大怒,正想与关羽大闹大战,正好刘备路过而劝解,三人因此相识并到张飞的桃园结为兄弟。此段记载与《三国演义》中大体相合。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吕布,五原郡九原人。东汉末年董卓部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人。素以勇武著称,熟习弓马,膂力过人使一枝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飞将军”,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武将。
吕布勇武非常,然无谋而多猜忌。初为丁原部下,后杀丁原而投董卓,认卓为父。迁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暴虐,曾因小事失意,拔手戟掷布。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亦难安。时司徒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蝉。王允以布为奋威将军,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李郭兵变,吕布投袁绍,合攻张燕。后袁绍欲杀吕布,吕布无奈投张扬,奔走四方。曾与曹操战于濮阳,兵败投刘备,乘刘备攻袁术,袭取下邳,谴刘备屯小沛,布自称徐州刺史。又曾辕门射戟解刘备之难。建安三年,再败于曹操,被缢死于白门楼。
杜甫评价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海题,无法回答
?
三国鼎立只存在了45年,为什么在历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如题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
三国简介
曹魏
随着汉丞相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都邺。220年正月,曹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魏有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魏建立后不久,大权旁落。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改易朝典,排斥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249年,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爽屈服,并处死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251年)、毋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263年出兵灭汉。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年号 在位时间
无 高皇帝 无 曹腾 无
无 太皇帝 无 曹嵩 无
太祖 武皇帝 魏王 曹操 无 (魏国奠基者,216年称王,在位4年)
高祖 文皇帝 魏王 曹丕 黄初(7) (开国皇帝,220-226,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平原王 曹睿 太和(7)
青龙(5)
景初(3) (226-239,在位13年)
无 无 齐王 曹芳 正始(10)
嘉平(6) (239-254 在位15年)
无 无 高贵乡公 曹髦 正元(3)
甘露(5) (254-260 在位6年)
无 元皇帝 陈留王 曹奂 景元(5)
咸熙(2) (260-265 在位6年)
蜀汉
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子璋继任。焉、璋相继压平了当地豪强的反抗。207年,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211年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214年,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白帝。刘禅继立。备死,亮辅刘禅,处境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225年,亮南征,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亮败获,并按马谡“攻心为上”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使获归心,南中平定。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汉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南中战争结束,汉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亮227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228年,诸葛亮北伐开始。以后三年,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进军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汉军撤回,北伐停顿。亮死后,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姜维北伐,劳而无功。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年冬灭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年号 在位时间
烈祖 汉昭烈帝 汉中王 刘备 章武(3) (开国皇帝。221-223 。在位3年)
无 孝怀皇帝 安乐公 刘禅 建兴(15)
延熙(20)
景耀(6)
炎兴(1) (223-263 在位41年)
东吴
