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以伯夷、叔齐自比他们兄弟俩
伯夷叔齐之所以受人推崇,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正确的,而是因为他们能坚持遵循自己的道理,不因为他人的引诱而改变,直至自己的死亡。苏轼以夷齐自比,是想表达为了自己的道理不惜殒身的意思。
一切皆不是没有可能
那2人是不食周朝嗟来之食而饿死,后代都说所谓的气节很高。
苏轼因写诗获罪,乌台诗案,没有求生,最终遭到贬斥。
以下是粘贴:
刚刚回答过这个问题了(本来想打出来这一大段话 太懒了 帮你百度了一下 粘贴如下)
北宋时候,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相。有一个人同他们都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像国君打扮。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遗昭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的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因为伯夷叔齐是饿死的,他们连自保都困难,更别提救济别人。苏轼以此告诉那人,我们哥俩自己都不容易,更别提帮你。
苏轼以伯夷、叔齐自比,是想表达为了自己的道理不惜殒身的意思。O(∩_∩)O谢谢!
因为伯夷叔齐是饿死的,他们连自保都困难,更别提救济别人。苏轼以此告诉那人,我们哥俩自己都不容易,更别提帮你。
伯夷、叔齐对王朝很忠心。
伯夷叔齐做了什么,为何被司马迁称颂?
伯夷和叔齐之所以会被司马迁称颂,是因为他们的品质和高于常人的道德。他们具体的表现,一个是在他父亲决定把位置传让给其中一个人时,两人都互相推让,第二个是在周武王准备讨伐商朝的时候,他们站出来向周武王求情。第三个是在商朝已经灭亡之后,就开始隐居,不肯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最后被活活饿死。
司马迁自己也是一个深受儒家传统教育的人,所以对于他而言,伯益和叔齐这样的做法,就是自己的一种爱国的表象,自己也是如此。而且在他的内心里,这种高风亮节的品质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我们可以一一来看下,伯夷和叔齐到底都做了些什么,这么值得推崇。他们两人原本是商朝封国的两位公子,按照正常程序的话,那应该是伯夷继承国君之位,但是他父亲却想要把位子给叔齐,叔齐拒绝了,而伯夷呢,也是因为不想伤害父亲和兄弟之情,选择让位。这样互相退让,结果却是双双都离开了当地,去了周武王那里。
而第二件事情,就是周武王打算讨伐的事情了,他们因为本身是商朝的人,所以不忍看着商朝就这样灭亡,就站出来想要替商朝求情,但是却没有打动周武王。不过周武王并没有为难他们,只是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而后就是商朝的灭亡,周朝的建立,但是他们内心始终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所以两人商量过后,就决定双双隐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忠贞之心。但是后来因为食物不足,而最终导致两人都饿死。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这样的所作所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朝代的更迭是没办法,但是在司马迁的眼里,他们是非常值得每一位文人尊敬的。
关于伯夷叔齐你怎么理解?
1、伯夷、叔齐辞让王位,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在周灭商后,耻于吃周家天下的粮食,采薇首阳,最后饿死。后遂以“伯夷、夷齐、夷叔”等称有高尚情操之人;用“首阳、西山”等作为隐居、守节的地方;用 “首阳采薇、西山薇蕨、采薇”等写坚守气节。古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2、《史记.伯夷列传》载: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农、虞、夏忽然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后因以“采薇”为愤世隐居、坚守气节的典故。
3、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等到武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扩展资料:
首阳采薇,典故名,成语,典出《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辞让王位,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在周灭商后,耻于吃周家天下的粮食,采薇首阳,最后饿死。后遂用 “首阳采薇”等喻人坚守气节。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首阳采薇
后人如何评价伯夷叔齐的?伯夷和叔齐故事介绍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期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其中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当时孤竹国国君是要把位置传给三子叔齐,但叔齐此后却把君主之位让给了伯夷。他们二人之间的故事,一直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不少人都把伯夷和叔齐当做是圣人。他们两位究竟够不够格当圣人呢?兄弟让国在历史上的确少见,不过当时的大环境也跟和平时期不同。伯夷和叔齐到底是怎样的人?其实大家都可以来了解下。
所谓“圣人”,是指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大善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
商朝末年西周初年,有两个人物备受推崇,被尊称为“圣人”。
孔子推崇他们为“古代贤人”,“求仁得仁”;儒家推崇他们“仁孰大焉”;司马迁专门为这俩人写了传记;韩愈把他们的德行比作泰山,称赞其“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
这两个人,就是伯夷与叔齐。
不过,在现在看来,称他们为“圣”可能有点过了,他们更像是商末周初“死读书”人的典型。
那么,关于伯夷与叔齐,都有哪些故事呢?
