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评价
我想了解 一写关于对曹植的评价 望知道的GGJJ们帮忙找找 分不太高 但是还是希望你们尽力(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生平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在曹丕登极的最初两年内,对他的打击尤为酷烈。曹丕通过"监国使者"和一些地方官,两次制造口实,给他以贬爵削邑的处分。终黄初之世,他一直在受迫害的阴影下生活。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继位,即魏明帝。曹□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曾多次上书,要求得到任用,希望为国家效力,并向曹□陈述过于重用异姓大臣的危险,但曹□只是"优文答报",略无采纳之意。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一生,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形成前后两个时期。但无论前期后期,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曾多次表示,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要"功铭著于鼎锺,名称垂于竹帛"(《求自试表》)。他抱负很大,自视甚高,对当时三国形势及曹魏内部状况的分析,也不乏中肯之见。曹植的思想相当复杂。他时而鼓吹"宣仁以和众"、"礼乐风俗移",推尊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儒家圣贤;时而宣扬"长全贞而保素"、"澹泊无为自然",表示要"仰老庄之遗风"。有时在一篇之中,往往儒道两家思想杂糅,例如《七启》。他对阴阳家、法家的学说以至谶纬、佛经都有所接触。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与汉末以来社会思想冲破经学迷信桎梏直接有关。当时曹操以及一批思想文化界人士,都具有思想比较开放活跃的特点,而曹植是其中最显得驳杂的一个。他的思想既有丰富多采的优点,也有零乱不成系统的缺点。
曹植一生勤于著述,他曾自述"余少而好赋","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他死后曹□又称他"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魏志·陈思王传》)。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
诗歌创作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前一类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另一类作品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泰山梁甫行》描写了滨海地区人民的困苦生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从这些朴素而真实的描写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送应氏》二首,送别好友应□,作于建安十六年随军西征途经洛阳时。诗中除叙述友情外,着重写了东汉皇都洛阳在战乱以后"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诗人的内心激动,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诗中写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同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之一)等描写相一致。
此外,《名都篇》写京洛少年的"骑射之妙,游骋之乐",前人以为有讥刺之意,但从内容看,当是作者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的《白马篇》则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和报国立功的壮志,以"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等句作结,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篇》、《杂诗》等 6首。《野田黄雀行》大约作于曹丕继位之初,诗中以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来比喻他的好友丁仪、丁□被曹丕所杀。《赠白马王彪》是一篇力作。诗作于黄初四年,其年五月,诸藩王俱朝京师洛阳,任城王曹彰在洛突然死去,七月诸王还国,曹植与曹彪(白马王)同路,又被监国使者所禁止,诗人"意毒恨之",愤而成篇,以赠别曹耄��?章,先写离开洛阳返回封地时途中情状,又写对已故曹彰的怀念和对即将分离的曹彪的惜别之情。诗中愤怒斥责监国使者是"鸱枭"、"豺狼"、"苍蝇",实际上矛头指向了曹丕。诗中安慰曹彪不要过于悲伤,"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整篇作品既表现了深沉的悲痛,又不流于悲伤绝望,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七哀诗》使用以夫妇比君臣的手法,诉说自己被长时间弃置勿用的愁思。《杂诗》六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除第一、六首("高台多悲风","飞观百余尺")外,其余四首大抵是后期作品。其中第二、三、四首,内容与《七哀诗》相类,多抒写时光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悲哀。第五首("仆夫早严驾")则跳出了感叹个人命运的圈子,把注意力转向国家大事,对当时政治形势表示关切,并发出了"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呼声,显示了身处逆境而志意不衰的精神状态。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其中乐府诗体占一半稍多。这表明诗人与他的父亲曹操、兄长曹丕一样,也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如《美女篇》对美女的大段描写,就是借鉴了汉乐府古辞《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七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等,就是学习民歌中常用的问答手法;《五游咏》"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野田黄雀行》"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等,也都是源出于乐府民歌的手法。