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松锦大战后,宁远已成孤城,明军仍然守住了

时间: 2022-12-18 21:00: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为什么松锦大战后,宁远已成孤城,明军仍然守住了

既然清军可以越过长城进攻北京,为何明朝仍然设立关外防线?

皇太极和明朝议和的事情,发生在1642年。

这一年,皇太极和明朝之间发生的,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终于结束了。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最重要的将领祖大寿、洪承畴都相继投降了清军。明朝精心打造的九边军镇的精锐力量,几乎全部被剿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军事力量的,只有吴三桂驻扎在宁远的三万残兵。关外的防御城池,除了吴三桂宁远的一座孤城外,已经全部丧失殆尽。

也就在这时候,皇太极提出了和明朝议和的想法。但是崇祯最终没有答应,还杀掉了参与议和的陈新甲。这样,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次和清军议和的机会。



(皇太极剧照)

要知道,1642年的明朝,已经处在危在旦夕的时刻。不仅仅清军已经占据了整个关外之地,只等皇太极一声号令,就往关内打来。而且国内的形势也岌岌可危。李自成已经把西北搅得翻天覆地,张献忠在西南也打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整个国内都不得安宁。

皇太极和明朝的议和条件,后来记载在《清太宗实录》里面。这个议和条件,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一是遇到吉凶大事,双方派使者庆吊。二是明朝要每年给清国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清国则给明朝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三是明朝要把入境的清人送回清国,清国也一样。四是双方重新划分国界,明朝承认清国打下的地盘为清国所有。

这个议和条件中,第一条,实际上是要求明朝要把清国和它摆在平等的地位,而不再是之前的宗藩关系。第二条,不管是不是等价交换,但至少是互相送东西,而不是要求明朝割地赔款。第三条,清国是为了保持人口基数,明朝也不吃亏。第四条,就算明朝不想重新划定国界,但清国已经实际占有了明朝的土地,明朝不承认也没有办法。



(崇祯剧照)

总体来说,清朝的这个议和条件,也不算苛刻。而且前面我们也说了,当时明朝正遭受国内农民起义的强力冲击。如果明朝和清军真正能实现和谈,明朝缓过气来,集中力量打击农民军。把农民军消灭以后,再回过头来对待清军,不是更好吗?为何崇祯不这样做呢?

准确地说,实际上崇祯并没有不答应,当时他也悄悄派了边关大将陈新甲去和皇太极谈判。陈新甲又推荐马绍愉、李御兰具体去和皇太极谈判。马绍愉、李御兰去了清国后,皇太极看见并没有崇祯皇帝给他的国书,很不高兴,说明朝不诚心。马绍愉、李御兰只得回到塔山,把清国议和的条件,带信给陈新甲。而陈新甲并没有引起重视,随手放在桌上,结果这件事泄露了出去。

朝中大臣知道后,都纷纷上奏表示反对。崇祯在这时候,也不好意思说“议和”这事是他让陈新甲他们去干的,于是把陈新甲抓起来,后来又把他处死。陈新甲一方面当了崇祯皇帝的替死鬼,同时也是他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好,造成了事情的泄露。也就是说,算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李自成剧照)

不过,从崇祯皇帝羞羞答答做事情的作风来看,他当时在议和这件事上,表现得确实不够坚决。那么,崇祯当时为什么表现得不够坚决呢?

当然了,面子思想崇祯肯定是有的。毕竟明朝一直号称上邦大国,结果一个“藩属国”打下它不少土地后,它居然承认这些土地确实归人家所有,承认这个“藩属国”具有和它平等的关系。无论如何,这是非常失面子的事情。

后来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外的时候,也和崇祯有过谈判,希望崇祯封他为西北王,这样他就撤军。当时崇祯也不同意。一个造反的“贼”被他封为王,这是崇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接受的。

不过,面子思想其实是很少的一部分,实际上,崇祯皇帝也明白,和皇太极和谈,是根本没有用的。当时皇太极之所以要和谈,其实也是因为他明白,明朝的力量还非常强大,要想一鼓作气灭掉明朝,还是很难的。如果明朝一直在边关囤积重兵,清军打进关来,实在是很困难的。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明朝能够把边关的军队调去攻打农民军。这样清军才会有机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皇太极所提的条件就不可能太过分,他是希望能够尽快达成,等待明朝新的行动。

崇祯也明白皇太极的阴谋,加上崇祯又多疑好面子,因此最终这件事没有做成。

松锦之战中,明朝关宁军主力为何会惨败清军?

