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的许多辅政大臣为什么结局是非常悲哀的

时间: 2023-01-19 17:00:3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历史上的许多辅政大臣为什么结局是非常悲哀的

一样都是顾命大臣,三国时期他们的结局为什么不一样?

汉末三国魏、蜀、吴,三国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三家都归了晋,另一个就是三国的首任皇帝死时新帝年少需要有治国经验的顾命大臣辅佐。而顾命大臣一般都是二到四个,主要是为了让他们那互相制衡,有制衡就有争斗,所以三国的各个顾命大臣的结局也都不一样。

蜀汉顾命大臣:诸葛亮和李严

刘备临终遗命诸葛亮和李严辅助后主刘禅,希望两人好好配合,可诸葛亮要北伐,不管是想要实现心中的夙愿也好,还是想要完成对刘备当初的承诺也好,诸葛亮后半生的主要目标就是这个了,但要北伐就需要集中蜀汉国内所有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围着北伐而转,有个政敌掣肘实在是很麻烦,并且

两人分属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

两个不同的利益团体,都想要掌控朝政以达成自己的施政目标,所以他们不可能和谐共处。

虽然诸葛亮取得两人斗争的胜利,但李严也只是被罢官闲居离开政治舞台,诸葛亮抖擞精神呕心沥血的去北伐,结果累死在北伐前线。而李严在诸葛亮死后马上就忧郁成疾也迅速病故,原因是诸葛亮死后,诸葛亮指定的继任者更加不敢放他出来为官,放出来没人能制衡他,老虎还是关着比较好,李严也深知其中奥妙,于是追随诸葛丞相而去。

吴国顾命大臣:诸葛恪和孙峻

吴大帝孙权晚年疑心特别重,结果他亲自立的太子也是他最喜欢的儿子孙和被他废掉,还因此得罪了整个江东士族,凡是跟江东士族有点来往的儿子孙权都信不过,于是立了个孩童继承人,临时前没办法,也搞了两个顾命大臣,一个是

诸葛亮的亲侄子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另一个是孙坚的侄曾孙,也就是孙坚的弟弟的曾孙,吴国宗亲孙峻。

诸葛恪因为不是江东土著士族出身被晚年的孙权所信任,受命辅政前就是东吴大将军掌握着军权,有军权在手就有底气,所以有些嚣张跋扈,另一个顾命大臣孙峻早先被他压制,但诸葛恪在一次伐魏失败后威望大减,结果被孙峻找到机会,蛊惑年幼的皇帝孙亮一起合谋把诸葛恪骗到皇宫中干掉,然后被灭三族,下场比较惨。

孙峻成功干掉诸葛恪后也开始走诸葛恪的老路开始跋扈,而且因为他是孙氏宗亲,对孙家皇帝的威胁更大,合法继承人往后数几十位,孙峻也是有机会轮上做皇帝的,他也的确在往篡位的道路上走,不但废掉了孙权亲自指定的皇帝孙亮,还大肆杀戮孙氏宗亲,包括前太子孙和在内的大量孙氏宗亲被他干掉,要不是他死在伐魏的途中,死的早,让他立下战功胜利归来,估计十有八九还是要篡位的。他死后交权给亲弟弟孙綝,孙綝没能干过新帝孙休,

孙休把他们兄弟二人都从孙家族谱中除名,还挖了孙峻的坟墓

,可见孙峻在世时有多遭人恨。

魏国顾命大臣:司马懿和曹爽

司马懿不止一次做顾命大臣,魏文帝曹丕死的时候他就是顾命大臣了,但当时包括

大将军曹真

和曹休在内有四个顾命大臣,曹氏牢牢掌握着军权,而继位的魏明帝曹睿当时也有十八岁了,并不是年少无知,所以司马懿首次担任顾命大臣基本上属于打酱油的,可司马懿能熬,他把这些压在他头上的曹家老辈都熬死了,还通过抵御蜀汉诸葛亮的北伐慢慢的掌握住了军权。

司马懿运气也特别好,老曹家就没几个活得长的,文帝曹丕和明帝曹睿都是三十多岁就挂掉了,终于让司马懿等到机会,曹睿临终前再次托孤司马懿,继位的曹芳是个小儿,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曹爽更是年轻没经验,哪能斗得过司马家的老狐狸,老狐狸隐忍不发然后一击必中,顺利的干掉曹爽掌控住魏国大权,然后将老曹家和夏侯家有点能力的都杀掉,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就是为逃避司马家的追杀而去投靠杀父仇人之国蜀汉的。从此司马家就再没放下过手中的权力,直到司马炎创立晋朝。司马懿也是寿终正寝,后被追认为高皇帝。

综合以上所诉的三国辅政大臣的经历可以看到,蜀汉的顾命大臣虽然壮志未酬,但斗争形势相对和平,基本上都是善终。东吴的内斗充满血腥,两个顾命大臣全部下场凄惨,只有魏国的司马家懂得韬光养晦加上耐心无敌,最终成为最大赢家

自古辅政大臣下场除了上位就是被清算,为何诸葛亮能做到君臣和睦呢?

