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21 03:01: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屡次兴兵北伐,进攻曹魏,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短短七年之内,诸葛亮五次主动率军北伐,进攻曹魏,且期间还防御了一次魏的进攻。
要知道,三国中蜀国最弱,曹魏实力则最为雄厚,在历史上,弱者屡屡进攻强者,且发动战争的频率及规模如诸葛亮这般较为罕见。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诸葛亮数次北伐这个事件上,但对于其北伐的动机了解的过少或者不全面,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有利于加深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对诸葛亮北伐的动机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在古代,一个政权的强弱与否取决于政权所实际控制的人户,即所谓“编户齐民”。汉末天下大乱,全国人口损失惨重。《通典》记载,蜀亡时,“(魏)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又按《晋书》所载,吴国为“户五十二万三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而曹魏则为六十六万户,四百四十万口。
需要注意的是,把三国的户口数全部相加,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就只有这么多人口。这是因为虽然汉末混战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但有相当一部分户口没有被政府控制,多为豪强地主和世家大族的私属,所以实际人户要高于三国户籍的总和。但政权所能调动的人力物力不是由境内全部人口决定,而是由其政权真正有效控制的人户决定。
如前文所说,人们虽都知道三国中蜀汉实力最弱,曹魏最强。但对于前者具体有多弱,后者具体有多强,认识却很模糊。通过上面数据可以看出,蜀国与曹魏的国力差距是相当大的,孔明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而退兵,但在退兵时仍不忘将当地居民迁入蜀境,即“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一方面可以看出蜀国对于人口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蜀国国力的弱小。
如果诸葛亮不主动北伐,两国之间和平相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国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也强调了这一点,即“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临江仙》,吟诵了千百年的天下兴衰,感叹了多少的英雄气短。
三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涌现出的谋士猛将,奇谋奇策,治国之法,说是历史之最也并不为过。
一部《三国演义》更是把三国历史推向大众。虽然说同正史有出入,但绝对可以说的上是众多三国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而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其智近妖的存在,是有些过度夸张了。但诸葛武侯毕竟是被列入武庙十哲之内,其智其谋又怎能是一般人所及。
以诸葛亮的智慧,自然是能够分析出魏、吴强弱,但他却并不考虑攻打吴国,而是直接进攻蜀国,这又为哪般呢?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早在诸葛亮没有出山之前,他已经分析出了天下的局势。《隆中对》更是为刘备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如果刘备想发展,那只有一条路可以选,也就是“联吴抗魏”。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没有问题。赤壁之战的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给了刘备安身的地盘,也让东吴拓展了势力。
从此,天下三分的局面基本上就注定了。刘备以荆州四郡为基地,下益州,攻汉中,这个昔日的草鞋商人,成为了三足鼎立中的一足。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国际政治中永痕不变的真理,随着蜀汉集团的飞速发展,孙权与曹操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这才有了吴魏联盟,夺荆州,杀关羽,孙刘联盟破裂。之后,刘备为了报仇,不顾一切的发兵征讨东吴,更是让已经破裂的孙刘联盟又多了一个口子。
最终的结果是,刘备征讨东吴失败,蜀汉的有生力量在战争中损失殆尽,刘备也亡于白帝城。从此,蜀汉集团开始了诸葛亮辅政时期。
辅政后的诸葛重启“联吴抗魏”计划,同东吴交好。他并不希望东吴可以在抗击魏国的过程中出多大力,只是希望东吴不背后捅刀子就可以了。
可以说,诸葛亮的“联吴抗魏”计划没有任何问题。三国之中,魏国最强,作为最弱的蜀汉集团,自然是应该与最接近的东吴形成联盟。
只不过国际关系会随着发展而发生变化,虽然后来吴蜀联盟破裂,但这个根本国策也并没有任何问题。
诸葛亮无论想和谁作战,都要拉拢另一方。而吴魏之间,那与吴国关系搞好也相对更加有利。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诸葛亮没有屡次三番地主动讨伐魏国,蜀国依旧无法逃脱灭亡的结局,并且很可能是灭亡的更快。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毫无疑问世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作为三国时期唯一入选武庙十哲的英雄人物,诸葛亮的确有着笑傲的资本,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远大理想,他夙兴夜寐一边要处理各大政务,另一边又要对外作战,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死后他更是以一己之力支撑住了蜀汉是根基。
纵观诸葛亮一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五次主动出击攻打魏国的行为,可现代有些人认为就是因为诸葛亮穷兵黩武一步步耗尽了蜀汉的国力,最后才会加速蜀汉的灭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诸葛亮没有主动攻打魏国,蜀国的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笔者认为,蜀国不拼死一搏而是选择与魏国和平发育同样不可能逃开亡国的命运,并且这种消亡可能会来的更快。具体理由如下:
一、修养生息战略仅仅适用于强国
刘备死后,托孤大臣主要有诸葛亮和李严两位,而两人的立场观点完全不同。诸葛亮主张主动出击攻打魏国,争取短时间内实现汉室复兴;而李严则是主张休养生息,先一步步壮大蜀国的综合国力再与魏国相抗衡。
然而想要通过修养生息的策略来填补蜀魏两国之间的鸿沟几乎比登天还难。
