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公孙弘这个人

时间: 2022-12-19 18:00: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如何评价公孙弘这个人

西汉名臣公孙弘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公孙弘,司马迁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公孙丞相

      公孙弘这个人早年家境不好,出身很卑贱,他是淄(zi)川国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他早年是监狱里边的一个小狱吏,小办事员。后来因为犯罪连这个职务也丢了,丢了职务的公孙弘后来就去放猪为生,这个时候的官位就是猪官,但是公孙弘很不甘心自己,当个公务员被开除了,当个猪官有没有品味,所以公孙弘想来想去还是得走读书做官的路,这个时候公孙弘多大呢?四十岁,公孙弘四十岁开始读书,读的是《春秋》,而且公孙弘读的春秋是《公羊春秋》 。这样公孙弘就开始走上的为学之路,公孙弘还有一条,他是在淄川国当地非常有名的大孝子,特别孝敬他的父母,汉代讲究以孝治国,所有的皇帝最后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公孙弘是个大孝子,这样就为公孙弘带来了名气,也带来了人气,到了建元元年公孙弘已经走完了人生的第一个甲子,也就是说公孙弘满六十岁,这个时候命运之神眷顾了公孙弘,这一年有什么事件呢?这一年汉武帝刚刚继位,他就向全国下诏书,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当然这个推荐有个名目叫推荐贤良文学,这个贤良文学是一个称呼,简称为“贤良”它的全程叫“贤良文学,直言敢谏”也就是说要选拔人才 敢于向朝政提意见,要选拔一些敢于提意见的,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采取推荐,公选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人才,公孙弘是当时的大孝子,当地的大孝子,所以第一次公选淄川国就把六十岁的公孙弘给推荐上来了,因为当时的汉朝并没有六十岁退休的制度,也不讲究学历,推荐上来以后,公孙弘很幸运,经过宫公选他入围了,而且汉武帝一下子就任命他为博士,这一年公孙弘六十岁开始做官。做了博士以后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结果他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做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内容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个报告一上来汉武帝是龙颜大怒,汉武帝非常不高兴,汉武帝为啥不喜欢他,我想大概有那么一点,公孙弘这个时候是六十岁,汉武帝这年多大呢?十七岁,是不是有代沟?呵!我们不得而知,反正是这次汇报工作汉武帝非常不高兴,公孙弘有一大特点, 公孙弘看人看的非常准,他一看皇帝不高兴,等不到皇帝抄他的鱿鱼,他就抄皇帝的鱿鱼,上了一档章表,辞官了,辞官的原因是年龄大身体不好,这个理由当时是很充分呀,六十岁的人身体不好皇帝相信呀,所以他就回去了,这是公孙弘第一次入室, 一做官就很不顺。到了元光五年公孙弘第二次机会又来了,看来这个人呀,该出头的时候呢怎么拦都拦不住,是汉武帝在元光五年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公选人才,还贤良文学。我们从这里看出来汉武帝求贤如渴的心情,这个汉武帝刚刚继位地六年,他是想选拔人才,当地的淄川国把公孙弘又推选上来了,理由还是一个样,大孝子,公孙弘这个人很精明,当第二次被当地政府推选以后,他是坚决推辞,他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开始做官做的不顺皇帝都不欣赏我,实际上我揣测公孙弘的心理啊,他巴不得再去,只不过这个话碍口说不出来,他其实很想去,推辞了一番,当地政府是极力保荐他,他也最后堂而皇之第二次去了,这次来又写了篇文章递给主考官,主考官一看就把公孙弘的文章放在最末就列为最后一名,很不顺,但是这这些策文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亲自看,看完以后把最后一名的公孙弘提拔到第一名来,这个第一名当时有个称呼有个专有名词,叫举手,然后汉武帝召见公孙弘,史书记载公孙弘四个字“状貌甚丽”公孙弘长得很帅,而这个时候公孙弘多大了呢?因为公孙弘是建元元年这个时候被推举上了,那个时候因为后来处理的不好,就辞职回去了,而第二次应举的时候已经是元光五年了,离建元元年过了十年,第一次来是六十岁,第二次来是七十岁,当然公孙弘这个时候不能叫帅哥了,应当叫帅爷,但是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美貌的人,无论是美貌的男子,美貌的女子,甚至于七十岁美貌的公孙弘他也非常喜欢,所以从古至今,美貌都是一种财富,只要你善于利用,都可以给你带来机遇,这样一来汉武帝就选中了公孙弘。