松锦大战,对于明帝国而言,是一场无奈的战争,从一开始,它就注定会是失败。因为。 明帝国如果不救援锦州,那锦州就会坐困而亡;如果去救援锦州,那就意味着明军主力要远赴关外四百里,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而这正是满清所想要的。

在松锦会战时,大明帝国的洛阳已经失陷,开封也被久围,整个中原几乎不保,明帝国军事主力却还要远赴关外四百里与敌人展开大会战,这种做法,就相当于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与敌人开展决战,不败才有鬼呢?

另外,洪承畴所集结的八镇13万军队,有只是名册上的兵力,他实际所拥有的兵力,其实不足在册兵力一半,更主要的是,就是这实际上存在的一半兵力,又有多少合格的士兵呢?这个数字恐怕又是远远少于这其中的一半。既然如此,在松锦战役中,明帝国在兵力其实处于绝对的劣势。

在这种背景下,洪承畴救援锦州时,完全是一种应付差事的行为;总而言之,他也知道救援锦州那是必败无疑,除非满清自己决定撤军。所以,当他到达宁远城后就不再前进。美其名曰:稳扎稳打。实际上呢?这与从前袁崇焕的战略一样,总而言之率主力出战凶多吉少,呆在城里那才安全!

但问题是,当时满清在西面征服了蒙古诸部,在东面征服了朝鲜,毛文龙的游击部队也在毛文龙被杀后投降了满清,可以说,皇太极已经没有后顾之忧,还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一直把军队驻扎在锦州城下,说死说活,就是不撤军。

在这种背景下,洪承畴在宁远呆了半年,满清却还是死围着锦州城不撤军,于是洪承畴自然只能硬着头皮救援锦州去。虽然后世人在说起洪承畴被迫出城决战时,把他怪罪于崇祯皇帝瞎指挥洪承畴,才捣致松锦会战的失败。

但实际上,这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因为,洪承畴所谓的与满清稳扎稳打,其实就是坐等满清自己撤军。但问题是,满清死活就是不撤军,洪承畴也只能选择赶鸭子上架。

其实嘛,松锦会战,说到底就是明帝国军事主力与满清军事主力在平原上展开的一场面对面大决战,在这过程中双方谁也没有取巧的地方,只能拼双方军队的野战能力和总人数,而这两项,明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

所以,战争还没有真正开始,明帝国八镇总兵就有六镇总兵率军集体逃跑了,剩下的两镇总兵随洪承畴撤到附近城里困守孤城。逃跑的六镇军队,大都被满清趁乱杀得一蹋糊涂;而困守孤城的两镇军队,都坐困而亡。

清朝是如何击破明朝最后一道防线的?你怎么看?

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著名的关宁锦防线,这条防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海关,宁远,锦州,一关两城互相呼应,明军依靠这条防线,采取向北构筑堡垒,加强堡垒间的联系,凭借堡垒坚城防御后金铁骑,步步蚕食的战略战术,有效的阻止了后金部队的南下。本来按照这个作战思想,明军在辽东的局势有望反转,可惜由于大明朝廷的腐败,崇祯皇帝急于求成,军队士气涣散等原因最终使得这条防线被后金军攻破,大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此崩塌,那么我们便来看看这条防线是如何被攻破的。

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后金部队先后于公元1619年和1621年在萨尔浒之战和浑河血战中占领抚顺,沈阳,辽阳等城市,大明军队的防线向南缩至宁远一线,在此之下,天启皇帝任用帝师孙承宗督师蓟辽,负责辽东的防务,孙承宗到达辽东后,修复宁远城,任用孙元化,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着手建立关宁锦防线,并与东江镇的毛文龙,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互相牵制后金部队,在孙承宗坐镇辽东的这四年间,后金部队的攻势明显减缓,辽东局势转危为安。

