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怎么看待六十年代初学者对《创业史》的批评

时间: 2022-12-14 10:01: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怎么看待六十年代初学者对《创业史》的批评

结合创业史说说对责任的理解?

1、首先责任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负责,首先要对自己的人格负责,作热爱祖国、诚实守信、有爱心的人,有损人格的事不做。

2、其次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做自尊、自爱、自重、助人为乐的人,受社会谴责、非议的事不做。

3、其三、对自己做的事负责,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实事求是;不怕批评与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责任是对客户的一种态度,对社会的一种影响。要想生意做大,必不可少!

在哪里可以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1947)和《铜墙铁壁》(1951)。50年代,柳青较长时间生活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参与了当地农业合作化的过程。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收入《皇甫村三年》)和中篇《狠透铁》等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宏篇巨构《创业史》作准备。《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60年第一部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文革”发生,使写作计划中断。“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但整个计划终于未能完成。
  《创业史》的故事发生在陕西渭河平原的下堡乡的蛤蟆滩。第一部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第二部则写到试办农业合作社。对于这部小说的主旨,作者作过这样的说明:“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注: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延河》(西安)1963年第8期。)作家对农民的历史境遇和心理情感的熟悉,弥补了这种观念“论证式”的构思和展开方式可能出现的弊端,但反过来,这种写作方式还是极大地限制了作者生活体验敞开的程度。小说第一部出版后,在文学界获得极高的评价。一年多的时间里,报刊赞扬的评介文章有五十余篇。肯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若干评论文章指出,作家的杰出之处,是敏锐地揭示还不为许多人所注意的“生活潜流”,揭示潜在的、还未充分暴露的农村各阶层的心理动向和阶级冲突,并向历史深处延伸,挖掘了矛盾的、现实的、历史的根源。小说通过活跃借贷、买稻种和分稻种、进山割竹子、新法栽稻等事件,组织起了错综的各条矛盾线索。这些矛盾着的力量最终构成两个“阵线”: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则是土改时弯下了腰,现在又想重振威势的富农姚士杰,从土改时惊惶状态中恢复过来的富裕中农郭世富,和开始走个人“发家”道路的村长郭振山。而处于这两条“阵线”之间的,是像梁三老汉这样的徘徊、摇摆的农民。作家表现了不同心理动向的各阶层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广阔”和“深刻”,这是当时对“史诗性”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尺度。当然,柳青在小说中有关农村阶级关系的这种“深刻”阐析,根据的是50年代人们已耳熟能详的政策文件;作家的创造是把对农民生活和心理的体验和艺术想像,纳入这一框架之中。《创业史》高度评价的另一依据,是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而特别受到注意的,则是梁生宝这一“新人”的“光辉形象”。把这一人物的创造,看作是《创业史》成就的最主要的标志,是当时批评界的相当一致的认识。有的批评家把梁生宝与阿Q放在一起比较,来谈论中国现代历史和文学的变化和发展。这种讨论方式,包含了“艺术典型”等级的价值估断。(注:姚文元《从阿Q到梁生宝——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中国农民的历史道路》,《上海文学》1961年第1期。)《创业史》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在人物语言方面,采用经过提炼的口语,而叙述语言则是充分书面化的。这构成了一种对比。叙述语调与人物语言的距离,有助于实现叙述者对故事的介入,显示叙述者“全知”的“权威姿态”: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动机,“观察”、“监视”人物的思想、心理、行为与“历史规律”的切合、悖逆的程度,对人物、事件作出解说和评论;虽然这种评论常用诙谐和幽默的方式进行。在小说的艺术形态上,柳青似乎并不追求像赵树理那样的“大众化”和“民族形式”,也不追求故事性和行动性。但这并没有妨碍它获得批评界的赏识。从这个侧面,也可以发现五六十年代文学与延安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对于《创业史》(第一部),在60年代曾发生争论。1960年,邵荃麟在《文艺报》编辑部的一次会议说:“《创业史》中梁三老汉比梁生宝写得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但很少人去分析梁三老汉这个人物,因此,对这部作品分析不够深”;“我觉得梁生宝不是最成功的,作为典型人物,在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梁三老汉是不是典型人物呢?我看是很高的典型人物。”(注:《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文艺报》1964年第8、9期合刊。)在此前后,严家炎撰写的评论《创业史》的文章,(注:《〈创业史〉第一部的突出成就》(《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关于梁生宝形象》(《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文学评论》1964年第4期)。)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他不同意《创业史》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的“流行的说法”,认为在反映“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伟大事件的深度和完整性上”,《创业史》的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他的根据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形象的“丰满”、“厚实”,即美学的标准;另一则是在“两条道路斗争”中处于观望、动摇的“中间状态”农民的表现,在揭示社会生活面貌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意义,即题材的价值问题。与此相关,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在当代农村小说“新英雄人物”塑造中,虽然是“水平线以上”的,但其成功程度,并不像大家所推崇的那样。他提出这一形象在塑造上的“三多三不足”的缺陷(他后来补充说,“三多三不足”有的并不是缺点):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在争论中,严家炎又进一步指出梁生宝形象的过分理想化的问题。这些观点,受到包括作家在内的大多数批评家的反对(注:批评邵荃麟、严家炎观点的文章,除柳青的外,主要有艾克恩《英雄人物的力量》(《上海文学》1963年第1期)、冯健男《再谈梁生宝》(《上海文学》1963年第9期)、蔡葵、卜林扉《这样的批评符合实际吗?——与〈关于梁生宝形象〉一文商榷》(《延河》1963年第10期)、吴中杰、高云《关于新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上海文学》1963年第10期)、朱寨《从对梁三老汉的评价看‘写中间人物’主张的实质》(《文学评论》1964年第2期)、姚文元《使社会主义蜕化变质的理论——提倡写“中间人物”的反动实质》(1964年12月14日《解放日报》(上海)。)。在《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一文中,柳青激动地说,报刊上的评论文章,对于他所不能同意的看法,他根本不打算说话,但对严家炎的观点,“却无论如何不能沉默”,因为其中“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原则问题”;“我如果对这些重大的问题也保持沉默,那就是对革命文学事业不严肃的表现。”(注:《延河》(西安)1963年第8期。)论争双方在文学创作要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深刻”表现农村的斗争等要求上,并无分歧。分歧的是对艺术形象所作的美学评价,以及题材价值的不同认识。就后者而言,邵荃麟、严家炎等事实上是强调有着“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的人物形象与表现“历史真实”的联系。在这点上,邵荃麟等在某种程度上回到原先的论敌胡风的立场。在美学评价上,严家炎等以“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成规”(客观描绘,性格刻画,形象的丰满、完整)来质疑柳青的创作,而柳青在反驳中,却提出一种更具“直接性”的美学标准。他对《创业史》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矛盾冲突,冲突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形式,人物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思想性格,有这样的“气质”、心理、行动等等,都根据现实政治理论和政策规定,给予确定的、条分缕析的说明。

