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谁能讲一讲萨拉热窝围城战

时间: 2022-12-14 23:02: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谁能讲一讲萨拉热窝围城战

萨拉热窝围城战役的萨拉热窝围城战役

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是波斯尼亚战争的一部分。波斯尼亚与赫塞哥维纳首都萨拉热窝从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军与塞族共和国陆军围困。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时间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倍,比列宁格勒围城战还要长一年之久。
其中,塞族对穆斯林的“种族清洗”格外受外界关注,尤其是在波黑战争进入尾声的1995年7月,塞族军队攻占波黑东部塞族控制区的波什尼亚克族飞地斯雷布雷尼察,在两周的时间里屠杀了大约8000名波什尼亚克族男子。这被认为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发生的最严重的大屠杀。
1995年11月,在美国主持下,南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方领导人签署了代顿波黑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结束,最终以双方在波黑共和国的旗号下各自成形成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控制区而告终。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
波黑战争开始后,控制军队的波黑塞族由于得到由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重组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支持,装备有坦克、大炮、飞机等重武器(穆、克两族在战争初期基本无重武器),军事上占明显优势。毫无防备的穆斯林城乡处处燃起战火,整车的塞族军人冲进穆斯林村镇烧杀抢奸,把男性的穆斯林全部捆绑上车,运送到秘密地点进行肉体消灭,被各界称为是一场规划周密的种族大屠杀。穆斯林被迫组织起来进行抵抗,向全世界发出求救的呼吁。波黑战争中,在民族情绪的煽动下,许多原本和睦相处的邻居因民族、宗教之异反目为仇,互相残杀。 萨拉热窝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城市,从四周的山上,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城内的几乎全部。当城市遭到塞尔维亚族人的围攻时,一条繁华的街道横亘在城外山上的狙击手面前,因而被称为“狙击手大街”。这条街道上的行人成为狙击手们最好的靶子,只要看到有人走动或发现人影,山上就会飞来子弹。因此,如今的萨拉热窝很多大街上,包括民宅在内的沿街建筑物,至今都弹痕累累。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香港歌手郑秀文唱的歌曲《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恋,从无要分宗教,从无惧枪炮,常宁愿一生至死都与你恋……”但未必人人知道歌曲背景源自波黑战争中因逃避战火被射杀的萨拉热窝一对异族恋人:阿德米拉和博什科·布尔基奇。虽然当年的战火痕迹现已褪去,两人勇于跨越民族鸿沟至死相恋的故事,仍存于幸存者心中。阿德米拉及布尔基奇自小青梅竹马,前者是波什尼亚克族人,后者为塞族人,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相爱,憧憬着将来美满的婚姻。两人相恋9年,直到25岁时波黑爆发内战,萨拉热窝遭塞族军队围困,他们被迫相约逃难。1993年5月18日,他们在枪林弹雨中通过弗尔巴尼亚桥时双双中枪身亡,死前一刻仍紧拥对方不愿放手,因此被形容为“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一抱,便是8天,因为在此期间没有人能够安全地把他们的尸首搬走安葬.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故事,主演是铁托朋友,导演饿死在城里,还有什么?

曾经有那么几年,我国的甲A联赛里存在着一大“帮派”:前南帮。

当然这是开玩笑,因为那几年里在咱们国家见到的前南斯拉夫球员和教练简直太多了,连国家队主教练都是。

这么多前南教练的涌入,一方面是因为人家足球水平确实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家对前南斯拉夫地区的人有一种先天的亲切感,甚至于在国际比赛当中不自觉就会为前南球队加油助威。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曾经同属于一个阵营,但这也不能完全解释得通,毕竟咱们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国家的亲切感就弱一些。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我们和前南地区文化交流比较多的原因吧。

扯远了,本文要说的就是我国几代人、无数人都看过的前南斯拉夫经典二战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一、意外的惊喜

197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大部分职工已经在干校劳动三年了,他们经常被告知:忘了电影吧,以后种地就是你们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来了意外惊喜,上级指示要重拍《南征北战》,很多人热泪盈眶回到了电影厂。没想到,由于各种原因,新电影还要推迟一段时间开拍。这么多人也不能回去种地,也没有事情干,总不能光呆着吃闲饭吧。

上级送来了一部外国电影,你们没事是吧,来,把这部电影给配上音。

演员们坐在久违的放映室里看样片,当电影的片头音乐一响起,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一方面因为这是阔别三年的场景,另一方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的音乐太带感了,太让人激动了。

