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如何精准测绘州郡府县的地图

时间: 2023-02-11 03:59: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古代如何精准测绘州郡府县的地图

我国古代是怎样绘制地图的,有地图学吗?

《周礼》是记述中国官僚制理想状态的儒教经典,《周礼》中记载了这样的话: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

历来的注释家都把这里的“土地之图”解释为地图之类的东西。地图不仅为军事、旅行所必需,而且对于国内政治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秦汉时期的地图

《史记・荆轲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荆轲受燕太子之命刺杀秦始皇。为了谒见秦始皇,荆轲必须献出秦逃亡将军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督亢是河北省的地名,献出这个地方的地图,恐怕就意味着献出这块土地。荆轲虽然得以面谒秦始皇,然而由于意图暴露反被秦始皇杀掉。总之,这个故事说明,在秦代,各国都努力绘制地图。


汉高祖刘邦攻入了都城咸阳时,多数家臣都只顾抢夺金银丝帛之类的财物,独有萧何收取了秦的《律令图书》。后来,《律令图书》为刘邦掌握“天下之隘塞、户口之多少、疆弱之地、民之疾苦”起到了作用。由此看来,在《律令图书》中收有地图,这一点大概是不会错的。


二、马王堆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

1973年末,发掘了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从中发现了许多绢帛书,其中有医书和五星占等,除此之外,还有三张地图。这三张地图都是公元前二世纪前汉初期的产物,可以说,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地图了。

这三张地图我们姑且分别把它们叫做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这里只就地形图作以简单的叙述。(文物出版社《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古地图》,1977年)


地形图原来是已被水浸湿的三十二片帛片,发掘后拼凑复原即成地形图,它是个边长为96厘米的正方形地图,上面除画有山川、道路之外,还标有地名。这张地图所画的是从湖南省到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区域为东经111度至112度30分、北纬23度至26度之间。

这是一张前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区域的地形图,确切地应该叫做“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从整体上看,这张地图所标的地形位置很少有偏差,因此,可以推算出它所使用的是多大比例尺。据推算,这张地图的整体比例尺是十八万分之一。当时的长度单位,一里为三百步,一步为六尺,所以一里等于ー千八百尺或一万八干寸,这即是说,这张地图把实际距离十里缩为图上距离一寸。现在的地图是根据经纬度来划分区域的,而过去的中国地图则首先决定比例尺,然后根据方格划分区域,谓之方格图。


这张“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中虽然没有使用这种方格,然而却使用了大致精确的比例尺,由此可知,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地图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另外,与这张地图同时出土的,还有文献。据推算这个文献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一六八年)的产物。

三、汉代地图用于军事上的实例

汉代以后,地图对于统治者来说,愈发显得重要,各朝代都开始积极地绘制地图。例如,据《史记·三王世家》记载,武帝在封皇子为王赐并与封地的时候,一位臣子奏到“奏与地图,请所立国名”,即是说,请武帝在地图上指明封给皇子的封地的国名。


这张地图是交给被封王的皇子的。另外,据《汉书・李陵传》记载,武帝时,李陵率军五千人征伐匈奴,从居延(宁夏)出发北行,三十天后到达浚稽山,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全部绘于图上,命令部下报告给武帝。这即是将地图用于军事上的实例。

四、中国科学地图学之父——裴秀

三国时代结束后进入晋代,中国得了暂时的统一。晋朝初期,被法国学者夏班诺称为中国科学地图学之父的裴秀蜚声天下。


《晋书・裴秀传》中记述了裴秀以前的中国地图如何不完善的情况。到晋文帝时,朝延下令重新绘制地图,于是,裴秀把全国绘为十八张地图,上面详细地标记了地名、山川道路等。并且,在绘制这些地图时,裴秀将自己采用的根本原则归纳整理成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这些原则充分地体现在他所绘制的地图中。