  《柳青文集(共四卷)》
  【作者】:柳青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数】:共四卷
  【装祯】:盒装
  【开本】:大32开
  【ISBN】:7020049877
  【出版时间】:2002-8-1
  【原书定价】:¥148

《创业史》读后感五篇精选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几篇关于创业史感,来欣赏一下吧。

创业史 读后感 精选1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叙述了梁家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毕生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梁生宝互助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反抗;反动富农姚世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还有党内的自发势力郭振山,作为土地改革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他们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结成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 教育 和团结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 措施 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创业史读后感精选2

《创业史》所讲述的 故事 ,发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开篇便讲述了梁老三父子为“创业”付出的种.种努力。梁老三跑了一辈子的终南山,直到把高大的身躯跑成了罗锅背,家业也没创起来。他的儿子梁生宝似乎比他更有魄力,也更有胆量。但终究被世俗所压未能成功。这时,人们心中的创业是为了不低人一等,不受地主压迫,向食其力。

再后来,因国民党抓壮丁,生宝躲进了终南山,再回来时已是民兵队长,此时梁生宝心中,亦有一个创业梦,创的什么业?共产党的事业!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而奋斗,于是他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带领大家成立互助组,再成立灯塔社;从进步青年到团员再到一名共产党员,梁生宝就是当时满怀热血,一心为国的共产党员们的一个缩影。

