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06 11:01: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都知道,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但他的儿子刘禅,却是一个懦弱的愚蠢之人。
据《三国志》记载:“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良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换句话说,刘禅把蜀汉的行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只给自己留下了祭祖的权力。而诸葛亮也因为刘禅的不懂政治,便总揽内外大权。
然而,即使在刘禅执政的时候,他也没行使过什么权力,完全是一个傀儡皇帝。其实,对于这样的安排,刘禅也是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行,没办法掌控国家大局,甘愿做幕后之人,乐得一个逍遥自在。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糊涂皇帝有很多,但他们大多不知道自己的缺点,总是自以为是,装懂装懂,把国家推向了覆灭的深渊。而刘禅能如此,真的是让人佩服。他不跟诸葛亮争斗,也不计较诸葛亮的得失,他只管做好自己的皇位就行了。
因此,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此外,刘禅真正的智谋是举国投降魏国。因为,他知道,蜀国不是魏国的对手。如果发生战争,受伤害的是百姓,且蜀国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反而会耗尽国力。于是,他选择投降,让百姓免于战争之苦。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在大兵压境的时候,蜀国有几种不同的对策:
一种是向南投奔少数民族政权;
一种是投降东吴;
一种是投降魏国。
然而,在此次讨论中,刘禅的三儿子刘谌,却坚决反对投降。他认为先帝创造的基业,不能落入敌手,必须与军民拼死一战,保全蜀国。于是,在争论不下的时候,刘禅批评儿子说:“今大臣皆议论当降,汝独仗血气之勇,欲令满城流血耶?”
其实,在笔者看来,此时的刘禅是非常清楚的,他很有战略眼光。从以下几点便可以看出:
第一,他能听从大臣的意见,不一意孤行;
第二,他明白继续抵抗,只会让更多的百姓受到伤害,没有一点作用。
于是,刘禅采取了谯周建议,举国投降。可见,刘禅在保全蜀国百姓与文明方面,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之后,他带着蜀国的大臣们来到魏国,成为了一个亡国之君。但是,他的这种做法,一定不是懦弱,而是善良。
此外,对于刘禅的投降,魏国皇帝如此评价:“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率土同轨,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履信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岂不远哉。”之后,魏国封刘禅为安乐县公。
一次,在宴会上,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成了其遗臭万年的笑谈。关于此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地记载。其实,在历史上,亡国之君很多,但能像刘禅这样的,却很少。所以,乐不思蜀应该是刘禅为了自保做出的明智之举。
大家都知道,投降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不仅丢自己的脸,还丢祖宗的脸。但是,为了百姓,为了文明,这点耻辱算得了什么呢?试想,在国破家亡之际,大多数的君主都不会顾及百姓的死活,做出各种惨无人道的事。可刘禅呢?他只是做了一个君主该做的事,那就是保护本国的百姓,让他们免于战乱之苦。即使自己受到世人的唾骂,又能怎样呢?
由此可见,刘禅并非是懦夫,而是真英雄。
提到亡国之君,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便会浮现以下词汇:昏庸无能、死于非命。这些亡国之君说来也是苦命之人,所处朝代多年积累的各种问题最终在王朝末期集中爆发,让他们为整个王朝的灭亡买了单,背了最大的锅。
.
亡国之君的存在,对新朝代的统治者具有极大的威慑力。因此白绫、毒酒便成为这些亡国之君的索命之物,鲜有亡国之君能够逃脱这样的悲剧命运。在这样的群体中,汉献帝却能够得以善终并且得到后世广泛认可和同情。借由演义中所刻画和塑造的千古奸雄曹孟德在历史上的巨大名气,连带着汉献帝刘协的知名度也跟着高了起来。
那么真实历史上,受制于曹操父子的汉献帝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呢?
