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全球性的大萧条是如何结束的

时间: 2023-01-18 10:01: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全球性的大萧条是如何结束的

历史还的经济萧条期都持续了多久??

比如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
  今年12月,本轮经济衰退迎来1周年。这使它成为美国自1982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衰退。如果再延续5个月,它将成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经历的时间最长衰退。

  美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历的数次衰退平均持续时间为10个月。“这轮衰退显然不能在几个月内结束。”NBER商业周期测定委员会成员、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弗兰克尔说,“如果能在明年年中平息,我们就已相当幸运。”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1203/14052551015.shtml

  20世纪30年代席卷世界的大萧条是史无前例的经济事件。在此之前没有哪一次经济萧条能有如此规模,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在此之后也没有出现过。它代表了工业经济罕见的失败。

  美国的经济活动从1929年中期到1933年初几个月持续衰退。长达四年的衰退并不是平稳的,但经济产出的下降却是空前的并令人困惑。工业产出下降了37%,价格下降了33%,实际GNP下降了30%,而名义GNP则下降了一半以上。失业率上升到25%的最高峰,并在20世纪30年代其他的年份中一直保持在15%以上。美国的许多经济资源被闲置了整整10年。只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就业才增加了并足以吸引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这一重大事件要么是经济内在重大不稳定的表现,要么是对经济的重大冲击后的反应。传统的学者倾向于强调前者,而近来的研究则集中于后者。一种较老的观点将美国的大萧条视做孤立事件。近些年学者则更多地坚持从国际视角看待大萧条,他们认为即使不是从国际视野出发,那也需要从大西洋两岸的背景出发去看待美国的大萧条。

  打乱世界经济发展的外部冲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广泛地说,这个外部冲击是丘吉尔称之为“第二次三十年战争”的持续的冲突。这种冲击既影响了世界经济,又影响了政策制定的背景。尽管美国作为出类拔萃的工业经济体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但它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经济政策决策的理论基础中。

  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变化对美国经济产生了诸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影响是:国际债权债务格局的变化;农业的扩张和崩溃;大规模进入美国的移民浪潮的结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而美国长期作为英国资本的接受国,只是在最近才开始减少其国际债务。然而英国将其海外资产的大部分用于支持战争,并将其债务出售给美国,因此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1914年,美国的净外债至少是35亿美元,而三年之后,美国变成了债权国,其净债权超过了70亿美元。虽然这里面有些重复计算的成分,但显而易见的是,美国的国际收支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战后,在经过了五年多的经济动荡之后,金本位得以重建。虽然和战前不完全一样,复兴的金本位仍旧将通货紧缩而不是货币贬值作为弥补外汇赤字的措施,而且金本位使得赤字国家承受的通货紧缩压力大于外汇盈余国家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改变了的国际债务格局确实和旧的汇率体系不配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以战前的汇率来重建金本位意味着将产生不平衡。英国和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它们陷入金融危机,并且没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应对这些危机。

  美国农业在战争期间非常繁荣,其产品出口到急需食物和衣服的欧洲。其他没有卷入战争冲突的国家也扩大农业生产能力,这进一步增加了世界的农产品供应量。当和平时期来临,对这些农产品的军事需求下降,同时欧洲农产品也重新向市场供应。其后果就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以及20世纪20年代持续的农业灾难。农产品需求的下降随着战后通货紧缩而更加严重,这使得农场主负债累累。

  美国农场主的负担随着边远地区土地的过度开垦而加重,这些地区从长期看是不适合耕种的。结果是造成了土壤流失,而不是大量的产出。农场主的负债问题非常尖锐,因为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连续几年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很多农场主大量举债以利用农产品的高价格获取收益。而农产品价格的降低给那些既扩大耕作面积又大量举债的农场主带来很大困难。

  并非所有的农场主都陷入了困境。技术变化,尤其是在谷物生产领域,在20世纪20年代进步很快。使用汽油的拖拉机开始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大规模农业生产开始改变平原的面貌。虽然小麦的价格不高,但许多麦农却因规模经济而获得收益。但棉农,特别是租赁小农场的农民,却陷入赤贫。低廉的棉花价格加上新技术取代了这些农民。来自南部的黑人农民发现他们正陷入这样的境地,于是迁移到北方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http://book.sina.com.cn/new/nzt/vip/72285/45739.html

