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曹操高陵发现宋元时期建筑基址,这一发现对历史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时间: 2023-02-01 08:00: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曹操高陵发现宋元时期建筑基址,这一发现对历史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高陵墓就是曹操墓的结论具有什么作用?

曹操高陵

一是薄葬制度的验证。历史上不乏提倡薄葬制者,但是,第一个真正实现薄葬制者当属曹操。曹魏时期实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薄葬制度,“不封不树”是这一时期墓葬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不封不树,就是在地表上没有封土,陵墓前不树碑,这也是后来产生墓志的原因。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不仅在地表上未留下任何标记,更没有墓志等记述墓主人以及纪年等文字性的东西,这就为判断墓主人身份造成了很大困难。薄葬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不随葬金银珠玉,随葬品皆以陶质明器为主。这两项均被后来的西晋所继承,双方有很多共同点,因此,仅从随葬品的器形上来判断,两者很难区分。

二是对曹魏时期文物特征的辨别。曹魏王朝介于汉晋两大统一王朝之间,相较于其前的东汉和后来的西晋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其所创造的具有本朝时代的文化特征被后来一统天下的西晋所淹没,显得不那么突出,其随葬品既有东汉时期的某些特征,又兼具西晋王朝的文化特征,学术界很难对它们进行准确辨识,将它们从汉晋文物中区别出来。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曹魏时期的文物特征缺乏认识。

一直以来,由于考古界大多偏向于保守,在没有完全了解曹魏时期文物特征的情况下,为了保险起见,往往都会对它们作简单化处理,要么将之向上归类于东汉,要么向下归并于西晋。这也是为什么在曹操墓发现之前,曹魏时期的墓葬很少被发现的主要原因。现在回想起来,过去考古界并不是没有发现曹魏墓,而是不敢确认。其中,最典型的事例便是洛阳地区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墓,其所属年代曾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长期争论,有人认为其是曹魏墓,也有人坚持认为应该是西晋墓,双方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如果不是曹操墓的考古发现,这个争议有可能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发掘曹操的古墓,对研究历史有什么帮助?

国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 个别学者例如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徐苹芳、魏晋南北朝文学专家袁济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魏晋南北朝史博士张国安、中国盗墓史研究学者倪方六等,对曹操墓持有争议意见,不过因质疑者大多非考古业内人士,所以不具有权威性  。2021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操高陵2021-2021年度考古发现,曹操遗骸基本被确认。 

1、出土文物

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魏武王常所用”石牌,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是曹操的遗骨。

2、陵墓特色

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却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因为简单,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 。曹操虽然引领几位帝王,书写帝王丧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终不能产生更多影响。而且在厚葬为主的氛围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难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谜,或也与此有关。许多人不相信,贵如曹操会简单地打发自己。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这一愿望曹操没能实现,他虽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3、魏武王称号为假  

对于大墓的质疑中,自始至终都有关于“魏武王”称号的质疑。有观点指出,这种称呼将阴名和阳名混为一体,没有任何文献中提及。研究院综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列出了文献中的相同表述:东晋孙尴《魏氏春秋》中“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彻”;南朝时期沈约编著的《宋书·卷二十三·五行三》:“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秃鹙鸟集邺宫文昌殿后池。明年没有轮镇,魏武王薨”。事实上,曹操生前是魏王,有自己的封地,武王虽是谥号,但也只能是有封地前提下的“武王”,故应称“魏武王”。历史上还有中山靖王、鲁恭王等称呼存在。

曹操墓的真实性存在疑问,“倒曹派”列出的许多反证,其实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都是有类似的发现可以将其推翻的。虽然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专家们都表示,考古是很严谨的事情,应该远离不实争夺。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专家们给出了多个依据,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对研究东汉末年的历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曹操作为东汉的主要人物,他的遗物可以说明一个时期的特点。
通过曹操的古墓是可以了解他的生平的,也能了解他们当时的一些文化,也能了解当时的墓穴构造,也有助于考古专业的学术研究,总之在古墓中可以发现很多有用的东西,这都是有助于研究历史的。
古墓包含着许多墓主人那个时代的信息,我们通过墓室的风格,墓主人的遗骸,以及一些陪葬品等等的东西,揭秘出更多当时的情况,使我们更了解古代。曹操这个古代名人的古墓更是有价值。
肯定有帮助,曹操毕竟是三国一个知名人物,一个地方军阀。他安葬时,坟墓里面埋着一些有价值东西,譬如字画,书籍等。到时候有利于,研究那段历史

曹操墓新发现为什么起争议?

