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郡王都有记载吗

时间: 2023-02-02 03:00: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明朝郡王都有记载吗

明朝鲁府郡王朱以澍,求他那郡王一脉详细情况?

明朝崇祯八年死
《明册封鲁藩阳信昭定王墓志铭》(朱以澍墓志)
该墓志载: 考昭定王之始祖,即我明高皇五代孙鲁庄王之三子也,册封阳信王, 由该段志文可知:朱以澍的谥号为“昭定”;朱以澍之父,即朱寿钞的谥号为“端顺”。《神宗实录》亦载,“赐鲁府阳信王寿钞谥端顺”。 载,“万历三十一年二月癸丑,谥鲁府阳信王寿钞曰端慎”,此处“端慎” 万历四十三年封长子。”此处所记朱以澍之子的名字明显是错误的,明代宗室成员的命名是有着严格规定的,“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 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 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 王不拘。” 也就是说,朱以澍之子为“弘”字辈,其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应为 “木”字旁,即应为“楅”而不是“福”。朱以澍的墓志亦言其“生子四女三“
阳信王朱弘楅 朱以澍之嫡一子 1615年—1650年 万历四十三年封长子,崇祯十一年袭封。永历四年二月薨。
以上可知阳信王属于鲁王系诸王中的支系。令据统帅多罗饶余贝勒奏报,清军直攻至山东兖州府,对所擒鲁王朱以沛(亲王)及乐陵王、阳信王、东原王、安丘王、滋阳王等郡王,还有管理王府事务的宗室等官数千人,“尽皆诛戮”。由此可见,鲁王嫡系和其他主要郡王支系都被清军戮灭,包括朱以澍的后代。

明代分封到四川的一共有多少藩王?

明代分封到四川的藩王为朱椿及其嫡系继承者所代表的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朱椿的母亲郭惠妃,是朱元璋的“贵人”郭子兴的女儿。

蜀王一共有10世13王,延续267年。

《明史·诸侯世表》记载,被赐封的蜀藩郡王有多支。大致可分为几大系统:

一是蜀献王朱椿的直系后裔中,被封在四川的郡王有崇宁王、崇庆王和永川王3支,华阳王因争夺蜀王嗣位而被封到了省外(湖南澧州)。

二是承袭蜀王爵位的郡王有罗江王、保宁王、通江王3支。

三是旁支郡王,有黔江王、内江王、德阳王、石泉王、汶川王、庆符王、南川王、江安王、新宁王、东乡王、隆昌王、富顺王、太平王13支。

以上3个系统的郡王,没有封地,只有食邑。他们没有到食邑就居,而是都居住在成都。他们的府第紧邻蜀王府,其中内江王府在体仁门东,即今成都市区内姜街,原名内江街;德阳王府在广智门西,石泉、南川、庆符王府在广智门外,南川王府在体仁门左。

此外,还有一支叫寿王的藩王,是从外省迁入四川的,被安置在保宁府(今阆中市)。寿王是成化帝的第八子朱__,最初被封在江西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修建府第。

扩展资料: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稳固江山,结合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继周朝、西汉、东晋后,在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建立分封建藩制度,3次分封诸子为王,镇守全国各地,并与明朝相始终。

其中,四川作为要塞之地,有“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的战略地位,朱元璋更是非常重视。他把与自己事业上的“贵人”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妃生的第十一子朱椿,分封到了四川为蜀王。

洪武23年(1390),朱椿到成都正式就位。此后,蜀王家族坐镇四川267年,延续了10世13王。张献忠攻占成都后,对蜀王宗室展开灭绝性的追杀。蜀王宗室及家人数万人,都被杀死,甚至连姓朱的,好多人也未能幸免。

郡王的明代

明代,亲王子除世子外均封郡王、世袭罔替。郡王的封号一般为两个字,以古郡县名为多见,如渭南王(秦王系)、项城王(周王系)等。
明朝也会封功臣为郡王,多为追谥;其中南明时期有直接授予的。如延平王郑森等。
从嘉靖年间开始,由于俸禄压力增大,不允许旁支继承的亲王(如亲王无子,其弟继位)的儿子封郡王之位,而是根据该亲王原有的封号,降等袭封。
郡王的正妻称郡王妃。
郡王的嫡长子(无嫡子则为长子)称王长子,以后承袭王位;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但亦有因故降等封为辅国将军的。
长子的嫡长子称长孙,其正妻分别称长子夫人、长孙夫人。长子和镇国将军、长孙和辅国将军在子孙爵位的封号上没有区别。
郡王之女封县主。俸禄为每年600石。
郡王的俸禄为每年2000石,自长子承袭爵位(即二代郡王)之后一律折半为1000石;但因所在的亲王府而异,也有初封即1000石或500石的,继承时不折半。
靖江王比较特殊,儿子封辅国将军,女儿封县君。

亲王与郡王的区别是什么?