      年龄小有年龄小的优势,年龄大有年龄大的优势,中国历史上不缺少枯木逢春,老来发迹的例子,大气晚成的的人没有年少轻狂,没有少不更事,年轮的重叠使他们更加珍视机遇,岁月的磨砺让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反倒成了公孙弘的优势,所以公孙弘入世以后走的非常顺。公孙弘在为人处世的方式上有自己的一套处世之道,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公孙弘在和汉武帝交往和处理政事之间第一个特点就是外儒内法,表面上是儒家一套,骨子里是法家一套。我们前边讲过董生献策,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尊儒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掉,汉武帝尊儒只是挂羊头呀,汉武帝的骨子里其实是法家,因为法家讲究独裁讲究专制,这是最适合封建帝王的。公孙弘早年在监狱里做过事,监狱里的小办事员,他深深的懂得汉代的法律,他又知道汉武帝要尊儒,所以公孙弘做事是按照法家的那一套来办。但是他一定要引用儒家那一套理论来披上儒家的外衣,以儒家的外衣包了一个法家的内涵,这样一来《史记》记载公孙弘这样做“上大悦之”,汉武帝非常欣赏。这就是七十岁的第一个优势,就是他看穿了汉武帝,既要儒家的面子,也要法家的里子,面子里子汉武帝两方面都要,公孙弘刚好是投其所好。

      第二公孙弘善于察言观色,公孙弘跟皇帝打交道有三种方法,第一叫自择,公孙弘跟汉武帝打交道他自己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不会把自己的办法强加给汉武帝,他会列出来第一方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然后供皇帝选择,这叫自择,这样就免掉跟皇帝起冲突了;第二叫察颜,就是看皇帝的脸色,这吃亏最多的就是那个汲黯,汲黯是个很耿直的人,汲黯经常跟公孙弘一起商量事情,商量好以后他俩达成共识去见汉武帝,见了汉武帝公孙弘不先发言,总让汲黯先发言,汲黯是个直筒子,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公孙弘就看汉武帝的脸色,汉武帝要是欣赏了他再来几句,汉武帝不欣赏了他反过来在说几句,结果公孙弘的意见总是被汉武帝采纳,汲黯老是吃亏,汲黯心理特别比平衡。第三叫违约,公孙弘有时候跟大臣在一起商量好的事,达成共识然后去见皇帝大臣们说了一番,公孙弘在旁边察言观色,完了以后他就看汉武帝的眼色再发表,结果让大臣们也吃了亏,但是这吃亏一次可以,两次三次大臣们就警觉了,特别是汲黯心里不平衡。

