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不绝其祀是在遵循什么规矩

时间: 2023-02-10 21:00: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不绝其祀是在遵循什么规矩

为何周武王“灭人之国,不绝其祀”,难道是为了保存劳动力?

《国语》中记载的密康公,就因为对周共王不敬被灭了,可为什么诸侯仍不在意他?

因为杀人虽然简单,但是实在是太费力气了。有这个时间不如留着干别的事情,只要灭国之人不要太过分,为什么还要让这些普通人陪葬呢?完全没有必要嘛。

我觉得大家可能对这个不绝其祀的这个祀有误解,祀,指的是宗庙祭祀,不是所谓的既然灭了人家的国,就不要杀了人家的家人。

所以,周武王之所以这么做,真的和保存劳动力没有一点关系的。周武王这么做肯定是有更明显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让这些灭国的人可以不要心生怨怼。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很看重宗庙,这就是他们的灵魂和信仰,如果把这个都毁了,那么肯定是要乱了的。

聪明人肯定是会在灭国之后,还让他们可以做自己一直都可以做的事情,这样更加有利于国家的安稳。

不过具体的原因现在我们在任何一个史籍上是找不到的,年代太久远了,真的没有办法保存下来,所以以上都是我们后人瞎猜的。毕竟我们不能完全了解那个时代的事情,只能从一些出土的文物当中片面的进行了解。

我们只能凭空的揣测,那个年代的人,如果不让他们有自己的祀,那可能无异于杀了他们这样周朝可能会面临绝望之人带来的灭顶之灾。

至于劳动力,古代其实不缺劳动力,缺的是成熟的技术,是能够让人吃饱饭的作物罢了。

不过为什么密康公得到如此的待遇,我还真的不清楚。只能说,密康公只是一个悲哀的小人物吧,没有左右大局的能力,所以大家对一个如蝼蚁一般弱小的人,那个等级十分森严的年代他只能随风而逝,不留一点点痕迹吧。

我认为“灭人之国,不绝其祀”与保留劳动力没有关系。并不是说不把一整个国家都杀完了,而是在战胜之后保留一定的地位。《国语》中记载的密康公被杀,只是一种损害较小的办法,所以诸侯不在意。
跟劳动力没有关系,周武王这样做是为了表现自己对前朝的宽容,而且也能更拉拢人民群众对他的支持,所以有时候不杀反而会更能收服民心。
灭人之国,不绝其祀和劳动力无关,这并非是指灭国之后不把对方杀光,而是灭国之后还让其保留一定的封地、爵位,如殷商之君由帝王级降到了公级。
周武王“灭人之国,不绝其祀”,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杀的人太多,自己可能会遭报应,而且把人留下的话也可以充当劳动力。

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是什么意思

在天下施行仁政的人
不会让别人断绝后嗣

在先秦文学中宋国人为什么是别人嘲笑的对象?

宋人被嘲笑是与他的国家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笑话老是发生在宋人身上、并为各国士人津津乐道呢?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爱讲“宋人”的短长、喜欢以他们为嘲弄对象呢?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宋国是殷族后裔建立的,商亡之后,为了不绝其祀(战国以前,兴亡继绝是所有贵族应该遵守的原则),先立纣子武庚,武庚反,改立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以奉殷祀。这就是宋国。其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宋国君常常自谦地说,宋国是“亡国之遗”,其实这也是事实。失败者是弱势者,强者嘲笑弱者,仿佛是一条铁律。未庄的人们嘲笑阿Q,阿Q嘲笑王胡、小D或小尼姑也是明证。

二,宋国封爵为“公”,在周初是最高的,与之比肩的只有周公的封国——鲁,连姜尚的封国——齐,也仅仅是“侯”爵。宋国封爵高,但国势很弱(墨子就讽刺楚国攻打宋国是百万富翁偷盗破落户),春秋时老打败仗。其他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宋国又嫉妒,又看不起,嘲笑可以化解因嫉妒而产生的痛苦。

三,宋国既然是殷人之后,其它各国统治者多是周族姬姓之后,周、殷两族文化差别很大,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虽然,殷人受封于宋以后,政治制度上不会完全保持殷商那一套,一点变化没有,必然向周靠拢,但文化习俗上必然保留许多殷族的东西。孔子晚年做梦“奠于两楹之间”,说这是殷人习俗,自己是殷人之后,恐怕寿数不多了,可见当时殷人还是有许多不同于周人的习俗的。这就会令宋国四周许多姬姓诸侯国的统治者和人民看不惯(如阿Q鄙薄城里人把“长凳”称之为“条凳”;煎大头鱼不放半寸长的葱叶,放“葱丝”等),被看作是异类。宋国人自然会受到周族人的嘲笑。殷族人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可笑的,于是后代说到愚人闹的笑话,常以宋人为模特。

