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可否像三国演义那样把世界历史都写成演义

时间: 2022-12-11 12:01: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可否像三国演义那样把世界历史都写成演义

三国演义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还是像电视演绎的那样吗?还是在百家讲坛讲解的真实些?

首先您把《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就已经有失真实了。
《三国演义》的题材是小说,难免有些虚构成分,甚至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所谓《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千万不可以把它当作正史啊。都是由文学加工的。
至于那些良莠不齐的有关三国的电视剧可信程度就更低了……
百家讲坛是以正史为基础的,真实性当然就高了,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出入的地方,不过要比起来肯定还是这个真实。
建议要了解三国正史可以先读演义,了解一下大概的情况,再去读陈寿的《三国志》,那才是正史。不过因为不是小说,也比较艰深,对于不了解的人可能有困难。
总而言之关于三国的传说和正史实在太多了,久而久之难免会弄混……自己注意辨别就好了
百家讲坛里讲的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是一家之言。
历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谜,如果解不开也没什么大不了。最重要的是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去研究些偏门的。
有人就问我貂蝉是不是和吕布在一起了。
貂蝉或许有一个原型,但是历史上的确没有貂蝉这个真实人物。
再说知道又怎么样?完全的言情心理,唉。
首先三国演义,演义本身就是文学加工,不是历史
真实的三国当然还是要看三国志等正史

检举 首先您把《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就已经有失真实了。
《三国演义》的题材是小说,难免有些虚构成分,甚至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所谓《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千万不可以把它当作正史啊。都是由文学加工的。
至于那些良莠不齐的有关三国的电视剧可信程度就更低了……
百家讲坛是以正史为基础的,真实性当然就高了,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出入的地方,不过要比起来肯定还是这个真实。
建议要了解三国正史可以先读演义,了解一下大概的情况,再去读陈寿的《三国志》,那才是正史。不过因为不是小说,也比较艰深,对于不了解的人可能有困难。
总而言之关于三国的传说和正史实在太多了,久而久之难免会弄混……自己注意辨别就好了

检举 演义是文学形式的表达 也就是小说
虽然以历史为骨 但是毕竟是文学作品

二十四史中三国时期的历史是由《三国志》来主导的
而百家讲坛讲解的正是分析了我们常看的《三国演义》
和史书《三国志》个人认为 相对来讲
易中天的品三国更能反映
三国时期的真正史实

检举 演义不是历史

如果你看了《三国志》,你就会发现,原来演义里的英雄勇将在历史中并不牛B,反而是演义中的二流人物才是真正牛B的。

检举 百家讲坛里讲的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是一家之言。
历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谜,如果解不开也没什么大不了。最重要的是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去研究些偏门的。
有人就问我貂蝉是不是和吕布在一起了。
貂蝉或许有一个原型,但是历史上的确没有貂蝉这个真实人物。
再说知道又怎么样?完全的言情心理,唉。

检举 楼主你记得上星期天做了什么事情吗?

一周之内的事情都很难真实描述,何况1800年前呢。

检举 真实程度:
现代电影 <电视剧 <三国演义< 品三国 <研究文献 <三国志 <根据各朝相关记载慢慢推敲

检举 不是 只是有这些人物 其中的很多事件都有夸张很不实 @@

检举 《三国演义》只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小说,所以小说上的内容不能全信,如果你想知道三国的真正历史,不妨去看看晋代陈寿写的《三国志》一书。写的都是三国时期真正历史。电视上和百家讲坛说的都是小说《三国演义》,所以二者都差不多,不可信,要知道历史还得去看《三国志》。

检举 《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

检举 真实内容应该在 三国志里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检举 三国演义是施耐庵根据真实历史进行的小说创作。

检举 不是,电视放的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有不少虚构成分,百家讲坛比较真实,当然,想更进一步了解可以去看《三国志》。

检举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三分真实。
电视是由编剧者参考三国演义编写剧本,再由剧组拍摄的
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三国》是由他经过学术探究,查阅资料,总结后再加上一些他的个人观点后,完成的。

检举 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的说法可取,百家讲坛的可信度高些,但他与三国志一样永远不能复原历史的真相

