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那些民主斗士都是什么心态

时间: 2023-02-24 07:01: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那些民主斗士都是什么心态

对自由的恐惧怎么样

恰如一切高尚词汇都会成为伪君子的庇佑所,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自由是一个被广泛滥用的词汇,由于自由是头破血流的牺牲换来的,它显得高尚,逢事打着自由的旗号必然是根正苗红,我要自由我就傲视一切,其实这本身是在扛着红旗反红旗。因为自由是一种宽容的精神,代表着思想的交流市场不设准入制度,没有门槛,那么接下来的话好像自相矛盾,我也有鼓吹专制的自由。 曾看过一部叫浪潮的电影,描写了教学周有关专制这一主题活动上,只需要七天,法西斯精神就卷土重来,该电影原型是在有自由女神像的美国。他们都是享有法定自由的公民,却可以短时间内就可以抛弃自由要求专制。这证明了自由不是任何一种可以由别人授予给我们的东西,它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的载体千变万化,这使得自由比任何一样别的权利更难以描述。 所以当你以为自由时,你可能只是活在自由的幻想里,你口口声声呼唤自由时,你可能只是想要镇压别人的权力。别急着假自由之名,先弄清楚自由是什么才是第一要务。 弗洛姆所要论述的自由,是心理上摆脱束缚的积极追求生命、真理的,实现自我的自由,而不是某种定义自由的法律政治制度,即便在同样的体制之下,每个人的自由程度又有不同,它取决于社会环境和个人努力,给人选择善的能力,有的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行为使自己更自由,而有人则相反,他由于为自己失控的情绪主宰,逐渐丧失了作符合自由选择的能力,等到后来,他就已经失去了自由。 自由也有一张普罗透斯的脸,它需要用不自由这个参照物去慢慢辨识。它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曲解自由的产物。 教会钳制的中世纪人们被教会权威束缚,甚至没有法律上的自由,文艺复兴将个人从神权中解放,失去上帝的人们得到自由却迷失了方向,资本主义社会里剑拔弩张的自由竞争使孤独无力感日益增长,自由从来都是温室的花朵,而不是普照的阳光。 网络时代的自由尤其易于被滥用。发生事情时,就把全部错误归咎于体制,一味谴责,而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这不是自由,这是在利用自由来为放任自己做幌子,以至于事情发生了很多次,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只抱着改造体制的念头,而不想改造自己的人其实只是在夸夸其谈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而已。他们不是自己所吹嘘的民主斗士,而是躲在面具后仗势欺人的恶霸。他们在用匿名权威践踏自由。 又譬如我们追求能骂领导上的权利到最后只是为了骂领导从而发泄对自己生活种种失意之处的不满,我们不是拿能否骂领导上作为自由程度的试纸,而变成了一种目的,得不到这个权利时我们抱怨,我们太不自由了,美国还能随便骂奥巴马呢,我们却连一个芝麻大的官都骂不得。毋庸置疑,能骂领导是政治生活自由的极大进步,但自由却绝不止这么简单。自由是习得的而不是受赠的。它不是任何人、任何法律可以授权给你的一样东西,它是需要你付出极大的努力、通过学习获得理性才能拥有的。但现实中不乏有的现象是将自由等同于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条文规定,却忽略了它是一种内心改造。否则只要一个机会,奴役就能卷土重来。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从来挑软弱的人下手。 弗洛姆指出,孤独是人成长必然带来的感受,懵懂的儿童时期,彼此不分,物与我浑然一体,也就无所谓“我”这一概念。而成长犹如再次斩断了母体与婴儿的脐带,使得人成为独立意义上的个体,将人与世界隔离开,这一过程伴随着孤独无力感。而当某人成为组织中的一分子,这个组织用固定的用途,固定的身份、固定的行为方式,同样行为方式的伙伴这些另一种形式的脐带变成了母体,组织个体不用面对选择,不用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稳定日复一日,生活富有方向。与其说是奴役征服了人类,不如说奴役迎合了人类的弱点。 因为这个世界存在着多种可能,人好比站在一个无数条道路的交汇点,走哪一条路由自己去做决定,这就是自由。自由是与选择息息相关的词汇。自由的好处是可以选择,它给人以尊严和力量,但自由也有坏处,那就是选择的后果由自己承担。众多的选择面前,渺小个人难免会充满疑虑。 既然自由有这种种不便,需要费心学习,又难免受孤独之扰,追求它又有何意义? 因为人类之自由,在于获得人性尊严及个人力量。自由与个人这个词汇最具唇齿相依关系,它重视你的兴趣、选择,它让你之所以成为你,而不是无区别的芸芸众生的一个分子。因为这个社会哪怕再进步,都不能代替你生活,而实际上也不存在社会进步这个东西,进步的永远只是个人。我们需要自由,是因为它让你这个人受益,使个人成为目的而非工具。社会的任何一个方面,说到底都是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只重视抽象整体而忽略个体,是伪君子惯常手法。 但我们不应呼唤对自由的需要,却忽略它对人的需要:你需要摆脱文饰,理解人性,正视欲望。只有当绝大多数人获得自由的内心,那么民主社会才不仅是一个唯精英马首是瞻的空壳。 弗洛姆写这书,就是要给你当头棒喝:自由是件瓷器活,没有金刚钻,你就揽不来。

如何评价闻一多?