其中最重要的是分率和准望,分率即是比例尺,准望则是对于表示各地点间相互关系的方位的矫正。高下、方邪、迂直指的是道路的实际情况,道里表示始于适当规准点的里数。

裴秀绘制的地图被后世称为“方丈图”,大概是一种方格图(方眼图)。这种图把实际距离一百里缩小为图上距离一寸,并且每隔实际距离一百里就用纵横线分成方格,与现在地图上划分的经线和纬线相似。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则把“准望”直接解释为方格。


根据裴秀的记述,后汉时代的地图不是根据分率和准望来绘制的。然而这次发现的《长沙国部地形图》却是以比例尺为十八万分之一,即把实际题离十里缩为图上距离一寸的尺寸绘制而成的。由此可见,汉代已经使用了比例尺。因而裴秀所言不可妄信。但是,用东西线和南北线把地图分成方格的方法可能是裴秀创造的。

五、汉代以后,我国古代地图学的发展

汉代以后,为绘制平面图所需要的测量技术也迅速地发展起来。三国时代,魏国的刘徽撰著的《海岛算经》就是一种测量书。这本书中,涉及了以一千步为基线,测量距离一百里以外某地位置的问题。这个间题已超出了狭小土地的测量范围,出示了正确地绘制地图所必要的测量技术的算例,三国时代三国鼎立,相互间进行激烈的战争,出于军事土的需要,各国都绘制了准确的地图。这些地图的发展集大成于晋朝,到裴秀的时代终于产生了方格图。


裴秀之后,在五世纪时,刘宋的谢庄制作了木方丈图。这是一个一丈见方的大型立体模型图,恰好适用于州郡的划分。始于裴秀的方格图的传统为后世所继承,现在还保留在西安碑林石碑上的华夷图和禹迹图就是一个证明。

这两张地图是伪齐的阜昌七年(公元1137年)凿刻的。这两幅地图中,应该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禹迹图。它是一幅方格图,长宽均为八十厘米左右,共有七十条横线,七十三条纵线,在这幅禹迹图上,一百平方里的实际面积被缩小为一个方格,格中详细地标明了地名、河川等。


不难看出,这张地图的轮廓与现在的地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说明了中国的地图学在古代就已经相当发达了。这张地图虽然是在十二世纪刻在石碑上的,然而原图实际的绘制时间却是公元八百年左右的唐代,出于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贾耽之手。

贾耽晚年曾任宰相。公元780年,在他就任工部尚书时,受唐德宗之命,着手编集地图。经过二十来年的时间,完成了许多地理书和地图的绘撰工作。其中,公元801年绘制的“海内华夷图”宽三丈、高三丈三尺,可谓是张大地图,但仍然是把实际距离一百里缩小为图上距离一寸的平面方格图。这张《海内华夷图》是西安碑林石刻地图的原本,在石刻复制时省去了中国以外的部分。


贾耽的地图问世后,中国地图学就没有更大的发展了。虽然元代绘制了一些稍有价值的地图,然而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形成,还是由十七世纪后半叶来中国的法国传教士完成的,这就是“皇与全图”的绘制。这张地图标有经度和纬度。


西方也曾出现过方格图。希腊化时期,公元100年。马里努斯绘制了方格图,但是这个传统很快就消亡了。当方格图在欧洲再度出现,已经是十世纪了。这比贾耽的时代要晚。至于马里努斯绘制的方格图是否对裴秀的地图有所影响,这个问题尚未可知。

古代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我国古代绘制地图的时候,就是派各种各样的人去实地观测,这种方法的效率是很低的
其实古代的地图还是通过人们实地考察,最后才画出来的图形。
没有什么地图学,古代对于地图的绘制还是比较粗糙的,基本上都是请一些比较有经验的画师来绘制地图。

古代就有“世界地图”,以前没有卫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现代社会,也许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之后会发现自己对这里一片迷惘,想要去某个地方却不认识路,该怎么办?当然是看地图,自从有了卫星,就出现了各种层出不穷的地图软件,不但能够让我们知道自己身处何方,还能知道我们找到自己需要去的地方。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也有地图,那时的地图称为舆图,可是没有卫星,古人们又是如何绘制出舆图的呢?原来是一位名叫裴秀的天才发明出舆图的画法。






