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全盛时期汉唐没有像元朝那样北伐西征,扩大疆域

时间: 2022-12-11 10:01: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为什么全盛时期汉唐没有像元朝那样北伐西征,扩大疆域

明军能连续北伐蒙古,但为何没法像汉唐那样全面控制西域?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两个朝代政策不同,所以控制不了。
明朝一直无法根除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导致明朝无法像汉唐那样甩开膀子收复西域。
从军事角度来看,明朝是一个内敛的王朝,不像汉唐那样,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而且明朝的军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腐化堕落。

汉朝\唐朝\元朝,分别是怎么拓展疆域的?

汉朝直接派兵征服然后建立郡县,例如大宛、匈奴、交趾等;唐朝更多是慑服 唐朝皇帝经常有天可汗的称号 代表游牧民族的首领,采用羁縻州和属国并行的制度;元朝也是出兵征服然后建立属国例如大名鼎鼎的蒙古汗国:察合台汗国、帖木儿汗国、金帐汗国、卧莫尔王朝等等
多为征战,如汉朝武帝对各方用兵,西攻西域,南打百越,东讨高丽,北伐匈奴;唐朝多用威慑,设都护府等,坚柔相济;元朝多征战,设汗国,置行省。
汉朝类似殖民主义,攻占新地不灭绝当地民族,但是会外迁一部分汉民到那个地方,同理,放弃一个地方,一般会把汉民全部内迁
唐朝类似罗马形式或者说像现在的美国,征服一个地方设立统治机关和派驻兵团,但是不大规模迁来居民,并推广本国的文化技术,当军事优势不再时,那些地方就又抛弃唐人文化了
元朝是丛林主义,他原来部落分成一个个小汗国,视各个国家为自己觅食的领地,完全不融入当地,所以当军事失败后,就烟消云散,啥都没留下。当蒙古四下征服时,不服从的,利益不够大的很多国家民族被完全灭绝

为什么说元代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因为元朝疆域确实极大,甚至打到地中海附近.
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千米。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以及10个行中书省(分别为陕西、辽阳、甘肃、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中书省)。此外,元朝曾於朝鲜半岛设立地位十分特殊的征东行省(又称征日本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故与其他行省性质不同.另外,元朝皇帝在名义上一度同时又是作为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的蒙古大汗,其汗国在名义上对各汗国拥有最高的宗主权,因而其领土在某些时候被泛指为整个蒙古帝国的领土,而蒙古帝国曾一度囊括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域。在北方,北到北冰洋;西起今 额尔齐斯河;东至鄂霍次克海。在西南,包 括今克什米尔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锡金等地,今缅甸东北部和 泰国北部.(包括现在的蒙古、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北部、伊朗东部。忽必烈曾打到多瑙河) 。

汉唐时期疆域相比元朝疆域的有什么拓展?

没有,我国古代疆域最大的是元朝,现在的欧洲大部分都是元朝的,他们的血统里还有元朝的因子。
汉唐时期疆域,扩展了两个地方,新疆,云南相比元朝疆域o多拓展很多,元朝时只拓展外蒙
扩展的方向不同,汉唐往西和南方拓展,元朝主要长北扩展,打到多瑙河流域!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有这个感觉很正常。读西晋、南朝、南宋的史料,的确会让人吐血。但事实上,古代北伐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之所以有这个感觉,跟俗谚“兵不往上打,书不往下传”有关。 似乎中原人尤其南方人就会整些诗画、读些孔孟,而游牧民族快马弯刀,两者不在一个重量级。其实这只是表象,我们先说北伐成功的例子。

春秋时期,主旋律是楚国与齐、晋争霸,从江汉干到了黄河,以申、息为门,将颍汝、陈蔡、淮泗收入囊中,宋、郑、鲁马首是瞻。楚成王熬死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楚恭王、楚灵王、楚昭王都堪称霸主。秦末,项羽、刘邦率楚地子弟一路北上,最终定鼎大汉。汉末王莽篡权,刘秀率舂陵子弟和绿林军杀入河北,入关中,再续汉祚。朱元璋立足建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挥军北上,逐元顺帝远遁漠外。 中国大一统王朝屈指可数,两汉一明足以说明北伐很少成功不符合史实。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仅徐帅是北方人,余者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人,讲南方人不善打仗肯定是说不通的。即使在东晋,也有谢石、谢玄以8万对决符坚87万,取得淝水大捷;刘裕统10万雄兵由荆襄直取长安。最怂的南宋,也有鄂王岳飞能“直捣黄龙”。因此, 北伐成功的前提是看政治,所以孙子把“道”列为五事、七计之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兵法•计篇》)。