四,从西周进入春秋之世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政治力量重组,原有的贵族制度解体,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也逐渐消失。奇怪的是国力中下的宋国却还保留许多不适于竞争贵族的礼仪制度。如宋襄公在与楚国作战时“不鼓不成列”(对方不排好队列,自己不进攻)“不杀二毛”(不杀年老的军人)等等做法就属于贵族战争的游戏规则,春秋时代已经不被理解。

《左传》写到宋国与他国作战时,常常当作笑话来写,可见春秋时人对宋国统治者和殷族人的一些做法是抱嘲笑态度的。

宋国上下都有点特殊性格,这是不是与殷族的民族性有关呢?郑国(郑国也不算强大)伐宋,由宋国华元为主帅出兵抵御。战争不利于宋。宋的一个将官狂狡积极迎战,但他看到一个郑人逃到井里,便把戟柄递给郑人,救他出井。不料郑人借此俘虏了狂狡。华元在两军大队人马对垒时也被俘虏了,他是因为在战前宴会上忘了给自己战车的驭手羊斟分羊肉。当两国交兵时,这个驭手说:“分羊肉时,你作主;现在打仗了,我作主。”于是把兵车驰进郑国军队。华元被俘。后来,宋国用100辆兵车。400匹战马赎回华元。赎金刚送了一半,华元趁机偷跑回来。到了宋国城外,他立在城门口报名而入。羊斟先跑了回来,华元见了他说:“不赖你,是你的马出了问题了吧?”羊斟回答:“是我故意的,不能怨马。”羊斟回答了华元,便跑到鲁国去了。宋国加固城墙,防备郑国再来入侵。华元主持这件事。一次,他在巡视工程时,筑城的民工唱起打夯歌:“瞪着大眼睛,腆着大肚子,败军之将挺神气!浓密的胡子长满腮,丢盔卸甲逃回来!”华元让自己副手回答:“牛儿全都长着皮,旷野的犀牛还很多,丢点盔甲算什么?”筑城工又唱:“纵然犀牛都有皮,您到哪里找油漆?”华元对副手说:“他们人多,我们说不过他们,赶紧走吧!”这是宋国战史的记录,也是宋人性格的展现。狂狡这个人勇敢善良,但不宜于做将帅。华元也是如此,他有贵族的全部的教养,勇敢,遵守制度,有礼貌,宽容,总是给留人有余地……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他打败仗,成了“弃甲归来”的败军之将,因此,那些好的品质都成了笑料,上上下下,包括《左传》的作者都不原谅他。战胜对方几乎成了当时唯一的价值,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后世人们常常说的“成王败寇”。其实从这时就开始了。这种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在以胜利为惟一规则的时代,当然会被人们视为蠢货。

动画说历史文学--先秦文学总述

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什么意思

祭祀的解释

[offer sacrifice to gods or ancesters]

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 保佑 详细解释 祀神供祖的仪式。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死而非其罪, 秦 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汉 王充 《论衡·解除》 :“祭祀无鬼神,故通人不务焉。” 唐 柳宗元 《监祭使壁记》 :“圣人之於祭祀,非必神之也,盖亦附之教也。” 《红楼梦》 第九四回:“除了祭祀喜庆,无事叫他不用到这里来。” 艾芜 《都江堰的神话故事》 :“ 李冰 父子的庙宇, 巍然 建立在 岷江 岸边 玉垒山 上,享受人民的祭祀。”

词语分解

祭的解释 祭 ì 对死者表示追悼、 敬意 的仪式: 祭奠 。祭礼。祭灵。祭典。祭扫。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 祭天 。祭祀。祭灶。 使用(法宝):祭起一件法宝。 祭 à 姓。 部首 :示; 祀的解释 祀 ì 祭:祭祀。祀天。祀祖。 中国 殷代指年:十有三祀。 部首:礻。

秦不绝其祀翻译

秦不绝其祀意思是秦国国君也不是那么残暴无情。

东周王朝都灭了,还剩下苟延残喘的东周公国自然也活不长远。东周王朝和西周公国灭亡的七年之后,也就是秦庄襄王在位时期,“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自此,东周公国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周朝彻底灭亡。

但“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秦国国君也不是那么残暴无情,并没有将周朝遗民赶尽杀绝,还给了他们一个居所。

原文节选

《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於河外。蒙骜败,解而去”。

文章标题: 不绝其祀是在遵循什么规矩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3878.html
文章标签:是在 不绝 规矩

[不绝其祀是在遵循什么规矩]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