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书上如何评价刘秉忠

时间: 2023-01-11 19:00: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历史书上如何评价刘秉忠

元朝名臣刘秉忠传记 刘秉忠谥号是什么

刘秉忠传

刘秉忠是元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元朝的政坛中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对奠定元朝的政体、典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刘秉忠传》。

元朝刘秉忠图片

刘秉忠字仲晦,一开始他的名为侃,后来又改名为子聪,做官后才改为如今的名字。十七岁时为了就近侍奉双亲,就担任了一个小官,他常常感叹:“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现在要沦落为一个小官吗?我生不逢时,只能隐退等待了。”所以,刘秉忠就辞官隐居起来。

元世祖登基前,海云禅师奉诏入京,他久闻刘秉忠的才艺便相邀刘秉忠一同前去。见到元世祖后,面对元世祖的多次提问,刘秉学识渊博,无所不精,深受元世祖的赞赏。后来,刘秉忠又跟随元世祖征战于多地。在元世祖继位后,采纳刘秉忠的谏言,使很多的朝廷旧臣和隐士得以收到重用。

刘秉忠虽然一直跟随在元世祖的身边,但他依然只是穿着旧衣裳。于是,就有人向元世祖进言,请求给刘秉忠加官进爵。就这样,刘秉忠被拜为大夫,参与重要的政事。而刘秉忠上任后,为国家之事鞠躬尽瘁,因而深得皇帝的信任。

刘秉忠奉命建了上都与中都,建立宗庙与宫室,并请见“大元”的国号,定大都、官制等。

1274年,刘秉忠跟随皇帝前往上都。在八月时,忽然离世,享年五十九岁。

刘秉忠谥号

刘秉忠是元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深受皇帝的宠信。他死后,初此获得的谥号为文贞,后来又改谥号为文正。接下来,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刘秉忠的谥号吧。

刘秉忠半身像

谥号是古代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事迹和品德来对其进行评价,从而给予的善意的评判性的称号。到了后期,皇帝掌握了评定、赐予谥号的决定权。

刘秉忠是元朝政坛中一位十分出色的人物,又对元朝的政体等的奠定有着重要的影响,皇帝对恩宠有加。刘秉忠无疾而终,元世祖为此十分惊痛,赐予他谥号为文正。到了元成宗时,又将刘秉忠的谥号改为文正。

那么谥号文贞或是文正又有什么区别呢?在宋仁宗以前,文贞是最高的谥号等级,在此之后,文贞的等级就稍逊于文正。文贞的“文”字涵盖的意思是称赞死去的人生前有着良好的修养:道德博文、忠信接礼、忠信接礼、刚柔相济、能定典礼等。而文贞的“贞”字所涵盖的意思是称赞死去的人生前有着高尚的品德节操:清白守节、直道不挠、事君无猜、保节扬名、德性正固等。

而文正是宋代以后,所有文官希望在死后得到的谥号,因为那是当时最高级的谥号了。也正是因为它的等级之高,要获得这个谥号十分不易。在文正这个谥号中,“文”字所涵盖的意思和文贞的“文”意思相同,而“正”这个字的意思是称赞其内外宾服、内外用情、图国忘死、精爽齐肃、主极克端等。

刘秉忠的谥号初为文贞,后为文正,是当时最高的谥号等级。

刘秉忠 小说

刘秉忠是元朝杰出的政治家,对元朝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一开始是一名僧人,奉诏命而还俗,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如今,有人写下了一本关于他的小说――《儒僧传说》,以跌倒起伏的情节,描绘了刘秉忠的一生。

《儒僧传说》图片

《儒僧传说》的作者是知青出生的陈捷,他曾在新疆军区抡过砍土镘,也曾做过出纳员、工人、编辑和主持人。如今,他安逸地住在乡村小镇,读书写字,与树木为伴,惬意人生。

这部小说的主角就是元朝的名臣刘秉忠。在中国的历史上,名人何其多,想要被人铭记又何其艰难,而这位辅助了蒙古人立国的儒僧已经被尘封在历史的长河里七百多年。细细地看这位儒僧的一生,他博古通今、儒道皆晓,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乩易卜卦,他都无所不精。特别是对元朝的典制和整体的奠定,元朝国号和京都的设立,刘秉忠的功不可没。刘秉忠的才智可比张良、其谋可赛萧何,实乃一代传奇人物。

这部小说就以刘秉忠和一名女子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将刘秉忠入儒、入道、如佛、入仕的传奇一生如画卷一般展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刘秉忠作为元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功勋卓著,才华横溢,也难怪人们会对他感到好奇。他入儒、入道、入佛、入仕的传奇经历让人不禁惊叹出声。