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董卓之乱时,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坚死,子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刘繇,逼降王朗。196年献帝迁许以后,策拒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199年,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策死,策弟孙权统众雄霸江东。208年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211年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219年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汉出峡发展的可能。229年,孙权称大吴皇帝,迁都建业,建立孙吴。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汉战争停止,魏加强淮南对吴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魏吴相持有年。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279冬,晋灭吴之战开始,280三月攻下建业,孙皓降,吴亡。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年号 在位时间
无 孝懿王 无 孙钟 无
始祖 武烈皇帝 乌程候 孙坚 无
无 长沙桓王 吴侯 孙策 无 (吴国奠基者。199年取得东吴)
太祖 大皇帝 吴王 孙权 黄武(8)
黄龙(3)
嘉禾(7)
赤乌(14)
太元(2)
神凤(1) (开国皇帝。229-252 在位24年)
无 无 会稽王 孙亮 建兴(2)
五凤(3)
太平(3) (252-258 在位8年)
太宗 景皇帝 琅琊王 孙休 永安(7) (258-264 在位7年)
无 无 乌程候 孙皓 元兴(2)
甘露(2)
宝鼎(4)
建衡(3)
凤凰(3)
天册(2)
天玺(1)
天纪(4) (264~280 在位17年)
三国文化
学术
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
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晋。当时政治黑暗,知识份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因王肃为晋武帝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郑申王,使王学成为宗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朝大墓砖画。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别为春秋隐士荣启期及竹林七贤阮咸、刘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魏晋时期最突出的思想为玄学。其基本教义为《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玄学家好谈玄理,不谈俗事,称为清谈,流行于魏晋时期。在240年-248年的酝酿期,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玄学家认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后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见的表象“末”,进而提倡“以本统末”的理论。又视“本”为“道”,类比为没有形体的“无”(原理、趋势),视“末”为实际现象的“有”,并认为“万物皆产生于无”。之后到司马炎篡魏建晋为止。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把焦点由思想理论转移到人生问题上。当时政治黑暗,司马氏压抑士大夫,并以崇尚名教自饰。阮籍及嵇康等人遂主张儒教的礼法压抑人性且虚伪,强调人性的解放与自然真诚。他们带头实现这个理论,形成一股解放个性的风气。到了西晋之后,清谈之风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谈玄理,呈现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斐頠对“自然”提出修正,主张“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郭象进一步证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学发展至此已臻终结。
文学
三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这是因为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各地文士纷纷吸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纬等。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曹丕著有文学评论《典论》,导致文学开始自觉发展。曹植具浪漫气质,著有《洛神赋》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正始文学时期,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受司马氏操控,文人备受压抑,难以直接面对现实。当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贤及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庄,好玄学,对于社会现实,不如建安作家那样执着,持比较冲淡的态度。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尚继承“建安风骨”,敢于面对司马氏政权,其文学都有鲜明的特色。《文心雕龙》提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说明了阮籍和嵇康皆为正始文学的代表诗人。
孙吴作家有张纮、薛综、华核、韦昭等。张纮为孙权长史,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等友善。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核则是孙吴末年作家。蜀汉作家有诸葛亮、郤正、秦宓、陈寿等。诸葛亮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出师表〉等。其文彩虽不如他人艳丽,然而内容浅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决心。秦宓所写的五言诗《远游》,是蜀汉流传下来唯一可靠的诗篇。蜀中亦多有学者为书作注的人,如:许慈、孟光、尹默、李撰等,蜀汉后期有谯周、郤正都醉心于文学,谯周更写下了《仇国论》讨论过度征战的缺点,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达意见的《释讥》。 东汉末年亦有研究纤图、术数的学者,如:任安、周舒,之后出现了周群、杜琼等人。