《赠白马王彪》大部分章间的首尾转换,也都使用乐府民歌常用的连章衔接句式。此外,曹植的有些诗句还直接从乐府诗中化出。由于着意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滋养,曹植诗歌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赠白马王彪》就是出色的一例。其次,曹植在诗歌语言的提炼和修饰上,是远胜于汉乐府古辞及《古诗》的。例如他的《美女篇》,其描写手法比《陌上桑》更加工细,辞藻更加华丽。即使是他的游仙诗,也比汉乐府中的同类作品写得圆熟,二者相比,工拙不同,是相当显著的。由于刻意提炼的结果,曹植诗中有不少精采的警句,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君子行》,《乐府诗集》作"古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等。曹植善于运用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又加以创新,诗歌开篇的比兴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往往以居高临下之势笼罩全诗,一气贯注。所以,曹植的诗往往一开头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所谓"陈思最工起调"(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正是指此而言。另外,曹植的五言诗还颇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音韵的和谐。如《公宴》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句,即已形成初步的对偶句了,有些诗句在音韵上也大致具有平仄相对的形式。
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这是比较全面的评价。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赋、文创作 曹植的赋,今存40余篇,数量在汉魏作者中为第一。从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三类。一为纪事,如《东征赋》、《登台赋》、《述行赋》等;二为述志,如《离思赋》、《感节赋》、《喜霁赋》等;三为咏物,如《宝刀赋》、《迷迭香赋》、《神龟赋》等。后二类数量更多些。曹植的赋有三个特点,一是取材相当广泛,朝着日常化、生活化方向拓展。二是小型化,他似乎一篇大赋也没有写过,今存作品全是形制较短的小赋,一般只有几百字,最长的《洛神赋》也不过千字左右。三是抒情化,无论纪事或者咏物,他都摒弃了汉赋铺排堆砌的传统,而是渗透进强烈的主观情感。
曹植最出色的赋有《洛神赋》、《鹞雀赋》、《蝙蝠赋》等。《洛神赋》作于黄初年间,它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借鉴了宋玉《神女赋》的写法,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了作者对她的爱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赋中的描写细腻而又生动,如写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等,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一连串巧妙的比喻,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对这一文学史上的名篇,过去曾有"感甄"的说法,即认为此赋是曹植思念甄氏(曹丕之妻)而作,后来一些研究者多已指出其妄。《鹞雀赋》用拟人手法,写鹞与雀的故事,表现了对被欺压的弱小者的同情。此赋的写法是寓言式的,在赋史上很特异,而且它通篇是四言句,很像是一篇四言叙事�?BR> 曹植的散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令、书、序、论、杂说等多种体裁。今存较完整者近百篇。其中著名的有,前期写的《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辨道论》、《王仲宣诔》,后期写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令禽恶鸟论》、《藉田说》、《髑髅说》等。在《与杨德祖书》中,作者以亲切直率的语言,对当时的一些作者进行了评论,同时倾谈了自己的思想抱负。文章还表示了他对政治与文学的看法,是研究曹植文艺思想的重要材料。《辨道论》一文,阐述了对神仙之事的观点,指出"其为虚妄甚矣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表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都作于明帝太和年间,表文的基本内容都包含这样两点:一是对自己在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束缚表示悲痛,说自己过的生活犹如"禽息鸟视",是"圈牢之养物",二是要求明帝消除疑忌,给自己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些表文都写得慷慨激昂,情绪强烈,几乎是声泪俱下。《令禽恶鸟论》,述禽鸟的鸣声出于天性,与人事无关,俗传鸟之所谓"善恶",是"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文章多举古代传说故事,来证成其说,写得颇轻松有趣。《藉田说》用种植原理来比拟治国之方,反映了他的用世之心和政治理想。《髑髅说》以"曹子"同髑髅的对话结构全篇,宣传存亡异势,死生必均的道理。全文学《庄子》写法,在曹植集中别具一格。总的来看,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影响及作品流传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钟嵘《诗品》中的说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刘勰也认为他的诗歌臻于"兼善"境地。不过在实际创作中,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作家都习尚绮靡诗风,他们只是片面地发展了曹植诗歌"词采华茂"的特点,而忽略其"骨气奇高"的精髓,致造成"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甚至出现齐梁间诗歌"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陈子昂《修竹篇序》)的局面。
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