      因为汲黯老吃公孙弘的亏,汲黯后来就火了,有两次就当着汉武帝的面揭露公孙弘,第一次就说:“齐地之人,狡猾狡猾”,他总是和我们商议好了之后,然后看见皇帝的意见以后,他就违背了当初的誓言,这叫“为臣不忠”,当着皇帝的面说的,而且当着很多大臣的面说的。因为汲黯是个很敢说话的人,这一说呢,让所以的大臣的眼睛都齐刷刷盯住了公孙弘,汉武帝也很惊讶,听了汲黯的话,突然发现自己的身边怎么有了有一条老狐狸呀,所以汉武帝也盯着公孙弘。这对公孙弘来说是信任危机,如果解答不好就会失去皇帝跟大臣们对公孙弘的信任,公孙弘的回答非常高明,公孙弘怎么说呢?说了两句“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什么意思呢就是,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忠臣,不了解我的人都不知道我忠诚,就认为我不忠诚。这两句话他的巧妙的地方是什么呢?第一,他不纠缠于具体的事,汲黯是举了个具体的例子,公孙弘不就这个具体的事跟他争辩,这是第一个很巧妙的地方,跳出具体,上升到了解与不了解的问题。再一个,他的辩解是说汲黯不了解公孙弘,所以才会对自己有误解,这个话一说,汉武帝反而觉得汲黯这个人有点太挑刺了,鸡蛋里挑骨头,反而觉得公孙弘这个人更可靠,所以从此以后谁再说公孙弘的坏话,汉武帝一概不信,这是公孙弘面临的第一次危机,按照现代术语叫危机公关,在危机关头这个公关很成功。但是紧接着出现第二次事情又是这个汲黯,公孙弘为贵丞相俸禄极多,但是他家里公孙弘盖的是个布被子,不用丝绸的,这个人那么多的俸禄,装孙子,欺世盗名,这又是当着汉武帝跟大臣的面来说的。这个话让汉武帝再次对汉武帝产生了疑惑,老狐狸为何作秀呀?为什么公孙弘那么多的俸禄却要盖个布被子,装穷呢?所以公孙弘再一次面临着信任危机,但是公孙弘又一次化解了。公孙弘听了汲黯的话立即做了一番件套,检讨包括这几方面,第一,我的确是博一个清廉的名声,首先承认自己的确是作秀,但是我这个作秀是想得一个清廉的名声。然后他就说,但是从历史上看,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他手下有个重臣叫管仲,管仲这个人有三处豪宅,非常富有他的生活超过了帝王,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称王,齐国齐国还有个齐景公,手下有一个名臣叫晏婴,晏婴这个人 食不重肉,妾不衣丝,说每一顿饭肉菜不超过两样,他的妾不穿丝制衣服,穿粗布衣服,晏婴的生活跟普通百姓没有区别,晏婴也辅佐齐景公成就了一番大业。言外之意是说,为臣者生活豪奢或者简朴和他对王朝的贡献没有联系。第三点,他说,整个朝中最了解我的就是汲黯,汲黯是个大忠臣,如果不是汲黯陛下不会听到这样的话。这就是公孙弘危机公关所说的话,这个话一说出口汉武帝就觉得公孙弘这个人非常厚道。为什么厚道呢,汲黯揭露他,他反过来表扬汲黯,多厚道。而且实话实说,承认自己 沽名钓誉,反而更加信任公孙弘,那么公孙弘的这这话到底妙在何处,我们下面做一个分析。公孙弘的高明之处首先是不为自己辩解,承认自己是想沽名钓誉,用这个办法他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他让大臣和皇帝都相信公孙弘至少现在是没有说慌得,现在没有说谎的话,让皇帝跟大臣们认可的话,那就大大减轻人们对公孙弘的指责,如果过公孙弘现在辩解的话,任何的辩解都非常的苍白,他首先承认自己是沽名钓誉,在一点是称赞汲黯,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称赞汲黯给人们造成一种什么感觉呢?大人大量,宰相肚里可以撑船,造成这么一个感觉,这样以来公孙弘的沽名钓誉充其量是个个人爱好,没有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一下子化解了这场信任危机。

      汉武帝扩张版图给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一方面要开辟西域,同时还有征服西南夷,搞了很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弘向皇帝建议不要修建朔方郡,不赞成建朔方郡,当然这个和汉武帝的意见不一致,汉武帝就派他手下的一个臣子写了一篇文章,提了十个问题向公孙弘发难,所谓的十难。依照公孙弘的才华,十难书总不能一难都回答不上来吧,但是公孙弘一条都不回答,反倒承认自己孤陋寡闻,向皇帝请罪,那么他为什么不跟汉武帝手下的这个臣子做公开的辩论呢?因为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治,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因为汉武帝以前丞相的权利非常大,汉武帝想削弱相权就召集了一批人,让这些人在他身边和他议事,而把原来的丞相由决策人变为执行人,汉武帝不和丞相商量大事而和丞相身边提拔的哪些人商量国家大事,这就所谓的内外朝治,而写十难书的恰恰是内朝的重臣,公孙弘不愿意和内朝的重臣直接冲突,他知道内朝的重臣是汉武帝最信任的人,所以公孙弘他是一个非常愿意妥协的人,妥协是一大本领妥协往往是一个制胜的法宝,妥协往往是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不知道妥协,不知道必要的妥协只追求完美,只追求最好而放弃次好其实是人生的一大失误。公孙弘是一个知道妥协的人。当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的时候他退一步海阔天空,他提了一个新的方案,就是说我们不要同时在对匈作战和开发西南夷同时并举,集中力量办好一件事情,他提了一个妥协方案,得到了汉武的采纳,这个人他很懂得知难而退,这是很了不得的。再一点他之所以不回答这个十难书,是不愿意和汉武帝发生正面冲突,公孙弘所有的做法都遵从的一个观点,就是不和汉武帝发生正面冲突,他是一直这样做的,结果的话呢,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由于公孙弘这一系列的做法让汉武帝最终觉得公孙弘这个人为人谦让反而更看重他,而且让他做了丞相,后封平津侯。汉代一贯的做法是先封侯,再从侯爵之中选拔人做丞相,公孙弘开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先例,是先做丞相后封侯,可见公孙弘在为人上却有他的独到之处。