古代什么职位最危险?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不是位居东宫的太子,也不是六宫之主的皇后,而是独揽大权的辅政托孤大臣。自古以来凡居此位者结局大多只有两个,推翻皇帝自己上位或被皇帝清算。诸葛亮开创了权臣的第三个结局,即君臣和睦,互不猜疑。

其实能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可谓逆天。一般而言作为托孤大臣,独揽大权,架空皇帝,肯定会有很多人前来依附自己,势力必然膨胀,皇帝很难不产生忌惮,再加之身边小人离间,保障君臣和睦难度很大。

作为实际的执政者,在执行政策时难免得罪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失去权力极有可能被反攻倒算,所以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托孤大臣往往踏上一条不断揽权以求自保的不归路。

从自身而言一朝掌握无上权力难免陷入利令智昏的地步,即便自己修养很高也保不住下面的家眷、家奴仗势欺人。

霍光对于汉朝也可谓兢兢业业,但其妻霍显为了能让女儿上位居然毒死汉宣帝原配皇后。

霍光的家奴也仰仗主子的权力作威作福,有首《羽林郎》的乐府诗便刻画了霍光家奴冯子都仰仗主子势力胡作非为的嘴脸。

所以自古以来托孤辅政大臣下场一般不外乎被清算或上位两种。从霍光、王莽、司马懿到西晋的杨骏,再到宇文护、杨坚,乃至明清的张居正、多尔衮、顾命八大臣皆未能跳出这个怪圈。唯独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好色、不酗酒、不纵情歌舞,不以公谋私。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自表后主》

临终前也没有把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弟弟,却仍不忘以德勉励其子诸葛瞻。

诸葛亮几乎是汇集了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所有品德于一身的楷模,论才智萧何、韩信、王猛皆是一代人杰,丝毫不亚于诸葛亮,论权力司马懿、桓温、高欢、宇文护均独揽大权,论品德历史上坚守儒家道德操守的名臣也不少,但是集智慧、权力、道德于一身者只此诸葛亮一人。

张廷玉辅佐了三代君王,对清朝贡献突出,为何晚年会下场凄凉?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按说会安享晚年受到优待,为什么结局很惨?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廷玉这个人物,他是三朝元老大臣,雍正年间受到重用,他不仅政治功绩卓越,其品行作风也极为端正。

那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张廷玉的政路比较坎坷,早年雍正时期,得到重用,可晚期得罪乾隆,屡屡碰壁,在1749年,乾隆为了将其换掉,名义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许他每逢天气糟糕的时日可以不用上朝。张廷玉聪明,便主动提出辞职归乡,在得到乾隆同意后,他请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时,张廷玉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进入太庙。乾隆虽不满,但同意了。谁知张廷玉没有亲自谢主隆恩,派儿子前去叩恩,这让乾隆很是愤怒,指责张廷玉不懂规矩,张廷玉听闻后,次日进朝叩谢皇恩。

乾隆见状,明白有人走漏风声,于是执意追查该人,并指责张廷玉发展私党。人倒众人踩,群臣见状纷纷说张廷玉没有资格入庙的。于是乾隆次年便罢免了他入庙资格。

1755年,张廷玉病逝,乾隆却重新将其进入太庙。

综上,张廷玉之所以不受乾隆待见,主要在于乾隆认为张廷玉心机太深,恰好乾隆不喜欢这样的人。前期重用他是因为自己年轻处理不好政务,不得不靠张廷玉。到后来,张廷玉已经七十多岁,老不中用,对乾隆也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所以乾隆也就不再待见他了!

因为乾隆不是很喜欢张廷玉,所以在帝王的授意之下,他的下场非常的凄凉,只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真的很惨了。

张廷玉晚年,乾隆觉得张廷玉是一个心机深沉的人,所以渐渐不喜欢他,随着张廷玉年迈,乾隆觉得他没有了利用价值,让他回家养老,最后他带着完全落寞的心态死在了家乡。
朋党问题,申请退休激恼乾隆皇帝,因为他知道皇帝要打击朋党,肯定要找他的茬。所以张廷玉感觉,自己退休的时候到了。
前期重用是因为自己年轻处理不好政务,不得不靠张延玉,后来他70多岁老不中用
文章标题: 历史上的许多辅政大臣为什么结局是非常悲哀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2054.html

[历史上的许多辅政大臣为什么结局是非常悲哀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