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参考资料:http://www.zhsc.net/Article/srda/lhwj/200504/20050424081646.html
(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生平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在曹丕登极的最初两年内,对他的打击尤为酷烈。曹丕通过"监国使者"和一些地方官,两次制造口实,给他以贬爵削邑的处分。终黄初之世,他一直在受迫害的阴影下生活。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继位,即魏明帝。曹□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曾多次上书,要求得到任用,希望为国家效力,并向曹□陈述过于重用异姓大臣的危险,但曹□只是"优文答报",略无采纳之意。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一生,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形成前后两个时期。但无论前期后期,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曾多次表示,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要"功铭著于鼎锺,名称垂于竹帛"(《求自试表》)。他抱负很大,自视甚高,对当时三国形势及曹魏内部状况的分析,也不乏中肯之见。曹植的思想相当复杂。他时而鼓吹"宣仁以和众"、"礼乐风俗移",推尊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儒家圣贤;时而宣扬"长全贞而保素"、"澹泊无为自然",表示要"仰老庄之遗风"。有时在一篇之中,往往儒道两家思想杂糅,例如《七启》。他对阴阳家、法家的学说以至谶纬、佛经都有所接触。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与汉末以来社会思想冲破经学迷信桎梏直接有关。当时曹操以及一批思想文化界人士,都具有思想比较开放活跃的特点,而曹植是其中最显得驳杂的一个。他的思想既有丰富多采的优点,也有零乱不成系统的缺点。
曹植一生勤于著述,他曾自述"余少而好赋","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他死后曹□又称他"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诚难能也"(《魏志·陈思王传》)。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
诗歌创作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前一类作品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写游乐宴享之事,内容比较空虚浮泛。另一类作品有《泰山梁甫行》、《送应氏》等。《泰山梁甫行》描写了滨海地区人民的困苦生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从这些朴素而真实的描写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送应氏》二首,送别好友应□,作于建安十六年随军西征途经洛阳时。诗中除叙述友情外,着重写了东汉皇都洛阳在战乱以后"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的残破荒凉景象以及诗人的内心激动,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诗中写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同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之一)等描写相一致。
此外,《名都篇》写京洛少年的"骑射之妙,游骋之乐",前人以为有讥刺之意,但从内容看,当是作者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的《白马篇》则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和报国立功的壮志,以"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等句作结,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抱负。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篇》、《杂诗》等 6首。《野田黄雀行》大约作于曹丕继位之初,诗中以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来比喻他的好友丁仪、丁□被曹丕所杀。《赠白马王彪》是一篇力作。诗作于黄初四年,其年五月,诸藩王俱朝京师洛阳,任城王曹彰在洛突然死去,七月诸王还国,曹植与曹彪(白马王)同路,又被监国使者所禁止,诗人"意毒恨之",愤而成篇,以赠别曹耄��?章,先写离开洛阳返回封地时途中情状,又写对已故曹彰的怀念和对即将分离的曹彪的惜别之情。诗中愤怒斥责监国使者是"鸱枭"、"豺狼"、"苍蝇",实际上矛头指向了曹丕。诗中安慰曹彪不要过于悲伤,"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整篇作品既表现了深沉的悲痛,又不流于悲伤绝望,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七哀诗》使用以夫妇比君臣的手法,诉说自己被长时间弃置勿用的愁思。《杂诗》六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除第一、六首("高台多悲风","飞观百余尺")外,其余四首大抵是后期作品。其中第二、三、四首,内容与《七哀诗》相类,多抒写时光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悲哀。第五首("仆夫早严驾")则跳出了感叹个人命运的圈子,把注意力转向国家大事,对当时政治形势表示关切,并发出了"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呼声,显示了身处逆境而志意不衰的精神状态。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其中乐府诗体占一半稍多。这表明诗人与他的父亲曹操、兄长曹丕一样,也很重视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如《美女篇》对美女的大段描写,就是借鉴了汉乐府古辞《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白马篇》"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七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等,就是学习民歌中常用的问答手法;《五游咏》"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野田黄雀行》"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等,也都是源出于乐府民歌的手法。