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大淮安”之那些在明史中留名的淮安人(上)
这个专题转眼写了2个月,累计近5.3万字,距离6万字的目标似乎越来越近,期间有过彷徨甚至想放弃,还好有几位朋友一直在关注,特别是我的女儿总是我最坚定的支持者,不管是我做的饭还是写的文字。不过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写完这回上中下,还有一个压轴的上中下,拉拉藤打算暂时结束明史中的淮安。当然,写东西这件事是不会停的,因为已经有了初步打算,也会比明史更有趣。
来叨叨本回的主题“那些在明史中留名的淮安人”。前面几回基本是以个别人物为主线,当然也有梅氏叔侄、淮安守将、丹书铁券作为分类的群体人物,不过这些人物大多不是淮安人,也就是说不是出生在淮安的本地人。除了状元沈坤,包括梅殷、李遂、史可法、华云龙最多算是淮安的荣誉市民。而本回拉拉藤说要叨的,均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正宗淮安老乡。
在正式叨叨之前,先简要介绍下明代淮安府的基本情况。淮安府,是明清两代江苏省内的重要行政区。明朝初年,设淮安府直隶南京,后朱棣迁都北京为京师后,改属南直隶。
据《明史 志第十六 地理一》,淮安府以山阳县为府治,下辖县九、州二,具体包括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海州(下辖赣榆)、邳州(下辖宿迁、睢宁)。基本包含今天淮安、盐城、宿迁全境和徐州、连云港部分地区(具体见引文)。洪武二十六年即1393年,有人口80689户共632541人;弘治四年即1491年,有人口27978户共237527人;万历六年即1578年,有人口109250户共906033人。
细心的看官可能注意到了,明弘治期间,淮安府人口出现骤减。起初拉拉藤也是奇怪,幸好拉拉藤爱学习,及时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章,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明代中期妇女不附籍,也是说人口统计的时候不再统计妇女,真是歧视妇女的万恶的封建社会啊;二是明中期商业发达,很多务农的人跑到城市里创业就业,导致登记在册的人口减少。当然肯定还有其他饥荒战乱等因素。
拉拉藤宁愿相信第二种原因,的确那个时候淮安府政治、经济地位重要,商业发达,就业岗位增多,必然吸引周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之当时交通、通讯方式不发达,难免造成人口统计的失真。
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拉拉藤就来比较下淮安府与其他重要城市的人口。以万历六年统计数字为准,首推顺天府(今天北京)领州五县二十二,共706861人,典型的地广人稀啊;应天府(今天南京)领县八,共790513人,不及淮安;凤阳府(大明朝龙兴之地)领州五县十三,共1202349人,总量多但人口密度不如淮安;扬州府,领州三县七,人口817856人,密度与淮安相仿但总量不如淮安。但也不得不承认,明代时候,淮安府的人口数量和商业程度还是不如苏州府(领州一县七,人口2021985人)。
话说这么多,回到主题,来看看淮安府在明史中都有哪些人物“上榜”呢?一般而言,写入正史的人物,要么是官至一定级别,成为了“中管干部”(中央直接管理的高级干部),凭借政治地位,自然而然地记入了“国家档案”,要么有什么大是大非,即所谓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凭着社会影响力,进入了历史花名册。拉拉藤接下来要说的几位,大多出生在山阳县,毕竟当时处在淮安府的中心位置。
先简要介绍一系列人物,共同点是官居高位,也就是第一种类型,在《明史》中留下了传[zhuàn]。他们是:潘埙,正德三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叶淇,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死后赠太子太保;金濂,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追封沭阳伯;杨靖,洪武十八年进士;王瑜,以总旗隶赵王府……前面几位几乎都是进士出生,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不过有人死后加封,有人早早赐死,就连那位不是进士的王瑜,也是人生写满了故事。
欲知这些土生土长的淮安人,在大明朝都有怎样的好玩故事,且听下回叨来。
附《明史》中淮安府介绍:
向同学介绍你喜欢的历史人物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
主主要成就
军事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4]
文学
《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王守仁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6]
书法
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阳明学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
王守仁故居(55张)
