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书是否太温柔

时间: 2022-12-10 22:01: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历史书是否太温柔

如何阅读历史书籍

擦亮眼睛,判断自己所阅读的东西,仔细思考,吸收其中的精华。

1.“历史”的定义

事实的历史和书写记录的历史是不同的。事实是不能够被阅读的,我们所阅读的历史是根据特定的方式记录读物。比如收集特定时期和事件的相关资料,口头采访当事人,或者根据个人信件或日记整理的时代历史。

历史狭义的含义是针对过去某段时期,某个事件或一连串的事件,进行基本上属于叙事风格,多少比较正式的描述。本书对历史书籍的定义,更多的采用广义的定义,即历史基本是叙事性,而所谓事,就是指的“故事”。

2.历史书籍为什么是叙事风格

在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的时候,法庭会根据目击者的没有假设、猜测、保证和评估证词以及严格的证据去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够自信的说,自己真的知道当时发什么?可能多多少少心里还是有所怀疑。而历史学家关心的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目击的人都已经死去,他们所提出的证据也没有受到像法庭那样严格的审查和规范。我们对于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影响,我们很难轻易的确定就是书中所描写的那样。

其次,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书籍的时候,不是在许多事情中找到一个共同的模式,而是在这些事件上套上一个模式。什么意思呢?就是历史学家在写作的时候,会使用一套理论去回答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会做出这些事情,事情发展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而读者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时候,最基本的认知是要知道作者在运作哪一套模式。历史的理论各不相同,历史家的理论会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所以真的想要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的历史,就需要多看一些相关论著。

3.读史如何明智:看到历史的普遍性

我们为何要花精力和时间去阅读已经不存在于世的人和事。因为对于这些虽然已经消逝的经典的记录影响了人们后来的行为。不只是我们,还有这些在这段历史消失之后,直到到现在时间点,位于中间这段时间的这些人们。他们阅读这些书籍,从中学习知识,在获得启发,影响行动中,创造了他们的历史。而在他们之后的我们也受到他们创造历史的影响。阅读历史,不只是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的事,更要明白,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行动的原因。

4.阅读历史书要提出的问题

(1)每本历史书都有一个特殊而且有限定范围的主题。作为读者要明白作者讲的是什么,没讲的是什么。

(2)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时候,要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和组织故事的,是按照年代,时期,时代,还是按照其他的规则。读者需要找出这些内容,找到作者最重视的部分,从中学到东西。

(3)我们可以在完全了解书中的意义之后做出自己的批判或判断。这本书是否够逼真,比如故事里面对人性或者人类事物的描述是否够真实;或者作者是否正确的使用了资料,是否有所遗漏。

(4)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历史书籍是最能影响人类行为的文学作品。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过去做过的事情,引导我们做出改变,尝试表现出更好的自我。

5.传记和自传的阅读

(1)传记分为两种:定案本和授权本。

定案本,一般在一个人死后才会写,是对一个人一生作详尽完整的学术性报告,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授权本,一般在一个人还在世的时候,有继承人或者某个重要的朋友来撰写。根据和此人亲密关系的优势,或者一些私密的信息,写出自己眼中的此人。这样的书籍,除了一个人的私人生活,更多的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态度,以及大家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或者推论出来的不可接受的行为模式。

还有一部分传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般传记。

(2)自传

阅读自传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是,是否有人真的写出了一本真实的自传?自传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也不可能是完全虚假的。所谓正式的自传也并不是新的文学方式,从来没有人能完全摆脱自己的作品。惠特曼谈到自己的《草叶集》时说,“这不是一本书,接触到这本书时,也就是接触到一个生命”。

最后,在没有完全了解一本书之前,不要妄下结论。

对于“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传记就和历史一样,可能会引导出某个实际的、良性的行动。传记是有启发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通常是成功者一生的故事,也可以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引。

6.阅读当下事件的几条原则

(1)作者要想证明什么?