《赠白马王彪》大部分章间的首尾转换,也都使用乐府民歌常用的连章衔接句式。此外,曹植的有些诗句还直接从乐府诗中化出。由于着意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滋养,曹植诗歌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赠白马王彪》就是出色的一例。其次,曹植在诗歌语言的提炼和修饰上,是远胜于汉乐府古辞及《古诗》的。例如他的《美女篇》,其描写手法比《陌上桑》更加工细,辞藻更加华丽。即使是他的游仙诗,也比汉乐府中的同类作品写得圆熟,二者相比,工拙不同,是相当显著的。由于刻意提炼的结果,曹植诗中有不少精采的警句,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君子行》,《乐府诗集》作"古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等。曹植善于运用民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又加以创新,诗歌开篇的比兴所传达的某种情绪往往以居高临下之势笼罩全诗,一气贯注。所以,曹植的诗往往一开头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所谓"陈思最工起调"(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正是指此而言。另外,曹植的五言诗还颇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音韵的和谐。如《公宴》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句,即已形成初步的对偶句了,有些诗句在音韵上也大致具有平仄相对的形式。
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这是比较全面的评价。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赋、文创作 曹植的赋,今存40余篇,数量在汉魏作者中为第一。从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三类。一为纪事,如《东征赋》、《登台赋》、《述行赋》等;二为述志,如《离思赋》、《感节赋》、《喜霁赋》等;三为咏物,如《宝刀赋》、《迷迭香赋》、《神龟赋》等。后二类数量更多些。曹植的赋有三个特点,一是取材相当广泛,朝着日常化、生活化方向拓展。二是小型化,他似乎一篇大赋也没有写过,今存作品全是形制较短的小赋,一般只有几百字,最长的《洛神赋》也不过千字左右。三是抒情化,无论纪事或者咏物,他都摒弃了汉赋铺排堆砌的传统,而是渗透进强烈的主观情感。
曹植最出色的赋有《洛神赋》、《鹞雀赋》、《蝙蝠赋》等。《洛神赋》作于黄初年间,它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借鉴了宋玉《神女赋》的写法,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了作者对她的爱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赋中的描写细腻而又生动,如写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等,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一连串巧妙的比喻,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对这一文学史上的名篇,过去曾有"感甄"的说法,即认为此赋是曹植思念甄氏(曹丕之妻)而作,后来一些研究者多已指出其妄。《鹞雀赋》用拟人手法,写鹞与雀的故事,表现了对被欺压的弱小者的同情。此赋的写法是寓言式的,在赋史上很特异,而且它通篇是四言句,很像是一篇四言叙事�?BR> 曹植的散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令、书、序、论、杂说等多种体裁。今存较完整者近百篇。其中著名的有,前期写的《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辨道论》、《王仲宣诔》,后期写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令禽恶鸟论》、《藉田说》、《髑髅说》等。在《与杨德祖书》中,作者以亲切直率的语言,对当时的一些作者进行了评论,同时倾谈了自己的思想抱负。文章还表示了他对政治与文学的看法,是研究曹植文艺思想的重要材料。《辨道论》一文,阐述了对神仙之事的观点,指出"其为虚妄甚矣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表现了朴素的唯物思想。《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都作于明帝太和年间,表文的基本内容都包含这样两点:一是对自己在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束缚表示悲痛,说自己过的生活犹如"禽息鸟视",是"圈牢之养物",二是要求明帝消除疑忌,给自己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些表文都写得慷慨激昂,情绪强烈,几乎是声泪俱下。《令禽恶鸟论》,述禽鸟的鸣声出于天性,与人事无关,俗传鸟之所谓"善恶",是"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文章多举古代传说故事,来证成其说,写得颇轻松有趣。《藉田说》用种植原理来比拟治国之方,反映了他的用世之心和政治理想。《髑髅说》以"曹子"同髑髅的对话结构全篇,宣传存亡异势,死生必均的道理。全文学《庄子》写法,在曹植集中别具一格。总的来看,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影响及作品流传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小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钟嵘《诗品》中的说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刘勰也认为他的诗歌臻于"兼善"境地。不过在实际创作中,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作家都习尚绮靡诗风,他们只是片面地发展了曹植诗歌"词采华茂"的特点,而忽略其"骨气奇高"的精髓,致造成"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甚至出现齐梁间诗歌"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陈子昂《修竹篇序》)的局面。
