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24 00:01: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科举制之利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之弊
1、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3、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4、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扩展资料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于隋朝,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科举制
科举制度和之前的选拔人才制度相比的积极作用有:
1、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 , 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
2、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
3、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
4、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举制度的作用: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
3、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其中以唐诗为主。
4、在我国封建社会上存在了1300多年。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读书人参加的一种考试制度,且每年都是定期举行。科举制度始于唐朝,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共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
科举制度对我国从唐朝到清朝期间的政治、文化、教育及社会等各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文化形态和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及其形象,并且对现在的文化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科举制度已经过去上百年了,但是人们对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那么科举制度究竟有何利弊呢?
我们先说科举制度好的一面。首先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带动了社会崇尚儒家文化的风气。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都可参加的局面,这样就为国家选拔各类人才提供了很大的可选范围,普通读书人可以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流社会。明清时期的进士之中,有很多人是底层社会的寒门出身。此外科举制度也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众所周知,读书人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而这些读书人可以将我国古代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同时科举制度也是知识分子和统治文化的连接点。
我们再来说说科举制度不好的一面。众所周知,凡是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的,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及第者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手捧钦点圣诏,脚跨金鞍红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这荣誉是相当的高啊!这也是打动千百万读书人及全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因素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读书就是为了功名利禄。科举考试的及第与否成了人生大喜大悲的重要因素,就像一首诗写得那样“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呀,金榜题名时”。
这是对当时读书人的一个真实写照。此外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又统治者所出,以四书五经的句子做题目,这就束缚科举考生的发挥。譬如,明朝发明的八股文,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谢一个字都不行,害人不浅,这就导致了很多人一边写一遍乱编,为啥?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内容,废话连篇。
所以科举考试,你想随意发挥,那是不行的,这样就大大限制了考生的创造性,也限制了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把考生的思维带入死胡同,悲哀!科举考试还助长了官场的腐败。譬如和珅仗着自己的权势,多次以科举考试题目为诱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失去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不利于国家选拔人才,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使真正有能力、有才学的人不能更好为国家做贡献。
前言: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已经结束了,学子们通过最后的努力,最后的冲刺,都考到心仪的学校,说到高考这个话题,那我们借此聊聊古代科举是怎么取士的,有没有什么好处或者是弊端。
1.古代的科举制度对国家就地取材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所有考生,经过考试考核,层层选拔,最后根据成绩授予官职,最关键的不限制门槛,很多贫寒家庭出生的孩子,通过科举考试,也可以做官,大家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幕: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这一朝出人头地,年轻的学子,胡子拉碴的年老学子济济一堂。
2.通过这样的科举选材可以使很多社会底层的百姓有机会走到社会上层,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进士之中一半的祖上都是出身贫寒的寒门出生,作为学子他们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但是作为帝王,作为统治者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二,再来说说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吧科举制度作为古代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朝初创至清末废除,科举取士考试内容上,各朝各代均有不同:隋唐以诗赋为主,宋代以论、策和大义为主,明朝则以八股取士为主。
说句实话,隋唐的诗赋,宋代论策,明清八股取士都没有实践意义,大家都是在死读书背死书,十年寒窗,就为科举。这里说一下,宋朝科举考试相对还比较实用,因为北宋很重视科技,诗词歌赋,各种论策不是科举考试唯一例题,他有了创新,增加了科技考试,这样的试题增加了实用性。据宰相苏颂(字子容)说,他在科举考试中竟然三次遇到科技试题,第一次是十八岁时的省试,试题为《斗为天之喉舌赋》,苏颂第二次遇到的科技试题是《历者天地之大纪赋》,为后世留下了一篇非常优秀的古代天文历法的力作,苏颂第三次遇到科技试题,是他参加进士考试。
1.根据上述所说我们就可以看出科举制度考试的弊端,全部是诗词歌赋,八股文等毫无实用性的考试内容,而北宋沿用的科技考试,使得考试内容实用性大大增强,有利于培养科技专有人才,而不是一大帮之乎者也的酸腐书生。
2.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大家知道,科举是普通百姓家庭一步登天的最好途径,因此一些寒门书生一旦科举入士,步入上层社会,出于各种理由,开始抛弃弃子。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这个不用多介绍,士子考试,第一件事就是拜恩师,靠码头,说不定还能走个后门拉个关系,那些没有后台的,就只能凭自己的本事了,那就苦了,十年寒窗也未必出个士子,也正因为这样,一些贵族官僚家庭,开始买官卖官,此风日盛。
任何一门物的发展总有可取之处与弊端,古代科举制度也还这样,虽然经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但是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控制读书人,控制天下的最好办法,对于普通莘莘学子来说,通过科举制度考试,是步入上层社会最快最便捷的途径。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