(2)他想要说服的是谁?

(3)他具有的特殊知识是什么?

(4)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历史书籍是对过去的记载,是我们了解我们之前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更重要的是从中读到,它对当下的指导。

既然都读到这里了,不如喜欢一个再走~

我是学生只看历史类的书,好吗?

正常完成课业之外,包括所有学科,
那其他时间,看什么书都是可以的,
只看历史书也无妨,
多看史书,对语文,历史,政治乃至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大有裨益,
开卷有益,这句话不错的。
反正没有坏处,多看看历史可以让你明白许多的道理,和古人的智慧。
但其他科目也是要看的

历史书看多了是否觉的人心险恶对周围谁也不信任了?

不要那么悲观,呵呵

你历史看到的是什么:是高层:上至皇族贵胄,中至王侯将相,下至地方官员,
这是高层中的斗争,他们的筹码是列土封疆,是巨额金钱,是倾城美女,甚至是华夏河山。

而我们,至少是我,需要的只是过得好一点,不会奢求太多的,筹码不高,风险也就不打,想法也就不多,呵呵,所以没你说的那么恐怖,呵呵,而且,历史书嘛,难免加了些历史纂写者的情绪在里面。
没事的,呵呵
也不会吧,反而觉得历史上原来那么可爱的人是如此之多。相比较历史书而言,生活中才会让人觉得人心险恶对周围谁也不信任。
历史书看多了,你只会更清楚潮流的发展及你的人生选择;而对别人的相信与否并不取决你对历史书看的多或少,而在于你对某人的理解深与浅。
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的方法.具体某个人物所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可以借鉴和吸取.但是不要太过于迷恋和沉迷.选择好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客观的去理解吧...世界就是这样的.有好人也有恶人.
没有啊 到时现在的新闻让我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历史教科书读起来毫无乐趣

      不知道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是不是改版了,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毫无疑问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是毫无可读性。

        可能原因包括但不限于:1、编书的人水平实在太差,写不出引人入胜的书,但绝不是找不到可以写出有趣的历史书的人——出于什么原因不去找人把历史书编得既客观真实又妙趣横生,暂时不清楚;2、教科书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对历史产生兴趣,毕竟一旦产生兴趣,就难免像我一样,对一些缺失的历史,以及刻意隐瞒或扭曲的历史产生不死不休的好奇心,这种人当然就是某些人很烦的人,别人非要藏着掖着,你非要去揭开来看,还想公开……

      《明朝那些事儿》和《人类简史》比起来,其实差距还是太大太大了。因为前者不过是趣读历史,即使内容全是真的,也缺乏深度思考,更缺乏地域广度和更大的时间尺度,如果让我评级:历史教科书其实比蚯蚓还不如;二十四史大概比蚯蚓高一级别,而《诗经》和诗词里的历史片段,因其真实性和平民性而更高一级,《明朝那些事儿》因其可读性和系统性再高一级(如果内容有故意虚构,那就必须比《诗经》等低一级而调换顺序);《史记》虽然有不靠谱的时代局限性(刘邦出生一事儿就不靠谱),但太史公毕竟非常凄惨而用心著作,也还是属于鹰一级,只是比起《人类简史》,还是逊色一些。

        这就好比之前某著名公号的名人所说(只是真忘了名字):现行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让学生爱上书,而是逼得他们厌恶读书。