5.3大萧条的故事据你所知,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原因: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伴随着证券市场造成的金融危机到来,近万家银行倒闭,人们存在银行里的钱拿不出来。这些现象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当中,大量的农场和工厂倒闭。造成超过二成的美国民众失业。经济低迷人们开始节衣缩食,商家们为了能销售商品不得不降低价格。而有的资本家为了抵制这种情况,商品扔掉,放仓库里让它腐烂掉也不降价。于是就发生,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会给穷人这类荒唐的事情。同时由于失业率的增加,出现了大量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们露宿街头,没有钱买食物只能无力地等死。避免:1,拒绝冲动消费、强制储蓄2,及时充电、强化专业技能,警惕熬过了寒冬又迎来被替代危机
3,避免被精神麻醉4、寻求副业机会5、 现金为王,别去炒股;因为股市已经崩了。

经济危机何时结束

预测这次经济危机何时结束?何时复苏?
这次经济危机来势凶猛,谁都躲不过去,是继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堪称百年一遇。今年是1929年大萧条式经济危机80周年纪念。80年来一次大轮回,历史何其相似。

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人借钱消费造成的恶果。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借中国、日本的钱给美国人消费;借未来的钱维持现在的消费,造成虚假繁荣。由于美国人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导致石油、煤炭、矿石、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疯涨,造成经济生产不堪重负,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虚假泡沫破灭,先由次贷危机、房地产信贷危机、金融危机逐步酿成严重的经济危机。

不能将经济危机简单地说成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只不过是经济危机的前奏和序幕。将经济危机说成是金融危机,是不敢正视现实,讳疾忌医的表现,那样会掩盖主要矛盾,看不清危机的实质,也不能对症下药。社会各界面对经济危机不必杞人忧天、惊慌失措;要泰然处之、从容应对、统筹兼顾、措施得当、变危机为机遇。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要摆脱经济危机,使经济复苏,需要适度增加有效需求;同时必须开发、创造新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战胜经济危机。

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是产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我们要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在下一轮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开拓进取、发展壮大。

两千年前老子曾经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发展壮大的极好机遇,要变危机为机遇。

我预测,2009年年末经济危机将到达谷底,2021年上半年开始复苏。

这次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与1929年那次经济危机不同。1929年那次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国全民疯狂地爆炒股票,因而导致股票市场泡沫破裂进而引发旷日持久的经济大萧条,造成股票市场崩盘,银行大量倒闭,实体企业大规模破产,国民大批失业,使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山体滑坡、泥石流倾泻、江河绝口、堤坝崩溃式的灾难之中。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的前因后果。

1929年,世界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波及全球、毁灭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对于美国的经济以及股民来说,都是最黑暗的一天。上午1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刚一开市,猛烈的抛单就席卷而来,“抛!抛!抛!”所有股票成了烫手的山芋,不计价格、不计成本,只要抛掉就好,经纪人被“抛”得发晕、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随之而来的就是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股指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这是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以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为发端,美国乃至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全民炒股催生股市崩盘
对于这个黑色的梦魇,所有人都陷入恐慌和怨天尤人之中,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日子的降临恰恰是他们自己亲手酿造的。这一切都要从美国经济大发展说起。
对于美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个千载难逢的发家致富机会,美国利用战争大发横财,战争结束后,美国由债务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纽约也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带来的是股市一派牛气,对于股民来说,一个黄金时代来到了。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资,美国的券商雇佣大批股票推销员,在城市的街道,在乡镇的小路,在千家万户的门前,一遍遍向民众讲述炒股的好处,但他们却从不提及炒股的风险。民众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入市炒股成为全民的投机行为。
到1928年,股市几近疯狂。在地铁中,人们纷纷指责地铁公司没有在车厢里装上电传打字电报机,以致人们在乘车途中无法炒股。在波士顿的一家工厂,所有的车间都安放有大黑板,并有专人每隔一小时就用粉笔写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在得克萨斯州的大牧场上,牛仔们通过高音喇叭收听电台的消息,实时了解行情。当乘客乘坐出租车时,司机会和乘客热情地讨论股票行情,就连宾馆门口擦皮鞋的小童也会向顾客介绍当天的热门股。

