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朱允炆坐拥天下所有兵力,削不掉燕王,为什么他不用推恩令

时间: 2022-12-24 17:59: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朱允炆坐拥天下所有兵力,削不掉燕王,为什么他不用推恩令

为什么朱允炆不模仿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来瓦解各地藩王呢?

所谓“推恩令”,是汉武帝根据贾谊的建议实行的削藩政策。根据贾谊的说法,叫“众建其国以弱其力”。汉武帝下圣旨,让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底分给自己的儿子,这样每个儿子都能继承一块封底,算是皇帝的恩赐,所以叫“推恩令”。


但是,这是有前提的。

首先,在推恩令之前,汉朝的诸侯就已经被吓怕了。

汉景帝时期,七王造反,藩王大军压境,汉景帝也只能应战。在七王之乱的时候,藩王的势力很强大,一连攻克数座城池。随后,汉景帝下定决心,坚持武力镇压,任用大将周亚夫,三个月就平复了战乱。

汉景帝的军事胜利,基本解决了诸侯国的军事力量过于强大的问题,为武帝的“推恩令”确立了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藩王势力弱,军队已经被消灭了大部分,难以跟中央政府对抗。

所以,到了武帝时期,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了,推行“推恩令”,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藩王又打不过你,大王说什么,小王只能听命行事。


明朝没有推恩令的基本条件。

明朝的诸侯与汉朝不同,明朝诸侯王没有治地权!

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全国各地既有郡县,也有封国。在郡一级,郡的首脑叫做“太守”,封国的元首理论上是诸侯王,但实际上行政首长叫做“国相”,与太守平级。

而明朝的亲王,是没有封地的。

汉朝初期的诸侯王,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军队,掌握独立的财政权和人事权,完全是国中之国。而明朝不同,明朝设置亲王完全是把他们当做领兵将领。朝廷用亲王带领边境军队代替将领,但亲王本身除了统兵权以外,并没有封地,更没有财政权。

这种背景下搞推恩,分什么?分军队?一个亲王统帅一个师,每个孩子带走一个团?


明朝不能使用推恩令不是因为明朝诸侯更强,恰恰是因为明朝诸侯更弱,弱到建文帝不需要用这种手段去削藩。

建文帝已经料定,没有地盘,没有财权的诸侯王没有什么抵抗力。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燕王朱棣之前,削藩行动一直很顺利。

这里,建文帝削藩,犯了第一个错误,急于求成,没有平稳实施削藩政策,这就让这些惊弓之鸟的藩王们,拼死一搏。

而此时的燕王朱棣,就是这种情况。

朱棣已经看到了削藩的兄弟们的下场,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而且自己手中还有十万精兵,占有北京藩地,奋死反抗,成功了,就是这天下的帝王。

起初,燕王并不占优势,但建文帝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却差了许多,没有有效运用武力镇压燕王,任用黄子澄这样一帮文臣来处理军事,反而让他节节胜利、逐步做大。

朱棣为了麻痹建文帝,给自己造反准备时间,就故意派遣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到京城做人质。建文帝对此,心知肚明,这是朱棣要表明忠诚啊,不造反,决心扣留这些人质。


但此时,建文帝的心腹黄子澄,出于儒家礼法,认为应该释放他们啊。最终,建文帝听从建议,放了这些弟弟,最终这些优秀的弟弟们,把建文帝打的满地找牙。

这是建文帝犯得第二个错误,武力镇压不彻底,军事所用非人;政治手腕不够。

这两项致命错误,让建文帝已经失去了削藩的资本。

最终,燕王朱棣以十万精兵,孤身一人起兵反抗,夺得了帝王。

而建文帝,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拥有数倍于朱棣的军队,而且全国大部分领土、军饷都供养着这些军队,最终还是节节败退。起初,大力支持建文帝的将领们、官员们,最终也无奈投降了。

汉朝都能用推恩令进行削藩,朱允炆削藩为何没有使用呢?