鲁非为男一号瓦尔特配音,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大决战》里的顾祝同。

葛存壮为假瓦尔特配音,毕竟他擅长反派角色。

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译制导演凌子风坚持让主要演正面人物的于蓝为片中的女特务肖特配音,于蓝欣然接受了这个角色,并为肖特设计了一种略带沙哑的嗓音。

差不多应该是男二号的吉斯,他的配音则是雷明,也就是《西游记》里的乌鸡国国王。

二、瓦尔特的原型

在电影中,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负责人瓦尔特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困扰着德国人,虽然观众可能会猜到瓦尔特是谁,但谜底还是在影片最后才揭晓,瓦尔特也就成了一位神秘的游击英雄。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这么带有神秘色彩的游击英雄是否真的存在,这不会是抗德神剧吧。

实际上,瓦尔特确实有原型,他的真实名字叫弗拉基米尔·佩里奇,生于1919年,二战爆发前他在一家银行工作并被调去萨拉热窝分行。

1941年,22岁的弗拉基米尔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他在萨拉热窝神出鬼没,为了保护自己,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代号,没错,就是瓦尔特。

由于出色的表现,瓦尔特在游击队的职务一直在上升,到1944年他已经成为了萨拉热窝游击队总指挥。

德国战败前,他们开始对萨拉热窝进行洗劫和破坏,瓦尔特率领游击队员四处打击敌人取得了多次胜利。1945年4月5日,瓦尔特到一家工厂巡查保卫情况时遭到德军小分队袭击,一发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爆炸,瓦尔特身受重伤被送往医院。

4月6日早上,瓦尔特受伤过重不幸牺牲,享年只有25岁。又过了几个小时,萨拉热窝正式解放!保卫萨拉热窝的英雄倒在了胜利的黎明,为了纪念他,当地人民为他树立了雕像,同时在1972年拍摄了这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命运迥异的演员和导演

饰演瓦尔特的是前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他出生于1933年,小时候家境不好当过放羊娃,长大以后到城市里找工作屡屡碰壁,干过很多职业但时间都不长。

这位有些像阿甘的巴塔后来决定去学表演,无奈他实在没有表演天赋,在两家表演学校里成绩都倒数,甚至于被学校劝退。但巴塔还是愿意当演员,他努力四年终于从中等演员学校毕业后又去报考了大学表演专业,最终他前前后后花了十年时间才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演员,其过程不可谓不励志。

天道酬勤,找到表演感觉的巴塔一发不可收,他在几十年演艺生涯里拍了三百多部电影和三百多部电视剧,堪称劳模典范,以至于他的女儿从小都管他叫巴塔叔叔,因为实在是没在家里呆过多长时间。

有意思的是,巴塔实际并不像瓦尔特那样神色严峻,他在电影里习惯饰演瓦尔特那样的人物,比如《桥》里的老虎。而在电视剧里,他反而经常演喜剧,在喜剧方面他似乎更有天赋,只是我国观众看到的比较少而已。

通过一系列类似《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样的电影,巴塔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尤其是在中国。而在他的家乡,他的身份也非常特殊,因为他是前南领导人铁托唯一一位当演员的朋友。

铁托非常喜欢巴塔,而巴塔在电影里也经常饰演铁托的战友,两人之间有很多话题。巴塔坦承,铁托找他更多地是想听到外界的真实声音,对此巴塔从来没有什么隐瞒。

由于这层关系,巴塔一边当演员也一边开始从政,直至2002年被推举为总统候选人,虽然竞选失败,但巴塔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2021年巴塔因病去世,享年83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另一位比较出彩的角色是吉斯,这位照相师的饰演者也是一位前南功勋演员留比沙·萨马季奇。

萨马季奇曾笑称,他年轻时朋友们就说他长了一副中国人的面孔,其微笑的表情被叫做中国式微笑。

作为演员,萨马季奇虽然没有巴塔那么知名,但他却拿过比巴塔更高的奖项,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有意思的是,萨马季奇和巴塔是一对老搭档,他们有一部喜剧《临时工》也曾被引入我国,在那部被称为“南斯拉夫寅次郎”的电视剧中,萨马季奇是主演,而巴塔是配角,两人充分展示了他们搞笑的另一面。2021年,萨马季奇去世,享年81岁。

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剧组里聚集着多个民族和多种信仰的演员,比如巴塔是塞尔维亚族,萨马季奇是马其顿人,而导演则是一位出生在萨拉热窝的穆斯林,他的名字叫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