      公孙弘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散财养士,公孙弘做为丞相那么多俸禄盖一布被子,那么他的钱花那去了?留个子孙了吗?没有,公孙弘的钱两个用途,第一周济故人,就是他救助了往日的老朋友,所以导致家里边家无余才,公孙弘死后家无余才,所以这个人很精明。再一点供养宾客,公孙弘家里养了很多人,养了很多宾客,他自己生活是非常俭朴的,一方面是帮助自己的老朋友,另一方面养了一大批门客,这些人都说公孙弘的好话,这样给公孙弘造成了一种人气很旺的一种局面,但是我们读《史记》特别是读《史记平津侯列传》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公孙弘的不满意呀,对公孙弘的这个人的狡猾很不满意,但是我么很难评价公孙弘是好是坏,这是一个很难评价的人,你比如说他把钱用在周济故人和供养宾客,而且汉朝中间那个险恶的政治环境,比如跟汲黯的交锋,政治上的风险对他的性情到底有多少磨失我们也很那推测和估计,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公孙弘竟然两次被公选,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无才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不做事的人,二期公孙弘确确实实还做了几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第一他阻止汉武帝同时在西南夷跟匈奴两个方面同时大兴开边,他主张集中精力先办匈奴,这个事情应当说是一件善事。另外一点,公孙弘尽管入学甚晚,四十岁开始入学,但他毕竟也是汉代的一代大儒呀,我们讲过董仲舒,董仲舒作为汉代的一代大儒他率先提出来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但是董仲舒很快被贬为郊西王的国相,不在中央政府任职了,所以董仲舒只是提出来一个尊儒的大方向,这个尊儒的具体实施其实是公孙弘实施的,公孙弘提了一个办法在全国选一些人,作为博士的弟子,当然刚开始选了五十个,这件事情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到了东汉后期博士的弟子增加的很快,这样就把儒学具体化的步伐大大的向前推进,所以公孙弘在历史上也不是一个不做事 的人,他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但是我们回顾公孙弘从起家到丞相这个尊位,他经历过汲黯的两次打他的闷棍,这两棍子他都巧妙的躲过去了,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公孙弘那种危机公关的手法值得人们深思,同时公孙弘还极力的夸奖汲黯是个大大的忠臣,照此来啊讲的话公孙弘应该是个宽宏大量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公孙弘是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呢?

大器晚成的公孙弘,品行为何备受世人争议呢?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丞相。公孙弘四十而学,六十多岁才受到汉武帝赏识。在汉武帝身边,公孙弘平步青云,官至丞相。公孙弘也死在了丞相任上。公孙弘在担任丞相时候,一方面讨好汉武帝,另一方面又暗自报复自己的敌人,他的这些做法也让后世争议不休。

封侯拜相

公孙弘四十岁开始读春秋,六十岁时候,受到汉武帝的征召入京,但是初次入京并没有受到汉武帝重用便返回了家乡。

五年后,公孙弘再次被举荐入宫,这次汉武帝看了他在太常做的对策之后,拜公孙弘为博士。令其在金马门待诏。

侍奉汉武帝的过程中,汉武帝观察公孙弘,发现其品行敦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汉武帝又升公孙弘为左内史,治理京畿。

元朔三年,原御史大夫张欧因年老多病而被免职,公孙弘接替他担任了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元朔五年,丞相薛泽被免职,汉武帝封公孙弘为平津侯,然后任命他为丞相。

忠心对上

公孙弘给汉武帝留下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的印象,跟他长期的经营不无关系。

公孙弘提的建议中,有很多没有被汉武帝采纳,甚至两人的观点完全不同,然而公孙弘还是得到了重用。

公孙弘劝汉武帝,作为人主应该心胸宽广,人臣应该节俭。而公孙弘也能以身作则,生活非常的简朴。

沽名钓誉否

即使公孙弘位列三公,生活依然简朴。汲黯因此上奏,身为三公,俸禄多却盖粗布被子,公孙弘是欺诈世人,沽名钓誉。

公孙弘对此事承认了,但是他不认为自己是欺诈世人。公孙弘在赞誉了汲黯一番后,举出管仲的待遇超过应该有的礼数,而齐国相国晏婴却勤俭过日这两个例子。以说明自己虽然位列三公,但是和小吏一样没有贵贱的差别。汉武帝听后,觉得公孙弘谦让有理。

