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20 23: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古人都是在冬天时挑选水质好的河流凿除一块块冰,然后把这些冰装进容器中放到地窖中储藏,等夏天炎热的时候便可以把这些冰拿出来使用。其实古时候的人还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当时为了储存冰块还专门做了一个容器,也就是现代冰箱的前身。
一、古人怎么做的冰块?
可能很多人在影视剧中都会看到大户人家的子弟在挨打后便会有人取来冰块给他们冰敷,这时候有人就会产生疑问,冰块哪来的?其实古人用冰块没有什么稀奇的,虽然他们没有冰箱,但是四季中的冬天是亘古不变的呀,到了冬天他们可以去水质清澈的河流取下冰块,这样到了想用的时候就可以随时使用了。
二、没有冰箱怎么保存冰块?
现在冰块有了,可怎么保存呢?这你就小看古人的智慧了,我记得很多书中都有描述古人保存蔬菜会挖地窖,所以保存冰块自然也是放进场面不能被阳光照射的地窖中。当时他们会在地窖中放一些棉被、鹅绒这些能够保温的东西,然后将冰块放进容器中摆放在地窖中,这样等到明年夏天的时候就可以取出来使用了。
因为有些大户人家比较喜欢吃冰镇的水果,所以他们便制造出了一个容器,这个容器叫做冰鉴。就是在容器的下方有一个夹层能够放冰块,把水果等食物放进容器上面,这样过一会儿便可以吃到清凉的冰镇食物了。现在看来,古人真的是太聪明了,虽然没有冰箱但是依然找到了保存冰块的方法,真是太神奇了。
不是只有冰箱才能制冰,古代虽然没有冰箱,但是有天然冰以及利用硝石制冰,同样可以解决了古代用冰的需求。
古人最先获得的冰块是天然冰。在冬天有些地方的天气会特别严寒,大自然把水自动冻成了冰块。在先秦时代,古人就是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的。为了达到夏天也有冰块用,古人会对冰块进行藏冰。藏冰就是把冬天的冰块藏起来,到夏天可以取出来使用。
古代藏冰方法比较简单。每到大寒季节,在冰块最坚硬的时候,古人就会开始凿冰,把凿的冰块运到冰窖里,在冰窖地面用新鲜的稻草跟芦席铺垫,再把冰放到上面,然后在冰块上面覆盖上稻糠、树叶等比较能隔温的材料,最后密封窖口,到夏天的时候再开封。这样的藏冰方法,冰到夏天会有三分之二的会融化掉,所以古人会按夏天需求量的三倍进行藏冰。
到了唐朝末期,由于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以使周围的水温降低直至结冰,于是便发明了利用硝石制冰。硝石制冰的过程并不复杂,准备两个一大一小的容器,分别在容器内装入水,在小的容器放进大的容器内,再不断的在大的容器中加入硝石,小容器内的水就会慢慢结成冰块。
随着夏天用冰难度不断降低,古人还发明了冰鉴。冰鉴就是古人用来盛冰和制冷食物的的容器,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然后可以往里面放食物达到制冷目的,放在屋内,既能制冷保存食物,还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作用可以说相当于现代的冰箱和空调了。
其实古人有一种传统习俗就。是在冬天时采集冰块,把它藏在地窖里(那时候地窖真是个好东西),称为“藏冰”。成吨成吨的坚冰采集后贮藏在自家的地窖里,地窑口上面只需苫上一层草席,再加盖一层1米多厚的土,这些冰块就能保存到夏季的7、8月份。但是剩余下来的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上图出土的战国时期“冰箱”——冰釜
此俗起源甚早,《诗经》中即有记载,且多行于宫廷、官府。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
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以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可以确切的说,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不过现在有冰箱实在是一大进步啊!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古人有几种储藏冰块的方法:
1、冬天的储藏其实就是在冬天把冰储藏起来,然后留到夏天用。古人会在河面上将冰切成一块一块的,然后漂浮在水面上,让它继续冻,当厚度达到一米或者更高时,人们会把冰块运到事先挖好的地窖里面。地窖做好隔热的措施,然后在每块冰块中间放上锯末等东西,以免冻到一起。地窖的冰一般都会存很满,这样冰块就可以放到夏天用,或者售卖了。
2、在唐宋时期,人们发现了把硝石放到水里会结冰的现象,这样古人就可以造冰了。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扩展资料:
在唐代,宫中已有了利用自然水冷降温的“含凉殿”。此殿傍水而建,殿中安装了类似水车的机械传动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以流水转动扇轮,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形成了“水激扇车,风猎衣襟”的效果;同时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上屋顶再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循环往复,激起凉气。
到了宋代,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人们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香风阵阵。
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这种厅堂中掘井的“土空调”,在江浙皖一带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还常能看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没有冰箱却能吃到冰镇食品 古人是怎么做到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人把避暑消夏做成了诗情画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用上"冰箱"了,这已经不是最稀奇的了。大家更加好奇的是,古人冰箱里的冰块从哪里来的?古人在夏天用的冰块有两种来源。第一种来源是藏冰,就是所谓的冬藏夏用,而另一种来源就是人工制冰。
先说藏冰。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把藏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当时还设有专门管理冰块的机构,而且这个部门的编制里,竟足足高达80人之多。工人们在每年的十二月份,都会挑选好的水域进行挖冰,然后把这些冰块藏到地窖里、等到夏天再把冰块拿出来使用。可如何保证冰块长时间不融化?原来当时的地窖底部铺有一层厚厚的柴草,四周立有粗大的木桩。工人们将凿来的冰块一层一层垒好之后,再用厚厚的柴草和大量泥土把地窖封顶。这样地窖就形成一个密封的环境,保证严实的一丝风都透不进去。可即便如此,三分之二的藏冰会在夏天到来前就融化掉。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量的三倍以上。
再说到人工制冰。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学会了使用硝石制冰法制作冰块。硝石化学名为硝酸钾。古人发现当把硝石放入水中,会使水降温,甚至结冰。于是古人从易积聚尿的茅厕墙土处、猪舍、老墙角边刮取硝石。取来硝石后准备一大一小两罐子,小罐子装水后放到同样装有水的大罐子里,往大罐子里加硝石,让小罐子里的水温度迅速下降直至结冰将其取出。最后将大罐子中已经融入水的硝石蒸发结晶后提取出来重复使用。这制成的冰古人会拿去售卖。宋代刘松年的《斗茶图》中就描绘了古人喝冷饮的画面。
引言:古代没有冰箱,但是他们在夏季炎热的时候也会拿出冰块来降温或者是来吃刨冰,那么古代的冰来源主要是根据冬天的冰块来储藏到山洞以及一些地窖,夏天拿出来售卖,第二种方法就是利用硝石溶于水后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了水的本身热量,从而使水达到冰的凝固点而结成冰块。这就无不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与勤劳。
古代的练药师们通过硝石以及硝石灰发现它不仅仅可以炼药,还能够大大的降低一些水的温度,所以说在一次意外中,一位炼药师发现了水可以凝固成冰,因此在今后的制冰方法中,用硝石来吸收水的热量,从而达到水的凝固点,让水变成冰块,也有成为很多王朝沿袭的方法。但是在最开始的没有硝石和炼药师的时候,那些王朝主要是根据冬天的冰块把他们拉到一个地方去进行行储存和收藏,到夏天仍然可以保存很久,从而来售卖这些冰块。
古人的智慧是在沿着一些河流又或者是山体旁边挖一些地窖或者是打造一些山洞,把冬天凝固的大冰块全部用一些拉运的动物,遇到这些大好的地窖或者山洞里,对他们进行密封管理储存,让这些冰块在这些山洞以及地窖中呆了很久很久还不会融化,再到夏季四五月份的时候拿出来售卖,这时候的冰块还保存着和之前拉进去冰块的差不多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古代人的智慧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他们在那时候都已经知道越小的容积包含着饱满的物体,就能够减少物体的内部融化,所以说古代的智慧是我们无法超越。
古代虽然没有冰块,但是通过硝石降低水的热量,从而达到水凝固成冰以及在山洞和地窖来储存冬天的冰块,夏天使用都是古代常用的方法,所以说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值得我们现代人用一生去研究。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