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说,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诉书。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提起曹植,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有名的“七步诗”。的确,曹植在文学方面的建树是巨大的。南北朝诗人谢灵远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足见其才之高。然而曹植一生之志却不在文。后人太多的重视他在文学方面的建树,却忽略了他生前的志向。
曹植一生的愿望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与杨德祖书》中他曾说:“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在《杂诗》中曾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但对于文章,他一向视之为“小道”。但综观他的一生,在政治领域并未有所作为,反到在文学领域成就了不朽的功业。
曹植出生时,曹操的势力还不够强大,每逢有军事行动,他总将家小带在身边,以防不测。这就使得曹植自幼在紧张而充满危险的战争生活中长大。同时由于曹操的影响,造就了曹植渴望建功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这些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均有所体现。
曹丕即位后,曹植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建功立业的抱负始终未变。但由于曹丕一直对其心存戒备,不起用曹植,他的抱负一直未得以施展。这期间他曾作《赠白马王彪》一诗。诗中充满了悲凉的气氛与凄苦的心境,格调极为沉痛。
公元226年,曹丕病故,其长子曹睿即位,这使曹植内心始终未曾泯灭的渴望建立功业的政治热情又一次燃烧起来。《求自试表》便作与此期间。表中表明其雄心: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天宇,以致太和”,渴望“功铭著于鼎锤,名称锤与竹帛”。整篇文章情绪激烈,悲凉慷慨,声俱泪下,但这并未打动曹睿的心,曹植的抱负未得伸展。此后曹植屡次上表请求起用自己,均未得答复。曹植意识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已不可能得到实现,与公元232年抑郁成疾,死于陈郡。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即位为界,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他最强烈的愿望都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的抱负很大,自视甚高,对当时的三国形势及曹魏内部状况分析也不乏中肯之见。但终是壮志未酬。而今他的确也“名称垂于竹帛”,但不因政治,而因他一向视之为小道的文学。他虽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但在文章上真正做到了“留于金石而不朽”。曹植这个名字也必将随其文章的万古流芳而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我觉得 曹植
远不如 他的父亲曹操。也不如曹丕。和夭折了的曹冲。
他的 “煮豆子”诗。我也不欣赏。 和 以上3个男人的诗歌比起来太失气概。
在曹氏父子中是比较差的一个。
后来对他好的评价。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因为“煮豆子”把他以一种弱者的态势表示出来。一个文绉绉 喜欢示弱的男人。
三国诗人曹植诗歌的特色
曹植字子建,是 三国 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那么曹植的诗歌特色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曹植的诗歌特色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植字子建,是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曾经被封为陈王,所以后人也称之为陈思王。在魏晋建安 文化 中,曹植是中流砥柱,也是建安文化的代表,其保留下来的作品也是最多的,后世评价极其高,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
曹植本来的命运也许没那么差,也许他可以改写魏晋的 历史 。因为他和他的二哥争夺世子之位的时候由于自己过度地放荡不羁,导致曹操逐渐对他失望,最终与世子之位失之交臂,造就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曹植的作品现存有八十余首,其中辞赋和散文占据了一半。他的作品风格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于还没有无缘世子之位,深受曹操宠爱,所以那时起他的作品积极向上,乐观激昂,很有浪漫情调,加上曾几次随曹操出征,所以胸怀甚是开阔,如其作品《白马篇》,诗中少年意气风发,很是得意,充满着豪迈的男子气概。后期自己失宠,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植的境地很是悲惨,他的作品中常常带有对自己命运、对曹丕的怨恨,抒发自己碌碌无为悲苦无奈的心情。
总体而言,曹植的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第一便是他的诗歌抒情很强烈,很有个性,曹植诗中很多都是乐府诗歌,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感情。第二便诗他的作品在结构对仗特别工整,并且常常用主观的感情开头渲染气氛,为诗歌营造氛围。第三便诗曹植极其注重对对文字的锤炼,很是精辟。
曹植七步诗是什么
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短小的诗之一,作为曹植在太子之争失败后,曹丕登上王位后,还是对曹植不放心,觉得曹植还会觊觎自己的王位,便找机会除掉曹植。
史上有 故事 传说 曹操入棺时,曹植因为喝酒忘记了时间,曹丕便抓住这个机会要杀曹植,而这时候曹丕的母亲卞氏为曹植求情,曹丕就卖了个面子给他母亲。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处死曹植。曹植临危不乱作下传世名篇《七步诗》。诗中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曹丕对自己的残害与紧追不舍,曹丕听后,也觉得自己对曹植逼迫地太狠,心中惭愧便免去曹植的死罪。