推恩令是汉朝时期的撤藩对策,具体内容是指诸侯王原先由嫡长子承继,如今改成除开大儿子继承王位外,别的子女还可以承继一部分土地资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促使诸侯王越来越小,乏力考验朝中。

现在看,推恩令非常成功,但有个小问题就是平平淡淡,时长有点长。总要直到列侯死了之后才可以,万一碰到个长命的还挺麻烦的。明代第二位皇上朱允炆是接起他爷爷朱元璋的班,进行了皇上。他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撤藩,但他并没有采用推恩令,反而是较为激进派和极端化,引发了朱棣造反,结论把帝位搞丢了。

那样朱允炆撤藩无需推恩令,是得不了或是不想用?

按道理朱允炆采用推恩令或是有必要的,最先他年青,他可是孙子辈了,而那些诸侯王还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年龄上应比他大,耗也耗得起。

再说了,大明朝这才刚刚创建并没有多久啊,人的内心不问归期,谁也不愿意再要打仗了。而老朱也为他孙子留有个很不错的河山,最少不是个烫手山芋,明朝整体实力并不弱。这些诸侯王,与刘邦时期的诸侯王确实是有区别的,她们虽然有军权,但并不是一个王国,整体实力相较王国还是有所差别。

朱允炆太年轻了,这也造成了他锈与骨,他没一切工作经验,因此对于推恩令这种办法是不愿意的,他并不想要耗下去,如果这样的话,在他心里一直不舒服。

大家说了,大明朝实力不俗,在朱允炆的眼里,即使强制性撤藩也不是事,毕竟有能力与朝中对抗的并不多,即使朱棣在诸侯王中最牛,但与朝中总体对比,还是得差很多的,这也是他的底气所属。并且,朱允炆撤藩遭受了自己的智囊齐泰、黄子澄影响的。齐泰是受到了朱元璋的指令辅佐皇太孙的,而黄子澄长期性一起阅读东宫,归属于朱允炆的绝对心腹。

他们针对撤藩的态度十分激进派,而在某种程度上她们严重影响建文皇帝朱允炆。但这两位明显是空有一腔热血,但缺乏施政之策,是非常危险的。结论建文皇帝敢打敢拼,一就任就开始撤藩,造成满盘皆输。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朱允炆无需推恩令,一方面是等不起,也不愿意等,另一方面就是不想用,盲目的自信。

因为他不想被别人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实力,他是想让大家全心全意的把权力交给他。
处境不同,建文帝和汉武帝所面临的削藩处境是不一样的。汉武帝在实行“推恩令”的时候,各地藩王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朝廷对抗,各地藩王也只能任由朝廷宰割。
首先,汉朝的推恩令核心就是裂土分封,而明朝的诸侯只是拥有侯爵之位。 《清史稿》对当时明代藩王是这样评价的,即“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因此,明代压根就没有掌控分封地区的土地和人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推恩令自然没有办法推行下去。

明朝朱允炆为何不采用推恩令的办法来削藩呢?

汉景帝时期,西汉曾经爆发过著名的“七国之乱”,在大将军周亚夫的帮助之下,汉景帝得以在三个月的时间之内迅速评定叛乱。此后,汉景帝对于各个藩王更是严加看管,并且大量削弱他们的军队实力。到了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的设想,让诸侯王们在去世之后将自己的王国分成几份,划分给自己的儿子们。于是不过数十年,汉武帝没有使用一兵一卒,而诸侯国们自己就已经分崩离析了,再也无法威胁中央朝政。

那么有人就会想了,如果千年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读过这段历史的话,那么他为什么不用“推恩令”的方法去削弱藩王呢?实际上,任何政策的实施都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建文帝朱允炆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汉武帝时期大不相同,即使朱允炆使用“推恩令”进行削藩,起到的效果也不会太大。

首先,在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时候,各个诸侯国实际上都已经没有能力对抗中央朝廷了,只能任人宰割,但是明太祖的几个儿子们却手握兵权,虎视眈眈的觊觎着中央朝廷。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滥杀无辜,此时建文帝的身边也没有像周亚夫一样的将军能够领兵打仗,根本无法震慑周围的藩王,这才让朱棣有了可趁之机。

其次,“推恩令”的效果需要时间才能够生效,而对于朱允炆来说,“推恩令”这种需要长期执行才能够生效的政策无法解决燃眉之急。如果想要“推恩令”生效,那么需要等到一代诸侯王去世之后,整个王国才会群龙无首,这样一个诸侯国才会陷入分梨,就算朱允炆将燕王朱棣的领土一分为二,分封给他的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想必在朱棣的领导之下,两个儿子也能够团结一心一致对抗朝廷。