远古传说




相传,在上古时期,为了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生存的这片土地,炎帝想要绘制一份地图,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因此炎帝只能以脚为尺,徒步走了几十万公里,才把土地的大小量出来,不过炎帝绘制的地图并没有流传,因此也不知道这个传说是真是假。




而民间也有关于地图的传说,在《河伯献图》的故事里面,河伯得知大禹治水,为了让他早日将黄河的水患治好,于是就将黄河水情图献给了大禹,大禹正是利用这张地图才将黄河的水患治理好。虽然《河伯献图》的故事只是神话传说,但是这个故事也表明了可能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地图了。






工具的发明




汉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发明了大量的土地测量工具。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的发明,让人们对于各地的方位、路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指南车上有一个木人,车再出发之前,预先设置好木人手指的方向,这样不论之后车辆怎么形式,木人所指的目的地都不会变。




记里鼓车顾名思义,及使用来测量行驶距离的车辆。车辆分成了两层,每层都有木人,上层木人击鼓,下层木人击铃,击鼓一次为十里,击铃一次为一里。这样的技术方法可谓是非常省力了。




但这时并没有出现比较好的绘图方法,一直到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个天才——裴秀。






魏晋名臣




裴秀出生于河东裴氏,在看中姓氏的魏晋时期,他的出生可以说为它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裴秀小小年纪就已经显露出不凡的头脑,8岁那一年,他已经可以撰写文章。




河东裴氏作为一个世家大族,族内好学之风盛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裴秀,可以说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熟读经典,是河东有名的大才子,因此经人推荐,被大将军曹爽纳入麾下,做大将军府的掾属,从此裴秀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了。




作为一个庶子,裴秀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虽说他的生母出生低微,但由于嫡母一直未曾生育,因此裴秀的地位也因此变得尊贵起来。






后来由于裴秀在大将军府的工作表现非常优秀,被皇帝调位黄门侍郎,要知道,这可是天子近臣,主要负责传达皇帝的诏令,可以说只要不出现意外,裴秀前途肉眼可见的光明。




但由于党政,裴秀的靠山曹爽被杀,裴秀也因此收到了牵连,但是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裴秀在不久后就成了司马昭手下的谋臣,在他的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加官进爵自是不必说的,但是这还并非是裴秀正式生涯的高光。




裴秀支持司马炎,得到了司马炎的感激,这件事也让裴秀的官职屡次晋升,身兼数职且都是高官。当司马炎建立西晋以后,他还是没有忘记给裴秀升官。




可以说,做官做到裴秀这个份上,已经是十分的成功了。






制图六体法




也许是觉得自己已经位极人臣了,此时的裴秀将目光放在了别的地方。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禹贡》里面的地形记录都发生了改变,如果只是看书,很容易出错,于是他因此画出一幅地图。




但该怎么画呢?要知道没有卫星的帮助,制图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不仅需要调查,还需要实地走访,结合之后才能画出新的地图。




为了能让自己的地图更加完善,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法,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以及迂直,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比例尺、方向、距离、高度、坡度以及高低与距离的换算。可以说这样制图方法,已经与现代的制图发法非常接近了。






裴秀之前,古人并非不用地图,但是他们绘制地图的方式比较简单,更不会考虑空间和方位的问题,而裴秀所绘制的《禹贡地域图》,是我国最早的一套地图集,他也比以往的地图更加准确。裴秀所提出的制图六体法一直到明朝末年才被取代。







因为裴秀在地图的绘制上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他也被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古代文明使用各种方法绘制地图,包括观察、测量和世代相传的信息。例如,古埃及人使用简单的测量技术来绘制王国的地图,而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则根据他们对周围土地的了解和旅行者的描述绘制地图。

此外,许多古代地图是象征性的或隐喻性的,而不是地理上的精确。例如,许多中世纪的世界地图将耶路撒冷描绘在中心位置,而不是世界的地理中心。

古代文明使用各种方法来绘制地图。最早的地图绘制形式之一是简单的观察。人们会观察他们周围的土地,并绘制该地区的心理地图或图画。例如,古埃及人绘制了尼罗河流域的地图,以帮助他们制定防洪计划,并找到水和肥沃土地等资源。

