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现代人抄书还有意义吗

时间: 2022-12-21 23:59: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现代人抄书还有意义吗

抄书现象,在古代为什么能广为传播?

抄书现象在古代非常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古时候的文人雅士多数都很清贫,是买不起书的。在唐宋之前,印刷术没有被改良之前,得到一本书的花费十分之高,只有达官贵族买得起书。即便是在宋朝,活字印刷术得到是普及之后,书价高昂的现象有所缓解,但对于寒门学子来说,书也不是唾手可得的,寒门学子生活清贫,但却渴望读书,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抄书。

宋濂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写到他年少清贫,读不起书,只能向富有的同窗借书,然后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抄书对于古时候的读书人还是有很大好处的,既有利于加深对于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还可以练习自己的字,就是10分的费时而已,有利有弊。


抄书现象,如此广为传播的原因还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没有10分出名,他们的作品,是不能够被整理成书卷由正规书局出版,广为印刷的。即便是一些在今天看来10分有才气的诗人,文学家在当时不被欣赏,也是十分落魄,印不起自己的书。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如果想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下去,就必须要将书或诗集然后传播出去。或是这些人的知音同好,想要保存这些作品,也是需要亲自抄录的。

在今天,因为印刷业的发达书的价格,相比以前降低了许多,同时还有了电子阅读这种方式。读书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自然也不会有人因为家贫而去抄书了,同时抄书所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耐心,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之下,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有耐心,安静抄一本书了。有些人为了修身养性或是练字,会超一些佛经与诗集,这也是比较少见的。

古代的书价格昂贵,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的,因此为了节省开支,抄书现象就比较普遍了。
这是因为在宋代之前书籍是不能大量刊印的,量比较少,很多人是无法获得想拥有的书,所以他们只能靠借阅抄写拥有自己的书籍。
因为古代是没法大规模的印刷的,并且成本的书也比较的昂贵,很少有人有钱去买,所以他们就只能借书抄书来学习知识

古人有教辅书吗?假如没有,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啊?四书五经以及兵书等!还有近代!

这很难想像的。高人可以来啊,高分奉上。来个高人。要知道,四书五经都很重要。还有兵学备览等等。要知道,像韩信曹操等人历史上是没有写明他们的军事学老师是谁。你看中国古来名将没有几个是军校高材生的。古人应该有教辅书的吗?像当代的45年以前出生的大学生,他们是怎么读书的呢?小生年方29,黄口乳牙。乳臭未干。很多八九十岁的老先生不仅是49年以前的世界顶尖大学而且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兵书和四大宝书——《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也是完全参透的。可以给小生讲讲不?高分奉上。求高人啊,高人来啊!
  以下是我搜集的,望采纳。我知道很多,但是坚持看下去吧。
  古人们也有老师,他们一辈一辈的将文章的含义传下来。古人生下来就被文言文包围,对文言文的理解就好像英国人对英语的理解一样深刻,更何况古人向来坚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每一篇文章他们都会读上很多遍,古代读书者还会到处游学,走遍五湖四海,见识的很多。

