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2-06 00:01:4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古代时期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势力是外戚。首先宦官不可能当皇帝,又没有后代,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改朝换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高,赵高矫诏扶植了自己的学生胡亥上位,胡亥对他言听计从,他说人生苦短,纵情享乐吧,胡亥就把国事全交给他,自己吃喝玩乐,胡亥实在不是个治国的料,命令经常受到臣子的质疑,赵高就跟他说,那你就不做声,不露面,于是胡亥连朝都不上了。
最终赵高干掉了李斯,指鹿为马,大臣们竟然不敢不听赵高的,都睁着眼睛说瞎话。赵高应该说控制了一切吧,可是他杀了胡亥,自己拿着玉玺坐在皇座上,大臣们却没有一个下跪承认他的,害怕赵高是一回事,真让一个太监做皇帝又是一回事,赵高没有办法,只能再推子婴做皇帝,结果被子婴反杀。
其次,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皇帝受到的来自外朝官员的威胁,就会提拔宦官,感到的威胁越大就会越信赖宦官。
为什么宦官一专权就要为害朝纲,原因在于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就有认知缺陷。皇帝身边的人能够影响甚至主导皇帝的价值观,从而改变国家的命运。这种改变通常不是优化,因为优化国家的治理,是长远利益,而作恶,能带来短期利益。对宦官而言,寿命有限,连子孙都没有,他是皇帝的家奴,依附皇帝而生,他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思维,更倾向于选择作恶,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外戚作为皇亲国戚,他们有号召力,但是也有情感的羁绊,不像权臣那样无所顾忌,当然也有人说无情最是帝王家,所以外戚的威胁程度也是相当的高,藩王作乱,外戚篡权屡见不鲜,像王莽篡汉,杨坚篡周,李渊代隋,外戚也一直是皇帝防范的重点。外戚的问题在汉朝的时候特别显著,因为它可在朝堂成为执掌大权的权臣,亦可勾结内廷宦官左右限制皇帝,而且外戚的威胁甚至流传到了隋唐,只要时机适合,外戚随时可以废除皇帝,篡位登基。
外戚和宦官之祸是东汉灭亡的根源,其实这个祸根早在光武帝刘秀时代就种下了。
刘秀能在短短几年时间从一介落魄皇族后裔成为开国之君,既是因为他自己有两把刷子,又是因为他找到了靠山。
位面之子刘秀的两把刷子是能够笼络人才,不得不说这方面他的本事大,大家看看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绝大多数都是靠着刘秀的个人魅力拉入伙的,在乱世时代,什么金贵?人才!
最金贵的还不是人才,而是靠山。
刘秀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长得帅,还多情。
首先他将南阳最显赫家族阴家(管仲的后人,河南最显赫的门阀)的掌上明珠阴丽华弄到了手,刘秀成了阴家的女婿是两股势力的选择,阴家有钱有势,却没有名头,天下毕竟还是刘姓的天下;刘秀正巧有个皇族后裔的招牌(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
刘秀在河南阴家那里借来了“第一桶金”,他的革命之路从此就有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刘秀到了河北,再一次玩起了“卖身换力”的手段。
这次刘秀玩得更大了,为了拉拢河北最大豪门真定王真定王刘扬,他连自己的亲老婆阴丽华都不顾,直接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刘杨的势力很大,大到刘秀当了皇帝,不得不将皇后之位封给了郭圣通,而不是自己的初恋情人阴丽华。
刘秀通过各种手段腾挪,一方面笼络天下精英为其所用,一方面牺牲色相拉拢豪强门阀,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横扫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前面说了,刘秀既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又是毁灭者呢?慢慢说道说道。
刘秀当了皇帝,突然发现这位置不好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风光,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很多人也想着皇帝很风光。
很多人都在觊觎皇帝之位,至少刘秀是这么想的。
怎么办?杀!