三国时期有名的史学家有王沈、鱼豢 、韦昭及陈寿。王沈的《魏书》被史学家刘知几评为“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这跟他亲附司马氏势力,打压魏帝曹髦有关,故该书的参考价值也相对较低。韦昭善写史,著有《吴鼓吹曲十二曲》,内容为整部孙吴发展史,与缪袭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对。他又著有《吴书》55卷等。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他参考《吴书》及鱼豢撰写的《魏略》等资料,采三国并述的方式,创新纪传体史书的写作模式。虽仍有不足之处,但实是研究三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史籍之一。
宗教
本时期为佛教与道教的发展时期。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民纷纷寻求宗教慰藉心灵,使得能够逐渐发展。南中诸夷族的原始宗教,具有很浓厚的巫风。其性质是神话崇拜,具有多神、崇拜自然的特点。在西南地区有长远的历史,形成早期的原始宗教。
东汉民间流行黄老之学,张角建立的太平道和张道陵建立的五斗米道,都是道教的雏型,到西晋时则称为天师道。张角的太平道,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又称《太平青领书》。内容庞杂,“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其社会思想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张角拥有广大教众后,于东汉末期率其弟张梁、张宝与部属张曼成发起“黄巾之乱”,最后被东汉朝廷击败而渐渐式微。张道陵于汉顺帝时入四川鹤鸣山,造作符书,创建五斗米道。该教可能是黄老之学与当地宗教的融合,符文大多源至巴蜀巫术。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教理教义基本相同,事奉黄老之学。张鲁使教内“祭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成为主要经典之一。《老子想尔注》反映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经其子张衡(道教)、其孙张鲁的传播,流行于四川与汉中一带。张鲁投降曹操后,五斗米道由巴、汉流传到江南一带。
佛教早在东汉初期即传入中国,但当时儒学兴盛,发展不大,至三国后方有发展。当时大乘佛教受贵霜帝国影响而传播四周。西域受其影响,于阗、龟兹等地佛教兴盛。之后又有天竺昙柯迦罗、安息昙谛和康居康僧铠等僧侣到洛阳翻译经典,将大乘佛教传至中国。昙柯迦罗推广戒律,这是中国僧侣有戒律受戒之始,后世以其为律宗的始祖。昙谛所译的《昙无德(法藏)羯磨》受朱士行等人戒守,一般以此为中国僧侣出家之始。由于当时经文翻译未善,朱士行为求原经研读,于260年自雍州出发至于阗,成为首位西行求法的中国僧侣。他写得《大品般若》的梵本,后由弟子于282年送回洛阳,最后由竺叔兰译成《放光般若经》。发展方面,在东汉末期笮融曾于江东大兴佛寺。三国时期的佛教重镇,北方以洛阳为主,南方则为建业。曹魏魏明帝大兴佛寺,曹植也喜读佛经,并创作梵呗。孙吴方面,当支谦、康僧会先后入吴,受孙权推崇并支持发展。孙皓称帝时,本要毁坏佛寺,因康僧会说法感化,终而放弃。在蜀汉,佛教不是很兴盛,规模不大。
艺术
三国在艺术方面,孙吴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有吴范、刘敦、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东汉末期动乱不堪,许多画作被破坏或遗失,造成损失。佛教的发展,开始出现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国之前,绘画主要属于“百工之苑”的技术性职业,尚未艺术化,在本时期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内容,亦是由礼教宣传过祖”,作品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当时有名的画家有曹不兴、吴王赵夫人,其他擅长绘画的有桓范、杨修、魏帝曹髦、诸葛瞻等人。孙吴曹不兴,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运笔而成。其作品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孙吴吴王赵夫人,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山水绘画,时人誉为“针绝”。她为孙权绘各国山川地形图,实开山水画之首。汉末杨修相传有《西京图》等画。曹魏桓范擅长丹青,魏帝曹髦绘画人物史实。蜀汉诸葛瞻亦工书画。
书法艺术兴起于东汉末期。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碑文书体方正、气度庄严,少有生趣。孙吴的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发神谶碑》以圆驭方,势险局宽,气势雄伟奇恣。本时期主要的书法家有张芝、张昶、韦诞、钟繇及皇象等人。张芝擅章草,并创新出今草。出名的作品有《冠军帖》、《今欲归帖》等。张昶为张芝季弟,擅长章草与隶书。韦诞总结书法经验,著有《笔经》。其中“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作品为楷书经典之作。皇象擅小篆、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
科技
马钧擅长机械应用,提升生产量,制作出水转百戏和失传的指南车,荣获“天下之名巧”的美誉。他改良汉代的织绫机,使织出花纹具立体感,能与蜀锦相媲美。改良汉末毕岚的龙骨车,发明出龙骨水车来灌溉较高位的农田。现在部份梯田仍在使用。他还将发石车改造成轮转式发石车,提升抛击量与速度。
诸葛亮为了方便在山地栈道运输,发明“木牛流马”。其构造历代文献有异,学者一般认定为独轮车及四轮车,目前未有确实答案。他发明可以连续发射十箭的连弩,又称“元戎”。另外,据说源自诸葛亮设计,用于传递信号的孔明灯,被公认为热气球的始祖;据《事物纪原》载,诸葛亮也最早制造出长枪的原形,长枪最后渐渐取代了长矛。
刘徽为数学家,他自幼对数学有兴趣,学习中国古代数学的重典《九章算术》。年长后于曹魏景元四年(263年)著有《九章算术注》,借由自己的注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后刘徽又著作《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后称《海岛算经》),这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医学方面,有名的有华佗、张仲景和皇甫谧。华佗医术精湛,擅长外科手术。他与董奉、张仲景被史书称为“建安三神医”。不过关于他医术传奇的部份,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应该源自印度的佛教传说。然而,他可能是最早使用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的医者。张仲景鉴于当代动乱频繁,疫病流行,致力研究疾病,参考各家书籍写出《伤寒杂病论》。该书集两汉医经、经方二派的大成,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后世奉其为“医圣”。皇甫谧自幼家频,学习废寝忘食,淡于名利而不愿任官。他对针灸深入研究,将晋代之前各种经脉理论与针灸方法整理成《针灸甲乙经》,该书成为后世针灸学的范典。他还著有《寒食散论》,魏晋之后服食寒食散逐渐的流行起来。
