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2-05 14:01: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三国演义,关羽为何华容道放走曹操。
有人说,关羽在华容道上放了曹操,对曹操来说是报恩,但对刘备来说是反叛,关羽怎么就因此而获得义薄云天的称号呢?
其实,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著名桥段,正史上是不存在的。说白了,这是罗贯中刻意设计的一段戏。那么,咱就试着来分析这段情节,看看罗贯中心里是咋想的。
罗贯中“偏爱”曹操
罗贯中特别偏爱曹操,他为曹操加了很多戏份,让三国这个因诸侯争霸而压抑苦闷的时代,突然有了片刻的轻松。不过,那些都是有关曹操狼狈逃命的笑话。
一次是曹操被马超打得惨不忍睹,又是脱去红袍、又是剪胡子、又是包住下巴,整个过程让人忍俊不禁。
再一次就是赤壁之战曹操充满坎坷的逃亡之路,一路上曹操傻笑不断,嘲笑刘备太蠢了,没有在关键地方设下埋伏,从而让自己顺利逃脱。不过,每一次傻笑后,便是马上迎来对方的一声炮响,曹操瞬间被打脸,然后又是一顿玩命的狂奔。
关羽便是这次逃亡途中的最后一个障碍,本可以轻松拿下曹操,却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将他放走了。
那么,罗贯中为何要虚构这个情节呢?
当初,曹操进攻徐州时,刘备和张飞一起逃往袁绍处,而关羽不幸被捕,然而曹操却对他十分敬重,难得的是当他得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后,反而对他更好了。于是,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情意,帮其斩杀了袁绍帐下第一大将颜良。然而,他便找寻刘备去了,曹操麾下的将士都想将其截杀,唯有曹操认为各为其主,最后还是放关羽出关而去。
这些都是正史上发生的事,曹操确实曾放关羽一马,如此看来,关羽还欠着曹操一个恩情。但是,之后,两人在赤壁之战并没有交集,而关羽镇守荆州后,却和镇守襄樊的曹魏摩擦不断,甚至在最后的樊城之战,关羽曾水淹于禁七军,杀死庞德,一度让曹操恐惧不安,种种迹象表明关羽并没有因为昔日情义而对曹操手下留情。
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相反,曹操在得知关羽撤退后,便下令停止对他的追击,虽然有让关羽和孙权火拼之意,但是也不排除,他终究还是不忍亲手杀害关羽。
这一点从后来曹操收到关羽首级后的所做作为也可以看出,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关羽安葬于洛阳,可见他自始至终都很欣赏关羽。
因此,从正史的角度看,关羽到最后,还是欠了曹操的恩情,但是,关羽并没有对曹魏手下留情。如此一来,曹操倒是礼遇下士,反而关羽显得有些无情无义了。
我想,罗贯中特意虚构了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情节,就是为了替关羽还掉这个恩情。
另外,诸葛亮向来为人谨慎,如果镇守荆州的大将与对方统帅不清不楚,如何能保证将来在两军对垒时不会放水呢?特别是关羽成天读着《左传》,将忠义视作生命,假使曹操在战场上以此来要挟关羽,那么就很容易着了曹操的奸计,如此荆州便危险了。
结语
罗贯中认为正史中关羽欠了曹操一个恩情,但是刘备、诸葛亮仍放心将荆州交予关羽,另外,关羽并没有因为亏欠曹操而在后来的战役中对曹魏手下留情。这样,既不能彰显关羽的义薄云天,也让诸葛亮、刘备有用人失误之嫌。
因此,他才特意虚构了诸葛亮故意安排关羽埋伏华容道而义释曹操的情节,帮关羽还了曹操的恩情,从此双方扯平了,他日战场刀戈相向便无所顾忌,而刘备、诸葛亮将荆州放心托付于关羽,这就比较合理了。罗贯中为了维护关羽、刘备、诸葛亮的形象,顺便踩一下曹操,可谓是用心良苦,你认为呢?
