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太尉段熲

时间: 2022-12-10 18:02: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太尉段熲

历史上谁担任过太尉?

东汉以前虽有太尉一职但多有变动,往往以大司马或大将军代任其事,比如西汉周亚夫、东汉吴汉等,只是进入东汉以后太尉才成为固定的职位,拥有应有的掾属。

下面是东汉自开国到曹操专权的所有太尉:
赵熹(两次担任,时间最长) 虞延 牟融 鲍昱 邓彪 郑弘 宋由 尹睦 张酺 徐防 张禹 李修 刘恺 杨震 耿宝 刘熹 朱宠 刘光 庞参(两次担任) 施延 王龚 桓焉 赵峻 李固(与梁冀做斗争) 胡广(三次担任,历任三公时间最长) 袁汤 黄琼(两次担任) 刘矩(两次担任) 周景(与宦官相通) 宣丰 刘宠 郭禧 闻人袭(复姓) 李咸 段熲(军功得,捕杀太学生) 陈眈(宦官害死) 许训 孟戫 张灏 陈球 乔玄(曹操的忘年交) 刘宽(品德极好) 许戫(名声坏) 杨赐(杨震之子) 邓盛 张延 张温(袁术亲家,董卓所杀) 崔烈(花钱得) 曹嵩(曹操父,花钱得) 马日单(两次担任) 刘虞(冀州牧,未入京上任) 黄琬(黄琼之子,黄家两代太尉) 赵谦 皇甫嵩(平黄巾起义有功) 周忠 朱儁(平黄巾起义有功) 杨彪(杨震之孙、杨赐之子,杨家三代太尉,东汉最后一任太尉)
以上就是所有的太尉。

三国之后太尉成为虚衔,只表示尊贵并没有什么实权。
怎么想起问这个问题了.太多了,至少有上千人. 我最佩服的是段秀实.
三国杨修的父亲杨彪。
宋朝高俅。
汉周亚夫
最有名的是高太尉
高俅 杨震
杨震。

百家姓之段姓

  百家姓之段姓   段姓,大理国国姓,部分先祖出自周王族支系,部分源于姬姓郑氏。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 对段字所作的解释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加明白具体,他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由此可知,段字的来历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它的起源应该是非常古老的。远古祖先在人类 历史 的最早阶段就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悠久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公刘》所记述的是后稷的曾孙、古代周族的首领公刘率领族人自邰迁豳,安定居处,开基 创业 的 事迹 。到达豳地之后,派人横渡渭水,采运石料。按郑玄和孔颖达的说法,他们采来的碫石是用作椹质。所谓“椹质”,就是锻造金属器具用以承受锤击的砧垫。

  “段氏”的出现,始见于《周礼·考工记·轴人》:“段氏为镈器”。晚清学者孙诒让解释段氏的含义说:“凡铸金为器,必椎击之,故工谓之段氏,锻则所用椎段之具也。”这里所讲的“段氏”,是指专门从事锻铸的工匠和管理人员。“段氏”对于创造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推进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段姓是汉字姓之一,在《百家 姓》中排第218位。2006年中 国段姓人口 排名 第81,在韩 国也有分布。
  段姓历史发展
  迁徙分布

  源自共叔段,根源于姬姓,属黄帝的后代。段姓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厉王,公元前841年,发生 “国人暴动”, 厉王死于囚所。据《左传》、《史记》的记载,周宣王继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镐京附近的郑(今陕西省华县)。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郑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姬友死于王事。姬友的长子姬掘突继位,助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仍为周朝司徒,并把郑室迁到洛阳东南,史称“新郑”。故城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因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对他一直不喜欢。姜氏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叫“段”,人们称他“叔段”。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孙四处逃散。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态度有所改变,他曾对臣下说:“不可使共叔段无后于郑。”并于周釐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公父定叔的父亲名叫公孙滑,定叔回郑以后,共叔段的子孙始称“公孙段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共叔段的后代子孙将“段”作为自己的姓氏,这表明了他的后代子孙对共叔段的爱戴与尊重。

  来自段匹磾,根源于鲜卑族后裔。段匹磾,辽西石城人。据《辞海》载,西晋时,鲜卑族的一个部落首领叫段务勿尘,在归顺朝廷后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内原有三万家,分布在今辽宁西部。但后味他的领地被十六国之后赵 石虎于太宁元年(349年)占领,其属民逃到中 原各地,与汉 人杂居,并逐渐与汉人融合,在生活习惯上也没有两样。 又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一书载,段务勿尘本鲜卑人檀石槐之后,其属民在与汉人融合之后,其东晋怀帝时的左贤王兼幽州刺史,段匹磾,作为段务勿尘之后人,即将这“段”作为这些属民统一的姓氏,使之成为段姓族人重要的一支。是为辽西段姓。

