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06 21:01: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冯玮,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日本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人品上很多网友都说有所欠缺,但还有是有优点的。
或许大家都只看到了冯玮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并没有人看到他每天都在熬夜拼命工作到凌晨的辛苦,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在自己还能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情况下,拼命的工作,宣传自己,一年有365天,他能工作300天,周周无节假日。
即使是现在功成名就的教授冯玮,也并没有松懈自己,在这个舆论至上社会之中,只要稍微不注意,稍微不努力就会被人钻了空子,就会被别人淘汰,所以就只能一直保持高节奏的工作状态。
个人作品:
世界学术名著精华《科学·爱·秩序·进步——〈孔德实证主义概论精粹〉》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主要学术论文:
《“总体战”和现代日本经济体制三大特征的形成》,《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评日本政治“存异”和文化“求同”的殖民统治方针》,《世界历史》,2002年第3期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新动向述评》,《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
《试论幕末和明治初期日本“洋学”的基本动向》,《世界历史》,1994年第3期
《重新认识锁国政策对日本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世界历史》,1992年第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历史》1993年第1期全文转载)
“文明形态史”研究补遗——影响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三位学者及其理论,《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2021年10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因病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2岁。
她的英年早逝让无数人感到惋惜。
司佳于2006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21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道称司佳教授在学术上取得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学生指导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很显然她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她几乎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事业上。至于她是患了什么病,病情是否适合长期劳累有关,并没有正式的通报。
不过,这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到底人生事业和生命哪一个更重要?
毕竟近一些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早逝的新闻,有的程序员是在半夜加班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就死过去了。
有的老板不堪重压跳楼了……。
为了工作连命都搭上了,这到底值不值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很难讨论哪一个重要,怎么做是对是错?
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不同的人生目标的,若是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要继续努力。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才是重要的,活着工作才会显得更加的有意义一些。
就好比乔布斯,把毕生的事业都放在对产品的研发和热爱上。
就好比刘备,把毕竟的经历,都放在对疆土的拓展上,哪怕是付出生命代价,他们也是心甘情愿的。
所以说不一定说把全部精力放在事业上就是不对的。这就是他们毕生的追求,若是让他们放弃这些追求,对于他们来说正真的不如死?
当然了注重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这个是十分重要和有必要的。毕竟只有生命在,才能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探讨。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很多中年人来说,每一个人都想要注重心理身心健康,但是,他们真的做不到。
因为他们的身上都是背负着很大的压力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甚至还有很多的人,都是背负着房贷,车贷的,真的是一天都不敢休息呀。
若是不努力工作,真的是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是难以保证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去拼命赚钱,活着不就是为了赚钱不就是更好地活下去吗?
所以说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在我看来只有有工作才有有质量的生命,若是没有工作了,生命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当然了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当一个寄生虫也是不错的。但是,你必须要有当寄生虫的资本。可以说大部分人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若是想要过得更好一些,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
所以说工作还是很重要的,甚至有的时候是超过了生命的重要,这是作为一个中年人的我的体会。
你觉工作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呢?
一则“复旦42岁女教授病逝”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根据新闻报道,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材料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素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2月31日20时不幸辞世。
这位刚刚年仅42岁的女教授,就这样在2021年的最后时刻匆匆离别了这个世界,遗憾地没能来得及看一眼新年的朝阳。
事实上,近年来,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大学老师英年早逝的噩耗了:
看到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逝世,年仅42岁,曾师从周振鹤。2006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获得无数的学业成就和学术论文。
司佳的突然离世,让我想到了同样是复旦大学教师的于娟,2021年4月19日因乳腺癌晚期,治疗无效,与世长辞,年仅33岁。
在生命的临界点,于娟写了一本《此生未完成》,在书里她这样写道: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校教师究竟压力有多大?在国内某名牌大学任职的青年教师赵芬表示,一学期她有好几个月处于生病的状态。白天要上课和处理各种杂事,晚上清静的时间,则要备课、读书、看材料和写论文,周末则会带个读书班,或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长期缺乏休息,也没什么时间锻炼,“一直都担心自己会过劳死。”
根据腾讯教育与麦可思2021年8月完成的教师生存状况研究报告,在受访的高校教师中,约有八成表示实际工作中承受的压力较大(包含“非常有压力”和“有压力”两个选项)。其中本科教师反映压力较大的比例为84%,高职高专教师为79%。
分析表明,在过去两年中,“个人财务状况”是造成高校教师压力大的首要来源,47%的本科教师和52%的高职高专教师都表示有经济压力。受访的本科教师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比例为73%,高职高专教师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比例为88%。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本科、高职高专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2%和45%。
除此之外,造成本科教师压力大的主要因素还包括“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46%)、“学校的制度和管理”(40%)。造成高职高专教师压力大的主要因素还包括“学校的制度和管理”(45%)和“工作量”(36%)。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相比,本科院校的科研要求和考核较为严格,来自科研或论文方面的要求对教师造成的压力较大。