古代文明使用的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例如,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使用各种数学和几何原理来测量城市和地标之间的距离。他们还利用天文观测,如星星的位置,来确定他们的位置。

信息也是代代相传的,并经常被用来绘制地图。例如,许多古代文化都有口口相传的传统,流传着关于土地的知识,包括河流、山脉和其他地标的位置。这些信息经常被用来绘制地图。

此外,许多古代地图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地理上的精确。例如,许多中世纪的世界地图将耶路撒冷描绘在中心位置,而不是世界的地理中心。这些地图通常用于宗教或象征性目的,而不是用于导航或土地测量。

总的来说,古代文明使用观察、测量和代代相传的信息相结合的方式来绘制地图。这些地图通常用于实用目的,如导航和土地管理,但也被用于象征性或宗教目的。

因为古代有特别多的勇士,他们通过自己的旅行画地图,将这些人的轨迹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世界地图。
根据需要,在世界各国周游,慢慢的记录,拼凑,加上指南针,加速他们制造地图。
他们是通过星星的轨迹来判别的。通过星星可以知道各个地区在哪以及东南西北方向。

古代国家地图如何绘制

问题一:古代时候的地图怎么画出来的? 我国古代就有地图的绘制,以下是三国时期到元代的几个代表性演进史。由叙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测量绘制地图的方法。
我国在宋代也有航海图绘制的能力,当然,元代之后的科学更是发展迅速(比如说,混天地动仪,可测量天文)。而在同时期的外国科学发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说,荷兰人驾船绕行台湾绘制的台湾全图)。
第一部测算专著――《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期(西元三世纪)的数学家刘徽所著。他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写了《重差》一卷,附於该书之后。
唐代数学家李淳风将《重差》单列出来,取名《海岛算经》,并列为我国古代的数学经典《算经十书》之一。该书全部9个算例均涉及测高望远及其计算问题。9个算例分别是:测量海岛的高度(望海岛),测量山上的松树的高度(望松),测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测量涧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测量地面上塔楼的高度(望楼),测量河流的宽度(望波口),测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渊),从山上测量湖塘的宽度(望津),从山上测量一座城市的大小(临邑)。
为解决这些问题,刘徽提出了重表法、连索法和累距法等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重差测量术。重差测量术是借助矩、表、绳的简单测量工具,依据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内在关系,进行测高、望远、量深的理论和方法。在刘徽之前,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曾作日高图,首先提出了重差测量理论。而刘徽在《海岛算经》中活用重差理论,巧妙地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把重差测量理论推广开来。
《海岛算经》是一部影响久远的测算专著。它所详细揭示的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成为古代测量的基本依据,为实现直接测量(步量或丈量)向间接测量的飞跃架起了桥梁。直到今天,重差测量理论和方法在某些场合仍有借鉴意义。
什N是「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条原则。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晋武帝时官司空,后任宰相。他根据「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了魏国留下的旧图。
由於旧图绘制粗略,加之地名改变,他在门客京相[的帮助下,编制了我国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地形方文图》。他总结了前人制图经验,提出了地图制图的六条原则,即「制图六体」: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Y」,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裴秀认为,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在地图制作中极为重要。地图如果只有图形而没有分率,就无法进行实地和图上距离的比较和量测;如果按比例尺绘图,不考虑准望,那N在这一处的地图精度还可以,在其他地方就会有偏差;有了方位而无道Y,就不知图上各居民地之间的远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离,而不测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地图同样精度不高,不能应用。
这六条原则的综合运用正确地解决了地图比例尺、方位、距离及其改化问题。所以制图六体成为我国明代以前地图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计Y画方
「计Y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Y数,相当於现代地形图上的方Y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据文字记载,此法始于我国晋代裴秀提出的 「制图六体」原则,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地形方丈图》。
唐代......>>