中原王朝在明主当国、军备不废、选将得人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通常不敢作妖。反过来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通常是中原王朝内部出了问题,有可乘之机。总地来看,北方草原民族迭兴南下,成为中原隐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气候恶化,被迫南下求生存,所以草原民族是为存亡而战。 儒学襄助汉唐盛世,孔门五经滋养代代英雄,那时的读书人文能著史、武能定边以求封侯。而宋朝冗官理政,重文斥武,崇尚空谈、四书,纳岁币媾和于辽、金、夏,实乃中原读书人之耻。

②马术和刀术是战术机动的主要手段,自中原失去燕云十六州后,既无险无守,也无马匹可征;以庞大的步兵、重甲、车阵被动防御,耗费巨大,已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③宋朝为杜绝地方割据,事实已阉割了中国读书人的尚武传统。 孔门精华在《春秋》大义,《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终为小乘。很多朋友黑儒家,其实是不公正的。孔夫子夹谷之会,以武制齐;率领弟子仗剑、架车周游天下,屡有自卫之举,是不废武的。只是后人强调其文德而已。

中国还有一句话:胡无百年之运。 中华古代 历史 的主旋律就是内华夏与外四夷的冲突,因而赋予了中华文化自信、兼容的内核。海水灌顶之时,恰是中华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分,即将爆发的前夜。大明虽然天子守国门,一洗汉家懦弱之耻,但中末期压制东南工商业、通海,中华文化自闭于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之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草原民族占领中原腹地之后,无不尊崇孔圣人,以“中国”自居,甚至斥南宋为“蛮夷”,从而归化为汉人。 蒙元、满清入关,虽是中华文化的大倒退,却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国土格局。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坚持开放、兼收并蓄,中国崛起是不可逆的。 而近些年网上狭隘的民粹情绪泛滥,也的确令人忧虑。

一是经济发展快慢的影响,二是地形的影响,三是骑兵的影响,四是气候的影响。

首先,古代打仗,影响最大的就是地形。

北方多崇山峻岭,关隘众多,这些关隘成了军事要地。

再看南方,只要冲破长江天险,基本没有战略重镇可攻。

其次,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军事行动。

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关中和中原地区最富有。尤其是关中地区,不仅富有,地形也好,四面环山。

当时南方经济还是太弱,直到南宋时,江南才成为经济中心。

再次,南热北冷,从南往北打,需要带的衣服多,北方动植物较少,不便于因食于敌,需要携带大量的后勤,古代又没有火车与 汽车 ,交通又不便利,转运物质十分困难。

最后,骑兵在古代相当于坦克,骑兵的不仅机动性强,冲击力强,战斗力也远胜步兵。而组建骑兵最重要的物资马匹,主要集中在北方草原。

综上,古代北伐只有朱元璋成功了,那是因为江南己经成为经济中心,还有马场。

人口、经济、交通是取胜的关健!人多兵源多,人口集中,兵源集中,兵源集中则征调及补充效率高。人多且集中则生产规模和效率高,经济就好,经济好了后勤就有保障。

朱元璋是我国 历史 上唯一北伐成功的例子,我们先看一下朱元璋的北伐方略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当时朱元璋诸将大多主张直取北京,而朱元璋则不同意,他说道:

朱元璋认为孤军深入是一招险棋,久攻不下必被元朝援军所围(清朝之时洪秀全北伐便是孤军深入的反面例子)。所以朱元璋主张先取山东,然后向西攻占河南,挡住关中元军的出关之路,然后再攻北京,可一举而下。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战略是正确的,明军也正是这样取得了北伐的成功。

单看起来,朱元璋的北伐战略也并不复杂,但为何其它的南方政权无法复制呢?原因有很多,本文想从 历史 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1、南方的经济最初不如北方

讨论北伐为何很难成功,其实潜意识是南方经济如此发达,人才这样众多,为何打不过北方?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华夏文明本起源于黄河流域,且长期以来的天下争雄只在北方展开,夏商周秦汉无不如此,当时只有东西之争而无南北之争。