检举 首先,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与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已经过去很久了,因此罗贯中先生肯定没见过三国的人,所以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画应该是罗贯中根据陈寿先生的三国志这部书经过提炼进行加工的,这个我们可以称为文学形象,至于三国演义当中的事件安排基本和三国志里对三国时期的叙述还是基本吻合的,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对有些事件进行了艺术处理,也就是说这是基于历史素材的再次演绎,因此三国演义里面有不少情节是虚构的。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功的历史演义作品,但却不是一本历史书。
第二,现代影视也是基于三国演义和相关史实资料进行艺术加工的,因此电视里演绎的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你的第二个问题我只能说有时电视忠实于历史有时是背离历史的。
第三,百家讲坛是一个人文性质的电视节目,也就是说做为电视节目,在内容的安排上,会在不影响电视节目品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对历史进行一些剖析,当然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在对历史事件的剖析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总体而言,百家讲坛在历史类题材的讲座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毕竟很多都是早就研究出来的成果,许多历史观点也有充足的论证。
最后,我想说,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在过去的时间中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过去的事,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解读,因为我们既是历史的探秘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对于这些与历史有关的东西(艺术作品、历史典籍,人物传记等历史留给我们的讯息……,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立场去判断每一个叙述者的观点,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今天探寻过去,是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首先,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与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已经过去很久了,因此罗贯中先生肯定没见过三国的人,所以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画应该是罗贯中根据陈寿先生的三国志这部书经过提炼进行加工的,这个我们可以称为文学形象,至于三国演义当中的事件安排基本和三国志里对三国时期的叙述还是基本吻合的,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对有些事件进行了艺术处理,也就是说这是基于历史素材的再次演绎,因此三国演义里面有不少情节是虚构的。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功的历史演义作品,但却不是一本历史书。
第二,现代影视也是基于三国演义和相关史实资料进行艺术加工的,因此电视里演绎的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你的第二个问题我只能说有时电视忠实于历史有时是背离历史的。
第三,百家讲坛是一个人文性质的电视节目,也就是说做为电视节目,在内容的安排上,会在不影响电视节目品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对历史进行一些剖析,当然由于学者们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在对历史事件的剖析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总体而言,百家讲坛在历史类题材的讲座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毕竟很多都是早就研究出来的成果,许多历史观点也有充足的论证。
最后,我想说,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在过去的时间中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过去的事,每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解读,因为我们既是历史的探秘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对于这些与历史有关的东西(艺术作品、历史典籍,人物传记等历史留给我们的讯息……,应该以一种客观的立场去判断每一个叙述者的观点,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今天探寻过去,是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三分真实。
电视是由编剧者参考三国演义编写剧本,再由剧组拍摄的
百家讲坛,易中天的《品三国》是由他经过学术探究,查阅资料,总结后再加上一些他的个人观点后,完成的。
如果你比较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建议你看看《三国志》《魏书》

为何三国演义影响力能这么大,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都超过三国志呢?

因为文学作品超越生活,带着人们更深的愿望和希望!把生活艺术化的装饰了枯燥的生活原版!正是这些超越现实和修饰现实的美学的手法,更加吸引了大众,得到大众的喜欢和认可,哪怕是有些偏离现实,也会得到人们的接受,因为都是人们所喜欢的样子!一家之言!

然后,又受了根深蒂固的戏曲评书等等影响。所以嘛,大多数人们,对演义的兴趣,远超正史,很正常的。

尤其在教育与知识尚未普及的年代,绝大多数人,就是连白话文的演义,也难以完全看得懂。他们怎能去读懂那文言文的正史。

再则,就算想读正史,也不一定读得到!八十年代时,

我记得县城的新华书店,只有《三囯演义》却是从来没有《三囯志》

就算有《三囯志》也卖不掉,没人爱看!

正史,本就是个冷门的东西。就算当今资讯如此发达之下,只要他不是历史专业,或者历史爱好者。

你去与他讲三囯正史,他仍然会用演义故事来驳斥你!

你要胆敢说,关公那年代,兵器上还没有长柄大刀。

什么,你说关公不使青龙偃月刀?一派胡言!

那就了不得,你俩会争吵得脸红耳赤。

但是,演义在文化传承上,虽然内容有虚构,却仍然有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价值!