大多数股民都是炒短线,并非为了长期投资。在疯狂的投机热潮刺激下,纽约股市一涨再涨。所有投身其中的人们都未曾想到,泡沫终究有破灭的一天。当时股市的行情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很多炒股者都是以股票作为抵押,进行信用交易,一旦投机人信心下降,就必然要增加更多的保证金,而缺乏资金的投机者就只能抛售更多的股票来弥补,其结果就是股价进一步下跌。

1929年9、10月间,投机者的信心开始下降,股市崩盘开始于10月24日星期四的抛售狂潮,到10月29日,股市彻底崩溃。当天美国钢铁公司的65万股股票以每股179美元出售,却找不到一个买主,于是其股价开始下跌,就像传染病一样,紧接着一个接一个公司的股票都开始下跌,大崩盘终于来临。股票成为废纸,数字全无意义,一个煤炭公司的老板看着正在下跌的指示板,倒地死在了他经纪人的办公室里。无数昔日的“百万富翁”一觉醒来便一贫如洗。一些开船出海游玩的富人们回来后发现,他们已变成了身无分文的贫民。当时跳楼的绝不仅仅是股价,还有一大批精神崩溃、悲观绝望的百万富翁。

股市的崩溃不仅使投机者一贫如洗,随之而来的是银行业的破产,美国经济瘫痪,西方经济的大萧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再次达到1929年的水平,股灾带来的黑色梦魇不堪回首。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峰山巅跌入万丈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代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城巿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 “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 汽车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上盖着的报纸也被叫做 “胡佛毯”。而街头上的苹果小贩则成了大萧条时期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股票巿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恐慌,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它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恶化世界经济形势。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尽管西方国家想尽办法救亡,包括罗斯福新政,但危机却迟迟未能终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场危机才告终结。

美国上个世纪的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怎么度过的?

我看到很多资料上说,上个世纪的美国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就是靠把美国的富人税提到极高的水平,累进税提高到了90%以上,然后用征收的富人税来新建公共工程,然后来劫富济贫,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样来度过了大萧条,当时美国富人成立了一个反罗斯福俱乐部,他们憎恨罗斯福。我的问题是上个世纪的美国的大萧条是这样度过的吗?
国家遇到困难时提高富人的税率是普遍的做法,但说劫富济贫未免有些夸张,再说那时候富人没有现在多,增加的税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公共工程建设,罗斯福的新政其实跟现在的救市,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差不多,无非就是发行国债,新建国家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最终经济繁荣了,却留下一屁股债,幸好二战爆发,美国得以大发战争财,国家才真正走出了危机
是的,当时收入高的人的税率非常高,具体数据不清楚。同时大量发行债务,进行赤字财政,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一直到现在仍然被使用,奠定了美国“汽车王国”的基础。同时参与二次大战,大发战争财。这才渡过了危机,二战后长时间持续繁荣。

11

讲解一下美国30年代大萧条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原因
以下摘自[美国]吉尔伯著《美国经济史》699-702页
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循环理论,在分析大萧条的原因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萧条原因最好的说明,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1929年,消费者购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10%,其余的用于出口。
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所以减少的来由,既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
今天,通过历史剖释,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上面已经指出,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而且,所谓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对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影响。
在这些情况下,二十年代广告的扩大和分期付款赊销的增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看来,1929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二十年代工业生产之所以能扩大,是由于对新工厂、新设备的巨额投资。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有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资本支出或投资一减少,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就会大批失业。到1929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例如,据估计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80%。在这些条件下,无怪乎投资额(用1958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降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亿美元,进而减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亿美元了。投资的缩减则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五十万幢(1925年约有一百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
我们不想回答究竞生产资料的生产先下降还是消费品的生产先减少达样一个问题;显然,两者互有影响。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失业,会使消费品的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减少又反过来使投资进一步缩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
甚至诸如低税率和高利润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长了危机自爆发。现在看来,那个时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数人或少数家族的腰包了。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经济问题的论文这样写道:
“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
从经济观点来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头钱多些,投资者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稳定些。1929年在某种程度上由银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资金过剩,使资本家投资于购建厂房设备无利可图。
二十年代的繁荣,主要归因于自然资源充裕,工农业生产增长,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消费扩大和对外贸易兴旺。然而,许多美国人的贫困处境和国民经济之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尽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未,大多数美国人还盲目乐观地相信繁荣仍将继续下去。
评论:

美国1920年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由于繁荣,所以消费需求是旺盛的。正是由于这种消费需求的旺盛,刺激了投资,并且借着旺盛需求的东风,生产者的投资与产品促销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就出现了规模惊人的广告促销与分期付款赊销行为,这种使消费者“先花未来钱”的做法潜存着非常大的风险,一个是它刺激抬升了资本投资的规模,另外一个是消费者能否最终付清赊销款。如果不能付清款项,那么投资就不能获得合理补偿,巨大的投资规模就有可能导致经济陷于巨大的危机。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分期付款赊销的广告促销等手段进一步造成了旺盛的消费需求,而这种需求又必然刺激投资的迅速增长。而当这种消费需求最终衰弱下来时,这些被消费需求抬举进场的资本,就必然陷于危机的困境。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旺盛的消费行为,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投资行为,也不就可能产生1929年的危机。
市场经济的每次危机,都是这样,由高度的消费旺盛而引起,没有这种消费旺盛,就没有资本投入,也就没有危机可言。
资本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但资本的这种目的及由此而引发的行为,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外在条件才能实现出来,这个外在条件,就是消费需求旺盛的拉动。因此,当社会经济以消费为目的而形成一个热潮时,资本则在这个热潮中实施着自己的目的---利润积累。在此,消费为社会整体的目的,而逐利则是资本方面的目的---这是局部目的。


这个道理应该给当今的我们提供一个深刻的教训:消费需求切不可人为抬升得太过头。比如,中国的“扩大内需”政策切不可搞过头。凡是超出社会与个人经济能力而扩大的消费需求,必定包含着危机的因素,因为这种消费需求是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这样,在它的刺激下所形成的更大的投资就有可能变成危机的因素。就象美国1920年代,通过信贷消费所刺激起一个庞大的投资,最终演变为大危机、大萧条的因素。
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规律的一种状态。大萧条也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反思自己的制度。从此,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资本主义有了新内容。

------
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我是从我学的知识讲给你的。呵呵。

大萧条是一场持续了10年的全球经济萧条。它始于1929年10月24日的“ 黑色星期四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股票价格在1929年的 股市崩盘中下跌了23%。在 大萧条影响了 社会的各个方面。到1933年, 失业率 从全国劳动力的3%上升到25%。那些仍然有工作的人的工资下降了。由于通货紧缩,美国 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一半,从1030亿美元减少到550亿美元。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下降了27%,

但是在这个时期的美国人的生活质量极低,大萧条导致许多农民失去农场。与此同时,多年的过度耕种和干旱造成了中西部的“ 沙尘暴 ”,摧毁了以前肥沃地区的农业生产。成千上万的这些农民和其他失业工人移居加利福尼亚寻找工作。许多人最终生活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其他人则搬到名为“ Hoovervilles ”的棚户区,以当时的总统赫伯特·胡佛命名。美国城市里到处都是食物,但许多人没有钱购买,人们在街头挨饿,美国政府试图摆脱供应商无法出售的多余食品。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未售出的商品应始终归类为多余商品,不能将其分给穷人,因为它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害。各种方法被用来摧毁多余的食物。他们烧毁了农作物,将它们淹没在海洋中,将牛奶倒入河中。

文章标题: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全球性的大萧条是如何结束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1914.html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全球性的大萧条是如何结束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