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物了——郭振山,郭振山是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原本是村中最有威望的人。但是他总是不支持党的政策,阳奉阴违,因此上,卢书记批评他:“思想不够进步”,他却屡教不改,反而多次埋怨卢书记。当梁生宝创业互助组助他不仅不帮忙,反而轻蔑地认为肯定会失败,还多次借机批评梁生宝,说他多次未参加团会,严重违反团纪律。他总是在领导面前展示自己热心的一面,再暗暗贬低梁生宝,当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又建立灯塔社时,他又拉起了帮反对梁生宝的中农们。部振山这种人就是党内的蛀虫。

还有一个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这是一个充满书卷气,一心为党的知识分子。陶书记兢兢业业地想解决如今的困境,但他却与当时农民的生活格格不入,“一个县的总领导人,革命斗争既不下去走走,甚至于自己院子里开会,也不来听听,只靠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叫汇报掌握全面,他脑子里有个什么成见,别人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啊!”杨国华副书记在心里这样惋惜。陶书记坐在城里,苦心研究党的方针和政策,钻来钻去,却还不如一个在实际斗争中的农村党员主动灵活哩!

书中还有许多人物,他们也各自对应着许多人,如高增福,就是一种努力却能力不足的人;改霞,就是面对新事物犹豫不前,三番两次改变主意的人;白占魁就是一心要做官却没有能力的人;刘淑良则是新时代新女性的代表人物了;而富农姚士杰,富裕中农郭富世等人就是破坏党的政策,变着法使坏的人了……

故事以郭振山等人传出谣言结束,不禁引人深思。遥望历史,有正义凛然的好人,也有阴险狡诈的坏人,更有明一套、暗一套笑的笑面人。时代就是如此,世上并无好坏之分,都在为利益做斗争,关健只是为谁的利益做斗争,世事仅此而已。

创业史读后感精选3

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

乡谚说,创业难……也有那么一句中国农村格言如是说家业使弟兄们分裂,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就是在那解放初的时期,在那秦岭山脚下栖息了几辈子的朴实的农民,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可就是在这群憨厚的农民中,就有那么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偏要跟党走,从创家业到创党业,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只是让别人得到了收获,而自己却连爱情都被自己擦肩而过,创业难,难创业啊……

意志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它有时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这片黑土地上养育着坚强的人,梁生宝就是这样一个人民的代表,党的代表,他就那样义无反顾的站在了汤河边的那片土地上,任风雨无情地吹打,却始终毫无怨言。就是这样的一个年代,养育了一群不一样的人民,有执拗的人,也有优柔寡断的人,有高级趣味的人,也有低级趣味的人。可社会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拿自己的低级趣味,忖度旁人崇高的心情。就如灌输新思想的改霞就是踏着刚入轨的新社会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解除早期的父母定下的婚约,入学校学 文化 ,当团委,开党会,积极地活跃在这个新搭建的舞台,即便最后没能与自己心仪的生宝牵手,去步入了工业化的大营之中。只是在心里对着那个心爱的人说:盼望你成功,盼望你胜利,盼望你找个可心对象。可人活在世上,怎能马马虎虎呢?应付谁呢?欺骗自己吗?人要用咬牙的沉默,抵抗命运给他的一切打击。就像那汤河边上风吹不倒的杨树,坚强地守护着这群庄稼人……

没有什么可以打垮一个人,除了他自己,就像海明威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要像沙漠上的红柳一般,死而百年不倒,倒而百年不腐。要生存就必然要坚强,也必然要奋斗,即使前面的阻隔是未知又严酷的挑战,也只有决战到底,为生活,为未来,也为自己……