关于其他技术,天文学方面,有先后担任孙吴与西晋太史令的陈卓。他收集各派资讯,完善中国星官体制,并绘制星图,为后世所沿用。裴秀的“制图六体”在中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蒲元擅长锻链铁器,他在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为诸葛亮制刀。其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誉为神刀。由于孙吴位于江南地区,水路发达,造船技术发达。其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还能容纳士兵三千人。蜀汉盛产井盐,利用当地的天然气来煮盐,提升了产能。
肯定重要,第一,是人口和经济的重心开始往南方移动。为后来的南北朝衣冠南渡有的准备。第二,文化上的扩散。
三国时期,它的纷乱一改了东汉中后期的全国萎靡之气…同时,虽然它很纷乱,但三国均欲灭其他两国,所以,都在发展生产,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三国混战,也大力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许多落后的地区得以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不亚于一次盛世…
45年间加速了民族融合:蜀汉开拓西南,孙吴开发东南,曹魏巩固北方。这些对历史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不能说在历史上如此重要地位,只能说发挥过重要作用。
如楼上所言,实在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名著让大家都知道三国了解三国,所以很容易误解为三国的历史重要性。
比如南北朝存在170年,其历史地位比三国重要多了,只是没有《南北史演义》没有三国那么有名气而已,呵呵。
和三国演义分不开是肯定的 满清还没打进关的时候就开始译成蒙文 让手下将领必读 学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RT特点:①长期分裂;
②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
③变动的典章制度(中央官职体系、军事制度、选举制度土地制度);
④特殊的社会结构(社会层次增加);
⑤绚丽多彩的多元文化(儒玄道佛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文化整合运动推动中国文化系统产生“三教合流”的理论)。
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痛苦、政治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生机重启、继往开来的时代,是文化领域富于创造的华丽时代。
三国的历史地位
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思想成就与艺术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
特别是作为历史小说,达到象《三国演义》这样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真实,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也还不能与之相比。
当我国出现了象《三国演义》这样结构完整严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辉煌巨著的时代,世界上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与《红楼梦》一样,《三国演义》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品。
我国的小说遗产是很丰富的,但保留下来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也就只有《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这么几部,这说明它们是通过了人民与历史的检验的。在我国文学史上,也许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象《三国演义》那样长时期地吸引着如此众多的读者,几百年来它一直为我们整个民族所宝爱。
它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推动民族精神的高扬,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为什么三国在中国历史地位那么高
历史游戏,三国题材应该是最多最烂的。历史都是同等的 哪有什么地位之说,但是 为什么是三国会有这么独特的评价:
最具美名的乱世……
是历史长河中一段璀璨的浪花
那是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年代 。
不胜枚举。
三国演义是有一定的影响
三国的地位就有这么高吗?
为什么三国时期,独独是三国时期,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如此的影响?就一部三国演义使然?中国历史中乱世太多了全没三国的典故我们耳熟能详。而且似乎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一段故事。
想了一下,结合网友的观点,如下理由:
1 深远的影响
三国的格局及其之间的对立联合对后来中国历史的演变影响很大,所以三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
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受魏国的逼迫,向西、南、东扩张,也带动了中原文化的扩张,这无形中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
春秋时期汉民族还未从文化上统一。南方的楚联盟尚不属于炎黄华夏体系,是标准的蛮夷。秦自己是就是“戎”的出身,不过他反而比楚先加入华夏集团。
汉以后直到今天,炎黄华夏一直是中国立国的文化之本。所以本身在文化上就处于主导的地位
2 靠文学作品使然?
