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2-06 14:01:4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秦国最后能一统天下,并非秦始皇一人厉害,而是祖孙几代人都奔着这个目标努力。更重要的是,连续几代君主眼光长远,逐步蚕食各国,采用“虚实”结合的政策,软硬兼施破坏竞争敌手的攻防力量。
秦国最后能胜出,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其它几国的自身内部都出了很大问题。
楚国人应是恨秦国的,看后来项羽的举动,将那些秦国王公子弟都杀了,似乎也不解恨。曾一时,楚国的实力虽谈不上能号令天下,好歹也是六国的盟主地位。而秦国只不过是个偏于西北一角的小国。不过秦国的那些国君们很是谦虚,广纳天下有才之士,于是,商鞅去了。
从这时开始,秦国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那时天下纷争不断,但是,谁能最后胜出,没人敢定论。各国其实都在卯着气力,都想着能战斗到最后,不过,总会出来位特有“主见”的君主,将前人的功力消耗殆尽,就如:楚怀王。这等没啥能力的国君,其在位时间还很长,30年。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楚国如何在他手中,慢慢从实力强国蜕变为挨打弱国。
战国时,不但有很多谋士,还有很多改革派,楚国的吴起也算是一位。他本是魏国人,不受重用后,就到楚国,楚悼王倒是欣赏他,于是,一番雷厉风行的改革开始了。
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痛处,那时的楚国看着疆域面积大,但是,国君的实际控制力却很弱,贵族阶级更多代表着国家,扰乱了国家的办事效率,也助长了很多骄横风气。吴起的做法就是:权力集中,加强执行力度,强化军队管理。一时间,周边的国家都很忌惮楚国。
但是,那些被夺走部分利益的贵族阶级,却是心里恨极了吴起。结果,楚悼王离世后,这些人便迫不及待要追杀吴起,在丧礼上就开始攻击吴起。可怜吴起哪怕躲进灵堂,也没躲得过那些乱箭。历史上一些手段激进的改革派,似乎下场都不太好,但是,如楚国人这般做法,倒是鲜有的。连自己亲爹的丧礼都无法掌控,可见楚怀王的治国水平,真的很差劲。
有人说:秦国和楚国,在差不多时间,都进行过改革,那么,为何一国从此蒸蒸日上,一国越发落后?
那是因为,前者时间长,差不多有21年时间,而后者,最后也就10年,不够深入。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位者的魄力。商鞅被车裂,那是因为他将太子鼻子给割了,他和吴起都有得罪权贵,但是,秦惠文王继位后,只是处置其个人,对于变法并没有太多的推翻。到了楚怀王这,看着像做事的样子,但是,任由他人在丧礼上胡来,可见,他对吴起以及吴起所作的改革,至少是不支持的。
楚怀王先用屈原,从吏治上改革,似乎一切都会有一个的新开始,和齐国也是一度交好。那时楚、齐二国是大国,两者的结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和震慑。秦国想成天下霸主,于是,就得想办法要拆散他们。秦国找的是楚国,于是,就派张仪去楚国,开出一个很有诱惑力的条件:会将之前夺走的六百里商於之地方还给楚国,前提是楚国和齐国断交。
天下哪有便宜买卖啊,不过,楚怀王就是相信啊,还特意派出一个将军和张仪来到咸阳,准备土地的交接一事。这不过就是秦国的一个伎俩罢了,张仪酒后摔断腿,就再也不露面了。楚怀王还以为自己做的不够彻底,于是,派人到处做舆论,彻底将自己和齐国的关系搞僵了。
秦国就是要这种效果啊,不过几句话就破了楚齐两国的联盟。
所以,很多事怨不得旁人,自己贪小利,又辨不明对方的用意,自然吃大亏。没有了齐国的助阵,秦国要对付楚国自然容易了。楚怀王哪能咽下这口气,立刻发兵攻打秦国,这厢和秦国苦战一年,那边的韩、魏二国乘机偷袭,都打到如今的湖北境内。楚国两边都没讨到好,还丢了汉中,战场死亡人数超10万,70多将领被秦军俘虏。
秦国似乎吃定了楚怀王,没过多久,又提出要还地,将一半汉中还给楚国。楚怀王很有个性,这一次他不要地了,要人——张仪。屈原的意思是要杀此人,张仪不怕,来到楚地后,先用金子将楚怀王身边的人买了,这些人就劝这位大王:“张仪此人可不能杀,他可是秦国国君的红人,杀了他,秦楚两国必交恶,其他的国君就会认为你做人太有失水准。”于是,张仪又大摇大摆的回去了。
秦国的身段很软,打战归打仗,还照样和楚国联姻。
楚怀王还以为这样就可以和秦国世代友好呢,只有屈原看得明白,非常反对如此行事,却是落得被流放汉北。但是,现实并非如楚怀王想的那般美好,此时的楚国,已经陷入无人帮的地步。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联合伐楚,楚国太子被送到秦国做质子,才换得秦国救兵。
然而,第二年,这位太子和他人决斗,杀了一大夫后逃回楚国,秦、楚关系又破裂。秦、齐、韩、魏四国打楚国,战争持续到楚怀王三十年。秦国给了楚国一份国书,邀请楚怀王前往秦国武关会谈。楚怀王犹豫再三,还是去了。
四国兵力压境,对于任何一个国君来说,压力都是巨大的,更何况,这时的楚国实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这一次楚怀王倒是做对了事情,自己虽在秦国被绑架,但是,在威逼下,他拒绝签署割地协议,楚国也立了新君。除了折了一个国君,这一次的两国较量,倒也算是个平局。
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走到这一步,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使当年他拒绝将改革坚持到底,但是,好好守着祖上的基业,好好想想自己的前人为何要和齐结盟,就不会犯下那么多愚蠢的错误。这样的国君,即使身边有贤者,他也会视而不见的。
再看看史上的那些开国皇帝,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是有其过人之处。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各个都不弱,只不过,在各自的发展中,总会出现几位不怎么样的国君,将自己的国家弄得乱七八糟,等于是将自己送给对方。楚怀王的后来者,也没有太多建树,而秦国却是步步紧逼......