要知道,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三国彼此之间的实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曹魏集团占据大半个江山,坐拥北伐广袤而肥沃的土地,兵多将广,粮食充足。
其次是以长江作为天险的东吴集团,他们所占领的土地虽然比不上中原地区,但是也勉强算得上是优质,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他们水军的实力格外强大,再加上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哪怕是强大的曹魏也不敢轻易前来冒犯。
相较之下,蜀汉只能躲在土壤贫瘠、条件落后的西南地区求取自保。很多人将蜀汉领土的富饶吹得天花乱坠,可如果事实真是如此东汉末年那些军阀势力为什么竭力争夺这片土地呢?事实证明蜀汉的领土完全不能和中原地区的相媲美,所以大多数战役都是发生在中原附近地区。
领地的繁荣程度直接决定了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据统计,在曹魏势力灭亡的时候,魏国的人口有440多万,而兵力高达40多万;吴国灭国的时候,人口总数有200多万,兵力有20多万;蜀国后主刘禅出城投降的时候,蜀国只有94万的人口,兵力也仅仅只有10万多。
很显然,蜀国的底蕴根本就和魏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如果蜀国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那魏国自然也很乐意跟随,由于人口基数上存在明显差距,蜀国与魏国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到时候他们再想要拿下蜀国就轻易很多了。
诸葛亮正是看到这一点, 才打算以弱攻强,趁两国之间的差距还没有那么大,主动挥师北伐,搏一搏尚且有一线生机,坐以待毙无异于慢性自杀。
二、若无外战,蜀国很可能亡于内乱
我们知道,起事前刘备本只是一个依靠编制贩卖草鞋维持生计的底层人民,机缘巧合之下他才遇到关羽张飞开启自己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
不得不说,从一无所有的草民一跃成为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刘备的人生经历称得上是传奇。然而短时间内实现白手起家的传奇同样会带来不少问题,比如根基不稳。
蜀汉政权中存在三股势力。一股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他们是最早跟随刘备走南闯北打天下的一股势力,所以建国以后他们执掌蜀汉大权;另外两股是被迫臣服于刘备集团的东州派和益州派的势力,在蜀汉政权中他们掌握着次要的权力。
由于被征服的时间太短,东州派和益州派的势力对于刘备以及荆州派的诚服远远比表面看上去要少的多,只不过碍于形势他们不好发作。
夷陵之战后没过多久,刘备就病逝白帝城。而继位的是刘禅,他的能力远远不如刘备,甚至在常人眼中他有些痴傻,凭借这副姿态他完全不可能使几股势力的人都诚服。
荆州派的实力坚定不移地站在刘禅身边,但是东州派和益州派的人就不这么想了,虽然他们可能没有造反的心思,但至少想要将权力从荆州派的手中夺回来。也就是说刘备死后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蜀汉政权变得不稳固。
面对这样的局面,诸葛亮只能选择主动讨伐魏国,将国内想要争夺权力的各方势力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对外作战上,换句话说,如果不这么做蜀汉很可能会亡于内乱。
总而言之,诸葛亮主动攻打魏国的行为并没有错,因为休养生息只会加速蜀国灭亡,而且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变得不稳固,只能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不得不说,诸葛亮为了蜀国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诚之心天地可鉴。
当然是正确的。这个道理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这就是风骨啊!
第一,单纯防守是守不住的,无异于坐以待毙。
三国之中,蜀国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国力最弱。实力弱小,就必须通过积极主动的行动,努力缩小与对手的差距。
如果不积极北伐,消灭敌人、开疆拓土,与魏国、东吴的差距必然会越拉越大,蜀国还靠什么守住疆土?
诸葛亮给刘禅举例子讲道理: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后世也有一个例子,就是五代时期的南唐。面对中原的宋国,南唐一味退让讨好,今年不征、明年不讨,国势日渐衰微,最后被宋国轻易消灭。
对于蜀国来讲,北伐不一定成功,但不北伐最终一定灭亡。为什么不去拼命战斗,用铁与血,杀出一条生路来呢?
诸葛亮讲,强弱是可以变化的,关键要敢于战斗!他举了曹操的例子。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曹操绝顶聪明,用兵如神,但是仍然常常失败,最初实力很弱小,最终以弱胜强,击败袁绍,统一北方。靠的是什么?不是乞求,是战斗!
第二,养兵练兵与打仗花费相同,不如作战。
诸葛亮讲: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意思是,现在国家贫弱。但是还要时时刻刻提防魏国,同样需要很多军队。那么养兵练兵驻守边疆的费用,与出兵北伐的花费消耗是一样的,同样都很大。
如果现在不赶紧想办法消灭魏国,想要靠蜀国一州之地,与魏国持久对抗,那是绝不可能的!
第三,不北伐,蜀国军队的战斗力会迅速下降。最终不堪一击。
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讲: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军队中很多能征惯战的老将一个个都去世了,这些人才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不是益州一地所能够拥有的。
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死一个就少一个,再也没有了,蜀国内部是无法填补这个空缺的。而没有这些精英人才,军队的战斗力就会迅速下降,最后不堪一击。所以,应该趁着这些人还在世,抓紧时间发动北伐。
第四,蜀国北伐,已经取得了重大战果。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战,其余战斗无一败绩!之中占据了绝对的战略主动权!
夺取人口4000余户,攻占了武都、阴平二郡,斩杀了魏国大将王双、张郃。击败了司马懿的五万大军,把司马懿打的只能当缩头乌龟。
诸葛亮的北伐,把战火烧到魏国境内,直接消减了魏国的国力,极大的破坏了魏国关中、凉州地区的经济生产,破坏了魏国进攻蜀国的前进基地。是以攻为守的典型范例。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占领渭河之滨,屯田积粮,准备长期作战。魏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却又束手无策。
加入诸葛亮能多活二十年,五年之内必定平定关中、西凉,雄踞天下上游,然后从陕北过黄河占领山西,大军再向东,攻占河北,形成对魏国的战略包围。攻破洛阳,灭亡魏国。修整半年,全军渡江南下,一举攻灭东吴,则汉室复兴。
诸葛武侯功成名就,终于可以归隐山林,与清风明月常相伴了。
可惜,天不与时,五十四岁的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