因此,朱允炆的削藩方法十分简单,那就是专挑软柿子捏,在处理燕王朱棣之前,朱允炆已经将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和岷王五个王爷废为庶人,就是傻子也知道朱允炆下一个要动手的目标是朱棣了,因此朱棣只能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在北平起兵造反。经过4年的激战之后,朱棣终于成功扭转劣势,一举攻入南京城之中登基为帝,史称明成祖,而建文帝朱允炆从此以后只能浪迹天涯,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饱尝人间疾苦。

明朝朱允炆为何不采用推恩令的办法来削藩呢?

首先西汉武帝朝的“推恩令”根本不适合在明朝推行。

我们先来看看主父偃“推恩令”的内容:“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推恩令”的核心思想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它具体的实施方法就是将诸侯王的封国各分为若干国,让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直至地尽为止,同时若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先虚建国号,日后待其子孙生后再行分封。

如此,实施“推恩令”的前提就是要有封地。但显然明朝的藩王不满足这个条件。虽然明朝同西汉一样行“分封制”,但汉初行的是裂土封王,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中是有着绝对的权力的,可任免官吏,可自由征税,可自由征兵,总之在封地中他就是唯一的王,封地一切事务都由他说了算。而明朝虽也实行分封制,但却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即分封爵位却不赏赐土地,给予爵位却不管理百姓,享受俸禄却不处理事务,也就是明朝的藩王是没有封地的,而且没有治理权,更没有征税权。

想想看,明朝的藩王连封地都没有,你让朱允炆去拿什么去推行“推恩令”呢?难道是先给藩王封地,之后再去推行吗?这怎么可能呢?

当然,当年朱允炆欲行削藩之时,的确有人跟他提过希望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大臣高巍曾言“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就是不要效仿晁错的武力削藩,而应该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即在不引起国家内乱,又不引起藩王大规模反抗的原则上行削藩之事。

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巩固新生的大明王朝,他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建立起了一套不同以往任何朝代的“藩封制度”。自1370年开始,朱元璋就先后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于边疆及内地的要地,给予他们兵权,让他们替明朝开疆扩土,同时拱卫朱姓天下。

在当时,每位藩王都拥有着数量不等的亲卫护卫军,少则千余人,多则上万人,且还拥有“    提兵专制”之权,即可直接调动地方上的军队,如庆王朱栴就有左、右、中三护卫,并管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事务,马步军士都由庆王负责训练,并随时听候调遣。

可以说明初的藩王虽没有汉初诸侯王那样的权力,但就是凭借着其手握的“    提兵专制”之权,再加上他天潢贵胄的身份,他足以操控地方的军政事务。因此,明初的藩王还是对中央有着较大的威胁的。也就是如此,高巍提出的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其用意就是想要削弱藩王手握的兵权,就算此时不能将其兵权全部剥夺,也要剥夺他一部分的权力。

此外,在高巍提出要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时,户部右侍郎卓敬还额外补充了一点,他建议“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籓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就是在削弱藩王手中权力的同时,还要进行“异地分封”,即原来在北方的藩王子嗣,在册封时要将其改封在南方;原来在南方的藩王子嗣,在册封时要将其改封在北方。

卓敬提出的这个计策用意很简单,那就是削弱藩王对地方的影响力,从而瓦解藩王对于地方的干扰与控制。试想,以藩王的势力和影响力,如果让他和他的子嗣长期待在某个地方,他势必会逐渐掌控住此地,这样就等于成了他们的封地。如此,如果是只让藩王在一个地方待一代,让他们势必不能对此地造成多大的影响力,毕竟下代藩王的藩地可是要换到别的地方去的。

可以说高巍和卓敬所提出的削藩之策不可谓不毒,完全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做法。如果当时朱允炆能够接受这个计策,即缓慢的行削藩之策,不动用武力,而是用皇权来逼迫地方藩王就范,让他们没有动武的理由,同时再推行“异地分封”,让藩王失去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如此,只要能够实施下去,不出一代,明朝的藩王将永远没有可能再对中央政府造成任何的威胁,因为藩王已无根基可言。