先把原西汉皇族那帮自命正宗的宗族后裔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毕竟对天下人来说,皇帝只要姓刘就行。
刘秀对宗族的打压异常残酷,别说其他刘氏宗亲了,就连自己哥哥那一支人都打压,连自己儿子都在防备,刘氏宗亲别想着在政权中分一杯权力的羹,能保住自己的命就不错了。
刘秀的这番操作直接将自己弄成了光杆儿,左右一看,没一个自己的兄弟叔伯为自己站岗了,没人敢,刘秀也不让干。
皇帝是要有人抬轿子的,没有了 兄弟叔伯来抬(主要害怕他们抢轿子),那就让那些曾经帮忙打天下的世族、豪强来干吧。
这事儿并不是刘秀主动提出来的,毕竟没人愿意有人和自己分享权力和胜利果实,但是他又不得不答应。
当年刘秀求爹爹告奶奶让咱出力、出人、出钱给你打天下,现在咋了?封个候,当个官不过份啊,咱又不要你的龙椅。
刘希不得不对当年的那些势力进行了妥协,也可以说是交易,人家在困难时期入了股,现在是分红的时候了。
现在皆大欢喜了,除了刘氏宗亲。
可是,皇权还是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为有些事情连刘秀说了也不算,比如他极力推行的土地改革(王莽就是因为进行土地改革被推翻的),这事儿干不成,地方豪强不愿意,谁愿意把吃进去的吐出来呢。
政治上行不通,刘秀很郁闷,更郁闷的是没人站在他这一边,皇权也不好使。
刘秀没办法,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联姻。
当年自己不就是通过多方联姻夺得了天下的吗,这一招再用用,于是,刘秀就将公主啊,皇子啊什么的通通与各大豪强势力进行联姻。
好了,现在大家都成了亲戚了,既然刘秀是亲戚中最大的,好歹面子是要给的,于是刘秀的各种政治改革才能够磕磕碰碰地推行下去。
刘秀活着的时候,创立了东汉时期有名的“光武中兴”时代,但是他给后世留下的政治影响非常大,其中有两点直接决定了东汉王朝的命运:
1、打压皇族宗亲,自刘秀开了这个头,他的后世子孙对宗亲的防范简直是令人发指。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继位后,不但打击宗亲,连自己兄弟都不放过,彻底将自己削成了光杆儿。自刘庄开始,刘氏宗亲就彻底地退出了东汉王朝的权力中心,皇权受到威胁的时候,宗族势力完全没有能力起来拱卫。
2、政治联姻,树立起了外戚势力参与朝政的坏榜样。在刘秀时代,各大豪强还只是参与地方管理,但是这种联姻模式建立以后,刘秀之后的皇族与豪强势力越来越近,甚至每任皇帝都是某个豪强的外孙、外甥什么的。
有了这层关系,地方豪强瞬间化身为朝廷中枢势力,他们可以快捷地通过皇权姻亲关系进入帝国的权力核心,并逐步地把持朝政,形成了一股可以完全和皇权对抗的政治势力。
这下完了,东汉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没有刘秀那个能力,摁不住这帮“龟孙”(河南话,刘秀是河南人),怎么办?左右一看,兄弟叔伯早被自己要么打死,要么打成了农民,指望不上了。
朝廷上又全部是舅舅、外公他们的人,老娘(太后)完全站在他们那一边。宫里除了女人就是太监,指望谁呢?
女人指望不上,只能是男人,太监虽然缺个零件,好歹算半个男人,就他吧。
于是,皇帝就启用了宦官,将一部分权力交给宦官,让他们出面去和自己的舅舅、外公斗吧。
这两股势力就在东汉斗了差不多两百多年,你来我往,一会外戚占上风,一会宦官占上风,反正从来没有皇帝占上风的时候。
外戚势力大,宦官能力强,两家一直掐,一直掐到东汉灭亡。
最后还是外戚赢了,曹操也是外戚,他将自己的好几个女儿嫁给了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彻底终结了东汉官宦干政的时代。
外戚专权在汉代出现的最频繁,是以下这些原因导致的。
01. 为了集权古代能登上帝位的总是少数人,大部分人都是无法到达。而在这其中,皇子们为了增加自己登基的胜率,总是会娶一个能对自己有所助力的妻子。皇子们纷纷看重的都是妻子们身后的家族势力,这能让他们在抢夺皇位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登基之后,皇后的家族也不是轻易就能扳倒的,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很大的震荡。皇帝为了自己的皇权,为了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也不会去处理。久而久之,外戚所占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02. 君主年纪小当一代君主的逝去 ,新的君主登基。这时候新君主年纪还很小,朝廷里面对他不服的人还是大有人在。这个时候则必须有太后的家族来扶持,也就是所谓的外戚。新君主需要依赖他们,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朝代。也正是由于过度依赖,导致外戚的势力越来越大,影响过大。在后面,外戚一度进行干涉朝政,留下了不小的坏影响,也让朝政不容易稳定下来。