这位前南著名导演出生于1926年,拍摄了一系列知名电影,除了该片之外,还有《桥》、《夜袭机场》、《游击飞行中队》等,和巴塔以及萨马季奇合作次数很多。

悲哀的现实是,这位著名导演拍摄了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但他自己却在1992年惨烈的内战“萨拉热窝围城战”中遭遇不幸,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中,克尔瓦瓦茨被饿死在他的故乡萨拉热窝这座英雄城市里。

四、《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花絮

很多人在看该片时印象最深的除了主演之外,可能还有一位配角,就是那位老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

该片中有两场比较震撼的戏,一场是谢德在德军的枪口下走向女儿的遗体,这场戏里最出彩的当然是谢德。

另一场戏则是谢德牺牲,他为了保护瓦尔特主动赶赴陷阱被德军杀害。

而谢德和奸细对暗号的那几句话也成了该片的经典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这句台词也成了北影厂配音演员们互相打招呼时的“暗号”。

谢德以不多的戏份却留给了观众很深刻的印象,其实根源在编剧,这个角色也是有原型的,而且确实是一位钟表匠,只不过他并不是游击队员。这是编剧的小秘密,他非常喜欢这位钟表匠,所以将谢德写成了一位有勇有谋让人尊敬的老游击队员。

五、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据说,这部电影在我国的观看总人次能达到上百亿之多,从七十年代开始几乎每一代人都看过不止一次这部电影,而且也都非常喜欢,为什么一部前南电影会有如此魅力呢?

笔者认为,抛开经典的音乐、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之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还有两种情怀是最能打动人的。

一种是英雄主义情怀,当然是指瓦尔特,他就像前苏联的夏伯阳和我国的李向阳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另一种则是家国情怀,在该片中集中体现在了谢德和瓦尔特两人身上。谢德对女儿的感情让人动容,这是人性的光辉。

而电影中冯·迪特里施最后的那句话则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的精神进行了升华: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还有当时的暴乱者是一名学生,他为了自己的心中正义,勇敢的绑上炸弹去炸死了那个首领,尽管结果还是失败,但他很英勇。
还有它里面的经典台词成为了人们印象中的回忆,他的故事也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感悟,为人们带去了很深刻的反响,具有很高的收视率等等。
配角是老游击队员钟表匠。他是一个为非常有勇有谋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经典的音乐、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沃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有两种感情最让人感动。一个是英雄情怀,当然是指沃尔特。就像前苏联的夏伯阳和我国的李向阳一样,他成了一个符号。另一种是家和国家的感觉,体现在影片中的谢德和沃尔特身上。Shedd对女儿的感情是动人的,这是人性的光辉。

2021 巴尔干 (3) 波黑·萨拉热窝-瓦尔特战斗过的地方

萨拉热窝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中学历史课上,我们就知道一位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街头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从而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再次听说这个城市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一部风靡全国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让我们认识了萨拉热窝的英雄瓦尔特。第三次听说是1984年的萨拉热窝奥运会。又一次听到它的名字就到了1992年,在电视上看到这个城市被围困了整整1425天,成千上万的民众死于战火和饥饿。1992年7月11日,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也活活饿死在萨拉热窝家中 ,时年66岁。

2021年5月16日下午我们来到了这个久闻其名的城市-波黑共和国首都萨拉热窝。民宿房东十分热情好客,特地安排她爸爸开车到长途汽车站来接我们。民宿就在老城喷泉广场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上,步行10分钟可到广场,出行十分方便。民宿房子宽敞整洁舒适,房东还在客厅的桌上给我们留了一瓶葡萄酒和一些点心,并留了一张纸条祝愿我们在萨拉热窝玩得愉快,让我们感到很温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萨拉热窝老城建于1450年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老城内街巷纵横,商铺鳞次栉比,至今依然保持着奥斯曼时代的古朴风貌,是萨拉热窝最繁华的地区。16世纪老城全盛时期这里有上万家店铺,一百多个清真寺,有室内的巴扎,公众浴场,图书馆和伊斯兰学校。欧洲与奥斯曼帝国的商旅和货物在此集散,这里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商贸中心,也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都市。

喷泉广场位于老城的中心,它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名为塞比利的喷泉木塔,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塔体为八角形,上部是绿色圆形穹顶,泉水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塔身原为大理石制作,波黑战争期间被炮弹击中,2006年重建时改成木质的。