备受关注的曹操墓有了新进展。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操高陵(俗称曹操墓)2021-2021年度考古发现,披露了包括高陵内外夯土基槽、神道、东部建筑、南部建筑在内的五大陵园的主要结构。该发现称,此次发掘又得出了不少颠覆性的新结论。

“这些证据都证明曹丕未遵循曹操‘不封不树’的遗嘱,将父亲薄葬。”主持此次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表示。据考古队之前公布的信息,在曹操墓墓室内发现三具遗骸,专家鉴定认为:其中的男性可确定为曹操;而另两位女性身份未知,一名50岁左右,一名20岁左右。而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操夫人卞氏是合葬进曹操墓的,而卞氏死时70岁左右。这一直是个不解之谜。如今,谜底有望被揭开。

周立刚介绍,此次发掘揭露的遗迹,确认了高陵陵园及相关建筑遗迹的存在,这些建筑遗迹的发现也说明高陵并非如文献记载的完全“不封不树”,“肯定有地面建筑”。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已至暮年的曹操下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但目前的考古发掘却发现上千平方米的地上建筑遗迹,周立刚称,这也说明曹丕并未遵循曹操薄葬的遗嘱。

曹操高陵曹操墓发掘领队潘伟斌研究员,他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不封不树”的真正含义是在地面上不封土,即没有坟丘,不树立石碑,而与地面建筑无关。潘伟斌研究员认为,曹操高陵地面有建筑是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在发掘曹操墓时,就已在M2墓的东面和南面发现有大量柱洞,这证明了这些地面建筑的存在。而地面建筑是礼制的需要,与薄葬也没有关系。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曹丕的忠孝有关。”周立刚介绍,正是这种心理,使得曹丕在曹操过世后,为不让父亲的墓葬过于寒酸。对此,潘伟斌根据对曹丕的《终制》推测,曹丕主动毁掉曹操高陵地面建筑,主要是防止后代对曹操墓的盗掘,而非“为不让父亲的墓葬过于寒酸”。

此次发掘进一步确定了高陵的规模,“这种规模与洛阳的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相比明显较小,说明陵园在当时显然不是按照帝王的规格修建。”周立刚介绍,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发现并认定的东汉诸侯王墓葬中,都未发现陵园遗迹,相比之下高陵有墓园建筑的情况就显得比较特殊,这可能与曹操在东汉晚期的特殊地位有关。根据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潘伟斌指出,经过专家们一致认定,曹操高陵是按照帝王一级进行安葬的。

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操夫人卞氏是合葬进曹操墓的,而卞氏死时70岁左右。潘伟斌告诉媒体,在最初的发掘中,他们发现M2的主墓有二次下葬的痕迹,“史书记载,曹操死十年后,曹丕的母亲卞氏死亡,这应该是曹丕葬卞氏留下的遗迹。”

证实河南安阳县高陵墓确实是曹操墓的证据有哪些?