          (以下内容慎看,一时想到又胡说了一下)事实上很多人还没毕业就很厌恶读书,碰巧本人是其中之一,且干过很多次。从小学到第一个初三的第一学期结束,从来没喜欢过读书;从第一个初三的第二学期到高一的第一学期待两年内(复读一年初三),的确开始起早贪黑地读书(高一时周末主要是玩儿),但仅仅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进步,也绝不是因为爱上了书。也因此,高一发现读书实在太累,于是坚决退学了,种地半年,才接着高二读,这时周末和师兄从市里跟着师父习武回来,就会去图书馆——原因大概率是被高三学长老乡借来的《文史知识》所吸引,然后读尽了县城小小图书馆里所有的报刊杂志的现刊,后来自然是挑着感兴趣的文章度,历史、医学、科普、传记、诗词,最开始是来者不拒,过刊偶尔也读一下。小说也偶尔看一些,当然那时主要是学习。高二第一学期每节课都必须站着听,因为一坐下就会睡着,站着还总是想打瞌睡。

        但高三之后学习就进入了瓶颈期,再无突破,走狗屎运混到了大一,又开始觉得读书无趣,准备退学,折腾了几天,最终还是留下了。大学期间,学校图书馆里出了工具书室外,其它任何地方的任何一本别的同学借不走的书,我都可以借走,而且别人不能进去的地方都可以进去自己找书,还有同学跟着我们想进去而被拦下,这期间四楼阅览室的老师给我推荐了《狼图腾》。市里的几个大型书店,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时居然可以在书店站一整天。但似乎看过的书都忘了,现在想想,贵阳这地方真是蛮荒之地,至今居然没有一个书店比得上太原的四大书店之一,更别说图书批发市场了(当然批发市场不能免费读书)。

      到了大四,因为不想去已签约实习的某知名高官的女儿管理的公司,于是问毕设老师他的公司缺人不,老师说你先读我的研究生,过了国家分数线绝对录用你,每个月给你800元生活费,若有研究经费则另发——关键是必须读博士。掐指一算,博士即使读得了,也31岁了,何况那时蠢到以为研究生英语要考60分,而我的英语如果直接考,那时运气不是太差的话,大概50分还是不太难。更何况极其反感背诵某些无聊的书。因为蠢,没有去问班主任或其它老师,加上那时因为自以为不得已的原因,还是选择了贪财,于是选择去了那家央企,可惜终究不喜欢,尽管总经理和所有关心我的亲友都极力反对,加上的确胃病复发,我还是一意孤行,要离开,现在想想,实在对不起荆总的信任——那时我们起码还是当月20日前发当月全月的工资(如今居然羡慕这待遇,这就是人性阴暗面之一吧,如果一直呆在那里,大概不会体会到世间的不易)。班主任是注册电气工程师加高级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全校就他一个能考上,而我这辈子都没计划考),就此和博士级的书呆子错过。

      毕设老师,是指定的当时兰州到西宁的750KV的——当时最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无功补偿研发人,60亿经费,老师说最多赚2亿。极其朴素的一个老年人,布鞋加老古董富康车,我们毕设期间,他的无功补偿装置邀请两院院士和其它专家进行了产品鉴定,获得通过——他说因为没有发明数学公式,于是没有被鉴定为最高等级的发明——至今我也没去管到底是什么,当时他是在毕设指导时说了名称。也是那时他告诫我们“学,然后之不足”,并跟我们讲他那时看书也可能一遍不懂看两遍,不懂就继续。

        当时其它专业有几个就跟他读研了,全读了博士,有去英国留学的,有去西南交大等的。这应该就是我交的智商税之一吧,不过有时我也想,如果30岁之前我真的一直去读书,而不是在社会上鬼混,我对人性的阴暗与阳光的了解,以及我看的书、电视等,恐怕都会大不同。那我接触过的博士和自己的悟性来对比,个人觉得起码90%的概率现在的我会鄙视那样一个自己——当然事实上,真的走那条路,也许根本不会知道世上会有现在的我。另外,凡是不自杀或不怎么想自杀的人,其实都有一种自恋、自我感觉良好,而外人通常如果只要希望不惹你发火,就不会说出他们对你的真实看法。一切遇见或许自有因由——来自一个无神论者的半宿命论。
文章标题: 历史书是否太温柔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8716.html
文章标签:温柔 历史书

[历史书是否太温柔]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