第一件事,就是最著名的两人推让君位。本来,伯夷与叔齐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最初,国君想要叔齐当继承人,但遗嘱还没有立,就去世了。按照传统的制度,应该由长子继承王位,但是,伯夷尊崇父亲的遗志拒绝继位,想推自己的弟弟叔齐上位。
而叔齐觉得自己继位不符合礼制,对不起兄长,也拒绝继位。这样的争执不下,两人最后都跑了,反而让最没存在感的老二继承了王位。怎么说呢,这样推卸责任的行为算得上贤吗?让一个没什么才干的人当国君,这不是把国家与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吗?
所以说,这种逃跑之人,真的值得世人推崇吗?
第二件事,就是伯夷与叔齐参政的事。商纣王执政时期,组织了一个使团出使周朝,其中,以纣王的兄长微子为首,成员有胶鬲,伯夷,叔齐等。胶鬲和微子接受了周王灭商的建议,被策反,愿意在商当内奸,而伯夷与叔齐则不愿意接受策反。
但是,也没有向纣王揭发,成为了既不帮商也不帮周的“中间派”。这样做的话,这种人能有什么价值呢?
第三件事,就是知道纣王无道,还劝阻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告诉周武王,说:“你父亲刚死,就动刀刃,是不孝;以臣子的身份来讨伐自己的君主,是不仁”。听完他们的话,周武王被气着了,瞬间就想杀了俩人。这是在动摇军心,怎么能容忍呢?
最终,还是姜子牙的善心救了他们。既不能劝谏纣王向善又不让武王伐纣,更不能救民于水火,伯夷与叔齐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第四件事,就是在武王灭商之后,伯夷与叔齐不吃周朝的粮食,跑到山里隐居吃野菜。长期这么吃,身体肯定不好,这时候还偏偏来了一个催命鬼。这天,有一个叫王摩子的士大夫,进山游玩。随即,就看到伯夷与叔齐正在采野菜,便跟他们说:你们既然不吃周朝的粮食,为什么还要吃周朝的野菜呢?这天下的东西不都是周王室的吗?二人听后,无言以对。
普天之下,莫非王王,率土这滨,莫非王臣,既便是野菜,也是周朝的。伯夷与叔齐觉得王摩子说的有道理,只好不吃野菜。
那么,他们吃什么?
连野菜都不能吃,最终,只能活活饿死,白白丢掉性命。
饿死虽然有气节,但是,人都死了,还要气节做什么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反而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这种连生命都不爱惜的人,又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呢?
所以说,伯夷与叔齐是“圣人”,有点名不副实。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他们肯定是品德高尚之人,他们爱好和平,但是,他俩的做法和思想,对于社会的进步,却没有一点用处。伯夷与叔齐都活在自己的理想之中,从来没有提出过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治主张。
这个时候,他们只是在空谈“仁义”,又有什么用呢?
虽然,伯夷与叔齐的气节可嘉,但是,却白白送命,这像极了孔子极力推崇的一个弟子,颜回。孔子赞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最终,营养不良,活活饿死。
而空有一身才学,没有得到施展,没有造福人民,就为自己所推崇的气节丢了性命,这样做,难道不可惜吗?
