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可以流芳百世?
像岳飞这样的人,人们一提起他就会想到 英雄 之类的.但历史上打仗比他厉害的人也有,比他更忠心爱国的也有,为何他就能名传千古呢?(我并不是否认岳飞,只是举个例子) 还有孙中山,他对中国功劳不可谓不大,现在他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了吧.中国当代最可能流芳百世的人物
我顶袁隆平,一位今年已经77岁高龄,被称为水稻之父的大科学家。他得到的那些荣誉,比如:1999年,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他获得了国家最高自然科学奖-500万元的大奖;2006年,美国科学院接纳他为外籍院士等等;这些荣誉,其中任何一项落在哪位的身上,就已经是无尚的荣光了,而他却能兼而得到多项国家和国际上的荣誉,非常难得。只是以上提到的奖项和荣誉,在袁隆平身上还只是一小部分,其它国际国内颁发的奖章和荣誉称号,更是多得不计其数。可以这样讲,我们国家当代的科学家中,没有一个人能有袁隆平那样的国际威望,而他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能流芳百世的人物。我们经常提到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大科学家,比如: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等等,而在这个中华杰出人物的长廊里,当代能进入此系列的人物,首推袁隆平。他对中国和世界粮食的增产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谦和和朴实,都让我们充分地领略到了什么才是大科学家的成就,什么才是大科学家的风范。他就像他十分熟悉和喜爱的田野里的庄稼一样,穗粒越饱满,它就越沉稳,越谦恭,头也低得越低。昨天,我又看到了央视名主持人王志,在他著名的访谈节目《面对面》里,对我们国家这位首屈一指的国宝所做的专访。袁隆平越是大家,越显露出他那种随和风趣、如庄稼般的朴实无华,再一次深深地感动了我。然而,我们在感动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这样的几个问题。一、袁隆平今年已经77岁高龄了,他目前出任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有200多个人,其中不乏硕士和博士人才,但在王志访谈节目的最后,袁隆平非常遗憾地说:“至今没有从中涌现出学科带头人,目前还没有看到谁能接替我的工作。”这让我们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许多媒体都在搞高考恢复30周年的纪念活动,活动多的不计其数;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三十年的新时代高考,尤其是以后疯狂地扩招,我们不断地撒大网,广播种,其结果,我们在这三十年里究竟培养出了多少大师级的人物呢?不管是袁隆平,还是另外几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大奖的人物,大都年事已高了,袁隆平还算比较年轻的,另外几位中,有很多已是八十多岁甚至九十多岁的超高龄了。算一下年龄,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是58年,也就是说,这些大师们所受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年代,都是在旧中国。这我们就要想了,旧中国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没钱很难进学堂,可见,那时候读书人的比例很低,能有幸上完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了。但是,为什么在旧中国读过大学的人,比现在的人口比例要低得多,但是,里面杰出的人才与现在相比,却正好相反呢?我们应该在新时期高考三十周年的时候,认真地想一想:我们在片面强调大学生数量的同时,对学生的质是不是很在意呢?如果我们只是尽可能地搞全民大学化,但是,其中却出不了杰出人才的话,那对国家来说,是不是教育效率太低呢?再有,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子们,少了老一代知识分子那种严谨的治学作风,那种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那种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呢?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学子们更热衷于表面上的考试高分,热衷于名牌大学和大城市的招牌和享受,而把最最要紧的科学精神抛到了一边呢?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在各级学校里过分地强调政治课的学习、强调外语课的学习、强调电脑课的学习,究竟是让我们的学生与科学本身越走越近呢?还是让学子们与某种表面化的概念越走越近呢?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只是欣赏和享受高龄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在向他们学习的时候,我们更希望看到我们新生代的科学家;可是,新时期我们自己培养的大科学家又都在哪里呢?其二、袁隆平曾经碰到过这样的尴尬。他在64年到73年的九年时间里,已经在水稻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1991年和1992年,他两次申报中科院的院士,都没有获得通过。我们的院士评价体系,究竟欣赏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经常看到媒体在捧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但是,这些人的科研成果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了呢?袁隆平现在是得到了从国家到民间的一致叫好,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他已是77岁的高龄了,他的成果也不是到了这个时候才取得的;在他默默无闻地潜心于水稻研究并成果不断地八九十年代,他有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应有的尊重、和应有的关照呢?为什么我们国家总是这样在树一个榜样:在他最有成果的时候往往不被别人重视;等到他已经过了事业上的颠峰期,像袁隆平说的,由于身体的原因,他现在不能像以前那样整天呆在水稻田里了,这个时候,荣誉才来了。我们通过什么机制去发现、去鼓励、去扶植、去保护真正的人才呢?袁隆平是已经显露出来了,但是,有没有其他的,像他一样致力于科学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的人物,还在默默地等待着国家有关方面的认可呢?其三,像袁隆平这样不可多得的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我们在号召人们向他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怎么更好地来保护他。说学习,未必其他人能学得了他,尤其是那些靠大喊政治口号,一路爬上去的人,说学习袁隆平,那真是在说笑话。其他的学者们,如果从小就没有在良好的学风上打下扎实的基础,想学恐怕也觉得力不从心。学习之说,对袁隆平这样的大科学家并不合适,研究一下他是怎么成功的,而改进我们的教育体制,少上一些无聊的课程,少在一切领域没完没了地突出政治,这可能才更容易为今后涌现出袁隆平这样的人物创造必要的条件。
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可以流芳百世。
流芳百世,亦作“ 流芳后世 ”。谓美名永远流传后世。《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三国演义》第九回:“将军若扶 汉 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镜花缘》第九十回:“人活百岁,终有一死。当其时,与其忍耻贪生,遗臭万年,何如含笑就死,流芳百世。”
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岳飞名传千古是因为他的“精忠报国”和“莫须有罪名”,还有一曲《满江红》。孙中山身上却没有吸引人的故事、传奇。
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可以
中国人受五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 特别有种崇尚侠义的意识 特别豪侠
为什么历史上遗臭万年比流芳百世更容易?