来萨拉热窝前我们有个愿望,就是寻觅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瓦尔特的足迹。当我们漫步于老城区,电影中的场景开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记得就在这个广场上,德国党卫军用高音喇叭呼叫民众去认领被枪杀的尸体,企图抓住敢于出头的游击队员,让德军没有想到的是,广场上所有的民众都毫无畏惧地跟着瓦尔特齐步向前,德军无奈,只得灰溜溜地从广场撤走了。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是波黑和巴尔干最大的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师希南设计建造,他曾主持修建了伊斯坦布尔苏莱曼清真寺等一系列著名建筑。在萨拉热窝围城战期间,清真寺部分受损,现在已经修复。

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德军在这个清真寺附近布下重兵,企图诱捕瓦尔特。老钟表匠谢德得到情报后毅然只身赶赴这里,击毙假联络员给瓦尔特示警,不幸牺牲。瓦尔特和他的战友闻讯赶到并与德军在这里发生激烈枪战,德军在附近的钟楼布置了机枪手企图射杀瓦尔特,但机智的瓦尔特悄悄摸进钟楼,消灭了埋伏在那里的敌人,居高临下地扫射敌军,掩护战友撤退。当德军最后冲进钟楼准备抓捕瓦尔特时,瓦尔特却从高高的钟楼上抛出一条绳子,从容滑下,悄然消失在德军的视野里,瓦尔特那矫健的身姿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们来到了当年瓦尔特战斗过的清真寺和钟楼,重温电影里的场景,感受塞拉热窝人民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用鲜血和生命争取自由、解放和独立的悲壮历程。虽然电影有虚构的成分,但历史上瓦尔特确有其人,他的真名是瓦尔特·佩里奇,二战期间担任萨拉热窝抵抗运动的领导人。1945年4月5日,瓦尔特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最后一战中,为保卫发电厂不幸牺牲,年仅25岁。后来南斯拉夫政府追认他为国家英雄,还在萨拉热窝市内建了他的塑像,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以他的传奇经历为蓝本创作的。

我们离开萨拉热窝不到一年,2021年4月6日,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博物馆在萨拉热窝开馆,馆内陈列了主要演员的蜡像,电影中用过的道具和影片中钟表店的复原场景。

钟楼建于1592年,经过钟楼时,我发现上面钟显示的时间和我手表上的时间不同,还以为它坏了。后来才知道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使用伊斯兰教历时间的公共时钟,它以日落为一天之始,时间设定为12:00。由于每天的时长不同,计时员每天要对时钟进行调整。

离开清真寺,就听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声音来自附近的铜匠街。电影里瓦尔特等人从清真寺撤走后,德军在后面紧追不舍,当他们追到这里时,却发现瓦尔特他们不见了,这时满街的工匠不约而同地开始敲打他们手中的活计,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掩护了瓦尔特们撤离,德军见此恼怒万分却又无可奈何。

现在这条建于1489年的小街与几十年前电影里面的场景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我们一眼就认出了这条街的标志,一家店铺房顶上的大咖啡壶。小街两边店铺摆满一件件精致的铜器制品,包括铜质餐具,花瓶,灯具,壶罐,首饰和表现老城风貌的装饰画,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土耳其式的咖啡具。这里的工艺品有几百年的手工制造传统,铜器上的花纹都是由工匠用小锤一点一点敲打出来的。有意思的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些用子弹壳做成的飞机和坦克,这些子弹壳都是三年围城战遗留下来的。

下图的照片是我们在城东的高地黄堡拍摄的,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萨拉勒窝市的全景。在影片的结尾,盖世太保上校冯·迪特里希因为行动失败被召回国,临走时他自嘲地说自己一来就在寻找瓦尔特,但没找到,即将离开总算知道了他。他身边的军官不明所以问他瓦尔特是谁,冯·迪特里希就在我拍照的位置对着山谷中的萨拉热窝黯然神伤地说:“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扮演者塞尔维亚族演员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中国观众十分喜爱的一位演员,曾多次到访中国。他在另一部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扮演男主角老虎,他的一位好友克罗地亚族演员鲍里斯·德沃尔尼克在电影“桥”中饰演爆破专家扎瓦多尼。1991年寻求独立的克罗地亚人同试图维持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发生军事冲突,这两位相交几十年的好友因政见不同而公开宣布绝交,成了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15年后,2006年两人通过视频在电视屏幕上相会并重归于好。巴塔说:“过去几年间我们之间并没有仇恨”,鲍里斯幽默地回了一句,“只有误解”,正所谓“相蓬一笑泯恩仇”,这也代表了两个民族终于走向和解。