创业史读后感精选4

阅读柳青的《创业史》,是处在这个时代的我终生享受不尽的精神盛宴。因为它凝重浑厚,反映的是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及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展页细读,我可以了解到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可以体会到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和发奋精神,可以感受到中国农民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在这部皇皇巨著里,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也早已跃然纸上。  梁三老汉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他继承父辈遗愿,创造家业,租种田地,拼命苦干十年,结果一身重病,创业失败;后与渐渐长大的养子梁生宝共同创业,但因地租沉重,兵荒马乱,他创业的幻想再次宣告破灭;解放后,梁家分得土地和农具,梁三老汉猛地挺直弯曲多年的腰杆,与梁生宝重新点燃了创业之火。对于梁三老汉来说,所谓创业的成功标准,或者说他创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仅此而已。这就将一个背负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的个人意识和局限性暴露无疑;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但土地的获得、创业失败的痛苦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梁三老汉精神上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从他身上,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的本质性格特征。  与梁三老汉不同的是,梁生宝是一个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业者。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子弟,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与苦难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而父辈们惨败的事实和个人贫穷的生活经历,使他意识到接受党的教育的紧迫性。  书中梁生宝的角色近乎圣徒,天生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的仇视。柳青将梁三老汉设置为他的“继父”,也许,就是为了切断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摆脱伦理关系的缠绕,使他成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忠实的儿子”,服从党的领导。所以,在他所从事的社会主义创业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不管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公开的较量,还是隐蔽的破坏干扰,他始终毫不动摇,一往无前,反映了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创业者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梁生宝是个共产党员,他信奉“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剥削更是十恶不赦”。所以,忠厚、质朴的进取精神在他身上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支配梁生宝抛弃个人的一切,把肉体与灵魂毫无保留地献给集体事业。从这一点看,他无疑是一个在党领导下,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和郭振山。他们都反对互助合作,自觉地或者说本能地维护私有制,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与梁生宝代表的社会主义方向相对立,但他们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又各不相同。  富裕中农郭世富,已从土改时惊惶状态中恢复过来,他凭借优厚的经济实力,与互助组公开较量,为新瓦房上梁大摆庆祝宴席,八面威风,善于进行“合法斗争”,顽固维护私有制,幻想再度雇工剥削。  富农姚士杰,土改时弯下了腰,现在又想重振威势,对新社会不满,他表面老实,暗施阴谋,诡计多端,心狠手辣,惯于背地较量,妄图扼杀互助组,实行阶段报复。  共产党员、村干部郭振山,则热衷于个人发家,幕后支持互助组的反对势力,曲线干扰、抵制互助合作运动,既善于隐蔽,又锋芒毕露。  ……  时过境迁,半个世纪后的我重读《创业史》,掩卷沉思,仍然激动不已。我相信,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当人们剖析中国农民,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时还需要借助《创业史》来再现当时中国农村发展的全过程。依靠集体、依靠科学创业的 方法 会给现代社会的创业人士带来很大的启示。

创业史读后感精选5

《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描述了陕西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讨饭娃出身的梁生宝,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总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带领群众进终南山割竹子,运扫把、邀请省上专家培育"扁浦秧"、把带领贫农渡春荒作为自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实现了让梁三老汉那样的贫苦人"第一次把大米当主饭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作为党的最基层干部,他谦逊、处事公道、有胆有识、敢想敢为,有着为团体事业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善于思考。这些品格从侧面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使得"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齐".然而,梁生宝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他坚定的信念、准确的确定都来自于各级党员干部对他的正确引导。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得到乡支书卢明昌等党员的鼓励和帮忙,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为了团体的事忘了自我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这样一些干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还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会装腔作势。他们联系着不知其数的群众".正是这些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好干部,才使得像梁生宝这样觉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壮成

长,党的政策才能够得到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

读完《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有执着的信念。梁生宝为了让乡亲们度过春荒,他主动外出购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所做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摆功劳。正是这份执着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披荆斩棘的品质。"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仅有坚守着内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平凡的我们也许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是我们也应当拥有梁生宝那样执着追求的品格,在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创业史》读后感五篇精选相关 文章 :

1. 柳青《创业史》读后感范文5篇

2. 《创业史》读后感1500字作文5篇

3. 《创业史》读后感

4. 柳青的《创业史》读后感

5. 创业史读后感1000字

6. 创业史读后感范文2000字

7. 2021创业史读后感精选作文

8. 2021年创业史读后感精选作文

9. 创业史读后感精选作文2021

文章标题: 怎么看待六十年代初学者对《创业史》的批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9106.html

[怎么看待六十年代初学者对《创业史》的批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