据《三国志》所载,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确实从华容道走过,但是并未在华容道碰到关羽。由此可以说明,关于关羽义释曹操的事情属于小说情节,而非真实存在的事情。然而就算《三国演义》是小说,但是也构筑一个生动的三国世界。在这个真真假假的三国世界里,很多事情也是彼此关联,那么在关羽放曹操这件事情上和哪些事关联在一起了呢?或者说,关羽为什么会放了曹操?原因主要是因为关羽的秉性和当时的天下大势都不得不让关羽这么做。就算是构造这个三国世界的罗贯中本人,他在设计这段情节上也有自己的考虑。
一、 关羽不得不放曹操的理由
1、 关羽的秉性
赤壁之战后,曹操落败而逃,身边就剩三百来人,当他们一行人逃到华容道时,曹操感慨自己命不该绝,并且还表示了对诸葛亮、周瑜的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二人的智谋不过如此,竟然在华容道没有布置军队截击他。
没料想,关羽突然带着军队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曹军本就士气低下,打肯定是打不过关羽的,曹操就在程昱的建议下亲自向关羽求情。因为在程昱看来,关羽一向讲究恩怨分明,曹操昔日对关羽有恩,只要曹操亲自求情,关羽定会曹操一条生路。
曹操心想也没有别的好办法了,就姑且试一试程昱说的法子,他纵马向前,和关羽套了会儿近乎后,就开门见山,直言:"五关斩将之时,将军还记得吗?"关羽一听这话,脑中就想起来诸多往日旧事,当初他被迫投靠在曹操麾下,曹操不仅封他为汉寿亭侯,还送他赤兔马,对他可谓是无微不至,结果他却挂印出走,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刘备身边。
虽然他对刘备是做到了"义"字当头,但是对曹操还是欠下了一份"恩义",现下曹操当着众人的面提及了这段旧事,就容不得他不往心里去了。关羽如果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肯定不会对曹操的话有什么感触,偏偏他就是程昱所说的恩怨分明之人,他在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还是决定给自己的那段旧事画上一个句号,还掉曹操曾经的恩情。正所谓,"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2、 当时的形势
赤壁之战后,三国分立的形势已露峥嵘,其中曹操方面依然是最强者,毕竟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损失的主要是兵力而已,他的根基并未受到多少影响。次之为孙权方面,孙权通过赤壁之战粉碎了曹操吞并南方的计划,也让南方的世家大族避免了一场灾祸,因此他的威望可谓是如日中天,江东形势一片大好。
最弱的一方当属刘备方面,他只是说攒了点人望、兵力和人才,在荆州算是站住了脚。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最弱的刘备方面来说,最好的情形是曹操方面和孙权方面对垒,然后他就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不然曹操和孙权都不会允许他崛起。
如果关羽不放曹操,会出现什么情形?曹操方面虽然会乱一阵子,但是整体实力不会受太大影响,毕竟他的儿子曹丕也是精干之人,而且当时曹军的核心力量主要都掌握在夏侯氏和曹氏出身的将领手中,孙权方面在面对老曹家的权力过渡期时,必然不会安于现状,要么向北发展,要么向西发展,更多的可能是向西发展,因为不用担心老曹家中间插一杠子,而且就算事情再不济,也可以和老曹家平分天下。
一旦孙权方面决定西向,那么刘备方面肯定难以安生,不要说发展了,能够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不错了。除此之外,刘备方面还会因此和老曹家结上深仇,届时那真就是如同老鼠过街了。故而,关羽只有放了曹操,刘备方面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二、 罗贯中需要关羽放曹操
1、 突出诸葛亮的智慧
罗贯中是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人物,他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既参考了正史,也结合了民间传说,当然也少不了他个人的主观思想。三国最终归于晋朝,而晋朝来自于曹魏,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曹魏政权是有着正统地位的。
一直到南宋时期方才有了转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提出蜀汉政权才是汉之后的正统政权,而曹魏是应该被唾弃的篡权者,这种论调无疑更加符合儒家思想,所以很快就被官方和民间接受,进而导致蜀汉政权的相关人物之形象不断被优化,有的没的,都往他们身上说。
尤其是到了南宋末年,除了文天祥等寥寥数人之外,朝堂诸公的表现都很糟糕,没有一个可以"受任于败军之际"的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现实中既然没有,那么就得在历史中去寻找一位,既能满足自己内心的诉求,也能向朝廷诸公表示出自己的不满,由此,一生致力于北伐大业的诸葛亮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百姓们精神上的寄托。
到了元朝末年,天下再次大乱,百姓们渴望一个如同神化版诸葛亮一样的人物来驱逐鞑靼,恢复中华。罗贯中生于斯,长于斯,岂能不受此环境感染?对于从小喜欢听人说书的他来说,他内心里也渴望有一个这样的诸葛亮。故而,在他的笔下,诸葛亮可以预测到曹操要从华容道走,也能想到关羽会放曹操,但是他为了让关羽对他心服口服,依然让关羽去守华容道。
2、 彰显关羽的忠义
关羽在正史中的表现就堪称忠义,他和刘备失散后,投降到了曹操麾下,颇受曹操重用,但是依然"亡归先主"。这种对主公忠诚的表现正是历代皇帝所需要去提倡的,加上关于三国的人和事在流传度和话题度方面都很高,所以到了宋朝时期,历任皇帝开始逐步把关羽推向神坛,以树立忠义之典型。
宋徽宗在位期间,一共对关羽进行了四次加封,最后一次的封号为义勇武安王,待到南宋建立之后,宋高宗在这个封号的前面又增加了"壮缪"二字,宋孝宗继位之后,又在"武安"之后加上了"英济"二字,自此,关羽的封号成为了"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就在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前,元朝皇帝将宋朝皇帝给关羽的封号改成了"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有了"显灵"二字,关羽正式成为神一般的存在,民间给关羽盖庙祭祀者比比皆是。罗贯中也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就经常听说关羽的故事,内心里岂能不对关羽有更多的认可和崇仰?
当大家都把关羽视为神时,作为"大家"中一份子的罗贯中又岂能例外?值得一提的是,关羽是山西人,罗贯中也是山西人,那么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岂有不格外突出关羽的正面形象之理?故而,在他的笔下,关羽是义释曹操。
结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还是从罗贯中本人来说,关羽都是需要放了曹操的。按照《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架构,关羽如果不放曹操,那么关羽就称不上是"关羽"?刘备的发展形势也会危机重重。
另外,置身于罗贯中所处的环境,三国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蜀汉的正统性已经得到从上到下的认可,诸葛亮和关羽的形象已经被传说得神乎其神,甚至关羽已经被宋、元两朝推向了神坛,他岂能不在书中着重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关羽的忠义?在写到曹操败走华容道时,自然会想着再给诸葛亮和关羽加重点笔墨,这才有了关羽放曹操。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