一首小小的七步诗,却暗藏无限的杀机,体现当时权势斗争的激烈和残酷。全诗语言浅显易懂,无需多加的解释便道出了“本是同根深,相煎何太急”的深刻含义。又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曹植在当时的时势下是何等地凄凉和无奈,曾经被自己父王曹操所喜爱的文采,今日竟成了保命的杀手锏,不知曹植心中是何种感想。虽然曹植的《七步诗》暂时让曹植逃过一劫,但是曹植日后的日子并没有多好过,曹丕及其后代依然对曹植怀有深深的猜忌,常常给曹植施加压力,最终导致曹植忧郁而死。
曹植的这首《七步诗》不像他早期的作品那样处处充满着激情乐观和浪漫,而是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对这些矛盾所引起的悲愤与无奈。
曹植简介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生于公元192年,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第三个儿子。生前曾任陈王因为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同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的诗笔力雄健,其散文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南朝的薛灵芸评价曹植 天下 才有第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其文学修养之高。
曹植从小便极其聪慧,才气逼人,十岁出头便能诵读《诗经》|《论语》等辞赋,思路敏捷的他每次在曹操的面前都能对答如流,脱口成章,所以深得曹操的喜爱。加上曹植为人坦率 自然 ,不追求华丽,这更是让曹操对曹植偏爱几分。公元206年,15的曹植便随从曹操第一次出征讨伐海贼。此后便经常随曹操出征,像曹植的《求自试表》、《白马篇》就是记叙了他出征的事。
虽然曹操十分喜欢曹操,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但是在后期和他的哥哥曹丕的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由于曹植过于放纵自己加上曹丕又工于心计,曹丕和曹操打起感情牌,导致曹操对曹植逐渐丧失信心,最终曹操对曹植失去信心,立了曹丕为太子。
但是作为文人,曹植精通诗歌、 书法 、音乐、 围棋 ,是当时的文学领袖,为当时的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七哀诗》、《飞龙篇》等等,和曹操、曹丕并称“三曹”。
猜你喜欢:
1. 三国曹操的诗词有哪些
2. 曹植是怎么死的
3. 曹植的老婆儿子是谁
如何评价曹植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建安文学类中,“三曹”为诗文打开了一个新的局势,曹氏父子俩的写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墨客徒诗的变化,具备独特的文学类个性化。曹植的诗,应当要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线,分成前后左右2期。早期为演唱他的理想化理想,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实质和甜蜜的格调,较为典型性的是《白马篇》。中后期的诗文,表述的是由梦想与现实所激发的悲痛,例如自身和好朋友遭受的摧残《野田黄雀行》。
曹植,在三曹中,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人。他的诗文现有九十馀首,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既承继了《诗经》、《楚辞》、乐府的设计风格,又有自身的鲜明特征,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墨客诗的变化。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力并并不是靠了王通等人的吹捧才赫赫有名起来的,早在王通以前几百年的魏晋时期,他的文学类才可以就已获得认可。对于两汉时钟嵘等把曹植推尊到文章内容之圣的影响力,也已有其文学类上的规范,不可以含糊斥之为“封建意识”。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作家,建安文学类的象征角色。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渐长,留出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短文一样也具备“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点,再加上其种类的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得到了非凡的造就。曹植的诗,一方面情感诚挚明显,笔力雄健,展现了“雅好慷慨大方”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展现着色泽丰富,文采出众的外貌,在这里一点上,曹植是值越先人的,在全部建安文学家中,也是明显的。因此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作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常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曹植的诗文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渐长,尽管留出诗文集三十卷,但都早已丢失,今存的《曹子建集》或是宋代人所编写的。曹植的一生或是较为艰辛的,因为深陷争储的政冶涡旋当中,致死都没有开拓创新的好机会,因此在他的著作里,大多数是表达本人怀才不遇的境况和一些交际合音之作。从曹植的文学类知名度看,不但远不到李白和苏轼,乃至还比不上父亲曹操。
曹植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很有地位,非常有才华,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在文学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非常的出彩,天下古今人都对他的文采有欣赏的感情,都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文才。
曹植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特别高,有人曾经说过,曹植才高八斗,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非常伟大的一位人。
慷慨激越,开创诗风。作家杨大侠杨科表达
为什么说曹植是才高八斗?
