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13 11:00: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为什么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辛弃疾的诗最具男子汉气概?——答: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作品出处】
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作品原文】
破阵子⑴·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⑵
醉里挑灯看剑⑶,梦回吹角连营⑷。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声⑹。沙场秋点兵⑺。
马作的卢飞快⑻,弓如霹雳弦惊⑼。了却君王天下事⑽,赢得生前身后名⑾。可怜白发生⑿!
【语句注释】
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诗词格律】
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所创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有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思想内容】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作品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名家点评】
陈廷焯:字字跳掷而出,“沙场”五字,起一片秋声,沉雄悲壮,凌轹千古。(《云韶集》)
梁启超: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艺蘅馆词选》)
【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话的确富有男子气概:全首词读起来让人觉得特别有气势和画面感。也让人感慨岁月不饶人,青春易老而日月永恒。这对于有高远志向老英雄来说,只能“空悲切”。
因为国家失陷,辛弃疾极其的悲痛,即使是在喝醉酒酒以后,他依然或是并没有忘了要收复北方地区的失地,因此才拥有开始那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醉眼蒙胧,挑亮身旁的灯油来检查自已的宝刀,梦里则是返回了那军马嘶叫的竞技场。
他的心里时时刻刻在惦记着要为国家出力,要想上前线,去收复那北方地区的失地。纵观全局愈发看起来这首词霸气十足,想一想自身年轻的时候全力歼敌,为得便是可以有一天可以把金兵赶跑,收复那大片北方地区的失地。就是这句诗句有男子汉气概的原因。
【出处】南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白话译文】
醉酒时拨亮灯火端详着宝剑,睡梦里萦绕着座座军营的号角声。将鲜美的牛肉分赏给战士烤吃,军乐队演奏的雄壮乐曲激动人心。秋高马肥的时节,战场上正在阅兵。
跨着快如的卢的战马飞驰前行,弓弦的响声就像霹雳轰鸣。努力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已经两鬓白发,却不能报效朝廷!
【注释】
⑴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号角,军中乐器。
⑸八百里:指牛。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⑹五十弦:古瑟,此处泛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边地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⑻作:像。的(dì )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
⑼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处特指恢复中原事。赢得:博得。身后:死后。可怜:可惜,可叹。
【作品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首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的内容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起二句极富战争氛围,看剑是写视觉,吹角是写听觉,视听交汇,起笔已摄人心魄。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别具一格。“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正体现了辛词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的特点。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可以说成宋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许多词,针对后人,可以说造成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以致于他在文学类上的造就可以与苏轼齐名,并称之为”苏辛“。