  前人“十年寒窗”就可以考状元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治国平天下了,而我们呢?不算幼儿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就已经求学超过十年了,但高中毕业后就可象古人一样治国治学了吗?基本上是否定的。
  本人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初中时候,也就是13、14岁,应该说和黛、钗们的年龄相若吧,其时就很疑惑他们怎么就懂作这么好的诗?怎么就懂这么多人情事故?他们是怎么学会这么多知识的?自己也差不多读了十年书了,当时好象啥也不懂,一本《红楼梦》尚且看不下去,更不要说知天文地理了!
  这段时间一口气把南怀瑾著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看完了,这是南大师的讲稿吧,内容非常丰富。其它的不说,其中南师透露的关于他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一些小事情确很值得我们深思。南师重复地说,学《易》很简单的,玩索而求之,但开始一定要把64卦背熟、把系辞读熟。他小时候老师都是不教的,只是要求背,背熟了以后你就懂了。这句话也是私塾先生的口头禅吧?好象以前我们是把这句话当封建毒草来割的(现在也可能是吧),白话文运动就是这样批斗旧私塾教育的。 胡适之——所谓白话文运动先驱!
  再看这个大师,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胡适之的例子,可以让我们做一个警惕。胡适之4岁就开始读古诗,6岁上私塾就开始背古文,到了9岁的时候读了三年古文,他就能看古典小说。能够看古典小说的人语文程度已经很高了。两年之内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说。一辈子作文基础就奠定了。当时只有9岁!到11岁的时候,他的老师就正式教他读古书。 因为已经读了四年古书了,以前读书是背,现在是自己读,已经有能力自己读了。教师教给他的第一本书叫《资治通鉴》。11岁就读完了。到13岁就把《左传》 读完了。把《左传》读完了,大概这辈子必读的中国书都读过了。以后就是复习、综合、创造。以前中国读书人,都在13岁以前,把所有该读的书就全都读完了。 一些重要的书都放在肚子里面。假如没有这样子的教育,这一辈子不要想成为一个所谓的大人才!没有了,大人才就跟这个人分家了。胡适之接受这种教育,他也没有变成书呆子。以后,他记忆也很好,学英语学得也很快。所以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国去。到了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他凭什么拿博士?他 写了一篇文章叫《先秦名家研究》。懂得诸子百家已经很困难,懂得名家就更困难。没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研究先秦名家吗?所以胡适之非常容易就写出来了。因为13岁前就读完了。而且他写出来以后,美国教授看不懂。所以糊里糊涂地,让他通过毕业了。28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他凭什么当教授?13岁 之前的功力。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哲学史》。他凭什么写《中国哲学史》?你能吗?不到30岁全国闻名,凭什么?13岁之前受的教育基础!他去演讲, 引经据典,不要带书的,从来不会错误。因为他至少会背一千首诗词。至少!其他的书不用说了。在他成功之后,建议我们的教育部,不要再让儿童读古文。”(本段摘自《2001年王财贵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讲演稿》)
  南怀瑾几岁开始读书的?按他透露的,应该是5、6岁开始上私塾的,折回现在通行的周岁算法应该就是3、4岁就开始读书了。都读了些什么书?具体不知道,但象《弟子规》、《增广贤文》三百千等,南师说早早就要会全文背诵了,四书五经当然也是要求全文背诵的,前人学习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这些知识哪里学来的?都是从经典中学到的。比如王勃,写出《滕王阁序》的时候只有13岁(也就11、12周岁,相当于现在读六年级的年龄吧),为什么人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现在的13岁小孩能写出来吗?大人都没几个懂的,不要说小孩!
  中国古代的读书理论肇自孔子。“读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显然,孔子认为“为学”是要“读书”的,他收集鲁、周、宋诸国的文献档案,先后整理、删订《六经》,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所教弟子达三千之众,他不仅教书不厌,诲人不倦,而且自己读书也异常勤奋,留下了“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的佳话。
  读书主张“学而优则仕”
  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即培养适合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君子”,这成为读书的出发点和归宿。儒家学说的主流是主张读“经”为“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入世建功勋的积极进取精神。孔子的许多弟子包括孔子本人都曾经到处求过官、践履“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开“读书做官”之先河。孟子进一步为“读书做官”作理论论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道义也。”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并为博士置“弟子员”,为读书求官的儒者打开了朝廷的大门。唐朝沿袭隋制,完善地建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为平民百姓设计了通过读书也可以入朝为官的道路,大大地激发了平民的读书热情。“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话几乎成了读书人的口头禅。
  读书活动具有很强的伦理性和功利性,从“读书做官”就体现了这一点。在诸多有关古人阅读的史籍中,我们不难发现,“读书做官”可以说是古人读书的主要目的,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分不开的。在古代史籍中,我们随处可见某人先是如何勤学,如何苦读,然后如何“博极经史”,如何高中进士,如何得为大官。他们认为读“经”就是要“经世致用”,达到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他们虽然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着想,有着一种入世建功勋的积极进取精神,其中也包含着某些有利于社会进步、有益于民生的积极因素,然而,他们是以谋一己之私利为目的,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要追求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名利双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作为取得高官厚禄的“敲门砖”。今天,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而读书的伦理目的。
  贫家子弟勤学苦读
  然则许多贫家子弟虽然喜欢读书,但因家中贫穷,或读书无灯,或读书无书、无笔、无墨,但他们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留下了许多令人击节叹赏的佳话。明代冯京第曾撰《读书灯》,列举了数十个古人夜间读书因家贫无灯而用他物替代以继日的事例。而在我国古代史籍中,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这就是千古流传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再如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这就是成语“车胤囊萤”的典源出处。还有苏颋颁“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照书诵焉。”(《开元天宝遗事》)其他诸如路温舒编蒲抄书、朱买臣负薪苦读,高风流麦、承宫放猪苦学、贾逵隔篱听讲、沈鳞士织帘诵书等等耳熟能详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们克服困难,勤学苦读的精神,让人敬意油然而生。至于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战国策》)沈峻“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梁书》)这种刻苦砥砺,勤奋读书的事例,闻之无不使人动容。
  传统读书方法种种
  从古人的读书事迹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许多读书方法。如诵读、抄读、听读、速读、精读等等,这些读书方法至今对我们读书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国古代不仅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而且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日诵万言”被当作一种读书美德。古代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诵读上下过苦功。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勤于诵读,以致“口舌生疮”;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同样,“诵读”、“读诵”、“讽诵”等词也经常在古代史籍中出现。如倪宽“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汉书》)朱买臣“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汉书》)范宣“虽闲居屡空,常以读诵为业”。(《晋书》)等等,不胜枚举。古人之所以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正是通过诵读,有无数篇文章烂熟于胸,才能有这种境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而这,正可以给我们以启迪。
  抄读就是通过抄录书籍来达到对书籍的理解。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或印刷术不很发达而书少难得的时代,人们十分重视抄读。顾炎武谈到过抄读产生的“一变为三”的效应。他从11岁开始抄读约900万字的《资治通鉴》,经三年熟读抄写之后,就有了三本《资治通鉴》,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一本。古代史籍中还有许多同样的事例,如阚泽“居贫无资,常为人拥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三国志》)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以致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明外史》)他们既可解无书之窘,又可以练习书法,还可以在抄写中加深对书籍的印象,可谓一举数得。不过。现代人是很少去抄读了,因为抄书太费时间,而且也有抑制思考的副作用。然而,作读书笔记、摘录卡片等读书方式却依然有着古人抄读的痕迹。
  对于因某些条件限制而不能阅读者来说,听读,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读书方法。如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晋书》)王冕“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暮乃返,忘其牛”。(《明外史》)胡旦“喜读书,既丧明,犹令人诵经史,隐儿听之不少辍”。(《宋史》)他们或因眼睛失明,或因无书可读,或因不识字而不能读,但他们克服这些困难,想方设法地读书,勤奋学习竟到这种程度。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就是说读书要精读。精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关于精读,古代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如田敏认为“读书不必多,十八章足矣”。(《宋史》)何涉“案上惟置一书,读之自首至尾,正错校字,以至读终。未终卷,誓不他读”。(《明道杂志》)苏轼“吾读《汉书》,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博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田居乙记》)确实,对于一些名篇,学习价值高,内容精粹,言简意赅,非精读不能掌握全书的要点、难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
  “耕读自守”的读书境界
  “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陆游《剑南诗稿·寒夜读书》然则也有一些读书人不为名利,只求自乐。如马枢“博极经史,……乃喟然叹曰:‘吾闻贵爵位者以巢、由为桎梏,爱山林者以伊、吕为管库,束名实则刍芥柱下之言,玩清虚则糠秕席上之说。’乃隐于茅山,有终焉之志”。(《陈书》)阳城“好学,贫不能得书,求为吏隶集贤院,窃院书读之,昼夜不出户六年,无所不通,及进士第,乃去隐中条山”。(《唐书》)刘勉之“即邑近郊结草为堂,读书其中,力耕自给,澹然无求于世”。(《宋史》)他们安贫乐道,澹然自守,耽于书籍,赏奇析疑,衣带渐宽,终老不悔。以一种隐逸和逍遥来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在的、主观上的精神自由。他们抛开功利,在坎坎人生旅途上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建立起一种精致高雅并富有审美意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模式,并陶醉其间,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自由境界。
  由上可见我国历代名人的勤学事迹,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的道路、读书的目的、贡献的大小各不相同,但他们勤勉自励、刻苦攻读的成才之路却都是饱经风霜,身处逆境而毫不气馁,历尽艰辛却勇往直前,无不给我们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
  (作者为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理分馆馆长)