此外,卓敬在提出“异地分封”之策时,还特别提醒朱允炆,他说道:“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意思就是燕王朱棣这人颇有智慧,雄才大略,很像朱元璋,同时他的藩地北平又是显要之处,且兵强马壮,自金、元开始就为兵家重地。如此,朱允炆如果一定要削藩就一定要先削燕王朱棣,要先把他改封到南昌,这样一旦有变,朝廷就有绝对的把握能够控制住朱棣。

显然卓敬早就看出了对朱允炆削藩威胁最大的是哪个藩王,就是朱棣。如此,他早早就建议到朱允炆要削藩就要先削朱棣,只有这样,其他藩王才不敢再对朱允炆的削藩有任何的不满。当时如果朱允炆哪怕是不采纳卓敬的“异动分封”,而仅仅只是采纳卓敬的先削朱棣的策略,朱允炆削藩也不会失败,更别说失去帝位。试想,如果将燕王朱棣改封南昌,朱棣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将荡然无存,同时南昌又处于南方,朱允炆只需调配周边的兵马就可牢牢困死他,如此,朱棣就只能成为笼中的小鸟,任由朝廷随意宰割。

明朝朱允炆为何不采用推恩令的办法来削藩呢?

朱允炆在继承帝位之后,想要削弱各藩王的实力。不过他没有采用推恩令,而是强行削藩。

对于这件事,很多人都非常不理解。

今天咱们就来看看,为何朱允炆没有通过推恩令的方式来削藩。

咱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的推恩令到底是什么样子。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把诸侯王分为若干国,之后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随着层层分封,诸侯的实力会不断降低,而中央的权力将会得到增加。

从上可以看出,推恩令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相比于削藩,推恩令相对间接委婉,可以减少藩王的抵触情绪,更有利于政策的推行。同时,皇帝名声的损失也会降到最低。

总之,从抑制诸侯实力这方面来说,推恩令是要比削藩高明太多。

一、但大家不要忘了,这是汉朝的分封,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明朝,分封形式已经和汉朝有很大的区别了。

换句话说,时代变了,分封性质也不一样。

1、首先,汉朝的推恩令核心就是裂土分封,而明朝的诸侯只是拥有侯爵之位。

《清史稿》对当时明代藩王是这样评价的,即“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因此,明代压根就没有掌控分封地区的土地和人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推恩令自然没有办法推行下去。除非朱允炆失了智,先把土地赐给诸侯,之后再实现推恩令。

但这种情况显然不现实,也太麻烦,毕竟朱允炆的核心目的是直接削弱诸侯的实力,减少自身可能受到的威胁,而不是花式作死。


2、再者,在能够裂土分侯的西汉时期,那些诸侯的实力异常强大。
强到什么地步呢?我们看当时的七王之乱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吴王权力大到甚至还可以煮盐铸币。

除此之外,《汉书》中记载也可以看见一二。

即:“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因此,在当时只要他们有机会联合起来,是可以轻松颠覆统治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推恩令是必然的。


但明朝时期的藩王,他们的实力已经普遍弱小。

当年朱元璋分封他们,与其说是赏赐,不如说是颁发驻守边疆的任务。在战斗的时候,他们可以节制诸将。平时的时候,他们能统领的就只有王府的护卫。

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可以轻松击溃藩王。我们从诸侯灭亡的速度就能看出来,中央对于地方的碾压。

在朱允炆开始削藩后,有的诸侯自我了断,有的诸侯废为平民。不是他们不想反抗,而是压根就没有能力反抗。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拿朱棣这个例子反驳,因为朱棣起兵把朱允炆给推翻了。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朱棣那雄厚的势力不是在起兵之初就有的。

在刚起义的时候,朱棣就连杀死当地的官员都需要用计谋,而不是直接派兵诛杀,就是因为他的实力太弱小了。

就连诸侯中最强大的朱棣都是如此,朱允炆确实没有什么好忌惮的。

所以,建文帝压根没有必要再用推恩令这种带有讨好性质的政策。


二、那或许有人就会问了,既然藩王并不强,不需要推恩令,那为何当时他会失败呢?其实总的来说,这完全是建文帝的个人原因,性格的懦弱与从政经验的不足导致了他后来决策的一系列失误