(图)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次子,他能登上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皇帝宝座,还要感谢一个人,那便是凉州军阀董卓。
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的权力之争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十常侍之乱”。为了彻底扫除宦官势力,主持朝政的外戚、大将军何进密召手握重兵的董卓进京。
董卓还没抵达,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拼了个同归于尽,最终渔翁得利的董卓控制了局面,掌握了大权。此时在位的是刘协的哥哥、汉灵帝正室何皇后生的少帝刘辩。灵帝时期,何皇后嫉妒刘协的生母王美人的受宠,因此便寻了个机会将王美人毒死,懦弱的汉灵帝为了怕次子刘协再身遭不测,只得将其交给自己的母亲董太后抚养。
宦官和外戚的火拼爆发后,十四岁的少帝刘辩和九岁的陈留王刘协被宦官劫持到了宫外,正巧被率军赶来的董卓碰到。惊魂未定的少帝看到威风凛凛的董卓和其身后大军时,胆战心惊,完全有失帝王的气度。在与董卓的对话中语无伦次,令董卓在心底对其腹诽不已。
而一旁的陈留王刘协主动上前,详细的叙述了动乱的整个经过,不慌不忙、条理清晰,令董卓对其大为赞赏。逐步把持大权的董卓自认为和此时的太皇太后董氏是本家,加上前番的良好印象,因此萌生了拥立由太皇太后董氏养大的刘协为天子的想法。
擅行废立是权臣的显著标志之一,于董卓而言,也是为了巩固自己权势的需要。最终在董卓的一手策划下,少帝被废为弘农王,刘协成为了新的天子,史称汉献帝。被军阀拥立上位、根基不稳的汉献帝也开启了自己周旋于各方势力之中的天子生涯。
董卓被刺身亡后,王允、吕布等人开始把持朝政,时间不长,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攻入都城,杀死王允,逼走吕布。公元194的长安刚遭战乱,又逢大旱,粮价飞涨,汉献帝刘协命侍御史侯汶从官仓中取出粮食,搭建粥棚,以赈济百姓。可是,没过多久,还是有百姓饿死的消息传到汉献帝的面前。
汉献帝开始怀疑侯汶趁机侵占公粮、中饱私囊,于是命人彻查,最终事实确实如此。汉献帝果断下令将其杖责五十,另外更换正直干练的官员负责赈济一事,最终救济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这件事也成为汉献帝三十多年帝王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当然,不是他不想多做有益社稷和百姓的事情,只是奈何这位聪慧、仁爱的帝王生不逢时罢了。
此时的天下已经动乱不止,最终历经波折,汉献帝被担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回了洛阳,这也正式标志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开始了。很快,曹操又以洛阳残破、不堪为帝都为由,迫使汉献帝迁往许都。
(图)汉献帝刘协(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
汉献帝在曹操的控制下,完全成为了其扫灭群雄、逐鹿天下,建立赫赫功业的陪衬。“政由宁氏祭则寡人”这八个字,很好的概括了汉献帝的傀儡生涯。
外戚董承等人意图谋害曹操的计划泄露后,曹操乘此机会诛杀了众多汉献帝身侧的旧臣,这也让束手无策的汉献帝非常痛心和难过,一次曹操因公事来朝见汉献帝,面对这位咄咄逼人的奸雄,汉献帝直言不讳道:“如果您真的想辅佐朕的话,那么希望您能为朕保全些颜面;否则的话,这个位置你爱拿走就拿走好了!”
由于手下如荀彧等一些文臣还是心向汉室,对于志在周文王的曹操来说,改朝换代不在他的人生规划之中。因此,当曹操听到汉献帝准备撂挑子不干的时候,着实有些始料不及,史书记载曹操连声谢罪,自此在礼数上对汉献帝尊重了很多。
因此,汉献帝虽然不能做一个真正的天子,但是却可以幸运的一直保住自己的皇位。
后来,曹操又将自己的女儿曹节、曹宪等许配给了汉献帝,加强了对他的控制和约束。于汉献帝来说,也算多了一层保护伞。(汉献帝第一任皇后伏寿因对曹操专权不满,写密信向自己父亲伏完求助时,被人告发,最终被囚禁而死)
曹操去世以后,曹丕继承了“魏王”之位,此时的汉献帝经过多年政治生活的洗礼和傀儡生涯的磨练也愈发的知道了,大汉王朝是真正的神仙难救、穷途末路了。因此,经过权衡之后,他决定雪中送炭,帮自己的大舅子曹丕一把。因为此时的曹丕刚上位不久,根基不稳、威信不高。
(图)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汉献帝帮曹丕的方式很简单,直接禅位给他,让他通过改朝换代来大大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于这份大礼,曹丕喜出望外,因此在例行了禅让的“三清三辞”的手续之后,曹丕正式称帝,建立了魏朝,史称魏文帝,尊奉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对于汉献帝,曹丕自然也投桃报李,封他为山阳公,以河内郡山阳县的一万户作为食邑赐给汉献帝。在其治下实行汉朝正朔,以天子的礼仪进行郊祭,上书言事不称臣。并且还动情的和汉献帝说道:“天下的好东西,我与你一起分享!”这在历代亡国皇帝中,都是非常好的礼遇了,不得不为汉献帝的政治智慧喝彩,试想下,如果他不识时务、恋着皇位不放的话,那么结局和下场估计就不会那么乐观了。
刘协和妻子曹节等迁到山阳之后,他们眼见当地百姓由于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贫病饥寒,田园荒芜,百废待兴。妻子曹节鼓励山阳公刘协脱下官服,换上粗衣,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
他们将过去在宫中学习到的精湛医术,用来救死扶伤,拯救黎民百姓。并且京城施舍钱财,接济当地贫苦的百姓。此后,刘协在山阳当地悬壶济世做了一个乡村医生,他们夫妇经常一道到云台山一带采药,施医救民,被百姓誉为“龙凤医家”。在现在的百家岩景区的石碑上,还雕刻有“汉献帝行医图”。
每当遇有饥荒灾年、粮食歉收,刘协便下令减免赋税,和山阳百姓一起节衣缩食,共渡难关。几年时间,山阳百姓休养生息,重建家园,昔日的穷山恶水大为改观。曾经的汉献帝刘协也在这一方土地上实现了自己爱护百姓、仁义治国的理想,他一直活到五十四岁,最终因病去世,他的山阳国也一直传了八十九年,比曹丕建立的魏朝足足长了四十三年。
三国乱世那样的年代,注定是野心家的舞台,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或许,在太平之世,他会是个守成的天子。奈何他生不逢时,最终不幸成为亡国之君,所幸他的聪慧、他的仁义、他的眼光,帮助他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最终让自己拥有了比较圆满的结局。或许,也算是上天对他失国的一种补偿吧!