在当时的社会当中,很少有人敢于去批判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作为一个非常热爱祖国的人来说,闻一多先生是不能够容忍自己什么都不做的,所以他当时发表的那些文章具有非常犀利的眼光去评判当时的社会,有很多反面的人去批判他,可是他依旧不管很多人的反对,在做着爱国的事情,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闻一多先生,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所以面对社会的黑暗,他也没有屈服,他在努力地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向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去寻找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在我看来,我非常欣赏他的各种品质,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一样来面对黑暗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是第一次了解到闻一多,他的第一个身份应该就是诗人,这也是他原本最想成为的角色,做一个普通的诗人,用诗歌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抒发情感的方式,我也很喜欢他所写的诗,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都是非常到位的。

"阿拉伯之春"缘何变成了"阿拉伯之冬"?中东乱局对国际社会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去年春天穆巴拉克倒台时,全世界民主人士一派欢欣鼓舞,以为民主就此降临阿拉伯大地。放眼海内外,似乎只有本人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发文(见附录:“穆巴拉克给中国当政者敲响警钟”)严重质疑,并且断言所谓“阿拉伯之春”绝不会有好结果,断言中东的选项不是民主与专制,而是要么亲西方的专制、要么反西方的专制。如此“反民主”的乌鸦嘴,不知在海内外被扣上了多少难听的罪名!我的一位老朋友为了这篇文章,在电话里和我激烈争论一个多小时,认定我此文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压力下写的!

  现在,西方舆论普遍承认,“阿拉伯之春”已经变成了“阿拉伯之冬”,我的预见几乎丝毫不爽地兑现了。今年5月,西方媒体就已经开始称埃及大选为“噩梦”;最讽刺的是,民主选举上台的新总统穆尔西继把持了议会和制宪委员会之后,干脆无视现行宪法规定,下令罢免总检察长,并且不顾反对派的抗议下令举行全民公决,强行通过新宪法——他信心十足,拥护他的穆斯林兄弟会选民是绝对多数,“少数服从多数”的全民公决一定会让按照穆斯林兄弟会的意图制定的新宪法顺利通过。

  如果没有法治、宪政的稳固确立,“少数服从多数”可能变成什么东西,还有什么疑问吗?

  穆尔西明目张胆攫取独裁权力的企图引发了反对派数十万人的大规模示威抗议和全国骚乱,反对派包围并洗劫总统府,放火烧毁穆斯林兄弟会总部,在双方的暴力冲突中已经有3人死亡,近350人受伤。穆尔西见势不妙,做出和解姿态,呼吁和反对派对话,但自由派反对派领袖巴拉迪毫不买账,严词斥责穆尔西,说“跟独裁者没有对话的空间,他实行了最暴虐、最可恶的措施,然后却说让我们撇开分歧”。匪夷所思的是,美国国务院却不支持巴拉迪的立场,继续抹稀泥,呼吁双方举行“没有先决条件的对话”,实际上等于偏袒穆尔西。

  倒是德国人看得更准。德国《世界报》11月26日发表文章说,“身为总统的穆尔西正在攫取完全不受限制的权力”,“自由的幻想春天过后,用暴力发泄不满、发生内战,或内战已经发生但结果尚无定论的漫长严冬早已随之而来。没有人相信明天会比昨天和今天更好。”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我们中国的众多激进民粹民主派们,既不研究民主化理论(民主化理论当然包括对各国民主化案例的研究,“阿拉伯之春”就是一个极好的研究案例),对民主理论的基本文献几乎毫无所知,又不善于分析思考,不去区分好民主和坏民主,更不深思如何把民主化的世界性经验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作适当的变通,只是抱定几条干巴巴的民主教义当做绝对正义的大旗狂舞,只会用黑白、正邪二分的道德谴责替代理性冷静的科学分析,对于深入自身骨髓的“党文化”思维定势毫无反省,如果我说他们是反对大共产党的小共产党,还有什么不对的吗?

  民主化理论领域里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叫作“政治文化研究”,是专门探究和民主制度相适配的政治文化的(“政治文化”大体相当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模模糊糊的表述“人民的民主素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尔蒙德和维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笔者手边藏书中还有几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译著也非常精彩,值得大力推荐:利普赛特(S.M.Lipset)的《政治人》和《一致与冲突》,普特南(R.D.Putnam)的《使民主运转起来》,亨廷顿的《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选编的《民主的再思考》。作为政治学经典,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当然更是在必读之列。我自2004年始,就在各种场合介绍这些民主化必读书,可悲的是,直至今日,还有那么多的“民主斗士”对此一无所知!不读书也就罢了,又不深入民众,不去做起码的科学调查,只是一厢情愿地一再重复不知从哪里得来的“人民群众民主素质足够高,只要推翻专制民主就能实现”的主观幻想——老实说,这样的“斗士”,斗志越高,危害越大!我相信,大多数“民主斗士”都是出于一片好意,他们奉献牺牲、冒险犯难的精神值得尊敬,但是,好心并不是必定有好结果,请务必记住下面这句话:“通往地狱之路,是由善良愿望铺成的”!可不是吗,你要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那你斗志愈坚,死得愈快。

  我还没有问我那位老朋友对“阿拉伯之冬”作何感想。但我估计,他的回答会很现成:民主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只不过是暂时的曲折而已。但我会多问一句:这“暂时”要“暂”到何时?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活在“暂时”,对于“暂时”之后,唯一能确定的是“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已死去”。我还会再问一句:老兄,您这如果不是另一种未来共产主义人间天堂的信仰,又能是什么呢?
文章标题: 那些民主斗士都是什么心态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4451.html

[那些民主斗士都是什么心态]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