03. 君主无能纵观汉代,很多君主都比较“无能”,无法解决“外戚专政”的问题。当一些君主登基之后,也曾经想过要解决外戚这个遗留的事情。可是总是想不出好的办法,一点小小的举动就全部都搞了,影响朝政,导致朝政动荡不安。于是,君主纷纷也不想管这个事情了,只能得过且过,因为他们总是没有能力能把外戚连根拔起。
综上所述,外戚专政在汉代出现的最为频繁,是皇帝为了集权在手中,是君主年纪小,是君主无能。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之所以外戚专权最终都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戚专权名不正言不顺,古代王朝若不能顺应民心和社会法则,那么失败是迟早的事情。况且,古代大部分外戚专权长久的人,都有非常理智的想法,反倒是那些肆意干预朝政,而且始终不满足的外戚,最终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首先,古代第一次出现外戚专权,是在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当时的皇太后吕雉把持朝政数十年。但是吕雉本身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她很清楚这江山始终是刘家的,而不是吕家的,所以虽然给了娘家人很多权力,但是始终没有想过要让江山易主,所以吕后的专权从她死后,便自然而然结束了。
后来,汉朝时期出现了霍光、王莽等外戚专权现象,汉朝也因此成为了我国古代外戚专权最多的朝代,但是不管是霍光、王莽还是其他外戚,他们专权以后也都是继续拥护刘家的孩子为皇帝,因为他们始终是外戚,他们登基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外戚势力迟早会被歼灭。
其次,我国外戚专权最成功的的就是武则天,因为武则天直接当了皇帝,但是武则天也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女人,当时她的两个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想当太子,而狄仁杰劝说武则天,狄仁杰说:“姑侄关系和母子关系哪个更亲近不必多说,微臣只听说过儿子祭拜父母,没有听说过世间居然有侄子当了皇帝,去祭拜姑姑的道理。”
最后,武则天听完狄仁杰的建议,也明白了自己必须要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所以便秘密将李显接回京中,打算找时机让李显重新登基,但是因为武则天称帝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提前因为神龙政变而退位了。
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时间发生过很多次,尤其以汉代更为比较严重,前后左右不断有一百多年,还出现了王莽篡汉的朝代更替。外戚干政的危害性在汉代早已演试了,却让后人君主有心防止汉代外戚干政的后尘,根据采用不和势力皇室结亲的举措,来避免外戚干政。
汉代为什么会有外戚干政?这和汉代君主的客观性境遇相关,另加形势促进,汉代李氏一脉出现陆续外戚干政的态势。在汉武帝阶段,东方朔向汉武帝阐述了外戚干政的危害性,明智的汉武帝自此在立太子刘弗陵的前提下,还把皇太子的母亲给杀掉了,为防止外戚干政进行了楷模,可是,后世的李氏子孙后代并没进行警惕,这也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汉朝自汉和帝逐渐,此后的君主全是幼小继位,都不满意8岁,这个年龄是不可能主政的,于是就由妈妈或是奶奶辅臣,外戚干政在汉和帝逐渐越演起烈。
从汉和帝阶段,窦太后主政,再从邓太后主政,再从梁太后主政,汉朝的外戚干政一直持续到汉桓帝,汉桓帝的妻兄梁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皇上都成了摆放,也极大导致了桓帝的不满,在逮到机遇后,汉桓帝谋同太监,杀掉了梁冀,此后,外戚干政逐渐没落,后人也再没有看到汉代那般很严重的外戚干政状况。这些都是由于汉代外戚干政真的是太过风险,让后人君主都提升了安全意识,终究谁都不想使自己一手奠定了河山,掉入外姓人手上。
东汉在历史上的评价为何不如西汉呢?汉朝前四皇都也是有为此君,自汉和帝后,继承人要不年纪小,要不怂,深陷太监与宦官的轮着争位的困局,再加上年年的自然灾害,因此汉朝的确有什么问题,也不怪可见度差。
汉朝的创始人是汉光武帝刘秀,古代历史都是光彩夺目的君王,在大部分人的记忆里,全部汉朝找不着一个比得上之相提并论的,虽然汉朝第4位皇上汉和帝刘肇开辟了汉朝顶峰“永元之隆”,但真没几个人认识他。
前有西汉,时有三国,因此夹在中间的汉朝非常尴尬。尤其是西汉有一个还击匈奴人战斗力骄横的汉武帝,及其声名鹊起的卫霍,更符合中国人心里富强形象。汉末分三国,而三国的危害这么大,开场便是在讲汉朝朝中腐败无能,怪不得汉朝存在感低。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