所以说,气节虽然重要,但是,也要在保存性命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做人就要脚踏实地,不要去空想仁义,只靠仁义,不仅吃不饱肚子,活不下去,也没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政治主张,更没有办法救国救民,改变社会现状。
所以,凡事都要懂得变通,这才是生存之道。
伯夷与叔齐两人,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书生——孔乙己。他也是死守书生的气节,不愿意谋求其它生路,最终,被活活饿死。对于这些人,世人只有佩服与可怜,佩服他们的气节,但是,却不能赞同他们的做法。不管怎样,都要先学会生存,气节之是次要的东西。
所以,在生死存亡之际,应该适当地放低一些底线,这样才能保住有用之躯,发挥自己的才干,成就所谓的“气节”。
清朝诗人黄景仁,写过一首《杂感》诗: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伯夷,叔齐,颜回,孔乙己之类的人,完美的向世人演绎了,什么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都活在理想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脚踏实地,最终,对社会也是毫无用处,更没有发挥出存在的价值。纵使他们有再多的才华,也消失在了空想之中。
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
伯夷叔齐的 故事 发生于商周时期,被儒学尊为典范,史记匠才司马迁将其 典故 载入列传之首,流传至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伯夷叔齐故事介绍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贵族孤竹君之子,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让自己继承,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而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
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后来又以遗臣自居,不食周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自古多说二人高义,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而且颇有道理。二人“不食周粟”是“贤”还是“愚”,其实都有道理。 历史 是统治阶级编写的,特别是中国历史向来是官方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现在的统治。需要社会安定时,就赞扬伯夷叔齐这样“贤者”,需要改革时就批判这些“顽固派”。其实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 鬼神 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执行。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不难理解了。
伯夷叔齐为何会被司马迁称颂
太史公司马迁把伯夷叔齐放在列传之首,足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褒奖之意之高。众所周知,《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载入《史记》的人都是代表着当世时代特征的领袖人物,具有其独有的精神高度与特点,而伯夷叔齐的身份仅为商朝的贵族,便享有如此殊荣,细细想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足以思考一番。
《史记》记述: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王生前指定小儿子叔齐继位。他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认为君命不可违,要尊重父亲的 决定 ,因此拒绝就位,并出逃外国。叔齐则认为伯夷贤德,治理国家最合适,又符合长幼尊卑秩序,便执意离开孤竹国,追随兄长伯夷而去。
之后又发生了武王攻伐商纣王一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齐听说现在是周朝的 天下 ,他们都变成了周的子民,兄弟俩无法接受这种历史的必然更替。他们认为做弑君夺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耻的,对商纣王是不忠不义的,因此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菜为生,坚决不食周粟。
以上两件 事迹 表明了伯夷叔齐是维护封建社会 规章制度 的守门人,从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正是维护封建大厦最为有用的思想禁锢,有利于 教育 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也会大量减少了,如此一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这一疑问,就顺理成章了。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作。在已天为大的原始社会,君王意识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国举兵讨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径,伯夷叔齐因此对此事件极为抨击。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周国最终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愤之下,伯夷叔齐以遗臣自居,拒绝与周人来往,不食用周国土地上 种植 出来的食粮,二人隐居于首阳山,终日采集微草过日,不多时日,便因 营养 不足而去世,流传至今的史料记载中明确指出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在首阳山。
在商周时期,商王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在儒学影响的中国古代思想中,伯夷叔齐的典故是被众多文人学士推崇的,甚至在帝王将相阶层中也是经典之学,在这其中被赋予了更多封建思想,有利于统治阶级强化集权力量。
但若放置现今,如此固执己见、恪守陈规的做法,委实不符合历史进程中优胜略汰的步履,这样看两个人的眼光的确保守了一些,算是不识时务。
猜你喜欢:
1. 秦国统一六国的顺序是什么
2. 春秋时期郑庄公简介
3. 各自为政典故
4. 各自为政的典故是什么
5. 中国周朝历史简介
文章标题: 为什么我不能理解伯夷叔齐受到推崇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