因为演义通俗,易懂,趣味性极强。容易引人入胜。



极大多数历史学家,与历史迷、历史爱好者,都是先看演义,再读正史的。

三国演义把三国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天地,一是赐罗贯中创造了中国小说新高潮,三国演义已走向世界列为百部名著行列。

二是秦汉奠定了汉族汉文化的雄厚基础,三国是秦汉帝国的尾声余韵,历史学家和华夏民众对三国的特殊感情,让三国的故事久唱不衰,深入人心。西晋之后八司马之乱,导致五胡乱华,中国陷入数百年动荡不安丶几近危难的厄运。到宋朝之时,三国故事已是民间说唱的大热门历史,尊刘贬曹的汉正统观已成主流趋势。罗贯中在此基础上,创作了精采绝伦的《三国演义》,更把三国历史推向了高度。

因为我感觉《三国演义》相对来说更加的戏剧化,让人读起来更加的有趣,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三国演义》比较有趣吧。
因为相对三国志来说三国演义更加通俗易懂,三国演义中的有些情节透过说书、戏剧等方式广为传播,老百姓更容易接触到。

《三国演义的世界》—历史如何成为演义,演义中暗藏多少玄机

三国演义能当历史吗

与正史差距大吗? 举几个例子。。。
不能当历史,与正史差距太大.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虚构事件:

1、怒鞭督邮:刘备所为,而演义中为了突出其仁君形象,将此举写作张飞所为。
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的军队,《三国演义》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虚构。不仅史料未提及,以情景度之则刘关张根本不可能有与吕布单挑的机会。
4、吕布戏貂蝉:完全虚构,不过董卓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5、关公斩貂蝉(罗本内容):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提及一个董卓的侍女跟中郎将吕布勾结。关于不近女色的关公形象,取裴松之注解为注脚:“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6、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荀攸的计谋所为。趁文丑部下抢曹军丢下的东西时,曹操突击。
7、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8、徐庶之降:《三国演义》说是曹操迎来徐母,请徐母写信招唤徐庶。徐母痛骂,砚击曹操。于是程昱献计,伪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徐庶为了“忠孝不能两全”,只得辞别刘备,投曹去了。在这里,《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徐母,正气凛然,颇为成功。然而事实却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时,刘琮军前投降,刘备措手不及,由樊城南走,曹兵穷追不舍。半路上,徐母为曹兵捉获,于是徐庶就向刘备告辞。他是在刘备最最狼狈的时候,为了“尽孝”,而辞刘归曹的。“走马荐诸葛”是小说家为了安排情节而加插的,其实那时诸葛亮已由刘备请出山了。
9、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0、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
11、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亮面见孙权而已..诸如智激周瑜、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12、草船借箭:史载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13、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14、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15、借荆州:与诸葛亮无关,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是鲁肃主张借给刘备的
16、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更不会嫉妒诸葛亮,周瑜当时甚至并未注意过诸葛亮。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史载周瑜操劳过度死于巴丘。至于“器量狭小的周瑜”之形象,纯属作者为抬高诸葛亮形象而虚构。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7、取蜀攻略:由庞统、法正完成;征汉中:法正为谋主。皆非诸葛亮策划。
18、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三演本末倒置,“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19、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虚构庞德抬榇死战,大战关羽。《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20、八阵图退陆逊:虚构。陆逊退兵是因为魏国要攻打吴国,陆逊怕腹背受敌才退兵。
21、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这里并没有多少男欢女爱的色彩。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疑问,..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 蜀书. 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而小说宣扬节烈之心切则可见一斑。
22、七擒孟获:演义用大量笔墨虚构了诸葛亮率军降服以孟获为首领的南蛮势力的过程。排除战争的正义性不谈,这段描写包含了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丑化,以及对“化外之民”的歧视。演义以话语权的掌控者姿态,把孟获塑造为一个“被征服”“被教导”的对象,表明了特殊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冲突和对立。
23、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24、孔明六出祁山:并无七次实五次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而演义很多地方把败仗写成了胜仗,如第二次北伐的陈仓之战,其实是败仗。史载诸葛亮擅长后勤内政,用兵并不是强项。至于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纯属虚构。
25、王朗、曹真之死: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的情节纯属虚构。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26、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郃)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其实正史上的张郃相当厉害,诸葛亮曾屡次败于张郃之手。
以回目来说:1、假,刘关张虽然情同手足但没有正式结义2、假,张飞没有打督邮,是刘备杀了贪官弃官而去的3、假,无李肃一事5、假,没有三英战吕布8、假,没有貂蝉这个人10、马腾是个反贼,谈什么心存汉氏!16、旁门射戟一事似有若无20、董承想杀曹操是否出于汉献帝的意思待考23、并无吉太医下毒一事25、傻子才会说降汉不降曹!26、关羽杀了颜良,随军打败了文丑,但文丑肯定不是关羽杀的27、曹操放走了关羽,并没有派兵追击或沿路阻拦28、关羽杀了蔡阳,但张飞并没有怀疑关羽29、封建迷信34、没有马跳檀溪一事35、基本上可以肯定单福一事是后人杜撰,但没有史料证明徐庶当时用的假名是什么37、三顾茅庐是有的,但怎么个顾法谁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不是演义里那么顾的!39、博望之战在三顾之前40、无火烧新野41、单骑救主一事是假的43、没有舌战群儒44、不用智激周瑜45、蒋干确实去过周瑜那里劝降,但应该不会像书中写的那样46、黎东方老先生说:“箭都没有还打什么仗?”47、连环计是假的48、赋诗杀人是假的49、武侯不用装神弄鬼,这是东南信风50、义释曹操是假的51、一气周瑜假52、没有说夺益州还荆州55二气假56、三气假57、吊孝假66单刀会假68左慈假69、都是假的70、天荡山假77、显圣假78、华佗死因假79、七步诗假,曹植比曹丕完死84、八阵图假85、安居平五路假86辩天假87-90七擒孟获有争议,但武侯南征是事实91祭泸水假92力斩五将假93骂死王朗假95空城计假101、收粮假102木牛流马假103上方谷、禳星假105杀魏延假107一伐中原假109困司马假111连弩假112113均是整体虚构116武侯显圣假119姜维胆如鸡蛋大,假
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当然不能,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假,不足以尽信!
单刀赴会的是鲁肃而不是关羽
火烧博望坡不关诸葛亮的事
你去看三国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把三国演义当做历史来读,你觉得怎么样呢?