明朝的亲王与郡王区别非常大,明朝的亲王全部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子孙及其嫡传后裔,有实打实的封地和庄田。而且,亲王的后代中永远会有一支承袭亲王爵位。而明朝的郡王则不完全是明太祖的直系子孙及其后裔,明太祖即位以后,曾经封过自己的叔伯、堂兄弟等为郡王。换言之,明朝的郡王除了明太祖的直系后裔,还有旁支。这其中还有一支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靖江藩,这一支是老朱家的嫡长房、是明太祖长兄南昌王朱兴隆(重五)的后裔。因此,靖江藩在明朝享受了高于所有郡王、略低于亲王的特殊待遇,也是唯一拥有实打实封地和庄田的非亲王世系。而且,明朝的爵位只论血缘、阶层固定,郡王永远是郡王,不能晋封亲王。


清朝与明朝则完全不同,理论上清朝只要是宗室(清显祖塔克世的后裔)都有资格受封亲王、郡王。清初受封的亲王、郡王中,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也有兄弟、侄子等等。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就曾经被追封为庄亲王和通达郡王。努尔哈赤的侄子、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不仅被封为了郑亲王,之后还获得了世袭罔替的许可,成为了清王朝的铁帽子亲王。因此,血缘并不是清朝亲王与郡王的天然区别!而且,清朝的亲王并不像明朝那么绝对,是可以晋升的。著名的晚清巨贪奕劻是清仁宗嘉庆帝一母同胞的弟弟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最初只获得了辅国将军的爵位,但是因为与慈禧太厚的关系,一步步由辅国将军晋封为了庆亲王,并且还获得了世袭罔替的许可,成为了清朝最后一家铁帽子亲王!同时,清朝的亲王、郡王并没有实封的封地、庄田,只有爵号和相关待遇而已。


清朝的宗室爵位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入八分者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者有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和一至三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封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而且,还有没有爵位的,称为闲散宗室,而明朝的宗室都是有爵位的,最低也是奉国中尉。所谓入八分和不入八分,除了八项礼仪性待遇之外,最大的区别是入八分者可以分得下五旗多少不等的牛录,称为旗份。年羹尧之所以被称为清世宗雍正帝的奴才,就是因为年羹尧家族所在的牛录被划拨给了潜邸时期的雍正帝作为旗份。


但是,亲王和郡王都属于入八分序列,没有以上说的这个区别。清朝亲王和郡王的区别主要还是政治、经济待遇。亲王的政治地位、礼仪性待遇要高于郡王,俸银禄米也要高于郡王。除此之外,区别并不算太大,清朝的亲王、郡王只是地位的象征,却与实际权力无关,没有什么差使的亲王,其权力还不如有实际差使的贝勒、贝子,甚至镇国公、辅国公!


清朝较明朝而言,有一个最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宗室爵位不固定,承袭时要降等、而且可以晋升。亲王去世后,他的一个儿子只能获得郡王爵位,郡王以此类推,而明朝亲王的一个儿子承袭亲王,其他儿子全部封郡王。清朝亲王剩下的儿子也不会被直接授予爵位,必须参加考试,以父亲的爵位和生母的地位确定基准爵位,之后进行考试,按照考试成绩降级,全优才能获得基准爵位,成绩差的很可能什么爵位也没有,沦为闲散宗室,此即所谓考封,郡王同理。与此同时,获得低爵位者如果获得皇帝的青睐或者立有功勋,可以晋级,即便最低级的闲散宗室,理论上也是可以逐步晋级亲王的。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实际这样的情况并不多,几乎没有。虽然如此,但也还是有像奕劻那样由辅国将军晋级亲王的。