巴塔不仅是一个演员,他还是塞尔维亚社会党副主席和国会议员,长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2002年8月他参选塞尔维亚总统,但仅获得3%的选票,他自我解嘲地说,人们喜欢的是演员的他,而不是总统的他。他还风趣地说,如果由中国观众投票,他肯定会当选。2021年5月22日,巴塔在贝尔格莱德因病去世,享年83岁。

为什么在度娘里搜索不到萨拉热窝围城战

可以搜到。你输入关键字“萨拉热窝”,然后在百度百科的该词条下查看“历史”——“波黑战争”即可。

你说的这场战役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也许有其他名字
你说的这场战争 叫做波黑战争 。。。。。1992年3月,波黑爆发了波黑战争。萨拉热窝爆发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萨拉热窝围城战。塞尔维亚人势力(塞族共和国)塞族共和国军队(VRS)和南斯拉夫人民军(JNA)从1992年4月5日到1996年2月29日包围萨拉热窝。
你去搜波黑战争就可以了

(一)萨拉热窝围城战,现代战争时间长的战役

    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是波斯尼亚战争的一部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从1992年4月5日至1996年2月29日遭到南斯拉夫人民军与塞族共和国陆军围困。

    萨拉热窝围城战役时间超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三倍,比列宁格勒战役还要长一年之久,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役。

  1991年9月3日,马其顿共和国宣布独立,国内没有爆发战争。之所以如此好运,最大的原因在于人口,这个国家独立的时候总共有200万人,马其顿人约占69%,阿尔巴尼亚人占18%,另外有7%的土耳其人,1.5%的吉普赛人,而塞尔维亚人只占了1.8%。

    由于没有太多的塞族人口,马其顿的独立没有遭到南斯拉夫的反对,更没有爆发战争。

    在前南各个国家爆发的内战中,有一个显著的现象,那就是塞族人越多,引发内战的可能性,战争的惨烈程度就越大。

    比如塞族人口同样很少的斯洛文尼亚,只经历了十天的低烈度战争;塞族人口占12.2%的克罗地亚,战争时间就相对长一些。

   

    而塞族人占比达到31%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内战时间最长、最惨烈、最血腥。

    其实由此就已经可以看出来,前南内战的本质根本不是什么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它是大塞尔维亚主义者试图分裂别国领土,不惜用武力来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的种族战争、扩张战争。

    作为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波黑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边界,是依据历史因素划分的,它的西部、南部、北部边界是1739年-1878年之间奥地利帝国与土耳其帝国的边界,东部则是1878-1918年间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王国的边界,西部毗邻克罗地亚的达马尔提亚,这条边界甚至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历史最悠久、最固定的边界之一。

    在波黑,是完全无法通过民族来划分行政区域的,因为这个国家民族很多,而且分布十分混杂。在1990年,波黑有45%的穆族,31%的塞族和17%的克族,另外还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黑山人、土耳其人和阿尔巴尼亚人。

    1991年6月,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相继宣布独立,波黑境内的穆族和克族也寻求独立,遭到了塞族的反对。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已经独立的前提下,塞族人反对独立的实质,就是让整个波黑并入塞尔维亚,从而形成一个“大塞尔维亚”。

   

    1991年10月,波黑议会中的塞族代表宣布脱离萨拉热窝,另成立“波黑塞尔维亚人国民议会”,至此,三族在波黑的联合执政正式终结了。

    1992年1月9日,波黑塞族成立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塞族共和国”,并于当年2月28日正式宣布“独立”,日后大名鼎鼎卡拉季奇,成为了首任总统,首都定在萨拉热窝,但是因为对萨拉热窝没有控制力,所以实际首府在班亚卢卡,此地也是塞族人最大的聚集地区。

    克族针锋相对成立了“黑塞哥维纳波斯尼亚克族共和国”,首府定在黑塞哥维纳的莫斯塔尔,但是实际上在格鲁德。

    在1992年2月29日,也就是塞族共和国独立的第二天,波黑共和国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绝大多数塞族人抵制投票,但是参加投票的总人数占有效人口的67%,超过了三分之二,投票结果为99.43%的人赞成独立。

    3月5日,波黑议会宣布履行1974年南斯拉夫宪法中赋予的脱离权条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正式独立了。

    4月7日,波黑的独立得到了欧共体和美国的承认。

(查阅了相关资料)
文章标题: 谁能讲一讲萨拉热窝围城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9169.html

[谁能讲一讲萨拉热窝围城战]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