南乡子 刘秉忠

刘秉忠不仅是元朝有名的政治家,还是十分杰出的诗人。他学识渊博,诗文词曲皆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由刘秉忠所著的此《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元朝刘秉忠画像

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此人数十年漂泊无依的孤苦和功业无成、年华不再的遗憾之情。词人将愁苦的感情与凄清的环境完美融合,将种种感情层层推进,达到了极致。原文如下: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的羁旅之感,而且是词人自身的深切感受。刘秉忠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直避世隐居,剃度为僧。后来他跟随元世祖南征北战,漂泊不定。数十年来,鞍马劳顿,四处飘零。长路漫漫,遥无归期,然而发丝已染上了白霜,愁恨、遗憾、困惑之感就层层渗透了进来,将词人的感情推向了最高点。

但是,与那些同样表达羁旅之苦的诗词不同,词人没有深陷在这种孤苦的情感漩涡之中。在表达了他的愁苦之后,又以读书明志,悄然间将一切愁云惨雾打散。他寄情于竹,体现了词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首词是刘秉忠所写,他在表达了漂泊之感和功业无成之憾后,转而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元朝一神算,精通风水、占卜,算出自己的死期,设计了北京城雏形

北京,古称幽州、北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然而,在元朝之前,北京虽然曾做过都城,却没有大一统王朝在此定都过,蒙古大汗国改名元朝后,迁都于北京(元大都)。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位神算,他精通风水学,深得皇帝宠信,北京城的雏形就是他亲手设计规划的。

此人名叫刘秉忠,河北省邢台人,自幼聪慧过人,八岁时就能背诵不少古典书籍,邻居都称赞他为神童。十七岁的时候,刘秉忠成为邢台节度使府上的小吏,可谓是年少有为,别人都非常羡慕他。然而,刘秉忠胸怀大志,不甘心仅做个小吏,就辞官归隐于山林,后来拜在虚照禅师门下。

刘秉忠博学多才,对《易经》及邵雍《经世书》深有研究,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尤其精通风水和占卜之术。忽必烈成为可汗之前,听闻刘秉忠乃天下奇才,就把他召到身边予以重用。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可汗的位子,对刘秉忠愈加器重,并听从了他的建议,启用前朝大臣、广招天下贤才。

几年后,忽必烈任命刘秉忠为光禄大夫,负责中书省政事,并把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赐婚于他,此等殊荣令蒙古族的大臣都非常羡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忽必烈就想在原燕京城东北建造一座新城,以作为之后的大都,此事让刘秉忠负责,于是就有了现在北京城的雏形。

公元1271年,刘秉忠上书忽必烈,将蒙古改名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忽必烈欣然采纳,这也就是元朝名字的由来。另外,刘秉忠还根据之前朝代的制度,为朝廷制定了官制、朝见皇帝礼节以及百官的服饰,只要是他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几乎都被皇帝采纳,也是极少数能够被忽必烈宠信的汉臣之一。

三年后,刘秉忠算出自己阳寿将尽,并告诉皇帝忽必烈,但他此时只有五十九岁,身体一向很好,忽必烈以为他只是在开玩笑。然而,当年的八月份,刘秉忠突然无病而卒,忽必烈伤心不已,追封他为赵国公。纵观元朝九十多年的时间里,汉臣位封三公者,只有刘秉忠一人。

刘秉忠不仅是一位神算,还是元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了不少作品,如《藏春集》、《平沙玉尺》、《玉尺新镜》等。元朝王鹗曾这样评价刘秉忠:“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

刘秉忠为什么背叛忽必烈?

刘秉忠没有背叛忽必烈。

刘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聪颖,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十七岁为邢台节度府令史。之后一度弃官隐居,拜虚照禅师为师。后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

至元元年,升任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至元八年,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至元十一年,刘秉忠逝世,年五十九。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刘秉忠的故事:

刘秉忠兼备释、道、儒之学,“通晓音律,精算数,仰观占候、六壬遁甲、《易经》象数、邵氏《皇极》之书靡不周知”,《元史·李俊民传》称“时之知数(术数)者,无出刘秉忠”。

元世祖忽必烈也称赞刘秉忠“其阴阳术数,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与闯也”。蒙古崇拜长生天,“事必称天”,以占卜辨吉凶。

精于术数、占卜,又深明治国之术,两者相辅而行,这正是刘秉忠比当时的其他僧侣和儒士更受蒙古皇帝亲信的重要原因。他与忽必烈的关系是“情好日密,话必夜阑,如鱼得水,如虎在山”,被元代学者姚枢比为三国的诸葛亮。

文章标题: 历史书上如何评价刘秉忠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1322.html

[历史书上如何评价刘秉忠]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