这似乎就是一个铁的规律,到了某个节点,强者就会越强,而弱者,就剩下了挨打的份。所以,有这么个楚怀王霸着楚国30年,又怎么会让楚国有出息呢?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我想,此时的楚人不是哭楚怀王的可怜,而是哭楚国的将来。
事实证明,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一点天真和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所以,只有铁一般冷酷坚硬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高冷的季节怒放。
执政伊始到客死秦国的楚怀王,可以说,是一幕悲喜剧。楚怀王执政前期(前328—前313年),楚国国家富裕,他本人亦愿图强,因此,此阶段是一幕喜剧。然而,自公元前 312年起,楚国在丹阳、蓝田两次大的战役中败北,楚国由盛转衰,怀王的喜剧瞬间成了悲剧,且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他客死秦国。
可以说,这个悲剧的产生和延续,与楚怀王对大势认识不清、用人不当、个人情绪智力不高有关,同时,也与楚国本身权力和人才制度的弊端、楚臣们的腐化有关。
楚国被秦国所灭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三条最为重要。
第一条,楚国战略失误。
我们都知道一条中国古代战争的铁律,欲取荆楚必据巴蜀,而第一个实践这条铁律的正是秦国。而给秦国实践的机会,则完全是楚国战略失误导致的。
从历史记录看,巴国自公元前688年与楚国交恶后,两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公元前477年的鄾邑之战是巴楚之间的一场大决战,此战之后巴国退出了汉水流域版图大幅缩水国力大衰。曾经能与韩国比肩的巴国,从此以后一蹶不振,再也不是秦楚双龙的对手。
巴国衰落主要是连续遭遇楚国打击的结果,可是楚国攻打巴国却一心只盯着巴国的盐泉,没有更多地去了解巴国背后的情况,因此楚国很可能不知道四川盆地的存在。楚国一心只想着打巴国盐泉,而巴国也全力防御盐泉所在,这使得楚国进展缓慢。一直到了公元前329年,楚国才终于攻取了巴国的三大盐泉,楚国随即便将目光转向它处,对巴国再没有了兴趣。
楚国的这一战略转变,让一边一直观望的秦国看到了机会。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出兵巴蜀,而楚国全程对此没有进行任何阻扰。楚国显然是没有将巴国剩余的地盘当回事,以为秦国就是捡到了一些穷山恶水,秦国就此轻松地取得了对楚国从上往下俯视的地形优势,而这大大方便了秦军伐楚。
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8年的鄢郢之战,秦国绝世名将白起乘楚国不备大胆地孤军深入,顺江而下先克楚国别都鄢城,再克楚国都城郢城,焚其宗庙、夷其陵墓,一举重创楚国主力,此战后秦强楚弱之势已经不可逆转。
楚国如果不是一直就盯着巴国的盐泉,而是趁着秦国将主要精力还放在与三晋争雄的时机,向西深入一举攻取整个四川盆地,秦国想要灭楚那就得和楚国在巴山蜀水的天险先决出胜负来。虽然不一定楚国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但是楚国面对秦国时的战略态势会大为好转,楚国进可以以汉中为基地威胁秦国的根基陕西关中,退可以以秦岭天险阻遏秦军进攻。
第二条,楚国的国君水平实在不行。
自公元前385年秦献公秦国开始变强,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秦国的君主都堪称明主。反观楚国的君主则让人一言难尽,秦楚强弱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楚怀王,他被张仪两片嘴皮子就耍得团团转,张仪那些忽略他都中招,令楚国限于外交孤立。
楚国的孤立局面最终导致了丹阳、垂沙两场大败,楚国不但损兵折将丧失大片国土,还因此发生了“盗兵”暴动的大内乱,而楚怀王自己最后被张仪忽悠成了秦国的阶下囚。楚怀王的愚蠢使得秦楚之间的均势被彻底打破,其后的楚国君主再怎么奋发图强,都没法弥补楚怀王时期秦楚两国拉开的差距,楚国只得走向灭亡。
第三条,楚国变法失败,内部割据势力强大。
纵观春秋四强秦齐晋楚,它们无一例外的在春秋后期陷入了内讧之中。春秋巨无霸晋国因此一分为韩魏赵三国,而齐国则发生了田氏代姜,秦国国君也被权臣弑杀,相对来说楚国其实内讧规模最小。可与战国中前期各国都通过变法削弱了内部割据势力不同,楚国的内部割据势力一直非常强势。