是炒作还是确实如此?我很想了解清楚,但确没时间查清楚。
我也是刚听过这件事的 根据是墓中墓志铭之类的文字记载 又因为墓中男尸的年龄与曹操相符合 因此认定是曹操墓12月19日和25日,记者两次来到发掘现场高穴村二号墓地——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地一片开阔的田地里,了解了“曹操墓”的来龙去脉。曹操墓规格相当高,呈中字型土坑式砖石墓室,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通,前后室顶部为四角攒顶,甬道为砖券拱形顶。前后墓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室。两座墓室最深处距地表16米,属于典型的深埋墓葬。 墓道长35米,宽9.6米,呈阶梯式内收。在这座墓里出土有金、银、铜器,陶器、兵器等,但在这些出土文物中,最让专家兴奋的就是这块写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专家介绍,“魏武王”三个字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因为这和曹操的身份相符合:曹操生前为王,他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他才被追封为魏武帝;“魏武王”完全与他死时的身份相符。这块写有“魏武王”的石牌确切的证明了 墓主人身份。同时,在挖掘过程中还出土了三具骨架,经专家鉴定,一具为男性,约为60多岁,另两具为女性,分别为20多岁和40多岁,男性死亡年龄与史书中记载的曹操死亡年龄极为相符。与出土的文物共同指明这一古墓为曹操墓的还有一块在1998年被该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挖出的一块鲁潜墓志,志文提到了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这里所说的魏武帝陵应该就是高陵(西陵),高决桥应该为高穴桥,古代“决”通“穴”,这说明曹操的墓地应该在西高穴村附近。 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这大概是曹操预感寿命将尽时才颁布的。西门豹祠在今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一处临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两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而另两通则为民国和清朝道光年间的。另一部文献的记载,更具体地点出了西门豹祠与曹操墓的关系。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提到相州邺县时说:“故邺城,县东五十步。”也就是说,唐代的邺县在故邺城(曹魏邺城,北周焚毁)西五十步的地方。这是个很短的距离,这就更显示西门豹祠的坐标意义了。漳河南距邺县三十里的地方应该在今安阳县的西北部。这可以根据唐代的碑刻和墓志铭来证明。在唐朝开元三年有《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开元七年有《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修定寺就是今天的安阳县西北的清凉山东侧的修定寺,说明邺县在唐代的地界往西到达了今天的清凉山(古代叫天城山),所以应该说安阳县的西北部在唐代是属于邺县的。根据出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鲁潜墓志、以及西门豹祠位置,经过多位专家充分论证,最终确定西高穴村就是曹操墓所在地,千百年来所有的猜测所有的争论终于停止,千古谜团终破解。关于曹操之墓的位置 在去年我就看过相关新闻 说根据墓志铭的记载 大致确定了发掘的方向 但是当时还没有定论 考古是一件严肃的事 不是明星演出 想炒谁就炒谁 曹操墓的发掘不是爆炸发现 至少在一年前就有人开始了相关考证 我们应该相信我国考古学家的人品和能力 不应该质疑专家们的人品 因而 请允许我排除炒作的可能性 曹操七十二疑墓是后世附会 为说明曹操的狡诈 事实上 曹操以魏王的身份下葬 不可能设立七十二座墓 而且中国历史上也没有设这么多假墓的先例 再有 从墓室的规模来看 当为王一级的墓室 东汉诸王一般都没有这么大 的财力和精力 再者 建筑这么样墓室 如果是是别人 不会出现魏武王的铭文 之前 则没有魏武王 之后 不会有人花这么大精力为曹操做一座大墓 而且墓的记载与史书相符合 考古中判断墓主人的身份 以墓志铭为主要依据 比如曾侯乙墓 中山王刘胜墓 都是根据墓志铭来判断的 这座墓当为曹操之墓 魏武王之墓 曹操的反盗墓手法堪称一绝,据说一生奸诈多疑的曹操为自己精心策划了72疑冢,在他下葬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从此产生一个千古之谜:七十二疑冢哪座为真?其实,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一直到宋以后才出现,在唐之前不存在曹操疑冢的说法,元明以后,七十二疑冢大多数都被盗墓者挖开过,都没有找到曹操的尸体,可见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是不靠谱的。民间传说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从临漳县讲武城到磁州,这么长的一段距离当中,确实是一片古墓群,但却不是曹操的疑冢,而是稍晚一些的南北朝时期的。通过现在的考古发现已经可以证明,传言中的七十二疑冢不攻自破。那么七十二疑冢这种说法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与《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形象在之前其实是很正统的,但是《三国演义》当中的曹操形象,是诡计多端的大奸雄,所以说后世者就容易把曹操的阴谋诡计附会到他死后下葬上面,设计出了七十二疑冢这个说法。七十二疑冢的传说扑朔迷离,历代盗墓者为寻得高陵费尽心机,绞尽脑汁,那么曹操的尸骨究竟埋于何处,现在没有定论,说法也比较多。一种说法曹操诡计多端,死后偷偷地葬回了安徽老家,还有种说法认为曹操的墓葬在了邺城附近的漳河地下。主流观点认为他葬在邺城这个地方,就在西门豹祠附近,但是现在已找不到这个地方了。史料《三国志·武帝纪》中收录曹操死前一年多作的《终令》,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说明曹操的墓址是他自己选的,就在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上。可见,曹操当年并没有秘葬,高陵的位置也是众所周知。既然如此,曹冢后来怎么就神秘消失了呢?那是因为曹操生前留下遗嘱,要求薄葬,死的时候,就穿平常的衣服,连豪华的送老衣,就是殓衣都没有,而且不要葬在肥沃的土地上面,就葬在一个薄地上面就行了。他的墓穴,葬的时候,要求挖得比较浅,就以西门豹祠的高地作为墓基,可以想见他的墓挖得比较浅,后世毁坏特别容易。 http://www.ccvic.com/minsheng/rexian/20091228/81650.shtml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这座大墓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为了及时有效的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这个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离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据了解,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该是曹操的遗骨。http://news.qq.com/a/20091227/000944.htm?qq=0&ADUIN=853628884&ADSESSION=1261879178&ADTAG=CLIENT.QQ.2653_.0希望对你有帮助http://news.qq.com/a/20091227/000932.htm视频:河南西高穴村东汉大墓极可能为曹操高陵
“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我们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墓。”孙英民表示。究竟有哪些有力证据呢?孙英民阐明了六大理由。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的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相关史书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时的称谓。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孙英民表示,综上所述,专家们才最终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考古人员发现大量宫殿官署区遗址,这对历史研究能起到什么帮助?

