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13 06:59: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吗?有什么区别吗?
一
首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和“宰相”不是一回事,二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对于丞相来说,是封建王朝下具体的官名,而就宰相来说,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大权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丞相一般都可以称之为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具体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灭六国,建立秦朝。彼时,李斯被秦始皇任命为丞相。对于秦国和秦朝来说,相国、丞相都可以称之为“宰相”。刘邦建立西汉后,汉承秦制,依然设立相国,同时设立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在这一历史阶段,丞相的地位是低于相国的。不过,自公元前1年,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汉朝没有设立丞相这一官职,这个时候的宰相主要就是指“大司徒”、“尚书令”等官职了。
三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公元208年,曹操正式担任东汉朝廷的丞相。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刘备建立的蜀汉,也设立了丞相一职,由诸葛亮担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就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大部分朝代是没有设立丞相这一官职的。比如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就没有丞相这一官职,而费祎、蒋琬等人,因为担任尚书令等官职,所以也被后世称之为“宰相”,比如诸葛亮、费祎、蒋琬、董允就被后人称之为“蜀汉四相”。
四
最后,唐朝时期,尚书左、右仆射等担负着宰相的职责,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时期,丞相权力过大,对于皇帝的权力形成了不小地的限制。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正式废除了丞相一职。不过,在明朝时期,内阁大学士一般被称为宰相,清朝只有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称的上是真正宰相,比如和珅等人。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并非一直存在的,对于部分朝代来说,往往没有丞相官职。但是,对于任何朝代来说,总有人因为承担着类似丞相的工作,所以被称之为“宰相”。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丞相、相国”不仅是经常出现的官职,而且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比如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诸葛亮就担任了蜀汉的丞相一职,从而掌握了蜀汉的大权。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吕不韦就曾担任秦国的相国。吕不韦被免职后,嬴政认为相国权力过大,于是暂时废除了相国职务。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丞相、相国”的区别是什么?
一
首先,相对于丞相和相国,宰相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义就是:辅助皇帝、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由此,不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国,还是三国时期的丞相,亦或是明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都可以称之为宰相。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原王朝就没有一个朝代真的有“宰相”这个官名。
二
当然,尽管中原王朝就没有一个朝代真的有“宰相”这个官名,但是,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几乎都会派遣若干人承担“宰相”的职责。针对宰相的历史来说,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实际在承担“宰相”的指责,不过,对于管仲来说,在齐国正式的官职名称还是“相国”。根据史料记载,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三
到了战国时期,相国又被称为“相邦”。其中,秦惠文王四年(前334年),周天子周显王送给秦惠文王文武胙。秦国新设立相邦官职,樛斿担任第1任相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张仪接替相邦职位,樛斿离任。对于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最后一个相邦是吕不韦。西汉建立后,因为汉高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讳,就把相邦改成了相国。汉朝的第一任相国是齐王韩信,而第一任的丞相是萧何。韩信是诸侯王,而萧何只是侯。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地位上,“相国”是在“丞相”之上的。
四
最后,自汉朝之后,“相国”的称呼逐渐消失,对于君王的辅佐大臣,一般称呼为“丞相”。比如在东汉末年到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操、诸葛亮等人均担任过丞相一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武王二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最先开始使用丞相之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但是,从实际工作来看,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在承担丞相的职责,比如明朝大学生张居正等人。
丞相只是一个官名,而宰相就不一样了,它是一种制度的存在。所谓的宰相,就是帮助皇上打理政务的,但是这个打理政务的人不一定非要是丞相,还可以是别的人。说起这个丞相的官职,就要回到秦朝了,因为真正的丞相名称是在秦朝时期才确定的。在殷商时期,有很多的人都在这个位置,虽然他们的名字不一样,但那是不管叫什么名字,全部指的就是丞相的官名。所以说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就是,宰相是一个制度,而丞相只是一个官职。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宰相里面包含丞相,而丞相只是丞相。
丞相是官职的名字,宰相只是统称。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秦代有丞相的官名,南宋时期的左右丞相,也是宰相。
丞相为官名,宰相为一种制度,通俗地讲二者的关系为:宰相包括丞相。区别如下:
一,官衔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
二,人员
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丞相则具体是指某一人。
扩展资料: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宰相这一官职历时大约1500年。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宰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丞相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为:指代不同、引证用法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宰相:(名)我国封建时代辅助君主掌管国政的最高官员。
2、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二、引证用法不同
1、宰相: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
2、丞相:《说唐》第一回:“主公恐我兵单力弱,故令丞相协助,奈何偷生无志?”
三、侧重点不同
1、宰相: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2、丞相: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秦国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相邦,此时秦国尚未设置丞相。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