其实,古人在古代的时候,每一个进入仕途做官多年的人,或者是君王,他们都不希望在历史上,在史册中遗臭万年,但是确实是有遗臭万年,比如说把一代忠诚良将岳飞害死的秦桧,那么就是遗臭万年,现在他的雕塑跪在那里,仍旧会被很多人踢骂打踹,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真的够遗臭万年了。
很多古代史官都是只记住好的,忽略不好的
还记得小编曾经在少年包青天,听那个电视剧里面的宋徽宗说的一句话吗?他就和包拯是这么说的,他说,包拯跟着我好好干,不求在这个史册上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而是想让百姓说一个好字,其实,这个历史,史官都是没有从特别不好的方面去写,确实像当时那个电视剧里面那个史官说的,哪个帝王君主,不希望自己流芳百世,把自己的好名声,让一代一代的人记住,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某年大丰收,某年打赢了什么胜仗,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只是在说好的那一方面,但是真的不好的,就像秦桧,就像潘美这样的人,他们因为太坏了,不写不行,所以他们一定会遗臭万年。
古代朝廷就像是大染缸,想做好官不容易
我们来看秦桧,当把岳飞害死的时候,当时古代的百姓对他都是非常之不满的,而后来,又出现了这么一个残害杨家将的潘仁美,所以他们两个直到现在都是为人所唾弃的人物。其实这个历史上为什么说遗臭万年要比流芳百世更容易,因为在古代那种大环境下,在古代的朝廷中,你想做好是非常困难,但是你想做的不好,那是非常容易的。
大家都想做一个好官,能做一个好人,但是在古代朝廷那种大染缸的情况下很难。遗臭万年就非常容易,或许你做了一个什么不好的事情,那就会被列入史册,而现在,我们已经不去探讨古代历史,如果不在大事发生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歌功颂德,除了像秦桧、潘美这样,个坏透腔的,才会遗传万年。
因为好事不出门,而坏事却能传千里,所以只要你做了一件臭名昭著的事情,你就会留下一笔非常浓墨重彩的历史。
这是因为在历史上,如果一个人的名声不好是很容易被人们记住的,而且也会遭到人们的唾骂。所以遗臭万年比流芳百世更容易。
主要还是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做坏事更容易被人记住。
历史上有哪些人默默耕耘淡泊名利最后却流芳百世的人?
那些默默耕耘淡泊名利,最后却流芳百世的人,是比较推荐曹雪芹的,因为当时曹雪芹他们家道中落,曹雪芹也没有了官职,最后在他晚年的时候,一心想着去把红楼梦这本书写出来,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人,但是等到他的书一问是就得到了,很大的反响。至此之后,曹雪芹在历史中的名气逐渐的大了起来。
你会发现陶渊明他就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写出来的《桃花源记》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这样想法的人,或者说是莱特兄弟,其实两个人他当时是名扬全球的,但是他们没有把自己的名声给放下来,他们不写自传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他都是这样的一个人,甚至说是钱钟书。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诸葛亮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人他之所以能够这么流芳百世,不是因为他自己追逐名利,而是因为他被刘备所感动,开始刘备他们去找他的时候,他都不去出差,就是因为他对这些名利不重视,不想要去掺和到这些世俗场中,但是最后也是迫于一个情感的无奈。
老子他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本身就是非常淡泊名利而且对名利上的事情是非常没有欲望的,但是却因为他本身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也使得他的名声一直是非常好的,被后世所一直赞扬的,因为他所留下的很多知识是让我们觉得都非常有道理。
文章标题: 一个人在历史上流芳百世有多难做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