所以,秦始皇南征百越,汉武帝南下灭闽越、南越,北方都是绝对的实力碾压。

2、三国鼎立之时南方才开始崭露头角

汉朝的大一统使南方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江南和巴蜀两大经济文化中心,而这便为汉末东吴和蜀汉两个政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这一时期,北方的经济文化实力仍远胜南方,所以北方一旦稳定,便是蜀汉和东吴的末日。诸葛亮为何一定要北伐?除了刘备的托孤和兴复汉室的责任之外,诸葛亮也深深懂得蜀汉并无割据的实力,趁北方尚未稳定之时北伐才是上策,而等待的结果只能是等死。

3、晋室衣冠南渡促进了南方的大发展

永嘉之乱后,晋室衣冠南渡,拉开了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帷幕,也使江南地区第一次成为了华夏正统所在地。

不过,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历程是漫长的,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也并非朝夕之事。所以,南北朝之时的 历史 发展方向依然由北方主导,当北方完成民族融合之日,便是天下一统之时,这同样是由实力决定的。

4、南方政权基本上都是偏安政权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也是与朱元璋的本质区别。

无论是东晋~宋齐梁陈,还是南宋、南明,都是衣冠南渡而来,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乔迁政权。而这些乔迁政权并不像朱元璋那样属于王朝初创,而本身便是被迫迁徙的产物。

所以,这些南方政权基本上都具有偏安和不思进取的特点。北伐往往是一种姿态和捞取政治资本的方式,并不是真的要北伐中原,恢复河山。当皇帝本身不热心,当朝中不断有人掣肘之时,北伐当然很难成功。

5、我国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分离

唐亡之后,我国的政治中心逐渐北移至北京,而经济文化中心则南移至江南。

从此,江南有了真正与北方对抗的资本,而这也是朱元璋北伐的资本,南方的经济实力足以支撑这一战争。

但有实力并不一定有动力,而真正有动力的其实是北方,北方需要南方这一经济中心,元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便是明证,而南方对于北伐常常没有那么热切。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也使我国再无长期南北分离的可能,划江而治也没有了可能,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元朝开始我国再无长期分裂,只有短暂的改朝换代,这与北方一定要占领南方这一经济中心强烈相关。

所以,统一天下的动力之源常常来自北方。

因此,当南方经济不如北方之时,实力是被碾压的,所以没有还手之力;

而当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时,南方却大多是从北方南渡的割据偏安的政权,像朱元璋这样的王朝初创极少,所以要么北伐的动力不足,要么动机不纯,更有甚者根本没想过真的北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奈何!

北伐不止很少成功,实际上严格意义上成功的北伐只有一次,这就是朱元璋的北伐。


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也是 历史 上唯一一个从南方起兵攻略中原,进而一统天下的大一统王朝君主,他先是在南方归附濠州城郭大帅,取得兵权后攻取金陵,经过数年发展势力遍及江淮,拥兵数十万称霸一方,击败陈友谅后更是占据大半长江以南地区,又数年,朱元璋积聚力量,派大军北伐元朝,定鼎江山。

除了朱元璋,像诸葛亮,刘裕,南宋的多次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其中的理由可以说到


遍数 历史 上屡次北伐,其实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每场战争都是北强南弱.这本来就不公平。再者,北方一直是军事,政治的中心.人才辈出.物资丰富.而南方多为蛮荒之地.民穷粮少.根本就拼不过北方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南北双方实力的差距

熟悉中国 历史 的人都知道, 按照中国的 历史 走向,可以以唐朝为分界线,唐朝之前是由西向东完成统一,而唐朝之后,大多都是由北向南完成统一。 中国 历史 上南征取得的胜利比较多,北伐取得成功的例子很有限,只有朱元璋由南向北,一路逆袭,南方战胜北方最后统一全国,建立大明王朝。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版图北方是高点,南方是低点,所以叫北上,南下。而且北方有绵延山脉作为屏障,易守难攻,而南方多为平原,除了长江无天然屏障可守,所以打仗费劲的很。北方游牧民族能打,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军事上的强大,士兵体格强壮,配备马匹能够快速作战,由于北方在军事上的优势,尤其是中国最重要的产马地都集中在北方,使得南方政权想要完成统一是相当困难的,在中国 历史 上,三国时期蜀国与吴国,都组织数次北伐,均没有成功;东晋时期祖狄、刘裕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与梁武帝都组织过北伐,都没有成功。从五代柴荣到北宋赵光义两次北伐,再到南宋两次北伐,也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经济重心长期在北方,南方由于经济开发较晚,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欠发达地区,直到靖康之难后,北方彻底沦陷,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才使得朱元璋北伐成功。