问题二:中国历史地图 古代地图怎么绘制的 刘徽《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所著的测量学著作,原为《刘徽九章算术注》第九卷勾股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全书共9题,全是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故得名。《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事着 ,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
裴秀(224―271)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大臣、学者。历官三国魏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晋光禄大夫、司空,封钜鹿郡公,作《禹贡地域图》,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裴秀在地图学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他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的“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
制图六体: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注:“六体”中的高下、方邪、迂直三条,后人解释不一。一般认为,按原文并考虑到测制地图的基本法则,应理解为:将两地间的道路长度(包含道路起伏、弯曲而引起的误差)改化为水平面上的直线长度的 3个因素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制图六体”即出自本书的序言,可惜此书早已散佚。
裴秀提出的这“制图六体”,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完善的制图理论。除经纬线和地球投影外,现代地图学上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他几乎全提了出来。
贾耽(730~805)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世界上著名的《海内华夷图》。贾耽是唐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采用裴秀制图法,在55岁时组织画工,花了17年的时间,绘制成了《海内华夷图》巨幅唐代中国全图。《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
《海内华夷图》是继裴秀之后中国又一著名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从而开创了中国沿革地图的先例。
宋朝是我国地图历史上辉煌的年代。北宋统一不久就根据全国各地所贡的400余幅地图编制 成全国总图《淳化天下图》。在当今的西安碑林中,有一块南宋绍兴七年的刻石,两面分刻 《华夷图》和《禹迹图》。右图是《禹迹图》的一部分,计里画方,从长江、黄河的图形 可看出,该图具有相当高的精确度。宋朝的沈括(公元1031~1095年),做过大规模水准测量 ,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使用24方位改装了指南针。他编绘的《守令图》是一部包括20幅地 图的天下州县地图集。他还著有科学著作《梦溪笔谈》。

问题三:古代的人怎样绘制地图?都使哪些工具?步骤如何? 古代地图的发展――古代地图的发展历史具有东、西方各不相同的特点。 据记载:中国的黄帝同蚩尤打仗使用过地图。夏禹时期,大禹铸造九鼎图。周代的《周礼》中曾有”天下地图”、”土地地图”等记载,可见当时已有了用于生产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地图。自从黄河流域产生了农业,黄河的中下游平原便是古代东方的文化摇篮,可以说,中国地图的发展出于农业生活与战争的需要。春秋时代,出于农田水利和军事工程所需,出现了以数学计算的新方法。虽然当时的地图没有流传下来,但不难想象,地图已被广泛应用了。例如,孔子看到了从事土地测量和户口统计人员,就在车上向他们打招呼以表敬意;荆柯为谋刺秦王,假借呈献地图之名义求见。这说明当时的地图已是统治者手中的重要工具。据记载,中国古代已有土地图、行政图、军事交通图、天下大势图以及矿山、墓地分布图等。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三幅图,它们于公元前168年入墓的,分别是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图中包括的范围与湖南、广东、广西三省相仿,内容和表示法与现代地图大致相同。这些地图在地图发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 西方地图的发展,比较确定的是在古埃及尼罗河沿岸开始有农业时,春季的河水泛滥淹没了农田,冲毁了田块边界。为重新确定土地,便产生了具有数学意义的、用图形表示土地轮廊和数量的地图。古希腊、罗马时代,因手工业的发达使地图的发展从农业转向海上贸易和军事战争,他们学习了埃及的几何学与地理知识,编制出具有大、小比例尺寸,大范围、精确的航海图和世界地图。 在古代地图科学史上,有两位世界公认的地图学家。一位是希腊的托勒密(公元90―168年),他曾研究了怎样在平面上描绘地球球面的问题,提出了两种世界地图的画法,一种是把经纬线绘成简单扇形,一种是绘成球形,叫做地图投影学。这是很重要的基础,也是早期西方对地图学最主要的贡献之一。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学指南》中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方法,并选定经过大西洋中的费罗岛的子午线。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个用普通圆锥投影绘制成世界地图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称之为地图科学的奠基人。另外一位是中国西晋的裴秀(公元224―271年),他编制了《禹贡地域莆》和《地形方丈图》,前者为历史地图,后者为简缩的晋国地图。他提出的”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方面的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他采用的计里画方法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格局,受到了后世著名的地理学家的尊重。 据上述,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无论是实践和理论,并不逊色于西方,而且有独于西方的概念,应当发堀整理,而不应妄自菲薄,自辱于洋人.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于1371年,原姓马,名和,小字三保。12岁时被抓入宫中给燕王朱棣当侍童。朱棣当皇帝后,被升为内宫监太监,并赐姓郑,又称“三保太监”。 朱棣为巩固他的统治地位,扩大其政治影响,恢复了元代中断的海上交通。郑和懂 *** 语,受到朱棣的重用,派他率船队七出西洋。那时所谓西洋,是泛指我国南海以西的广大地域,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区在内。郑和多次统率水手、军卒、医官、买办等约两万人,分乘宝船百余艘,浩浩荡荡,比起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三艘载重不到百吨的船,规模大得多。从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后用了28年时间,历经37个国家。郑和是我国第一个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的人,比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达迦马沿非洲南岸绕好望角到达印度洋,要早......>>