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1]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3主要作品编辑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4史料记载编辑
《明史》[1] [3]
《古文观止》
5人物评价编辑
穆宗皇帝:“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明朝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清朝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四库全书》中有评论曰:“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评:“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明史》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3]
《明朝那些事儿》评论说:“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7]
生平经历
生而不凡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很不同寻常。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年少有为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
贵阳修文阳明洞
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步入仕途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
王守仁题跋像[5]
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步入仕途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
王守仁题跋像[5]
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步入仕途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
王守仁题跋像[5]
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步入仕途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
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
这个人很有讲头,明徐渭曰:王羲之以其书掩其人,而守仁以其人掩其书。
很牛,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读明史时,哪些人物或事件让你印象深刻
1、巢湖水军将领廖永忠,鄱阳湖之战与常遇春并受上赏,家门立牌,御书:“功超群将、智迈诸师”。后封德庆侯,洪武八年下狱死。罪名初为僭越;二十三年打倒胡党时公布廖永忠与杨宪勾结密谋不轨;永乐年间宁献王朱权作《通鉴博论》,称太祖恨其杀害小明王“不义”而将其诛杀。
2、宣宗喜狩猎,即位后令朝鲜进献海东青(松鹘),所得甚少。宣宗派宦官征发朝鲜士兵,前往咸吉道自行捕捉,所获甚多。正统初年张太后、王振整顿宫廷,仅令其自行捕捉,世宗大王甚悦。宪宗废止此例。
3、永乐初年,社会上流言四起。老剧作家杨景贤(代表作《西游记杂剧》)被请入宫中做顾问,协助分析各类暗语,颇受宠信。
4、《元史》卷201《列女传二》:“金氏,详定使四明程徐妻也。京城既破,谓其女曰:‘汝父出捍城,我三品命妇,汝儒家女又进士妻,不可受辱。’抱二岁子及女赴井死。”
《明史》卷139《钱唐传附程徐传》:“程徐,字仲能,鄞人。至正中……历官兵部尚书,致仕。明兵入元都,妻金抱二岁儿与女琼赴井死。洪武二年,偕危素等自北平至京。授刑部侍郎,进尚书,卒。”
5、洪武十八年,镇江丹徒知县胡孟通、县丞郭伯高等人获罪,该县耆民韦栋上京保奏二人治理有方,太祖听信,褒扬胡、郭、韦等人。两年后,太祖发行《大诰三编》,指斥韦栋等人“上惑朕听,归则把持官府,下虐良民,养恶为一郡之殃。”因其邻居不早将其揪出押赴京城,罚他们搬砖筑城,有累死者。
6、《奉天靖难记》载建文三年成祖最后一次出师前,将领、百官、宁王三方面推戴其即位,并设立五军都督府,似有事不偕则先做河北天子之意。《太宗实录》将此事删去。
7、明宫编有《奉天命三宝下西洋》杂剧,演绎郑和下西洋事,谓苏禄(菲律宾西南)、彭亨(马来西亚一州)、穿心(见山海经)三国国王前来劫掠瓷器、绸缎,郑和邀其上船观看结满瓷器的瓷器树,借机将他们擒获。
8、成祖徐皇后为徐达长女,永乐初年颁布《梦感佛说第一稀有大功德经》,称观音菩萨向她托梦,预言了靖难之变。徐后死后,成祖敕编《永乐北藏》,僧官请示是否将此经收入,答曰:“荒唐之言,不要入”。
9、谷王朱橞,靖难时献金川门,大受成祖恩宠。就藩长沙后,密谋不轨,收容离家出走的同母兄蜀献王之子崇宁王,放出消息称其为建文帝。蜀王闻讯,即向朝廷举报。“建文帝未死”说从此不可收拾,至今永州人仍将清代坞堡称为建文遗迹。
沐天波
袁崇焕
于谦
海瑞
魏忠贤
文章标题: 明史里你被哪个人物惊艳过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