秦咸阳遗址的发掘,解决了咸阳城“北宫”中宫、署之间的关系,石甲胄制作点和郭区功能的确定,对于了解咸阳城与秦始皇陵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1月1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于秦咸阳城遗址的发掘有了重要收获,秦咸阳城遗址北区的整体布局面貌也随着发掘的深入逐渐明朗,其宫、署、郭的分列,府库建筑所在官署区的确认,也很好的解决了咸阳城“北宫”中宫、署关系。

秦咸阳城遗址是以渭水为界,分为南、北两区。按照遗存分布的情况,明确的展示了北区的三大功能区:宫殿与官署区、郭区、陵与墓葬区。

宫殿与官署区位于渭河的第二级阶地北部,建筑比较密集,目前发现的面积约为500万平方米,其中,西部的230万平方米为官署手工业制作、管理及府库区。调查制骨遗存一处,揭露曲尺形府库建筑一座。

考古人员采集发掘出土了制骨遗物、陶模,内容为“北宫乐府”“五音”的刻文石编磬等遗物,使考古研究人员获得了制骨生产工艺和北宫乐府所在、府库修建及使用、消防、损毁等各环节的珍贵资料,更加明确的了解了原料的供给、产品类型、消费群体、分工和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内容。

宫区的居中位置是以六号高台基址为主的建筑群,属于秦咸阳城遗址宫区的核心位置所在。单体高台的顶部复原面积约1000平方米,具备政务大殿的条件,六号高台北部不足500米处,发现了5000平方米的手工业遗存,出土了制作石甲胄的遗物。

考古人员还对遗址最东部进行了勘探和试掘,还发现了一条长达9公里东西断续分布的水系遗存,考古人员根据史料判断这片东部水域就是史料中记载的兰池。

根据这些发掘资料推测,在秦朝统一以后,咸阳城渭北区的城市功能开始从政治中心向经济管理功能过渡,逐渐承担了少府、内史等机构的一些功能。

考古挖掘,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墓遗址的挖掘,通过研究出土的葬品和墓室的结构,可以了解当时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还有当时的工业发展状况。有些传说不一定是假的,但是缺少证据去证明它的真实性。
也许能够补充一些历史上空缺的东西,或者在这些宫殿官署区遗址里面还可以发现很多珍贵的古董,对历史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会填充我国历史研究的空白。让我国家历史更加丰富。非常的有历史意义。
对古代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对于古人留下的很多东西随着时代的变迁早也不复存在,通过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断出历史的变更。
文章标题: 曹操高陵发现宋元时期建筑基址,这一发现对历史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3080.html

[曹操高陵发现宋元时期建筑基址,这一发现对历史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