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曾国荃是历史上最残忍的“剃头匠”吗

时间: 2023-01-20 19:00: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曾国荃是历史上最残忍的“剃头匠”吗

曾国藩、曾国荃的罪恶有多少?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不择手段,大量滥杀无辜。其手段之残忍,滥杀人数之众,令人心寒,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从九江到南京,每攻下一座城市,就要来一次血腥屠杀,无数老人、小孩、妇女……都难以幸免,湘军将领彭玉磷,描写这些屠城场景——“鸡犬不闻三千里”。
曾国藩三次比较有名的屠城记录:
1、1858年,攻克九江后,九江屠城。湘军不仅将太平军及其家属两万余人全部杀光,还将屠刀杀向九江百姓,一番大屠杀后,城中的积尸数万。
2、1862年,安徽宁国府大屠杀。被杀害的老百姓难以计数,全城几乎是寸草不留,到处是尸积如山。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因此而变为空城、鬼城。由于幸存者太少,两个月后,宁国府城中,尸体仍然无人收埋。
3、1864年七月,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所部攻破太平天国首 都天京(即南京),立即执行屠城政策。三天之内,丧心病狂的湘军见人就杀,见屋就烧,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南京城内数十万老百姓惨遭屠杀,男女老幼,都难逃毒手。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见证了这一幕。他写到:“沿街死尸十之八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秦淮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见赵烈文《湘军记》)。
湘军强奸民女,更是司空见惯。曾国荃手下将领李臣典“戮绝妖男,虏尽良女”,日夜宣淫,在天京破城后的不到十天里,每天奸淫女子几十,最后是奸淫过度,因色毙身、一命归西。连曾国藩也觉没有颜面。
曾国荃制造出南京血案后,世人震惊,舆论哗然。但曾国藩不仅没有片言指责,反而要求他在攻打太平军余部时,继续推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应该把太平军活动区的老百姓统统杀光!
对于滥杀的指摘,曾国藩还振振有词地反驳:“无惑于妄杀良民恐伤阴陟之说,斩刈草菅,使民之畏我,远于畏贼!” (《曾国藩致李元度书》)
这段话明白的表示,曾国藩就是要草菅人命,以此达到“平定粤匪、安邦定国”的目的。
曾国筌在大屠杀中,有时良心发现,在收复安庆后,曾国荃一天之内残杀上万“战俘”(其实有许多是老百姓),也终于“于心不忍”了,曾国荃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杀人太多,害怕报应;曾国藩则回复:“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侮之理‘’。终其一生,曾国藩从来没有半点为杀害无辜后悔的表示。曾国藩是湘军大屠杀的幕后主使。被称为“曾剃头”、“曾屠夫”。
你不了解历史的真相!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浩劫,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对当时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人口减少将近1.5亿,农业生产力倒退几十年,而且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得半壁江山而不得民心,并没有为劳苦大众改善任何条件与问题,与明末闯王一样不一成大器,曾氏为肃清太平军功高至伟,并无罪恶!

湘军攻破天京后的罪行,曾国藩千古一完人是否言过其实?

1864年7月19日,湘军引爆地道内的火药,炸毁金陵城墙龙脖子,城墙倒塌二十多丈。湘军四路并进,金陵九座城门被攻占。自此,太平天国建都十二年的天京陷落。

曾国藩

天京保卫战历时50天,天京城内太平军三万余人,能战斗者仅四千人,但仍然殊死抵抗,直到陷落。曾国藩不得不承认:“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实际只有三万多)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巨寇。”

湘军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终于攻破天京。湘军进入天京,大肆烧杀抢掠,犯下了四大罪行,其残忍程度不亚于数十年后日军攻占南京后的暴行。

湘军

第一罪行是大肆焚烧城内建筑物,湘军进入城中后,太平军依靠一幢幢建筑物进行了巷战。湘军对付太平军的办法,就是连同房子一起烧掉。湘军将领萧孚泗第一个冲进天王府,在对天王府劫掠一空后放火烧毁了规模宏大壮丽的天王府。时人有诗叹曰:“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