本人是十分的喜爱辛弃疾,他的许多词,写的或凄婉迷人,或绵缠,或霸气十足,例如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一首十分霸气的词。在这首词中充足地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恰好是一个动乱的时期,那时候北方地区绝大多数的土地,那全是被金国所攻占,做为东北人的辛弃疾,他并并没有委曲求全,反而是去到了南方地区,积极开展收复失地的战役中去,要想把北方地区大片遗失的土地取回来,可是因为各种的缘故,他一辈子都没有完成这些心愿。因此他的许多诗作,那是有这方面的意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说成一首十分常见的唐诗宋词,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非常好地说明了自个的观点,那便是不管怎样,也是要取回北方地区的失地。并且这首词写的淋漓尽致,看起来十分霸气侧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很词作,理应说成写的十分的顺畅,这关键的缘故,或是取决于他的文笔好,再添加他一种心里感情真切的融进,促使他的许多诗作,读下去那全是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的觉得,尤其是他的这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因为国家失陷,辛弃疾极其的悲痛,即使是在喝醉酒酒以后,他依然或是并没有忘了要收复北方地区的失地,因此才拥有开始那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醉眼蒙胧,挑亮身旁的灯油来检查自已的宝刀,梦里则是返回了那军马嘶叫的竞技场。从这一句中就是可以看得出,那时候的辛弃疾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他的心里时时刻刻在惦记着要为国家出力,要想上前线,去收复那北方地区的失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全部的战士职业,那都分到了奖赏的物件,身旁还传来了豪壮的军乐,这也是秋季已经战场上点兵。从这几句中可以看得出,辛弃疾是十分的期盼,马上可以奔向竞技场,可以一展身手,可以把金兵赶走,收复北方地区大片的失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军马像跑得很快,宛如离弦的箭,又像风雷一样,振聋发聩。我一想着进行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伟业,搏得天地死前去世后的盛名。只遗憾已是了白发人!这最后一句,可以说十分的悲伤,因为自身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只可以是妄生感叹,从此没法上战事,只可以是在梦中,回忆一下,回想自个当初是怎样在竞技场英勇歼敌。
纵观辛弃疾的这首词,起先由实际转到追忆,再由回忆返回实际,这类巨大的差距,促使这全首词,愈发看起来这首词霸气十足,想一想自身年轻的时候全力歼敌,为得便是可以有一天,可以把金兵赶跑,收复那大片北方地区的失地。这首诗也就是拥有这类热爱祖国的情结,才看起来更加难能可贵。
霍去病将军作战,是利用数量不多的精锐轻骑兵,采取机动作战的方式,出奇制胜!霍去病将军之所以成功:
1,不守一城一地。
2,轻骑兵作战,机动性强。打了就跑,极少跟敌人硬拼。
3,部队规模不大,且采用游击战术,打到哪吃到哪,无需过多的辎重补给。仅仅依靠突袭草原游牧营地,就能搞定吃喝。
辛弃疾将军面对的战场情况,与霍去病将军大不同:
1,辛将军是在本土作战,无法打了就跑,否则军队一跑,土地丶百姓皆归敌人。农耕区不比草原,农耕区的单位面积土地的价值,远高于草原。
2,中原战争,多为阵地攻防战。领土争夺,只能一城一地的去争夺。
汉军伐匈奴,只为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不为占领匈奴的土地而战,因此汉军无需打什么攻城战丶攻坚战。
辛弃疾将军与霍去病将军,面对的战场环境不同,面对的战争要求不同,因此两位不同时代的将军,无法进行类比。
作为南宋的将军,辛弃疾将军面对的对手,十分强大,金国在各方面的条件,都超过南宋。即便是给辛弃疾将军再大的支持,他也无法打垮金国,夺回中原。
当年,岳飞元帅之所以在攻打金国方面,战绩卓越。主要是:
1,女真人口偏少,金国扩张过快,刚吞下辽国,接着又吞中原,根基不稳。宋军确有可乘之机。
2,北宋刚亡,中原人心向宋,再加上岳元帅颇具才能,所以才得以成功的抗击金军。
当辛弃疾将军出道时,金国根基已稳,中原人心向宋,已大不如前。再则此时的宋将多为北方人,而广大的宋兵则是南方人。
此时的南宋,南北矛盾丶官兵矛盾、官民矛盾十分突出。南方兵丶南方人将光复中原,看成是替北方人卖命,替北方人送死。而不少的北方人后代,也认为南方比北方好得多,也不再思念故土。因而南宋兵无斗志,人心涣散。自岳元帅以后,再也无力北伐了。充其量,只有少数文人发发牢骚,做做光复中原的白日梦了。辛弃疾先生,其实也是文人墨客。
在金庸《射雕英雄传》里,黄蓉恢复女儿装扮去见郭靖后,在舟上唱了一首曲儿给他听。郭靖是北方人,向来生活在大漠深处,没有听过这首曲儿。黄蓉就告诉他:“这是辛大人所作的‘瑞鹤仙’,是形容雪后梅花的,你说做的好吗?”