汉朝时期,很多高官在位之时,都收受贿赂,比如田蚡,主父偃等人。然而公孙弘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公孙弘更是用自己的所有俸禄来奉养朋友及宾客,家里面也没有多余的钱,自己每餐也只能吃一种荤菜和粗米饭。

表面文章否

公孙弘虽然在某些方面保持着高的道德水准,特别是对皇帝,但是很多和他相处的官员却认为他只是表面文章,只是为了讨好皇上。

公孙弘曾经和各位公卿商量好要向皇上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帝的面前,公孙弘却违背先前的约定,顺从皇上的旨意。这种做法引起了公卿们的不满,汲黯就说他''齐人多诈而无情实''。

公孙弘和主父偃有矛盾,主父偃因为贪污钱财被下狱。汉武帝本来不打算杀他,但是公孙弘劝谏之后,汉武帝便杀了主父偃。

董仲舒也曾的罪过公孙弘,在公孙弘的建议下,董仲舒被派往胶西国当了国相。

对付这些曾和自己作对的人,公孙弘总是能巧妙的实现打压对手的目的,这表现了他很深的城府。

公孙弘在官场上表现的这么有城府,跟他的年纪不无关系。年纪大,经历丰富,他知道他需要讨好谁,对付谁,他知道怎么做赢得皇上的喜欢,但是又不那么的恃宠而骄,因此他也能一直担任要职。

公孙弘是什么样的人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汉族,西汉淄川国(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薛人。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公孙弘少时曾为狱吏,后有罪而免。家贫,替人牧猎为生。四十岁左右始学《春秋》杂说,颇受(转相传授)于齐人胡毋生。汉武帝即位初年(前140),招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已六十岁,以贤良征为博士。不久因出使匈奴忤旨,移病免归。

百家讲坛:对于主父偃和公孙弘,司马迁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汉族,西汉淄川国(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薛人。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汉族,西汉淄川国(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薛人。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http://baike.baidu.com/view/135220.htm

公孙弘的人物评价

司马迁:公孙弘行义虽脩,然亦遇时。汉兴八十馀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
班固:平津斤斤,晚跻金门,既登爵位,禄赐颐贤,布衾疏食,用俭饬身。
世称公孙弘排主父,张汤陷严助,石显谮捐之,察其行迹,主父求欲鼎亨而得族,严、贾出入禁门招权利,死皆其所也,亦何排陷之恨哉!
汲黯: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王政君:维汉兴以来,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位在丞相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不过一肉。故人所善宾客皆分奉禄以给之,无有所馀。诚内自克约而外从制。汲黯诘之,乃闻于朝,此可谓减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德优则行,否则止,与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司马贞:平津巨儒,晚年始遇。外示宽俭,内怀嫉妒。宠备荣爵,身受肺腑。
欧阳詹:公孙弘自明诚而为卿。
刘祁:迨至武帝,天下混同,士风一变,以学问为上,故争尚经术文章,一时如公孙弘、董仲舒、二司马、枚乘之徒出,文物大备。
蔡幼学:公孙弘为相,卫青用事,弘苟合取容,相业无有。
王夫之:公孙弘请诛郭解,而游侠之害不滋于天下,伟矣哉!
黄宗羲:公孙弘虽诈,其以卜式输财助边为非人情,以睚杀人而郭解不知为甚于知,此是弘长处。
于慎行:汉武表章儒术,公孙弘之力也。弘奏请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补郎中文学掌故。又吏通一艺以上者,皆得选择,以补右职。为是劝学有文之典,遂为历代所祖。其实自弘发之,可谓有功于经术者矣。世徒以其曲学矫情,薄其相业,而不录其功,亦非通论哉!
蔡东藩:“公孙弘则智足饰奸,取容当世,以视董子辕固之守正不阿,固大相径庭矣。然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古今之为公孙弘者,比比然也。于公孙弘乎何诛?”
柏杨:晁错……主父偃……凡是忠心耿耿、意图改革的人,都受到酷刑。而像公孙弘这种八面玲珑、貌似忠厚的长者,却一帆风顺。和稀泥的人有福了,他除了关心自己的官位外,什么都不关心。非关心不可时,只关心陷害忠良。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公孙弘这个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9650.html
文章标签:公孙 评价

[如何评价公孙弘这个人]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