大家都知道,东汉魏蜀吴四国的开创者刘秀、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雄才大略之人,他们在乱世中建立国家,保一方平安,英明神武,是那个时代最优秀、最聪明的人。那么他们的后代表现如何呢?这四国的亡国之君,谁是最出色、最聪明的呢?东汉:刘协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从开始做皇帝,就一直是其他人手中的傀儡,一生可谓是悲哀至极,唯一的高光时刻应该就是诛灭董卓后,出现的那一丝振兴东汉的希望,可惜最终没能成功。
刘协是十分聪明的皇帝,他先后经历了董卓、郭汜李傕、曹操、曹丕四位权臣,一直低调隐忍保住自己的性命,然而东汉大势已去,任刘协再聪明也不能重夺大权了。原本,他老老实实做一个傀儡,是这辈子最大的幸福了,然而他还是心有不甘,两次预谋刺杀曹操,最终失败,导致身边人大量死伤,在这一点上,刘协还是没能看清楚大势,想要逆天而为,聪明才智略显不足。
曹魏:曹奂曹奂的处境其实和刘协很相似,他从一上位就是别人手中的傀儡。曹魏变成这个局面其实与他无关,要怪只能怪曹丕和曹叡太短命了。曹奂的上一任皇帝曹髦还是比较有骨气的,亲自领兵去击杀司马昭,结果兵败身死,虽然这个做法不聪明,但是确实很有血性,太祖遗风。
曹奂上位后,对司马昭也没什么反抗之心,老老实实的做傀儡,最后老老实实的退位让贤。也正是因为他的不抵抗运动,他也获得了最好的亡国待遇,在历代的亡国之君中,他的待遇、地位、结局都算是比较好的。如果要评价曹奂的话,应该用平淡或者平庸来描述吧。东吴:孙皓孙皓是东吴的最后一位君主。孙权死后,东吴陷入内乱,国力孱弱,而孙皓上位后,励精图治,任贤举能,使东吴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
然而东吴刚刚太平一段时间,孙皓就不思进取,开始堕落了,他不仅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还残虐弑杀,引得国内一片震动。孙皓不仅滥杀朝臣,还滥杀宗室,搞得东吴官员怨声载道,每次上朝,都要提前和家里人交代好后事,生怕上个朝,人就没了。可以说,这四位亡国之君中,孙皓是最残暴的。
和其他四位不同的是,孙皓在位期间,是很有权势的,而且手底下文臣猛将也不少,如果真心想有所作为,是肯定能够打出一片成绩的。然而他沉迷享乐,对待军事行动也不听大家的意见,竟然靠占卜、望气等来决定重大事件,可谓是糊涂到家了。
孙皓是四位亡国之君中条件最好的,但也是最,活作死的,生生地把东吴给作没了。不过,在对待西晋的态度上,他还是很有骨气的。《资治通鉴》原文:引见归命侯及吴降人。登殿稽颡。帝谓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曰:“臣子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面对司马炎的讽刺,孙皓敢于硬怼回去,却是很有血性,不过这也能看出,他不是特别聪明。
蜀汉:刘禅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大家一向是比较看不起的。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让人演奏蜀中乐曲,原蜀汉旧臣听到这些故曲,都想起了亡国之痛,表现得十分悲伤,只有刘禅表现得很开心,毫无亡国之伤。成语乐不思蜀正是说的这件事。
原文: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很多人都借用这件事来说刘禅十分平庸,亡国之后一点悲伤情绪都没有,毫无父亲刘备的风采骨气,历朝历代也多用刘禅的这个乐不思蜀的故事教育大家。然而大家没想到的是,这才是刘禅的聪明之处。
乐不思蜀,正好体现了刘禅的大智若愚。倘若此时他表现出一丝怀念蜀汉的感情,司马昭必定会对其有所怀疑,怀疑他还想复国,毕竟,蜀汉灭亡还不久,忠于蜀汉的人还是不少的。那么接下来,司马昭将会对刘禅采取更多的试探行为,并对投降的蜀汉官员进行清洗,刘禅的最终结局也许就和南唐后主李煜差不多了。
从这一点上来看,刘禅乐不思蜀,正是他极为聪明的体现,这一出故事之后,司马昭对他的防备之心将会大减,他在保住自己性命的同时,也保留下了很多蜀汉官员,活下来,就能有机会。总结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四位亡国之君中,刘禅是最出色、最聪明的。刘备去世后,他谨遵父训,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去世后,他独掌蜀汉大权三十年。公元263年,曹魏邓艾大军压境,他为保蜀汉百姓士兵的安全,选择屈辱的投降。面对司马昭的讽刺和试探,他大智若愚,成功的让司马昭放下戒备之心,保留下自己及妻儿、蜀汉官员的性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