经济压力大,教学科研难以平衡,还要面对职称评定、奖金分配、项目审核、学术声望等各个方面可能会有的利益冲突,高校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长期熬夜,常年在高压下超负荷地工作,这些都是导致他们免疫力差、容易患病的原因。
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被赋予了“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称号的大学教师更讲究“面子”,考虑的问题更多,压力和痛苦也就更难说出口。“社会地位越高、成就越大,越不会正视自己的问题。要么不承认,要么讳疾忌医,自己藏着、掖着、扛着。直到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采取极端措施后,大家才知道情况。”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说。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或因尊重教师个人隐私,或因较少给予教师人文关怀,也不能及时地发现教师的健康问题。
据广东省教育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体力过度透支,教学科研双重压力造成精神紧张,广东省高校教师只有约10%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20%处于各种疾病状态,在剩下70%属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又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属重度亚健康,即处于疾病的边缘状态。
谁来拯救心力交瘁的大学老师
这些年来,很多本来应该是老年人才会有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知识分子身上,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等,此外还有恶性肿瘤。而比疾病更可怕的是,年轻的老师往往认为自己年轻力壮,对身体状况很不注意,不仅很少运动,而且即使学校组织体检也有很多人不参加,结果等到发现有疾病时已经到了晚期,无法挽救了。
据某医院高知、高干病区主任介绍,知识分子对健康的自我维护非常重要,起码要做到四点:一是合理调剂生活,吃饭、休息都要有规律;二是多做一些适合自身身体条件的运动,比如晨跑、健身等等;三是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四是要警惕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到医院检查。
同时,高校应该重视的不只是学生的健康问题,还应有教职工的健康问题。面对这些纠结于理想和现实的老师,大学在不断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土壤、水分、空气,以帮助他们发芽、成长,甚至长成参天大树。但长成参天大树之前,他们首先要不被这些来势汹汹的压力所击垮,而这或许更是大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2021年10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因病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2岁。
她的英年早逝让无数人感到惋惜。
司佳于2006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21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道称司佳教授在学术上取得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学生指导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很显然她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她几乎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事业上。至于她是患了什么病,病情是否适合长期劳累有关,并没有正式的通报。
不过,这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到底人生事业和生命哪一个更重要?
毕竟近一些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早逝的新闻,有的程序员是在半夜加班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就死过去了。
有的老板不堪重压跳楼了……。
为了工作连命都搭上了,这到底值不值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很难讨论哪一个重要,怎么做是对是错?
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不同的人生目标的,若是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要继续努力。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才是重要的,活着工作才会显得更加的有意义一些。
就好比乔布斯,把毕生的事业都放在对产品的研发和热爱上。
就好比刘备,把毕竟的经历,都放在对疆土的拓展上,哪怕是付出生命代价,他们也是心甘情愿的。
所以说不一定说把全部精力放在事业上就是不对的。这就是他们毕生的追求,若是让他们放弃这些追求,对于他们来说正真的不如死?
当然了注重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这个是十分重要和有必要的。毕竟只有生命在,才能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探讨。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很多中年人来说,每一个人都想要注重心理身心健康,但是,他们真的做不到。
因为他们的身上都是背负着很大的压力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甚至还有很多的人,都是背负着房贷,车贷的,真的是一天都不敢休息呀。
若是不努力工作,真的是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是难以保证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去拼命赚钱,活着不就是为了赚钱不就是更好地活下去吗?
所以说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在我看来只有有工作才有有质量的生命,若是没有工作了,生命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当然了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当一个寄生虫也是不错的。但是,你必须要有当寄生虫的资本。可以说大部分人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若是想要过得更好一些,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
所以说工作还是很重要的,甚至有的时候是超过了生命的重要,这是作为一个中年人的我的体会。
你觉工作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呢?
2021年,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平凡的年份。2021年被新冠肺炎夺走了生命的院士们不在少数。尽管现如今,新冠肺炎病毒已经不似年初那般的肆虐、疯狂了。但是,2021年并没有缓解它带走优秀院士的步伐。前不久,一位复旦大学教授李郁芬因病去世。
李郁芬的简介不得不说,如今是一个偶像至上的年代。当今大多数的年轻人,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位,只知道偶像、明星的那些八卦。反倒是对于那些为我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并不是很熟知。对于很多院士的认识,除了偶然看得文章介绍、在重大事件中频频出现、还有死亡讣告的时候,平时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李郁芬教授,我也是这样认识的。虽然如此,但是不得不说李郁芬教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了响应国家与党的号召,复旦大学从本校物理、化学等系抽出的一批师生,同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等单位的师生共同组成的,以“58中队”为口号的科研组,李郁芬正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并且,在之后的展开工作中,李郁芬以及其带领的团队仍然是十分重要,甚至在我国原子弹开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出生于1928年的李郁芬,一生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其中最应该引以为傲的正是其参与的原子弹开发这项工作。原子弹的顺利研发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非常大的基础。除此之外,她还获得过国家发明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奖。另外,她还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上海市劳动模范。尽管有了这些荣誉,李郁芬一生仍然平易近人。这些荣誉之于她仿佛正是身外之物,而她只要投身于最爱的科研事业就最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