一直在抄书 有用吗?

因为我考的很文科 十本书目我直接看得话 很容易很恍惚就看过去了 顾着划重点 就算有意识的拿手指比划着看 也看不进去然后就抄书 抄重点感觉确实有看进去可是抄书觉得好笨啊 很蛮干得感觉 而且一本书要看很久是我太急于求成了 抄书也OK还是我的方法有问题?跟大家请教一下
是,一定有作用。
是有名的死记硬背。
要讲究学习方法。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在学习上做到事半功倍。轻松的学习好.有学习环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你只要从现在把学习转变了,学牢了,当然就简单了,成绩就会提高。更不要太紧张.只要把分数看开点就可以了,否则太过于紧张的心情,是无法进行复习的.一紧张,就害怕。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也不同,所以要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要把学习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就可以取得进步。学习的方法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我也是这样的,第一遍看。第二遍抄重点,也没怎么动脑子背,就是纯粹的抄,当我不想学习的时候,心不静的时候,我就抄,抄到烦为止。基本上三天一根水笔芯。我是想着,就这样先抄一遍。然后再整理一遍,然后再抄整理过的笔记。我比较反感背书,所以想着这样多搞几次也许就自然记住了。。。。打算到最后两个月再认真背吧。如果心烦的时间比较多,那么抄书的时间就多。。。大概一个多星期抄一本吧。我是五本。
南无阿弥陀佛
抄书是看起来像是笨办法的好办法,虽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非常好。
只要肯反复抄,认真多抄几遍,不管文理科,原先记不住的或者不明白的内容,全部都会记住搞懂。
可以看这篇博文——