总结

古代北伐很少成功归根结底是南北双方实力的差距,战争就是在拼钱粮。孙子兵法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南方三项都处劣势,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古代北伐之所以罕见成功,大致受到了几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生活环境的影响,又有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生活环境的影响不难理解。凡是生存条件优渥的地方,其战斗意志必然也会随之而下降。比如五代十国时的南唐政权,尽管南唐也曾雄起过,对同为南方割据政权的楚、闽两国形成了碾压之势。但是当其面对后周的讨伐时,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取胜,最后不得不割让淮南之地乞和。

(宋太祖赵匡胤)

随后,当北宋兴起之后,逐步开始吞并后蜀、荆南、南汉、南唐、吴越、泉漳等南方割据政权时,它们也是毫无还手之力,其战斗力,竟连处于契丹与北宋包围之中的北汉还不如!这就说明了,南方割据政权因为生活环境优渥,导致了军队的战斗力不强,统治者的战斗意志也不坚定的后果。

类似的例子还有南宋王朝,尽管南宋拥有岳飞那样的大将,但却依然无法恢复中原。并且在南宋一百多年的统治中,虽然也曾有过几次北伐中原的行动,但却无一例外的全都失败了!最终,当彪悍的蒙元崛起之后,失去了血性的南宋就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二)、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北方气候寒冷,生存条件远远不及南方。因此在 历史 上北方的政权,往往被迫保持旺盛斗志。如果不这样做,北方政权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了。而南方的气候条件则要好的多,而且 历史 上多少次外敌入侵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因为有地理优势,所以很少会直接面对强敌的攻击。因此南方割据政权的危机意识不如北方政权强烈,而由此带来的就是南方割据政权打不过北方政权。

(南宋高宗赵构)

还因为南方割据政权,多半凭借淮河与长江天堑立国。淮南与江南都是菁华之地,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物质和文化都很发达。因此南方割据政权的“野性”,远不足北方政权强大。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现像:当北方军队向南方推进时,因为南方气候适宜,而且物产丰富,北方军队可以就地获得补给,所以在进军时少了许多后勤拖累。

而如果南方军队向北方进军呢?就将面临两个难题:①、因为南方水网纵横,所以南方军队多擅长水战而非陆战。因此当南方军队北伐到平原地带时,往往会因为战场环境的变化,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出战斗力。比如三国时代的东吴,就是因为陆战实力不如曹魏强大,致使其多次北伐行动不仅一无所获,而且还被魏军压得喘不过气来!

②、北方平原地带有利于骑兵作战,而南方割据政权往往因为缺乏战马,无法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就导致了南方军队胜不能歼灭敌人,失败了更难全身而退的局面!这方面的例子也有,比如在 历史 上的东晋王朝,虽然曾取得过淝水之战的胜利,以及桓温北伐兵临长安城下之事,但却因为后劲不足而功败垂成!

(明太祖朱元璋与大将军徐达)

以上就是古代北伐多半难以成功的原因,不过明初的朱元璋北伐是个特例,也是少有的北伐成功的例子。但是这个成功,却是由于元朝权奸当道,军阀混战不休,以及因天下人的共同反对元朝,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大趋势。再加上朱元璋善于利用形势,身边又有一批英勇善战的武将,和为其出谋划策的智谋之士相辅。正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加持,使明朝北伐中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促成了朱元璋北伐中原的成功!

历史 上成功的北伐只有朱元璋灭元和广东国民政府灭北洋军阀(近代),取得一定成效的还包括刘裕北伐,但总体上而言,由南向北的统一战争胜少败多。

北方地区多良马,军队有机会组建更多的骑兵,这对南方地区习惯了水战的步兵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此外,北方苦寒之地多强壮猛士和善打运动战的良将,这都是导致北伐困难的原因。

(北方军队多骑兵,战斗力就是比南方强)

但是笔者认为,人为因素和地理因素不是全部原因,真正影响战争结果的是国家实力和凝聚力, 不管是北伐还是南征,从来都是团结统一、万众一心的国家,灭掉离心离德内耗严重的敌国 。因此说,只要南方地区形成团结统一的国家,北伐就有可能成功。

(刘裕作为东晋将领北伐前的形势图,可见北方一盘散沙,东晋虽说不是铁板一块,但刘裕堪称曹操二代,挟东晋天子、翦灭割据诸侯,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

从1356年夺取应天府根据地,到1367年发动灭元的北伐战争,朱元璋整整准备了11年之久,这段时间他做了几件事,分别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扩地盘,总之就是要创造一个团结、稳固的国家,他灭掉了 陈友谅、张世诚和方国珍 等割据势力,将长江流域打成一块铁,为北伐做好最基本的准备。