问题四:古代欧洲人绘制的中国地图是什么样 1570年,尼德兰制图学家奥特利乌斯编辑出版世界地图集《地球大观》,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地图集。
1584年路德维科。乔里奥绘制、奥特利乌斯出版的中国地图,它的主要特点是,方向坐标为上西下东,左南右北。此图明显含有古代欧洲人对东亚和中国的想象,体现于构成北部和西部边界的连绵山脉和紧邻西界的湖泊。
唐维勒编绘的中国全图。蓝本是1700-1717年间在中国的钦命实测成果,测绘技术主力是以法国人为主的耶稣会士,中文名为《皇舆全览图》。是法国最新测绘法与制图术在中国土地上的一次成功运用。该地图堪称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最准确的陆地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是一幅由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绘制的世界地图,高1.52米,宽3.66米,该图特地以中国为地图中心,当时澳洲还没有被发现,所以图上只有五个洲。
1655年卫匡国绘制、约翰。布劳出版的中国地图。卫匡国绘制中国地图时主要根据中国的现有地图和方志资料,再以其西方绘图技术和地理知识加以调整而成。

问题五:没有高科技的古代,人们是怎样绘制地图的 用的是原始的大地测量工具吧,原理和现代的测量仪器是一样的。至迟在战国修灵渠、都江堰时,用的就是水平测量柱,用一根可以转动的柱子测量水平高度,它是现在水平测量仪的前身。测算方法应该是利用三角几何的计算方法(近似勾股定理及其拓展的方法),可参见儒勒.凡尔纳《南非洲历险记》中描写的计算经线长度的方法。现代这些测量仪器,貌似先进,其实原理在古希腊《几何原本》中就确定了。