《抄写——看起来最笨但也许是最实用的学习方法》(自行百度,很好找的。)
还有一位曾经是生物学渣的学生通过抄生物学课本,变成了这门科目的学霸。
所以,如果您坚持抄写课本学习,肯定会有意料不到的惊喜的。
祝学习进步!
可以抄书和背书相结合啊,背不进的时候才抄书
当我看数学看不下去的时候,我也在抄专业课书的重点。。。

有趣的抄书:抄书两天,感悟到抄书的五点好处

1.

最近对头条抄书的话题感到好奇。感觉抄书真是个好事,也是个好玩的事。于是找了个漂亮的本子,试着抄起书来。

网上不少人抄书打卡,有的一天一页随意抄,有的抄经典名著,还有人说抄书赚了钱。

读书的人,其实都会抄书。读到好的句子,摘抄下来,就是零零星星的抄书。现在兴起的抄书活动,是将零星抄书养成一种日常习惯。

对于抄书,其实就是深度阅读,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想。

抄书,哪怕是单纯地抄写,也是值得称道的。如果深度阅读、做笔记、写感想三者相结合,那抄书就有了更大的意义,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

2.

昨天开始正经抄书。抄书两天,感悟到抄书的五点好处:

一,通过抄书,体验到沉淀式阅读的快乐。 现在大多是快餐式阅读,很少能沉下心来一字一句地读一本书。而用心抄书,不会错过一字一句。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字的意义随着笔端,一笔一画浸入心底。

二,抄书要想有所收获,得日复一日地坚持。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通过抄一本书,磨炼自己的性子,坚持每天抄书,增强自己的意志力,时间长了,会增能耐、变机灵,长知识。

三,抄书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的过程。 书会给我们开一道门让我们看到门外的风景,读书可以使我们体验多样的人生。抄写的内容,往往会勾起一些联想,产生种种感悟 ,便不只是为抄书而抄书,而是达到了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坚持抄书,也是保证自己能持续下去的写作之路。 通过抄书,把所思所想写下来,边抄边写,就不愁没有写作方向,就不怕找不到写作素材。抄的书多了,写作的路也就长了。

五,抄书写字,还能唤起记忆,防止手脑僵化。 今天抄书的过程中发现:长久不写字,好多字不会写了;很久不认真写字,对有些字的笔划模棱两可了。平常用电脑打字,拿笔书写少,感觉手指握笔都不如以往灵活。以前写字潦草,现在想一笔一画认真写起字来,总感觉笔画写不到位了。所以,抄书,还能让人记起字来,灵活手指灵活脑。

3.

昨天3月15日抄书第一天 ,抄的是一则寓言:

两只大雁南飞,舍不得不会飞的好朋友青蛙。青蛙就想了个办法,先请两只大雁衔住一根树枝,然后自己用嘴衔住树枝的中间,于是两只大雁带着青蛙一起“飞”上了天。

地上的青蛙见了羡慕不已,问是谁这么聪明,会想到这么好的办法。飞上天的青蛙得意地说,是自己想出来的。结果可想而知,青蛙嘴一张,便从天上掉了下来。

这寓言很有意思。

它告诉我们,人啦,往往会得意忘形,常常会祸从口出;要懂得,沉默是金。

《菜根谭》有言,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意思是:一个人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也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不可太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不可太积极前进。

所以,沉默,也是一种能力。

越安静的人,越有实力。反言之,越有实力的人,会越安静。

抄书抄一遍感觉根本没有意义这是为什么

因为抄书的时候大脑没有思考,只是麻木的抄着书上的字,至于书上的内容是没有去理解的,在抄书的时候认知也有问题,存在只要把内容抄好就完成任务的错误理解,这也是小时候保存到大不好一点,同时这也是很多同学感觉我已经很努力了,成绩却依旧不好的原因。
文章标题: 现代人抄书还有意义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9939.html

[现代人抄书还有意义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