金陵风物

当然,有些房屋建筑是太平军自己烧毁的。太平军在最后时刻,抱着“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的决心,将财物和房子烧毁。但太平军烧毁的仅有十分之三,大部分都是被湘军焚毁。曾国藩在奏折中说:“三日夜火光不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都不熄灭。曾国藩的这一描述是大大缩水了的,事实上大火烧了整整八天,直到一场大雨才浇灭。

昔日繁华的金陵城,变成了一片瓦砾堆。

传承了千年的名胜古迹、文物宫殿,在这一场浩劫中化为了灰烬。

金陵古城墙

第二罪行是大肆杀戮,湘军入城之后,开展了为期6天的屠城。曾国藩洋洋得意地在奏折中向清朝皇帝炫耀:“三日之内,毙贼十万余人,秦淮河尸首如麻。凡伪王、伪王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三千名,死于敌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自焚者居其半。”当时天京城内仅有人数三万余人,有几千人突围而出,剩下仅两万余人。曾国藩的十万余人是夸大了的数字,以显示湘军的功劳。

曾国藩的机要秘书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城破后,整个金陵城中“尸骸塞路,臭不可闻。”又道:“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担货物又无窖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是老者,其幼儿未满二三岁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老者无不受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嚎之声达于四野。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同为湘军的赵烈文对湘军的暴行都看不下去了,可见其残忍程度有多令人发指。

杀降

第三罪行是掳掠妇女。城破之后,四十岁以下的妇女都被湘军掳掠,年老的都被杀死。赵烈文笔记下的:“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是对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第四罪是抢夺财物。湘军入城后便进行大肆搜刮财物。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闻各军入城后,滩掠夺,颇乱伍。又见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收刮,甚至各棚厮役皆去,担负相属道。”湘军上到将军,下到烧火做饭的厨子马夫都去抢夺财物,将抢到的财物打包肩挑背负,沿江而上,运回湖南老家。

一个多月后,抢劫还在继续“城内各军尚纷乱不止,兵勇互相抢夺,时有杀伤。”

富丽堂皇的宫殿

李秀成被俘后,抓获李秀成的村民陶大兰非但没得到湘军将领萧孚泗的一分钱奖赏,然而全家连同邻居都被关起来拷打,逼问有没有私藏李秀成的金银。赵烈文对萧孚泗说:“丧良昧理,一至于此!”。萧孚泗都如此丧尽天良,更不要说那些残忍的下属了。

曾国藩被清廷赐予文正公的谥号,被世人推举为“千古一完人”。然而,曾国藩却是不折不扣的“剃头匠”。曾的残忍完全超乎了一个读书人应有的礼义仁智信,称其为完人似乎徒有虚名。

天国金库

曾国藩在接到咸丰皇帝的诏书出来办理团练时,就提出了要“严刑峻法”的主张。湘军鲍超在赤冈岭俘获太平军三千人时,曾国藩曾写信给鲍超这三千人到底杀了没有。鲍超迟疑,曾国藩写信一再催促,结果三千太平军全数被杀。

在攻克安庆前,曾国藩曾一再叮嘱在前线的曾国荃说:“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为了安稳弟弟的心,他又说道:“屠城以泄其愤,迪庵在九江亦是如此办法。”在杀人之后,曾国藩建议:“宜将贼尸设法掩埋,或用旧船载弃大江之中。”

曾国藩塑像

曾国藩还改良了中国古代的凌迟之刑,在犯人被凌迟之时,还要往伤口上撒盐,让受罚者痛苦而死。

我认为这并不是很符合。因为当时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立场,所以说这样做还是非常正确的。
没有,因为我觉得曾国藩还是一个成就比较高的人,值得我们学习。
有一些言过其实。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所以千古完人有些夸张了。

曾国荃造福一方,他真的在灾荒中救活600万饥民吗?