公元1625年,孙承宗被罢官,袁崇焕以宁远为根据地向北接连收复锦州,松山等地,而努尔哈赤也趁机发兵攻打宁远城,在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人的抵抗下,明军取得“宁远大捷”,努尔哈赤此战过后,身亡。明军再次瓦解了后金军的攻势。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上台,年轻气盛的皇太极于1627年再次包围锦州,进攻宁远城,在袁崇焕和将士们的坚决抵抗下,取得了“宁锦大捷”,后金军久攻不下,不得不下令撤回沈阳。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皇太极不得已调整作战方向,用兵蒙古和朝鲜,先后征服了察哈尔部,敖汉部等漠南蒙古十六个部落,整个漠南皆臣服于后金,皇太极还先后两次进攻朝鲜,迫使朝鲜向清称臣,经此十年,大明朝已经被孤立于皇太极的三面包围之下。而这期间,袁崇焕也因为种种原因被崇祯皇帝赐死,辽东局势岌岌可危。

终于在公元1640年,清军兵围锦州,这次皇太极吸取之前强攻宁远,锦州失败的教训,制定了长围久困,逼迫明军出城的作战计划,派兵攻占锦州外城,包围内城。崇祯皇帝命令洪承畴率领十三万人驰援锦州,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在宁远城,伺机而战,可是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不断催促洪承畴进兵,不得已,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后,率部队进军,后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一线,明军大败,洪承畴退守松山城。公元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降清,困守锦州的祖大寿不得已也率部献城归降,锦州城破。

这就是著名的“松锦大战”,松锦大战后,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至此明朝构筑的关宁锦防线崩塌,山海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而此时镇守宁远城的就是吴三桂。就在吴三桂在继续效忠明朝还是投降清朝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时间来到了公元1644年,这一年国内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声势浩大的由西安发兵进攻京师,崇祯皇帝急招吴三桂放弃宁远,率军勤王。可惜当吴三桂到达山海关时,便收到了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的消息。于是吴三桂停止进军,驻守山海关,直到山海关一战,放清军入关。


以上便是清朝如何攻破明朝最后防线更是明军在辽东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整个经过,明军的失败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当我们为明军的失败而叹息的时候,也不得不痛恨那些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家国安危的朝廷蛀虫,这些人才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为何说萨尔浒大战和松锦大战是后金兴起,明朝败亡的战役呢?

萨尔浒大战和松锦大战都是明朝末年时期,明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战争。那么这两次战争的结果都是明朝战败,而且还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战争的影响。

1.萨尔浒大战

萨尔浒(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大战发生在1619年,努尔哈赤乘明朝内部斗争的机会,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万历派四路大军围攻后金军。努尔哈赤就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击败了三路明军,并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歼灭明军5万人。这次战争以后金获胜而告终,但这使得明朝开始陷于被动了,局势也很危急。明朝从此由进攻转为防守,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明朝实力大损,失去了大部分辽东领土,为后来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

2.松锦大战

松锦大战是明朝崇祯时期,明军与清军(此时皇太极已将后金更名为清)的战争。这次战争是由皇太极发动的,从1639-1642,历经三年。开始时,明军占优,但由于明朝内部矛盾重重,导致战事不利,洪承畴和祖大乐被俘,祖大寿降清,清军占领了锦州,接着清军用红衣大炮轰炸杏山,结果吕品奇也投降了,松山,锦州,杏山全部被清军占领,松锦大战结束,清军获胜。这次大战导致明朝山海关外只剩宁远一座孤城。

这两次大战直接让明军主力损失惨重,使得明末的李自成很顺利地就打进了北京,灭亡了明朝,所以也可以说这两次战争间接地帮了李自成。松锦大战后吴三桂在山海关是孤军了,李自成和清军的逼迫也使得吴三桂不得不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因此这两次战争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因为这两场战争的胜利,大大削弱了明朝的有生兵力,经济也被彻底拖垮,而且造成了对后金军队的恐惧。
萨尔浒大战和松锦大战之后,明朝在没有力量针对后金了,明朝的力量削弱了,后金的力量增加了。
因为从这场大战之后,后金势力逐渐崛起,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文章标题: 为什么松锦大战后,宁远已成孤城,明军仍然守住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9588.html

[为什么松锦大战后,宁远已成孤城,明军仍然守住了]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