汉末三国初期,曹植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当时已誉满天下。后世南朝宋谢灵运更美誉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算是对曹植最高评价了。虽有自我吹捧之嫌,但也是历代一直对曹植美誉的由来。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应该明确,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后来《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逐渐占有重要地位。是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赠白马王彪》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例。
其次,曹植在诗歌语言的提炼和修饰上,功夫超凡。远胜于汉乐府古辞及《古诗》的。例如他的《美女篇》,其描写手法远远超脱古人。比古诗十九首中的《陌上桑》更加工细,辞藻也格外华丽。曹植诗中有不少精彩的警句,不知是刻意提炼,还是灵性使然,虽流传千古,然魅力弥新。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常被后人频繁引用。如曹植真有灵运,不知作何感慨?
曹植尤其善于运用民歌中的比兴手法,继而又推陈出新。往往在诗歌开篇时,以比兴手法引发某种特定情绪,以高屋建瓴之势,统领全诗,达到一气贯注的惊人效果。沈德潜所谓“陈思最工起调”(《古诗源》卷五),正是指此而言,盛誉曹植诗开篇的特殊魅力。
此外,还需要明白的是,曹植的五言诗还在文句的整饬和音韵的和谐方面,特具天赋功力。我们可以拿他《公宴》诗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句为例,从中不难看出,已逾越前人,萌发出了对偶句形式了。而且,有些诗句在音韵上,也初步出现平仄相对。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也明显是对前人古诗词的突破和发展。
总之,对曹植是才高八斗的评价,我觉得完全符合其人其诗!正如钟嵘所说,其人恰如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一上),这是很中肯很全面的评价。
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尤其五言诗的发展史中,地位是超然的,卓而独立的。这是我们诗歌爱好者心目中一座难以跨越的丰碑。但曹植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他的出身和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植真的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而且读过很多书籍。
因为曹植的文采非常好,而且得到天下才子的认可,又是建安七子之一。
因为曹植在7步之内做出了一首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曹植才华非常高,不然也不可能写出诗。
历史上都认为曹植失宠是因为写下了《铜雀台赋》,你们觉得是这样的吗?
至于《登台赋》,不仅不是曹植失宠的开端,恰恰相反,正是此诗赢得了曹操的青睐,让曹植离世子之位又进了一大步。此诗的精华在于“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乃是拍马屁的千古典范之一,全诗以豪迈的气势、骈俪的文体、华美的辞藻,夸赞曹操南征北战的功绩,又引用各种祥瑞,送上祝福,将曹操捧得飘飘欲仙,如坠云端。
诗赋中有一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在我们熟知的桥段里,诸葛亮正是用这句话刺激到了周瑜,才促使孙刘达成联盟。然而可惜的是,这两句诗是《三国演义》中的改编,诗赋原文是“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不用费事读完,这俩字我也不认识)”与二乔毫无关系。
既然如此,曹植真正失宠的原因是什么呢?