导读:清光绪元年至光绪四年,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了一场极为罕见了特大旱灾饥荒,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造成后果之严重都是历史罕见。光绪三年的《申报》,曾经用较大篇幅记载了这次灾荒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到处灾黎,哀鸿遍野,始则卖儿鬻女以延活,继则挖草根扒树皮以度餐,树皮既尽,亢久野草亦不复生。路旁倒毙,无日无之。

美国学者沃尔特所成《饥荒的中国》更是直接给出了这场灾荒导致的人类死亡及迁徙情况:从1876年自1879年间,“丁戊奇荒”导致900万——1300万人死亡,另有2000万灾民逃荒至外地。

可就在这场灾荒中,受灾程度几乎居于首位的山西省,却被《清史稿》予以了“同时荒政,山西为各省之冠”的积极评价,在饥饿生死线上徘徊的六百万饥民得以成活,造成了一项注定不会被历史淹没的奇迹。


“丁戊奇荒”到底有多严重?《清史稿·灾异志》如此记载:

光绪元年,青县夏、秋旱。二年春,望都、蠡县、滦州、临榆旱。五月,肥城旱。八月,藁城旱。三年四月,武进、沾化、宁阳、南乐、唐山旱,应山夏、秋大旱。四年春,东平、三原旱。七月,内丘、井陉、顺天、唐山、平乡、临榆旱。八月,京山旱。

有上述所载地区名称来看,这场因大旱而带来的灾荒遍及山西、河南、直隶、山东、陕西几乎整个华北地区,范围之大,实属罕见,对于原本就已经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权绝对是一次致命性的打击。

为赈济灾荒,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争取了21万石漕粮的同时,不惜挪用团练军饷36万两、北洋海防军费8万两,更是破天荒的首次接受外国援助的善款。可就算如此,直隶一省的饥民饿死人数,依然让人难以接受,由此足以证明这场灾荒的巨大破坏力和杀伤力。


01 山西灾荒,到底有多严重

清光绪二年,时任河道总督的元湘军将领曾国荃调任山西巡抚,这位曾经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因为嗜杀成性而落得“剃头匠”恶名的一代悍将,刚到山西就迎上了荒政处理的巨大考验。

山西的受灾程度有多严重?曾国荃在其朝廷上呈的奏折中,曾经有过具体说明:

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奇灾,古所未见。询之父老,咸谓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这场被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让山西民众一度到了“甚至研石成粉,和土为泥。饥饿至此,何以成活”的悲惨地步,再加上当时山西通省种植鸦片、吏治败坏又让灾情更为严重。根据《曾忠襄公奏议》记载,当时的山西“一省之内,每日饿毙何止千人。二三千里目观惨况,残喘呼救,枯骸塞途”。曾国荃在此危难之际出任山西最高行政长官,不得不将赈灾之事视为自己的头等要务。


02 曾国荃的具体赈灾措施

《清史稿·列传二百》大致记载了曾国荃在山西巡抚任上,积极应对山西灾荒的具体所行:

国荃力行赈恤,官帑之外,告贷诸行省,劝捐协济,分别灾情轻重、赈期久暂,先后赈银一千三百万两、米二百万石,活饥民六百万。

结合相关史料记载,曾国荃的赈济办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措施:

1、减免赋税

清朝时期,一旦有灾荒发生,减少或者减免赋税往往是最为常见的荒政措施之一。尤其对于

“差徭之重倍于赋”

的山西而言,税赋的减免就显得尤为必要。

另外,旱灾盛行的同时,如果税赋依然不改,势必会造成社会动荡乃至暴乱。按照当时查办赈务的大臣所说“山陕百姓差徭过重,平日田产所入,难资糊口,以致户鲜盖藏,罹此奇荒,几成大变”,赋税的减免已经成为曾国荃不得不进行的赈灾手段。

为缓解灾情和最大程度降低社会动荡可能,曾国荃多次上疏清廷,请求减免、缓交军饷、京饷及各项钱粮。据《曾国荃全集》中的资料统计,曾国荃自上任至离职,先后上疏达 24 次之多,大大减轻 了灾民的负担。仅差徭一项,“较之旧章,或减去十之五六 ,或减去十之七八”。

除此之外,曾国荃还命令地方官员按户稽查,将有丁之粮归之于地,无丁之粮核实酌减,属于逃亡之户,一并减免丁粮,而各州县的地丁银也随之一并得到蠲免,全部摊入地粮征收,将“摊丁入亩”的制度发挥到极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灾后的农业生产。


