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14 15:00:1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桃花源记》中的描绘之美景并非是陶渊明虚构,乃是根据各类文献与前人经历而成之佳作。但文中与世隔绝的桃园仙境,乃是集成各处避难坞美景于一隅,并非真实存在。所以作者后来也虚构了贤士南阳刘子骥,寻而不得的经历故事。
文中的“秦”,其本意乃非秦始皇建立的赢秦,而是氐族苻健建立的前秦,至于后续朝代则指西晋灭亡后北方政权的频繁更迭,意在表明居住此地人民成功地躲避了战乱的祸害。倘若真如文中字面本意,从西汉建立到西晋灭亡,期间五百余年,这么长时间的隔绝与外界不通音讯毫无往来,显然不合常理。
桃花源记中心思想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陶渊明《桃花源记》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这位“高尚士”刘子骥的生平事迹究竟如何,值得一探。首先需要确定年代:晋“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从公元376年至公元396年,共21年。其次应当辨清地名:东晋武陵郡在今湖南常德市西。南阳郡在今河南南阳市。《世说新语·栖逸》中有一篇写道:“南阳刘驎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苻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将訏谟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此篇后刘孝标所引邓粲《晋纪》曰:“驎之字子骥,南阳安众人。少尚质素,虚退寡欲。好游山泽闲,志存遁逸。桓冲尝至其家,驎之方条桑,谓冲:‘使君既枉驾光临,宜先诣家君。’冲遂诣其父。父命驎之,然后乃还,拂短褐与冲言。父使驎之自持浊酒菹菜供宾,冲敕人代之。父辞曰:‘若使官人,则非野人之意也。’冲为慨然,至昏乃退。因请为长史,固辞。居阳岐,去道斥近,人士往来,必投其家。驎之身自供给,赠致无所受。去家百里,有孤妪疾,将死,谓人曰:‘唯有刘长史当埋我耳!’驎之身往候之疾终,为治棺殡。其仁爱皆如此。以寿卒。”其中,桓冲(328-384)为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弟。阳岐村按《世说新语·任诞》注曰:“村临江,去荆州二百里。”这篇引文对于确定刘子骥的身份很重要。第一,邓粲《晋纪》曰刘驎之字子骥,则姓名相合。第二,《桃花源记》称刘子骥为南阳人,邓粲《晋纪》进一步介绍说刘驎之(子骥)为南阳安众人,则地域相合。第三,《桃花源记》所记为东晋太元年间故事,荆州刺史桓冲即太元年间人,其与刘驎之互有往来,刘驎之必亦为太元年间人,则年代相合。第四,《桃花源记》称刘子骥乃“高尚士也”,观上述刘驎之事迹,超逸真率,不以世事自婴,于当年堪称“高尚士”,则事迹相合。又,《太平御览》引《晋中兴书》曰:“刘驎之字子骥,一字道民。好游于山泽,志在存道,常采药至名山,深入忘返。见有一涧水,南有二石囷,一囷开,一囷闭,或说囷中皆仙方秘药,驎之欲更寻索,终不能知。桓冲请为长史,固辞,居于阳岐。人士往来,无不投止,驎之自供给,人人丰足。凡人致赠,一无所受。”另外,《世说新语笺疏》云:“据记,驎之盖即卒于太元闲。晋书谓驎之为光禄大夫耽之族。而渊明作其外祖父孟嘉传,言耽与嘉同在桓温府,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嘉于耽,则渊明与耽世通家,宜得识驎之,故知其有欲往桃源事,惟不知与晋中兴书所记,孰得其真耳。”此二则所叙与前文更可印证、补充。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桃花源记》中的刘子骥,便是刘驎之。
刘子骥实有其人,名驎之,字子骥。《晋书》有传,入《隐逸传》。
为什么陶渊明要把他写进来呢?
《晋书·刘驎之传》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刘驎之这人特别喜欢游山玩水,有一次到衡山采药,结果走得太深了,看见有一条山涧,山涧南边有两个大石仓,一个仓门开着,一个仓门关着。可惜水太深,他过不去。正当他打算回家时,却迷了路,幸好遇到了一个伐弓的人,向他问道才走了回去。回去后,有人说那仓库里都是神仙的仙药,他于是又去寻找,却再也找不到了。
这个故事耳熟吧?基本上就是《桃花源记》的故事翻版。——或者说《桃花源记》就是这个故事的翻版。因此刘驎之这个人天然就和《桃花源记》有关系的,很可能是陶渊明听说了刘驎之的故事后,才构思出了桃花源的故事,所以在结尾把刘驎之加到故事里面去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可以很好地增强故事的可信度。
刘驎之当然是死在家里的,《晋书》本传说其“卒以寿终”。就《桃花源记》的故事里,他的死也和桃花源没有丝毫关系啊。
文中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话意思就是“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高洁之士,听说了这件事情,欣然前往,可是没有找到,不久就去世了,后来就再没人打听这事情了。
你看,刘子骥寻找桃花源和“病终”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寻”是不久的意思,仅仅表示时间,即不能说明刘子骥的死是桃花源造成的,也不表示他就死在寻找桃花源的路上。
○《晋书·刘麟之传》记载刘子骥“居阳歧”。
○据戴叔本《水经注·江水》“今考阳歧即今石首县西山,在江之南岸”,距武陵不远。
○《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桃花源记》给人深刻的纪实印象。桃花源在雪峰山下的武陵渔川,刘子骥也实有其人,只不过故事是虚构的。“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世说新语》的记载
桓车骑在荆州,张玄为侍中,使至江陵,路经阳歧村。俄见一人持半小笼生鱼,径来造船,云:“有鱼,欲寄作脍。”张乃维舟而纳之,问其姓字,称是刘遗民(刘驎之)。张素闻其名,大相忻待。刘既知张衔命,问:“谢安、王文度并佳不?”张甚欲话言,刘了无停意。既进脍,便去,云:“向得此鱼,观君船上当有脍具,是故来耳。”于是便去,张乃追至刘家,为设酒,殊不清旨。张高其人,不得已而饮之。方共对饮,刘便先起,云:“今正伐荻,不宜久废。”张亦无以留之。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