对于朱允炆强行削藩这件事,相信很多人都看不懂。

如果他是个千古明君,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他这番举动背后的深意和各种厉害关系。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朱允炆虽说可能并不是朱棣评价的的那样是一个花天酒地,恣意妄为的昏君。

但他还是太过于年轻了,一个没资历的君王,往往是人云亦云,他会在不合适的时间颁布不合适的政策,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1、在当时,建文帝身边的奸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性格懦弱导致)

朱允炆在登基之后,非常器重黄子澄和齐泰,把各种事务都交给他们两个处理。

他们两个非常会蛊惑人,朱允炆深受其害。

原本的时候朱允炆只是有削藩的想法,可是在黄子澄和齐泰的运作之下,想法最终变成了现实。

正常人理解的削藩,应该就是削弱藩王的实力,而这两位做的,则是要把他们逼上绝路。这个荒唐政令从中央下达的那刻,就意味着朱允炆差不多在垮的边缘了。

值得一提的是,强行削藩只是诸多举措之一,他们还对很多祖制进行了变更。

这在《明史》中有记载,即:“朝廷政事一委黄子澄、齐泰,二人擅权怙势,同为蒙蔽,政事悉自己出,变更太祖成法,而注意削诸王矣。”
而正是这些动摇了朱允炆的统治基础,为后来朱允炆倒台埋下伏笔。


2、再者,朱允炆削藩的顺序有很大的问题(从政经验不足导致)。

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难后易。先把最难啃的骨头搞定,剩下那些诸侯就会产生忌惮,主动放弃抵抗。反之,则会给最强的对手带来喘息时间以备战,增加之后的对付难度。

而朱允炆非常秀,他的顺序就是这个相反的先易后难。在朱允炆针对其他诸侯的那段时间里面,朱棣一直在备战。这个喘息时间不是他自己争取的,而是朱允炆给的。

顺序错了不要紧,朱允炆付出的代价不过是在征讨朱棣的时候调动更多的兵马。

可尴尬的是,朱允炆把屠刀举了起来,之后觉得于心不忍,就这样给放下了。

朱允炆的境况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朱允炆已经彻底把朱棣逼到对立面了,这时候他才反悔,已经太晚了。

不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朱允炆也值得人敬佩,天胡开局都能输,也是一种本事。


三、说到最后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朱元璋给朱棣送上的神助攻了。

当初,朱棣之所以能够顺利南下,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拦,不光是因为朱允炆得罪了太多的人,还因为朱棣师出有名。

朱元璋曾经规定过,如果皇帝受人蒙蔽,那么诸侯可以入京勤王。

即:“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朱元璋本是好心,担心奸臣乱政,可是他没有制定具体的细则,这让朱棣钻了空子。

很多人感觉这是皇帝的家务事,不方便插手,就是选择按兵不动。

正因如此,朱棣才一路绿灯,直通都城。


建文帝和汉武帝二者处境不同,汉武帝是在国家早已稳定,而且藩王权力早已被大大削减的情形下,才选择推恩令削藩的;而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时,各方势力与朝上磨合不够,加之各藩王实力尚厚,终于建文帝硬性削藩失败,被赶下宝座。也是因为建文帝心急,不想采用慢条斯理的推恩令,总之还是朱允炆考虑不周,丢了江山。
清朝王爷没封地,不需要推恩令,朱棣造反是第一代,推恩令也需要几代人后 才会对中央没有威胁。
因为朱允炆统治的时代,没法使用推恩令来削藩,因为当时那些三族的同龄都是辈分比他大的叔叔,如果强行削减他们的领土可能会让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
用什么推恩令,你所担心的无非是他们的兵权,发一道文件,规定亲王护卫不得超过五千就行了,亲王目的也不是谋反,目的是做他的太平王爷,你不费他保留他除兵权的一切待遇,他不高兴也会接受
文章标题: 朱允炆坐拥天下所有兵力,削不掉燕王,为什么他不用推恩令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0185.html

[朱允炆坐拥天下所有兵力,削不掉燕王,为什么他不用推恩令]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