除了以上说到的这些,清朝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铁帽子亲王、郡王。这些铁帽子亲王、郡王爵位承袭时无须降级,亲王的儿子承袭的依然是亲王,郡王同理。但是,理论上铁帽子郡王永远都是郡王,不能晋封亲王。除了清初有极少量世袭罔替郡王晋爵亲王的现象。乾隆年间形成定制之后,铁帽子郡王永远不能晋爵亲王!因此,直到清末,克勤郡王、顺承郡王两家再也没有出现过亲王。不过,铁帽子亲王、郡王的其他儿子就没有这么幸福了,同样要参加考封,没有特权。考试不及格,同样可能沦为闲散宗室。


亲王和郡王是同一王爵体系中的不同等级;藩王本身就是指的有藩国的亲王或者郡王。

亲王在传统封建社会里,处于第一等王爵,地位仅次于皇帝。亲王通常只有会在皇族的近支血脉里传承。

比如隋朝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总之越往后这个亲王爵位越值钱,不随便给。

但是也会有特殊情况存在,那就是实力已经可以和皇权抗衡的情况。



比如清初的吴三桂和尚可喜,由于实力太强大,几乎可以称为清朝的“合伙人”。所以虽然他们是汉人,虽然他们不是皇族近支,远支都没戏。但是清朝为了稳住他们,还是给了亲王封号,享受亲王礼节和待遇。实际上可以理解,因为清朝如果不给,人家自己就可以自称天子,面南而王了。

而郡王这个王爵出现得比较晚,一直到西晋,历史上才有“郡王”的记录。



是西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自己的大臣孙永时,发明的“郡王”。不但孙永是郡王,而且孙永的儿孙还可以继承郡王王爵。

但是唐宋以后,“郡王”也开始值钱了,成为了仅次于“亲王”的一等王爵。

比如唐朝时,太子与亲王的儿子等都被封为了郡王。“郡王”就属于第二等王爵。到了清朝的时候王爵越来越值钱。基本上在亲王和郡王之下还有贝勒(就是王的意思),贝子(小王的意思)等爵位才轮到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而且在亲王这个段位上还有八个加强版,叫“铁帽子王”,可以享受世袭罔替。



郡王的成份也非常复杂,有宗室子弟,比如亲王的儿子就可以成为郡王;但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西藏这些藩地的那些因为满蒙联姻而勅封的蒙古王公们。比如《大宅门》里的詹王府里的蒙古王爷詹王爷就是“郡王”。

《雍正王朝》里胤禛和胤祥去江南筹赈的时候,胤禛是四贝勒,胤祥是十三贝子;回来后,胤禛成了雍郡王,胤祥成了十三贝勒。都升了一级。八大山庄被围的时候,胤禛被封为了雍亲王,而胤祥被打入大牢。最后雍正成了皇帝,胤祥成为了怡亲王,死后被追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藩王是清朝康熙解决三藩以前,仍然拥“分封建藩”时有封地的亲王或者郡王等等。

所谓的“藩”就是“分封建藩,拱卫皇室”里的“藩国”。所谓“藩王”就一定有自己的“藩国”属地。

“藩王”和“藩国”可谓历史悠久,可谓是国中之国,麻雀虽小,五胀俱全。汉朝的晁错削藩,导致的“七国之乱”,里面提到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都可以被称为藩王。



朱元璋把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分封建藩了,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拱卫自己的嫡系儿孙千秋万代。比如封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封朱棡为晋王,就藩太原;封朱棣为燕王,就藩北平,等等。

当然除了宗室以外,还有藩镇割据的武将也有可能称为藩王。但一般得到皇室认同,也是经过册封的,所以本身也可能是亲王或者郡王。

比如清初的“三藩”,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都可以称为“藩王”。但是,其中吴三桂和尚可喜都是亲王,而耿精忠是郡王。在清朝达到王这个级别的汉人,也就他们仨,结果下场都不是太理想。

此后清朝取消了“分封建藩”,也就没有现实意义中的藩王了。

亲王的地位比郡王更高,并且亲王都有带兵的权力,而郡王是没有的。
亲王和郡王的区别是: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郡王是亲王低一等的爵号,通常是亲王无法继承爵位的其他儿子的封号,继承爵位的嫡子封是世子,别的封为郡王
亲王比郡王级别高,亲王是王爷中最高级别的封号,更能表现和皇帝的亲近。
文章标题: 明朝郡王都有记载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3159.html

[明朝郡王都有记载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