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11 16:01: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旅行者一号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宇航局向宇宙深空发射的星际探测器,历经了四十多年的星际旅行,目前旅行者一号星际探测器已经飞行了200多亿千米,已经飞出了太阳系的日光层,成为了人造的飞行最远的航天器。并且旅行者一号将会继续向遥远宇宙空间行进,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那么可能有小伙伴们会有疑问,宇宙中存在着那么多的未知天体,并且在太阳系周围的柯伊伯带存在着那么多的陨石和小行星,为什么旅行者一号不会撞到它们呢?
我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对于火星,土星,木星这些大型的行星,旅行者一号肯定不会撞到它们。那么类似于小行星的天体,旅行者一号又是如何避免和它们相撞的呢?因为一旦旅行者一号和这些天体相撞,肯定会荡然无存。我们知道太阳系有一个小行星带,这个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小行星,旅行者一号想要飞出太阳系,穿越这个小行星带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就拿这一片地区来讲解一下旅行者一号为什么撞不到小行星。
相信很多热爱天文的朋友都看过很多关于小行星带的图片,那些图片看起来令人恐惧,因为图片中的小行星带看起来非常的密集。但其实实际上不是这样子,小行星带的陨石和小行星虽然数量众多,其实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远。科学家们估计,小行星带大概有10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这些数量达百万颗的小行星,确实对旅行者一号有一定的威胁,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它的密度。小行星带的小行星密度其实非常的低,占据空间约为2到4个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可想而知小行星带有多么的大,即使两百万颗小行星在这片区域也显得微不足道。
综上所述,因为小行星带的密度非常低,并且小行星带覆盖的面积非常大,所以旅行者一号几乎不可能撞到这些小行星。
柯伊伯带则是一个猜想的小行星密集带,但这个地带的界限和大小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目前认为是距离太阳30~55个天文单位的范围内,如果按照这个范围定义柯伊伯带的话,那么旅行者一号早已“安全”飞越过这片区域了。如果按照55个天文单位计算,柯伊伯带的边界距离太阳约82.5亿公里,而截止到2021年6月7日,旅行者一号已经距离太阳218.17亿公里了,目前正以相对太阳17千米/秒的速度飞离太阳系。
但是,也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柯伊伯带的范围应该更大,可以从50个天文单位一直延伸到500个天文单位(750亿公里),这样看的话,旅行者一号要飞出柯伊伯带的话还得需要100多年。
柯伊伯带与小行星带有点类似,但其范围要比小行星带大得多,如果按距离太阳30~55个天文单位来看,柯伊伯带的宽度是小行星带的20多倍,并且,柯伊伯带不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的天体主要集中在黄道面上,柯伊伯带的天体分布的范围更像是一个面包圈。由于柯伊伯带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对于寻找和发现柯伊伯带的天体带来很大的困难。冥王星算是发现的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直到1992年,人类才在柯伊伯带发现了第二个小行星——小行星15760,目前,已经发现的柯伊伯带小行星的数量已经有一千多颗了,并且,根据一些天文学家估算,在柯伊伯带,直径超过100公里的天体可能会超过10万颗,质量加在一起约为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虽然柯伊伯带的天体数量更多,但其天体密度还要比小行星带更稀疏,旅行者一号要想碰到其中的一颗,其概率相当于连中十次六合彩了。
但是,旅行者1号速度虽然快,而且已经飞行了如此远的距离,但比起宇宙深空而言,旅行者1号依然是蜗牛的速度。一年也才飞行3个天文单位多的距离,要想飞到更远的奥尔特云,那至少需要上万年的时间。接下来旅行者1号已经基本不工作了,仅仅维持最低的通讯和基本观测,到了2021年之后,大部分科学仪器已经不能工作,因为美国宇航局要为它省电。虽然其搭载了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但电力供应无法维持50年以上。到了2025年之后,旅行者1号就要彻底宣告放弃,因为核电池都已经没有电了。这就是目前人类星际航行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动力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障碍。而50年对于深空飞行而言仅仅是一段小旅途,后面还有更长的路程需要足够的电力供应。
现在的旅行者一号已经用完了最后一点“力气”,完全没有了动力,无法加速也无法调整姿态,只是凭借惯性沿着既定路线向宇宙深处飞去。在7.36万年后,旅行者一号会经过半人马座的南门二(即比邻星)附近,但不会被其引力俘获,如果没有被“三体人”发现的话,会依然孤独的继续着它的旅程,飞往银河系中心,也许是数十万年,也许更长。
柯伊伯带处于太阳系的边缘,位于海王星轨道外黄道面附近,是一个天体密集的 中空圆盘状区域。
柯伊伯带天体大都来自于环绕着太阳的原行星盘碎片,由于未能成功地结合成行星,因而只能形成较小的天体, 最大的直径小于3000公里。
关于柯伊伯带小天体形成的原因,天文学界对此陆续发表了几个理论,但都具有明显的漏洞。比较被认可的观点是按照行星形成的“吸积理论”来进行解释,这些碎片在绕转的过程当中发生碰撞,互相吸引,从而粘附形成的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体。
1992年,天文学家发现了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KBO),至今已有约1000个柯伊伯天体被发现。直径大都从数千米到上千公里。
由于冥王星地处柯伊伯带内,许多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已经不再适合被列入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内。冥王星应该被列入柯伊伯带小行星之列,其卫星应该被降为“伴星”。
2006年,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O)会议通过表决冥王星被降为矮行星,将其从太阳系行星中除列。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