2、广设粥棚

为迅速有效地救助贫困饥民,曾国荃下令在所有宏观赈济手段之外,采取最为直接的救济饥民的办法——于山西各地分设粥厂煮粥。据史料记载,仅曾国荃直接参与的粥棚搭建就有四家,分别为“太原设三家,分别设在大南门外的骆驼厂 ,北门外十方院,新甫门外郝庄,运城也设有一家”。粥棚的规模之大,每日每家大致能够保证一万饥民得到照顾。

在设立粥棚的同时,曾国荃还专门就民间向官府借贷粮食一事,向朝廷上呈了一道申请减免的奏疏:

民力拮据,若令照例征还,不特民力未逮,即原借之户大半流亡,率 皆无著 ,诚恐奸骨盆役藉官扰民,以桃代李 ,或累及邻族,或苛派里社 ,甲倒累甲,户倒累户,流弊无穷。

如此举措在尽可能保证饥民得以存活的同时,还一定程度上收拢了民心,保证了以后赈灾措施的顺利施行。


3、筹粮集款

大灾之下,钱粮的绝对供应才是硬道理,可是根据《曾忠襄公奏议》的记载,当时的山西财政几乎惨不忍睹:

晋省库项之入款,历年以来,朝收而夕解,酉入而辰出,向无涓滴之存,久付山岳之债。迩年库空如洗,室罄长悬。

啥意思?

省财政已经空空如也,无力赈济一省数百万灾民。可曾国荃毕竟是曾国藩的弟弟,身后毕竟有着强大的政治资源,既然自省财政匮乏根本无力实施自救,曾国荃就开始转向社会各方面筹款筹粮。借助曾国藩和自己昔日的巨大影响力,曾国荃积极联系当时诸如李鸿章等大人物,为山西赈灾呼吁朝野,并筹集到较其它受灾省份更多的朝廷拨款和赈粮。

据《曾国荃全集》记叙,自咸丰二年到咸丰四年的两年多时间内,曾国荃经过多方努力,共筹得“捐银十万一千二百七十八两,粮 一千五百石”,为山西灾民带来了生之希望。

除了官赈,曾国荃还奏请朝廷准许,重开捐纳以供灾荒赈济。在“丁戊奇荒”中,山西通过卖官鬻爵得到的捐银高达千万余两。与此同时,曾国荃还“告贷各省,劝民助捐”。在李鸿章等大吏帮助下,在晋及京、沪等地绅商和香港及南洋各埠华商中募捐,筹得了巨额赈灾救荒款项。


另外,为了解决因为灾荒而使得人力、畜力运输变得异常困难之山西与外省各地运输问题,曾国荃动用各种关系,倾其所能,建立了一套通达的运粮路网,使筹到的赈粮得以运回山西,赈恤饥民。

在整个筹粮集款的过程中,曾国荃较之其他受灾省份之督抚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性优势,有着强大的人脉资源、朝中势力做自己作为坚实的后盾,但其当时毕竟是山西巡抚,毕竟有着造福一方的职能范围限制。况且,能够使得山西通省“活饥民六百万”已属不易。

4、以工代赈

在曾国荃所施荒政政策中,被其认为“既可安抚丁壮灾民,又可保存畜力,以备农耕,实为赈灾权益之策”

的以工代赈之法,不得不提。在上述道路运输的恢复性运粮路网建设中,曾国荃采取的就是以运代赈的办法,“以彼地之民,以运彼地之粮”。除此之外,他还组织灾民修整河道,为灾荒之后的生产恢复奠定了绝对基础。

在曾国荃的多方努力下,山西全省得以成活六百万饥民,被《清史稿》评价为“民德之,为立生祠”,将其之前嗜杀成性的负面形象一举改变。


03 与荒政配套的雷霆手段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山西一省的灾荒之所以如此严重,和当时山西官场的吏治败坏、通省种植鸦片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所以,除了赈济灾荒外,曾国荃在整顿吏治、清理鸦片种植方面拿出了雷霆手段。

1、吏治整顿

刚刚调任山西之际,曾国荃就对山西官场的吏治腐败情形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一点在其书信中,曾经有过具体说明:

查晋中吏治之坏,非一 日矣。胥吏之追乎 ,迫之已久,小民日受流离转徙之苦。而为牧令者,方且肆无忌惮,不顾斯 民之肥瘠,但求私囊之丰盈 ;不恤下民之怨咨,但伺长官之喜怒。

天灾之外,再加人祸,会给山西饥民带有多大的伤害,可想而知。所以,要想实现荒政的顺利推行,就必须现行对吏治予以雷霆手段的整治。我们以几个具体例子予以说明:

光绪三年,曾国荃上疏,参吉州知府段鼎耀、荣和县知县王性存、阿东解粮委员、试用县丞郭学海漠视民生、扣留侵吞赈银、中饱私囊,请求查办。

光绪四年,曾国荃发现阳曲县仓书李林儒、孙毓树利用职便盗米五十石,审明案情,就地正法。

光绪四年,又参稷山县知县王懋庚于大灾之年无视民生,“私派捐输,修理衙署”,奏请革职查办。

光绪五年,上疏朝廷,指永济县知县洪贞颐在征收光绪三年上忙钱中征多报少、克留备用,请旨查办。


向来认为“事以得人为本,以察吏为先”

的曾国荃在山西巡抚任上,再现了自己以往心狠手辣的弑杀本性,除了拥有正规行政级别的在编官员外,那些鱼肉百姓、贪污受贿的“小苍蝇”们,曾国荃甚至一度不再请奏朝廷就予以就地正法的处置。

从光绪二年到光绪五年,仅仅因为在灾荒之中犯下过错的官员,被曾国荃上疏参劾并予以处置的就有四十余人。曾国荃整饬吏治、严惩赈灾中的舞弊行为,有助于胶为切实地赈恤灾民,缓和官民对立,刺激相关官吏秉公任事,促进赈灾成效的提高。

2、禁烟

自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的种植得以迅速发展,自道光年间便开始种植鸦片的山西省,到曾国荃到任的光绪二年,几乎达到了通省种植、遍及各地的疯狂地步。据史料记载,当时山西的耕地中,有多大九分之一的土地种植了鸦片,绝对程度上减少了粮食产量,加剧了饥荒的严重程度。

曾国荃到任后,通过对山西境内耕地种植情况的详细了解,甚至给出了“虽曰天灾,实由人事”

的荒灾性质认定。《曾忠襄公奏议》记载了曾国荃就鸦片种植带给山西灾民的严重伤害:


除此之外,曾国荃还号召乡约里社互相监督,同时委派政府专员前往各地督查,确保禁烟政策得以顺利推行。

作为曾国藩所创湘军旗下吉字营的统帅,曾国荃在统兵期间以破城后纵兵杀抢而落得“剃头匠”之恶名,尤其在攻破天京城后,纵容湘军屠杀太平军将士,固然有着泯灭人性、为人诟病的所在。但在执政地方,尤其是在“丁戊奇荒”的危难之际,曾国荃临危受命,出任山西巡抚以后,通过采用多种赈济政策、大力整顿山西吏治、雷霆清理鸦片种植等手段,使得“同时荒政,山西为各省之冠,活饥民六百万”又绝对不失为功德一件。

曾国藩也不是“完人”,国外一份报纸,揭露了他什么手段 ?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金子尚且都有杂质,何况平凡的人类。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曾国潘也不是个例外。晚清名臣甚多,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掀起洋务运动的风潮。比起他们,曾国潘的名气更大,影响也更深远。

曾国潘的功名

曾国潘考举功名之后为清政府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又追剿捻军,参与了洋务运动等。他生平不仅仅是在官场上独善其身,在治理自家教育上面也有独到之处,其后辈频出人才,有曾国潘祖训等流传后人,颇受人追捧。

曾国潘在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反而愈加谦逊,从不恃才傲物,所以在官场上算得上是平步青云。在家庭里,他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家人也都以他为荣,作为榜样学习他。但是这样的曾国潘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并不是“圣人”。