(吴就是明,王保保就是脱脱贴木尔,可见明军北伐时,元朝就是一盘散沙)

有了基本前提还不够,还要等到元顺帝和大将 脱脱帖木尔 内讧, 张良弼 、 李思齐 等元朝汗将拥兵自重不服调遣。强大的自身力量配合分崩离析的对手,最终导致明军的北伐成功,近代的国民革命军北伐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团结稳固的后方,或者团结一致的军队,不管是北伐还是南征,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前秦皇帝符坚在建元19年发动的统一战争,他拥有100多万大军却败给了只有8万人的东晋王朝。不是他的北方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是他的王朝不够团结稳定,被前秦灭掉的羌族和鲜卑族政权残余太多,且都得到了符坚重用,他们根本不想为氐族人卖命,军队人心涣散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 历史 上,发生了多次“北伐”,但无一成功案例。

直到近代,“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打破了这一“魔咒”,这场战争也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案例。

其实在当时,为什么 社会 上很多人对于“抗日战争”有一种悲观的情绪,就在于这种 历史 的影响。

比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表露过这样一种悲观的忧虑: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什么样的战争才能称作“北伐”?

像朱元璋等由南方统一全国或者夺权的战争不叫做“北伐”,它们只不过是新政权建立的过程而已。

“北伐”有两个前提:

即,“北伐”不是南方政权统一北方,而是和“南渡”紧密相连

中国 历史 上最为著名的三次北伐就是冯友兰所说的那三次,晋代永嘉南渡,两宋靖康之耻,还有南明王朝对于清朝的抗争。而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诸如蜀汉时期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战争。

历史 事实就是,这些“北伐”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西晋经历了“八王之乱”后,被匈奴、羯族等游牧民族入侵,丧失了北方大片疆土,氏族门阀在永嘉年间陆续渡江,在南方依旧由司马氏建立起来东晋政权。

在东晋这些年中,也有一些有志者想要恢复疆土,率军北上,其中就有“闻鸡起舞”的两位主人公,祖逖和刘琨。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不久之后都丢失了,“北伐”之路也并不顺畅,无论是兵源、后勤还是前线都有很大问题。

同样,南宋北伐一派的岳飞、辛弃疾等人的命运都不好,南明史可法等人也同样受到掣肘。

内部昏乱成为了这些“南渡”王朝共同的弊病。

这些都是政权内部的倾轧,那么有没有外部原因呢?

在中国古代,“南方”不适合成为政治中心

为什么历朝历代多在北方建都,而不是选择南方?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在古代,南方是不适合建都的。

虽然我们现在从客观实际来说,南方的经济条件是要远远胜过北方绝大多数省份的。但是,这种情况是建国之后才得以固定下来。

要说经济繁华,南方在宋代之后只能说有赶超北方的趋势,但不一定真的就超过了北方。而这主要也是因为政权中心的转移。

那么,历代在北方建都的次数要远远多于南方,北方的经济怎么可能会比南方差呢?

中国古代有过南北方重心转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说的经济转移。

在先秦时代,南方绝大部分地区还属于蛮夷之地,非常荒凉,文明进化的水平和北方相比相差甚远,甚至在宋朝这种经济繁华的时期,像现在广东一带如此发达的地域里,当时也还是属于很“荒凉”的地方。

岭南一带更是被贬谪的士人经常的流放之地,其繁荣程度与中原地区不可同日而语。

别看柳永《望海潮》等将南方很多地方写得异常繁盛,其实真实情况怎么可能是那个样子?柳永是为了“干谒”而写的这样一首非常夸张的词,说到底还是文学作品,夸张成分太大。

南方气候相较于北方来说比较温和,那么对于南北两地人的性格习惯就会产生一些影响。

对比一下就能知道,北方民风剽悍,而南方多诗书软语。虽然南方也有很多猛将,比如项羽等人,但这都是个例,在历朝历代中,南北性格分化都是非常明显的。

长期居于南方,在生活上或许会安逸,但是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是有很大弊端的。

为什么朱棣要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孟子讲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一个政权要处于危机之下才会警醒。

东晋、南宋、南明等等朝代,有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统治者在后期都过于安逸,不想着再次北伐。所以这些偏安王朝北伐的进程在后来都会搁浅掉。

这是南方地理环境对于人物性格的影响,由此所导致的北伐失败。

川蜀、江南这些地区,富庶程度比较高,易守难攻的形势也是很明确,“蜀道难”、长江天险都可以说是“天堑”一般难以逾越。毕竟当时并没有近代以来的 科技 成果。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偏安于此处的政权同样也被锁死在这一块区域之中。

这样的境况所形成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人物心理上更倾向于安逸的状态,实际上军队的战斗力也是逐渐下降的。

古代“北伐”,作战的兵种里杀伤力最大的是骑兵,那么没有好马,没有好兵源,怎么能和北方抗衡?