由于封建领主势力强大,楚国的两次变法都以失败告终。先是楚悼王用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结果楚悼王死后吴起被反对变法的楚国贵族所杀,变法措施基本作废;而楚怀王时又用屈原变法,结果却是屈原被放逐自投汨罗江,变法措施又都被废了。
到了战国后期,最早采取郡县制的楚国,反而成了战国列强中内部封建割据领主势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些强大的封建领主严重制约了楚国的扩张,因为楚国历次对外作战,都是这些领主出兵和楚王的王军一齐出外作战,可是作战所需的粮草都得由楚王控制的王田供给。楚国农业本就不算发达,再加上粮草都由王田供给,这造成楚军无法进行持久战。
内部封建领主林立,不但使得楚军难以久战,更是直接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60万大军伐楚。面对亡国危机,楚国的封建领主们难得地团结一心出兵出粮,与项燕统帅的楚国王军汇集成50余万大军与王翦大军对峙。
可是对峙一年后,这些封建领主们便闹着要回去耕种,项燕无奈只得令楚军拔营后退收缩防线,好让这些领主们带人回家去种地。然而王翦一年来等得就是这个机会,他趁楚军后退混乱时发动全线总攻,一举歼灭了楚军主力攻灭楚国。
楚国之所以被王翦所灭,粮草不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这跟楚国内部割据势力林立也有很大的关系。楚国握有江东和江汉平原两大产粮区,农业生产却落后于北方,这与它国内封建割据众多,领主领地与楚王的王田犬牙交错,难以统合发展水利设施有极大的关联。
秦国比楚国无论是君主还是变法,以及战略制定和农业生产都高出一筹。面对秦国的综合国力优势,楚国焉能不灭啊。
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除了秦国以外最为强盛的国家。当时的秦国野心勃勃,陆续吞并周围其他国家,只有当时还未灭亡的楚国可以稍微匹敌,楚国是当时六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当时有战国七雄,楚国曾为首,可见楚国跟别的小国家不一样,是不能被轻易战胜的,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雄图霸业中最大的绊脚石,故此人们都说“亡秦必楚”。意思就是想要打败秦国必然只有楚国可以做到,那么因为什么原因这么强大的楚国会被秦国灭掉呢?
原因很多,或者是秦国过于强大,楚国逐渐衰弱此消彼长的原因;又或者也是历史的选择,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到了楚国后期,这个国家的政治比较渐渐腐败,朝堂上大多是任人唯亲,几代国君也很昏庸,没有政治意识,认不清楚如今的形式,比较轻敌。与各小国之间也不团结,结果才被秦国各个击破,走上灭亡的道路。
秦国国土辽阔,兵强马壮,国君又极其善用人才,只要有本事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出头之日,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和秦国恰恰相反的是楚国朝堂上的大臣用的大多是公族贵族之类,他们很少用一般的平民,这种做法使得楚国错失了许多人才,才让朝堂内部的风气昏庸腐败,王公贵族们生活奢靡无道。例如春申君封地十二个县,生活极度奢侈又政治昏庸,他居住的豪宅曾被司马迁载入《史记》。还有公子兰等奸臣屡进谗言,陷害屈原,最后还害的楚怀王死在秦国。更有尹子椒和靳尚等等奸臣阿谀奉承,为非作歹,国主又昏庸放纵,在这样的情况下,楚国外交也一片混乱,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逐渐走上衰败的道路了。
从春秋到战国,秦国越来越强大,陆续吞并别的国家,本可以匹敌的楚国在昏庸国主的统治下,没能够削弱秦国,反而目光短浅,也没有和其他小国家联手。细看历史,秦国那时的几代国君很少有昏庸的,就算有在位时间也不长。而楚国的平王和怀王,既昏庸无道,在位时间还很长,奸臣当道,国疲民弱,是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说地势,秦国有农业发达,占据巴蜀,关中这两大粮仓,地理上又是险关要塞,而楚国则没有像秦国这样好的条件,更没有攻下巴蜀,秦国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统一六国在某种意义上仿佛是天命所归。
楚国的灭亡一定的因素在于政治的腐败,国君的昏庸,任人不贤,国疲民弱。一个国家的命运和这个国家的国君和朝臣的朝政有很大的关联,贤明还是昏庸,清廉还是放纵,都直接会影响这个国家往后的寿命,楚国被秦国灭亡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