把三国演义当做历史来度,我觉得很不好。这样不仅不能得到正确的历史信息,也很不尊重历史。至于其中的一些原因,下面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吧。

第一个原因就是三国演义相对于真正的历史来说有很多地方是错误的,把三国演义当做历史来读的话会让我们接收到错误的历史信息。毕竟三国演义只是一种“演义”,属于小说类的文学作品,里面虽然很多的情节都是根据历史改编的,但终归还是对正史进行了一些增减和改变。如果我们把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当成了正史的内容,那就会错误的理解历史,更可能把历史给歪曲了。想要了解真实的历史,我们还是要去读史书才行,像三国演义这种小说,我们看着乐呵一下就行了,不能都当真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三国演义并不是史学家编写的,而是小说作者编写的,为了剧情需要里面添加了很多的主观因素。对于真实的史书来说,编著者都是不带有任何主观因素去进行记录的,不管人和事的评判都交给后人去完成。而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作为一部小说里面需要有正派和反派,更需要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读者。而三国演义恰恰也是走了这条路线,里面把刘备集团设定成了正面任务,而把曹魏集团设定成了大反派,孙吴集团则是设定成了打酱油的,这里面的主观意图太强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三国演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况,但是也有很多历史情节只是一笔带过甚至是没说出来。小说有自己的侧重点,这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历史没有自己的侧重点,需要记载全部的真实信息。如果我们把三国演义当做历史来度,那么很多的历史信息我们可能就不知道了。

我觉得这也是一部不错的历史书籍,我们可以在这部书当中看到北宋朝廷是如何对待老百姓,了解官场当中的一些情况。
我觉得要辩证地去看待这部作品,因为它是小说,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存在。但是可以当做历史资料来参考和阅读。
我觉得有失欠妥,三国演义属于小说题材,里面很多故事都带有夸张性,学历史应该更加客观一点。
文章标题: 可否像三国演义那样把世界历史都写成演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8777.html

[可否像三国演义那样把世界历史都写成演义]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