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时代的古人真的能活那么久吗

时间: 2023-02-24 21:00: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时代的古人真的能活那么久吗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出自什么?

是什么意思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4章。

意思是: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扩展资料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政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
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
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
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
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
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
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
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
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
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
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出自《论语》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
出自《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意思是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个“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话,大概是叙述自己一生求学历程的关键节点。但是孔子的总结是从十五开始,其实这也说明孔子说的“学”并非是大部分人认为的知识,既然在《为政》篇里,这里应该是指学习为政之道。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习怎么做官。又花了十五年时间,“三十而立”。在不断地学习和碰撞中,到了三十岁左右,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和未来想法。注意这个时期形成的想法已经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不再是少年时期的空想。

然后来到四十岁左右的这个节点。

“四十不惑”,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岁,很多事情经历过,看开了,也不再纠结迷惑。那又何来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其实这里的“四十不惑”,正是在而立之后的十年中的因为自己的立论、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产生了人生的迷茫,在自身日积月累的努力量变之下,终于发生了质变。

否定了而立时期的自己,并且发现学习的过程、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正所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个时间段、即使是三十而立,看上去正确的远景描绘在自身知识不断积累和突破中都会成为错误的过去。而孔子到了四十岁,大约了解到这种知识增量对过往学识的否定成为一种常态,而在为政中就是现实情况不断地打击他在而立之年形成的各种学问观点。

四十不惑,是对这种变化、调整、失败的求知过程不再感到迷茫。不再因为学问的走偏被打击而丧失自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断地加强学问积累,才能正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此之谓“天命”。一个人一生的目标,一生的使命。

孔子大概到了五十岁左右,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这是一段艰苦地求学、发现自我、与天抗争、最后化身入道的过程。老子对道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而孔子对道的追求,是从逆天而行开始的,而这种通过命运对自身不断锤炼的过程就是儒家追求“德”的过程,虽然最终入道,但是讲究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在规则之下的游刃有余,这在精神层面上要低于老庄的宇宙洪荒,天地逍遥,但是在现实人生中算是已经做到了极致。

儒家的“道”,是道家的“德”之顶峰。不是道家之道,但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四十不惑”,实际上是一个人开始成熟,开始考虑人生的价值,不再限定在物质资料和人世虚荣之中,开始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出评判,做出自我发现之旅的开始。

因为梦想与人生的距离和矛盾,在而立之年后会在工作生活中凸显得特别明显。如果一个人,就这样浑浑噩噩下去,相对来说还是快乐的。但是有一种人,会进入比较高端的反思,而这种反思,是痛苦的。因为四十岁了,还要反思自己前半生的路线,甚至认识到完全是错误的,转身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并不止于否认社会财富,否认现实生活。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个知识开拓者如果发现自己前半生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基本上也不会有人愿意并敢于承认,抽身寻找正确的方向。而“不惑”正是要不再纠结于是否衡量得失的状态,该变则变,即使放弃所有都无所谓。

四十不惑,就是要做到学会选择正确的学问和人生方向。跳出对自己前半生错误方向成就的不舍,并清楚认识到这种放弃和调整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选择。这样才能称之为“不惑”,才有可能在五十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这个只是孔子总结自身的路线和节点。每个人发现人生目标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但是学问、修行、人生的基本过程都是如此。

除非你对自己人生目标不在乎。三十岁能稳定地挣着钱了,养活人了,你就满足了。这就没有不惑,也不用知天命了。其实这样的人生,确实是快乐的人生。

这就是“知足常乐”。

不过并不是求学问者的一生。对于有高远追求的学者而言,在人生逆旅中挣扎的一生,在思维困境中不断突破的一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五十而知天命,是不是太晚了呢?孔子五十岁左右才做了几年官,随后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观点。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们现在称孔子,第一个就是“教育家”,又尊称为“万世之师”。

像孔子这样能“五十而知天命”的,又有多少人呢?

真正的人,一辈子无非就图活个明白。

所以又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个“四十不惑”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70、80、90、100怎么说的?

孔子曾经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顺耳),七十古稀,
八十朝杖,八十九十耋耄,一百期颐。

三十而立

三十岁以后,你应该在职场上已经摸爬滚打好多年,靠着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该承受的责任,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三十岁的人应该立身、立业、立家,这也就是三十而立。


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自强、自立,让自己做一个更优秀的人。


立业就是确立自己的事业,在社会上那么多年,应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也就是要有一技之长。立业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立家,立家就是成立自己的家庭,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指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也不会有任何怀疑和动摇。你不会因为遇见什么困境,或是被众人阻碍,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也就是知者不惑。人一旦到了四十岁,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是更加理智。


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不是指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五十岁之前,人还有很多精力,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去实现理想,去拼搏、去奋斗。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到了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再怨天尤人,万事都抱着一种随缘的态度。

这是指一个人的年龄。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 命,
六十耳顺,花甲,
七十古稀,
八十朝杖,
九十耋耄,
一百期颐。
中国人计算年龄往往有虚岁与周岁之分,周岁指的是一个人的实际年龄,虚岁则是在周岁上加一岁或两岁。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其实,这种计算年龄的方式与我国古代的历法有一定的联系。我国古代通用的历法是阴历,与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历法 公历(我们习惯称阳历)相对,阴历也叫夏历或农历、旧历。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习惯了用阴历来计算农时,渐渐地也习惯了用阴历来计算很多方面的事情。虚岁的计算就是一个例子。在古代,虽然没有统一的虚岁计算标准,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孩子从出生时就应该记为一岁,因为十月怀胎在古人看来是万物有灵的体现。而以后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即春节,而非阳历新年)就增加一岁,这样虚岁往往比周岁要大。如果是腊月(阴历十二月)出生,一过春节就记为两岁,因此虚岁比周岁还要大两岁。所以,我们现在把计算虚岁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以计算年龄的时间为标准,若计算时间是在过了农历新年到生日期间,则虚岁=周岁+2(即虚两岁);若计算时间是在生日过后到农历新年期间,则虚岁=周岁+1(即虚一岁)。而周岁的计算方法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只需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即可。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要在2009年8月8日记算1981年6月8日出生的人的虚岁和周岁,因为2009年的农历新年还没过,此人的当前虚岁则应该是29岁,而他的当前周岁则应该是28岁(公历2009年6月8日满28周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0-顺耳(花甲) 70-古稀 80、90-耄耋 100-期颐
二十弱冠(特指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顺耳),七十古稀,
八十朝杖,八十九十耋耄,一百期颐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
文章标题: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时代的古人真的能活那么久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517.html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时代的古人真的能活那么久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