举个例子, 历史 上非常著名的军队戚家军,这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杀得倭寇闻风丧胆。但是这支军队后来被调往北方与铁骑作战,最终全军覆没。

北方的军队在南方不占优势,但南方的军队在北方同样如此,所以在这块被锁死的地域里,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偏安政权很难再杀回北地。

所以,在古代“北伐”都是失败的,没有例外。“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优,只能苟存于一隅之地而已。

了解了这样的 历史 事实,那么就更能知道“抗战”的胜利是有多么艰难与伟大了。

北伐战争的胜败,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并非南北地势、粮草运输等问题,而是战争的性质意义和是否是民心所向。

历史 上北伐失败了例子,最有名的也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阀魏了。而 历史 上最有名的北伐成功的例子也就是朱元璋北伐灭元一统南北了。两个例子有很强的可比性,同样以南伐北,以弱阀强,同样都有一个精明的统帅带队,而结局却截然不同。那么我想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北伐的是否是民心所向,是否是为了百姓的利益。纵观蜀汉北伐,其理由是恢复汉室,实则是为自己的野心找理由,三国鼎立本该各自休 养生 息,让百姓得以有暂时的喘息,而蜀汉穷兵黩武,挑起北伐战争,并不顺从民意,失败是必然。反观朱元璋北伐,元王朝横征暴敛,欺压百姓,歧视汉族,百姓犹如处于水火之中,可谓民不聊生,朱元璋北伐是代表百姓的战争,符合百姓意愿,这是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北伐大多以失败告终,有地势、粮草运输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但其深层次的因素是不符合当时的格局,不符合百姓的意愿。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从古至今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战马对人绝对是BUG般的存在。

没有坦克的年代,拥有骑兵部队,就相当于拥有了一支坦克部队。这种情况下,南方想要仰攻北方,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等条件都具备才行。最好的时机是北方内部发生内乱,南方发动进攻,才能一举获胜。

南方众所周知,水网众多,不利于骑兵纵横,但是,也就仅此而已。 最多就是阻止对方的军队南下,但是反攻基本无望。 而且当时中原地区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南方的地位并不像现在这么高。南方在隋唐之前并不是什么好地方。在战国时期,楚国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南蛮,受到歧视。

到了隋朝,隋炀帝一直想要开凿运河,一个是为了江南的粮食,第二个就是借助江南的力量来摆脱中原关陇集团大家士族对于皇权的控制。但是没有成功,而是被关陇集团给抛弃了,重新选择了太原李家作为代言人。

而宋元清三代,其实都是北方最后横扫南方获得统一。 除了老朱家的明朝乘着元朝天灾人祸,天怒人怨,揭竿而起,从南往北打最后一统天下。 其他基本都是南方政权不断苟延残喘,或者不思进取,最后被一举消灭。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古代的战争要是打不了歼灭战,总是靠打退敌人的进攻,是没办法最后取得胜利的。

因为马背上的民族进可攻,退可守,当蒙古人,金人掌握了投石机火炮等攻城技能,你的守就在于次数问题了。别说, 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中国人从不缺英雄,但是也不缺少软骨头。 守住100次,只要有一次失误没有能守住,就玩完,经常的被屠城。

当年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打的这么惨烈,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什么呢?一个就是蒋为了取得国际上的支持,所以在上海投入这么多兵力。

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到日本人从北往南打很容易被席卷全国,希望能改变日本的进攻重点,变成从东往西打,节节抵抗,用时间来换取空间。

那日本人没有想过从北往南比较容易吗?其实他们也想过,但是他们以为中国就像法国一样,首都南京被拿下来了。国民政府就会整体投降。没想到这次国民政府硬气了一把,迁都武汉继续抗日,武汉会战前又迁都重庆继续打,这就变成了持久战。日本人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

文章标题: 为什么全盛时期汉唐没有像元朝那样北伐西征,扩大疆域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8767.html

[为什么全盛时期汉唐没有像元朝那样北伐西征,扩大疆域]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