问题六:古时候的人的地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记》记载,他“左准绳,右规矩”,手执测绘工具,“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据传说,黄河之神河伯曾送给大禹一块刻着黄河流域地图的石板。这些都是当时地图测绘的反映。平治洪水后,大禹巡行天下,划华夏大地为九州,并调查各地的物产与土地,以此确定贡赋,由此形成了先秦地理名著《禹贡》。从此之后,“九州”成为中华大地的代称,“禹贡”则成为地理著作的专称。
要画出地图,首先要进行测量,古人的测量方法由简到繁,发展出诸多办法。
据《春秋纬》说,五帝之一的炎帝,为了度量大地而远涉几十万里。大禹也曾派遣太章从东到西、竖亥自北至南步量国土,可见当时步量(踏勘)是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至于几千年之后,还有人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意即大禹的足迹。
依据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当时有一种记道车,可以计算行路里程,东汉张衡将其改进后称为记里鼓车。这种车利用差速齿轮原理,行车十里则敲鼓一次,敲鼓满十则敲钟一次,大大提高了里程测量速度。
立杆测影是利用测量日影的长度推测距离、位置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在同一天的中午,在南北方向两地分别竖起同高的表杆(通常高8尺,相当于1.88米),然后测量表杆的影子,并根据“寸影千里法则”(日影差一寸,实地相距千里)推算南北两地距离,并把夏至日的影长为1.5尺的地方视为方形大地的中心。据《周礼》记载,这个地点在阳城(今河南登封),这也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寸影千里”是相当粗略的经验值,后来被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和唐代天文学者僧一行、南宫说等的理论和实测所否定。
早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就记载了测量太阳高度的基本方法,到三国时,吴国人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绘制了日高图。日高图是利用双杆测量日影推算太阳高度的示意图,利用相似三角形边长成比例的原理测得太阳高度和两地的较远距离,为间接测量提供了方法。数学家刘徽说:“凡望极高,测绝深,而兼知其远者,必用重差。”他流传至今的《重差》有9个算例,包括测算海岛、山松、楼房的高度,测算城池的大小,测算涧谷的深度,测算河口、湖塘的宽度等。
汉代以后,先后发明了浑天仪、覆矩、牵星板等测量工具,天文测地活动更加活跃,方法更为精密,先秦常用的步量、丈量、立杆测影方法也仍然具有生命力。到了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测地方法。为了编修历法,在礼部侍郎徐光启的主持下,崇祯二年(1629年),成立了由西方来华人员参加、采用西方测算方法的西局,并与采用中国传统天文测量方法的中局一起,共同进行天文观测。经过5年的准备,制造了象限大仪、纪限大仪、平悬浑仪、列宿经纬天球、万国经纬地球、候时钟、望远镜等10种新式仪器,并开始实施以测时刻、定方位、测子午、测北极高度为内容的实际观测,西法取代中法的趋势已经显露出来。清代前期与后期两次全国性地图测绘,都采用了近代西方天文测绘方法。
《固原州舆图》
方向、图例、比例尺:古人怎样画地图
明末彩绘本《固原州舆图》非常奇怪,整个地图呈放射状,绘图者立在中央,地图呈现的是其面向四方看到的情景;而且与现在常用的上北下南方向不同,此图是上东下西左北右南。据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苏品红介绍,依古代的科技水平,很容易确定方向,但古人绘制地图经常根据现实需要来确定方向,有时会标注,有时不标。
明代罗洪先编的《广舆图》被一张方格网均匀分割开来,像是现代的经纬线。据介绍,这是古代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辅助线,称为“计里画方”,方格中边长代表......>>

问题七:中国古代人绘制的地图是什么样子? 是烫在动物的皮上边的吧!这样保存的会长久一些

问题八:古人怎样画比例大的地图? 古代划分地界边疆,国与国之间主要是军事实力和军事价值,内部主要是风俗习惯划分,或者说开发程度,古时地图没有等高线,比例尺这一类的东西,地图主要就是这地方有什么明显的地标山川河流之类的,在什么方位,距离是多少,距离不是多少里而是步行或骑马几天,毕竟地图除了军队没别人用它,古时候的地图现在来看更像是战略大地图,只是说明这带有什么城池地理大概是什么情况,

问题九:几百年前的世界地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啊? 如果在古代的话
古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虽然不知道经度和纬度,平面直角坐标系等专业的数学知识,可是他们利用相同的原理也可以。首先确定一个现实单位长度(这个根据自己的地图比例尺定),接着在以一定比例缩放,这样在纸上也就有一个缩放后的单位长度,然后实地考察,把现实中的单位长度的地貌特征也按照相同的比例在纸上画出来。这样的话,就可以较精确的来规划地图了。可是这种方法制做的地图,不可以表示高度,只是说明地形。

问题十:中国古代的皇帝是怎样知道自己国家地图形状的 绘制地图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地图不一定准确,但“舆图”这东西作为国家机密,总是有官员会为帝王绘制的。至少,沈括《梦溪笔谈》就有详细的介绍较为成熟的地图绘制方法。
文章标题: 古代如何精准测绘州郡府县的地图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3900.html

[古代如何精准测绘州郡府县的地图]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