辛大人又是谁?这让郭靖更糊涂了。于是黄蓉耐心地解释:“辛大人就是辛弃疾。我爹爹说他是个爱国爱民的好官。北方沦陷在金人手中,岳爷爷他们都给奸臣害了,现下只有辛大人还在力图恢复失地。”
郭靖、黄蓉
岳飞是在1142年被害,辛弃疾病逝于1207年。这说明郭靖和黄蓉生活在1142年—1207年这段时期里。
这里继续说辛弃疾的事情。
辛弃疾为世人熟知,是因为他是一位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一生写了大量词作,保留至今的有600多首,是宋朝存词最多的词人——没有之一。辛弃疾许多词作流传很广,脍炙人口,耳熟能详。中学语文教材里,收入了多首辛弃疾的经典词作,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辛弃疾更是一位抗金名将,终其一生都在为抗金事业奔波。鲜为人知的是,辛弃疾原本是一名货真价实的金国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从头说起吧。
辛弃疾
辛弃疾的先祖叫辛维叶,在北宋初年举家迁居到济南历城,就此安居下来。在那以后,辛家不断有人在朝廷里当官,算是一个官宦世家了。辛维叶本人官至正九品的大理评事,他儿子辛师占官至正九品的儒林郎,他孙子辛寂官至从八品的滨州司理参军。
辛寂的儿子叫辛赞,是北宋末年的一名进士,前途一片光明,只是运气不好,他正要在仕途上大展宏图时,著名的“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灭亡了,济南历城被金国占领,这一带的北宋子民,全部变成了金国人。
命运跟辛赞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当时,有许多北宋子民,跟着宋高宗赵构南渡,到南方去继续当南宋的子民。但是,辛赞没有这么做。他的家族人数太多了,拖家带口的很难逃跑到南方,“以族众,拙于脱身”。而且,辛赞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要留在北方保存实力,等待有一天王师北伐时,拿出武器来与金军决斗。
宋高宗
辛赞是当地很有影响的人物,金国对他进行拉拢,吸引他到朝廷做官。辛赞同意了,几经升迁竟然做到了正三品的开封知府(包拯做过的官职)。后来,他的儿子辛文郁也做到了从四品的中散大夫。
1140年5月28日,辛文郁喜得贵子,取名为辛弃疾。
辛弃疾父母早亡,由爷爷辛赞抚养长大。辛赞非常喜欢这个聪慧过人的孙子,经常带着他游览名山大河,开阔他的见识,向他灌输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耳闻目睹在金国的统治下,汉人过着悲惨的生活,很早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
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侵,准备灭亡南宋。不料,完颜亮前脚刚走,后脚就被从弟完颜雍抢走了皇位。完颜亮不甘心失败,打算在南宋身上找一点面子,不成想又在采石之战中被宋将虞允文打败。随后,金军发起兵变,将完颜亮勒死。
完颜亮
金国发生内乱,对于辛弃疾等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21岁的辛弃疾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队伍,揭竿而起,发起起义,并参加了耿京的队伍。
书生打仗,往往是纸上谈兵,动不得真格。辛弃疾却的确有两把刷子。
1162年,辛弃疾奉命到南宋去送信,与南宋朝廷进行联系。送信回来,辛弃疾发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了,义军群龙无首,已经一哄而散。辛弃疾为耿京痛哭一场后,马上带着50人去追杀张安国。那时候张安国躲在几万人的金军大营里,有恃无恐。辛弃疾带着人,趁夜杀进金军大营,一路砍过去,不仅抢回了耿京的头颅,顺带着还把张安国抓走,毫发无伤地回到健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辛弃疾一战成名,“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连宋高宗听说后都感叹不已。
遗憾的是,辛弃疾虽然“弃暗投明”,回到了南宋的怀抱,可却遇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宋高宗一心一意想与金国议和,甚至不惜杀掉岳飞,怎么可能将北伐中原的重任交给辛弃疾呢?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因为隆兴北伐的失败,也对收复中原没有什么兴趣。于是,辛弃疾的满腔热血与《美芹十论》《九议》等都被无限期搁置下来。
直到1207年秋天,当朝宰相韩侂胄准备发动“开禧北伐”,这才将辛弃疾纳入北伐,可这时候辛弃疾已经年近七旬,且卧病在床,连走路都成问题,怎么能外出作战呢?他不得不上奏请辞,与“开禧北伐”擦肩而过。
同年10月3日,辛弃疾病逝。据《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记载,辛弃疾在临死之前还疾呼“杀贼!杀贼!”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