关于细节,众说纷纭,史学家和阴谋论者演绎出很多精彩的版本,我们无须辨别真伪,因为结果都是相同的。究其本质,原因就相对比较统一:性格决定命运。
曹植的文风超凡洒脱,衬托出放浪的不羁性格,因此为人就有些狂傲自负。这样的人,有时是圣人,有时是魔鬼,如果赋予他生杀大权,那么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若是位安乐太子倒也无妨,然而此时的曹魏,创业过半,北有边患,南有强敌,需要开疆扩土、选仕治乱、养兵安民,哪一样都容不得肆意妄为。
因此,当他的不羁超过了曹操的忍受范围,即便再有才华和文采,也不能冒险将国事托付给他。
才高八斗世人赞
“才高八斗”这则成语,正是出自后世对曹植的评价。南宋著名诗人谢灵运曾经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这句话不仅不被反驳,还从中提炼出一则流传甚广的成语,足见曹植在古代文学圈中的地位。
曹植的文学造诣究竟有没有达到如此夸张的地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即有的记载来看,他从十岁开始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连曹操都对他的文章惊叹不已,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其实曹操的选嗣之路颇有些坎坷,原本第一顺位继承人是曹昂,应该是曹操最满意的一位,十几岁就带在身边东征西讨,二十岁就举孝廉,继续发展下去,搞不好都能提前接班,然而天不遂人愿,曹昂二十出头就战死沙场;随后神童曹冲横空出世,聪颖仁厚,一度又燃起了曹操的希望,奈何天妒英才,还未成年就离奇去世了;按理说,排也该排到当时的嫡长子曹丕了,然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操偏偏就是不喜欢这个儿子,尹禾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曹操、曹丕和曹植的诗作,从中看出了些许端倪:曹操诗风豪迈,气势如虹;曹植诗风狂傲,吞天土地;曹丕则诗风幽婉,时常展露一些婆婆妈妈的情怀。诗风最能体现人的性格,我想一个经天纬地的老子,是绝对不会喜欢自怨自艾的儿子的。
正因如此,曹植才顺利进入了曹操的视野,在曹操的数次问询中又都能应答自如、出口成文,也逐渐赢得了一些大臣的拥护。
在曹植18岁那年,铜雀台落成,曹操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也就是我们说的《铜雀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隔年,曹操就带着曹植一起出征。又过了两年,曹操出征,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
这几乎就是在暗示曹植,好好努力,我要以国事相托。因此,以丁仪、杨修为首的一干重臣都投到了曹植门下,与曹丕集团展开了激烈的嗣位之争。
而此时,距离赤壁之战失败已经过去了三四年之久,曹植不仅没被“怨恨”,反而声望逐渐达到巅峰。
嗜酒如命断前程
上面所说,是他“圣人”的一面,为他赢得曹操的青睐和众人的拥趸。然而他也有很明显的弱点,便是过于随性。
有人说这其中有曹丕的挑唆,但是老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些弱点足以致命。曹植因为嗜酒,三番五次耽误正事,还狂妄的不遵守曹操的禁令,如此不分轻重缓急,逐渐让曹操失去了耐心,能力不行可以培养,性格狂傲可就难以更改了。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这此时曹丕已经确立了世子之位,曹操这样的安排,分明是想再给曹植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然而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曹操彻底失望了,从此便再也不重用曹植。
不是,而是曹植的失宠完全是由于曹植过于放纵自己,触碰到了曹操的底线。建安十九年,曹操征讨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并亲自告诫曹植,要有所作为,要发愤图强。而曹植似乎有恃宠而骄的味道,常常任性而为,让曹操很是生气。建安217年,曹操外出的时候,曹植喝了点酒便私自乘着王室的马车并且擅自开启司马门,一直游玩到金门,早已忘记曹操曾经说过,司马门只能在帝王举行典礼的才能开启,这然给曹操大为恼火,直接处死了公车令,曹操心中对曹植的不满一并爆发,再也不对曹植心有信任,
不是这样的。正是因为《铜雀台赋》让曹操对他更加青睐,让曹植离世子之位又进一步。曹植失宠是因为他狂傲自负、随性散漫、且嗜酒如命,在曹仁被关羽围困时曹操让曹植带兵解围,可曹植却喝的伶仃大醉,从此以后曹操对其彻底失望,不再重要曹植。
我认为不是,看过铜雀台赋后,其中的大意虽然是在感叹三国的战况,但深究其意发现其实是曹植为百姓鸣不平,因为战争中最受苦的其实是百姓。
从曹植所创作的诗作来看,曹植确实失宠了。因为这部作品内心比较凄凉,所以描述了曹植当时的悲伤心情。
文章标题: 为什么我觉得曹植很作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