曾国潘的过错

首先,曾国潘为人虽有本事,但是他对于清政府过于“迂忠”。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中,人民的命运随着国家的衰退,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在国际上受到压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潘镇压下去之后没有反思农民起义的根源所在,一味镇压。之后曾国潘手里握着30万大军,却丝毫没有为老百姓出头,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其次,曾国潘罪责之二在于他的“残忍”。曾国潘对清政府有功,对近代社会的发展有功。但是在他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时候,手段过于残忍。他的宗旨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要放过一个太平起义军,在镇压过程中,他挥刀砍向无辜百姓,不惜以屠城为代价。

1860年,曾国潘的弟弟镇压驻扎在安庆的太平军,在其授意下,曾国荃肆意杀戮百姓,湘军作战勇猛,杀了一万多太平军,仅仅就是集贤关一个地方。后来士兵们在城内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不管是百姓还是投降的太平军,一律杀戮殆尽。

后世的记载、评说

湘军所到之处,人心胆颤。曾国潘和其弟弟的作为,表面上看是忠心义胆,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但是老百姓看来,这种行为无异于“禽兽”之行为。

曾国荃表面上假惺惺的给投降的太平军路费名曰遣散费给他们送行,等他们进到屋子里后,早已经准备好的刽子手一个一个的全部砍头,无一幸免。于是传闻出来,说湘军是“剃头匠”。曾国潘知道后表示赞许这样的行为,并且说:宁可全部杀掉,万不能因为假仁慈误大事。

根据后世文献记载:安庆当时横死街头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有的孩子还只有两三岁而已,却被砍杀趴在街上,妇女、老人一个不留,全部杀掉了。

当时与湘军站在一致战线的英国军队也在《华北先驱报》上描写了曾国潘处理战俘的方式:清军把年轻点的姑娘、妇女交给清军玷污,玷污后再处死。有一些刽子手杀人剖腹驾轻就熟,直接伸手把人内脏掏出,许多襁褓中的婴儿也被夺走剖腹,其母亲眼睁睁看着惨状发疯。

平民百姓如此惨状,投降的太平军状态更惨。他们的身体被刺入弓箭,肉被一块一块割下来,有的还被喂到他们的嘴巴里。让太平军生吃自己的肉,喝自己的血。残忍手段让人发指。

湘军所到之处,尸横遍野,不少地方出现了吃人肉的情况。城市被烧,侥幸活下来的人流离失所。曾国潘的奏折中强调的都是如此手段的重要性,还让自己的兵士们生吃太平军的人肉,不给痛快的死,细细的折磨死他们。

曾国潘的最大罪责就是冷血无情。他有功也有错,他的功劳被载入史册,他的污点也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代女皇武则天尚且还留着一个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何况曾国潘。他骨子里的狠劲如果没有想必在当时的清政府的大环境下,也不会有一番作为。残忍是一把双刃剑,你看着好,我觉得坏,都任由人评说。不论如何,他杀害过无辜的百姓,凌迟处死过投降的农民军,不论怎样,这都是错的!

结语

曾国潘以为国家兴亡是做臣子们的昏庸无能,要想强大,要更改吏治,他没有看到根源性在于封建社会的没落,在于清政府统治的无能。曾国潘以为打造洋枪、洋炮可以保家卫国,抵制列强于国门之外,但是他的强悍只对自己的民众有用,他的残忍仅仅震慑了农民,清政府的没落失败已经成为定局,改革才是振兴中华最好的道路。

1思想过于迂腐,农民起义之后没有反思根本原因,只是一味的镇压2过于残忍,滥杀许多无辜的百姓3假惺惺,表面给起义的的军队送行,实则将他们全部砍头。
他战争胜利的手段可谓是令人发指,镇压太平天国时下令屠城,甚至年老妇幼都不放过,纵容手下的湘军掳掠烧抢
残暴狠毒,曾国藩如果不是有心狠的情况,也许在当时也就不会成为这么有名气的大臣。
揭露了他残暴弑杀的手段。1860年西方的《华北先驱报》记者描述了曾国藩清军团凌迟处死大量战俘的场面,对于这些残忍的行为,曾国藩好像没有太多的罪恶感。
文章标题: 曾国荃是历史上最残忍的“剃头匠”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2162.html

[曾国荃是历史上最残忍的“剃头匠”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