个人以为显然不是。盖因三国演义和其他演义平话相比,他是相当接近于正史的。基本都按着正史的脉络来写的。这一点和其他平话:说唐、说岳、水浒有明显的差别。所以我个人以为3国之所以吸引人,主要靠的是历史本身的魅力,演义中的艺术夸大与神话成分反倒不是那么有味道。
3 英雄主义的抬头与统治者的鼓吹
汉朝正是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时期。” 刘邦时期压不过项羽,刘彻虽强,却遭史谤,英雄主义的第一次真正抬头,就是3国。
此前的春秋战国秦,因汉文化还未定型,思想上未统一,虽有勇士,上不到3国英雄的高度。
又:董卓造乱,给割据者和用武者堂堂正正师出有名的机会,使其在道德审美上的高度也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平。
特别适合于被传诵。欧洲之史诗,即国人之3国也。后世的君王们没有多对春秋战国做更多宣传和吹捧,我以为主要是这个原因。所以君王们吹捧基于汉文明的英雄主义,首选3国,后世N多朝代,也只有大唐,和南宋岳飞比较杰出。
楼主必须明白 ,三国真正火起来的时候是唐朝 真正之前可与之相比的 不是五代十国 不是魏晋,是春秋战国 他们之间的对比 让无数人产生疑问 为什么扬春秋战火却更赞三国。太多深层次的原因,他已成为一个热门的历史现象。楼主可以去看一下 世界史对三国和春秋战国的评价与对比
希望会有帮助
三国时期的地位
常备军军制
1.四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2.四军将军(前、左、右、后将军)
3.四征将军(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将军)
4.四镇将军(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将军)
5.四安将军(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将军)
6.四平将军(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将军)
7.杂号将军(殄寇、荡寇、破虏、伏波、奋威、奋武、虎威、虎牙、鹰扬将军等)
8.军司马(以及别部司马、假司马)
9.牙门将军
10.裨将军
11.偏将军
12.都尉
13.校尉
禁卫军军制
1.中领军(后改领军将军)
2.中护军(后改护军将军)
3.都督(中军督、门下督、帐下督)
司法安全军、特种军(不常设)
中郎将:
司法安全:八大中郎将(前、后、左、右、东、南、西、北)
宫廷护卫:虎贲中郎将
参谋机要:军事中郎将
国防守备:中垒中郎将
农业生产:典农中郎将
三国历史评价
我的观点啊:大家想想刘备最早在荆州时的实力,他就算是得了荆州,也是根本守不住的,在北方,有刚胜了袁绍的曹操,江东有孙权,他们的实力都强过;刘备几倍不止,你提到了荆州的战略地位,那时的孙刘并未联盟,孙权对荆州不打主意是不可能的,只是忌惮曹操在北方的实力和荆州本身并不弱小的水军,所以在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时,条件是刘备占益州(四川)孙权占荆州,还有关羽失荆州,当时关羽正和曹军在交战,吴军是偷袭,二打一肯定很难胜对三国的评价吗,三国时东汉之后中国所出现的必然局面,合久必分吗,也是偶然的,因为谁的没想到是魏蜀吴的三国鼎立,三国结束了东汉末以来近半世纪的战乱,起码三国维持了微妙的平衡,没有在发生大的战乱,魏蜀吴各自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奖励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使得生产力尤其是农业不断恢复与发展,最重要的是东吴对江南的开发,为以后东晋南朝的开发打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总的来说,三国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时代。
关于三国的名武将在历史上的地位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的话,三国演义就没有一丝的参考价值了!三国以前是不兴武将单挑的,所以王翦白起无力如何我们无从知晓。
但是有人说赵云可比岳飞那纯粹是YY小说看多了!三国志对赵云的评价是爪牙之士,就是打手的意思!这也能和岳武穆相比?关羽武艺绝伦智勇双全,无愧三国神将;张飞工于字画饱读诗书,粗中有细,岂是李逵莽夫可比?太史慈忠义孝仁,岂有郭靖憨蠢?吕蒙士别三日,岂是赵括纸上谈兵出师即死可比?吕布匹夫之勇,薛仁贵怎会如此不堪?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都是唯一的,何况这些历史名将?所以相比还是算了吧!太无聊了!。
三国历史最后结局
公元263年蜀汉被魏国灭亡,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公元280年东吴被晋朝灭亡,至此魏蜀吴三国尽归司马氏,280年晋朝统一全国。
扩展资料: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延续汉祚,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在家装病,韬光养晦多时的司马懿,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取代了曹爽把持朝政的地位,并逐渐架空了魏室。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邓艾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邓艾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公元280年,晋王睿攻入东吴,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文章标题: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