  《晋书·卷八十六王浚传》称“鲜卑务勿尘”《 晋书·段匹石单传》曰:“段匹石单,东部鲜卑人也。《晋书·惠帝纪》:“王浚遣乌丸骑攻成都王颖于邺。光熙元年 ,司空越遣祁弘等帅鲜卑西迎车驾⋯⋯祁弘等入长安,所部鲜卑大掠⋯⋯“ 《 《北史·徒何段就六眷传》[1-3] 曰:“日陆眷,因乱被卖为渔阳乌丸大人库辱官家奴。诸大人集会幽州,皆持唾壶,唯库辱官独无,乃唾日陆眷口中。日陆眷因咽之,西向拜天曰:‘愿使主君之智慧禄相,尽移入我腹中。’其后渔阳大饥,库辱官以日陆眷为健,使将人诣辽西逐食,招诱亡叛,遂至强盛。” 魏晋之际,段氏祖先段日陆眷作为一个社会地位极低的家奴,以口接主人痰唾,获得乌桓大人库官氏的信任,并乘渔阳大饥,吞并了库官大人“诣辽西逐食”的乌桓人众,以此作为最初最基本的部众建立起段部。而后,日陆眷又于辽西“招诱亡叛”,继续扩充实力。日陆眷所招诱的“亡叛”, 都是一些零星分散的、没有组织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成员,或者是和日陆眷同样身份的奴隶,他们没有领袖与部落,很容易便统一于日陆眷的旗帜下,成为段部部众。 据中国民族史家马长寿先生《乌桓与鲜卑》等考据,段部可能是在东汉中叶迁入辽西的,段部世袭部落大人,历经了段日陆眷、段乞珍、段务目尘、段就六眷、段涉复辰、段匹磾、段末波、段牙、段辽、段兰、段龛、段勤等部落首领的统治,于东晋永和年间全部鲜卑化。段部其后裔以及与之相关的乌桓部落和高车部落全部鲜卑化,并融入北朝的鲜卑人之中。

  鲜卑段氏也称段部或者段国,是东晋十六国前期活跃于北亚的力量。 段部最初是由乌桓化的高车段氏家族主导的乌桓部落,在迁入辽西以后,又吸纳 不少少数民族加入不断壮大, 所统少数民族至少包括乌桓、鲜卑、匈奴和高车。段部与慕容部、宇文部并列为东部鲜卑三部,因其族属为鲜卑,史书称其为鲜卑部落。

  段日陆眷本是高车族库狄部落族人, 高车族的先祖便是春秋时期的赤狄。段日陆眷的祖先很有可能便是赤狄部落的铎辰氏(段干氏),因而以段为姓。 唐代 《元和姓纂》卷九“辽西段氏”条记北平襄侯段文振是东部鲜卑段匹磾之八代孙。段匹磾即段日陆眷之侄孙、段务目尘之子。《周书》卷三十六《段永传》记载周骠骑大、开府仪同三司、瓜州刺史段永亦匹磾之后:“段永,字永宾,其先辽西石城人,晋幽州刺史匹磾之后也。” 段部后裔还有一支因避难改姓库狄,恢复了段部首领先祖库狄部落氏姓。 《周书》卷三十三“库狄峙传”:“其先辽东人,本姓段氏,匹磾之后也,因避难改焉。后徙居代,世为豪右。祖凌,武威郡守;父贞,上洛郡守。”唐朝《元和姓纂》卷八“库狄”条记载:“鲜卑段匹磾之后,避难改姓库狄,居代北,后迁中夏河南。后魏上洛太守库狄陵生保真,保真生峙,周宣州刺史,生嶷、徽、崧;徽生璠,益州总管、乐成公;崧生仁志,千牛郎中;仁志生益利,益利生履温,库部郎中。” 唐代的襄阳令库狄履温即出自此族。 库狄氏为 鲜卑著姓,《北齐书》为之立传的有库狄干、库狄回洛、库狄盛等,《周书》为之立传的有库狄昌、库狄峙,《隋书》为之立传的还有库狄嵚。《北齐书》卷六《孝昭帝纪》:“赵郡王壑与库狄显安侍坐。帝曰:‘须拔我同堂弟,显安我亲姑子。今序家人礼,除君臣之敬,可言我之不逮。’”

  云南白族(还有哈尼族),根源于段思平。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 (737—1053年)。白蛮就是白族,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别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灭亡之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带,多为段姓。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云南蛮段氏,魏末段延没蛮,代为酋帅。裔孙凭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这就是云南段氏的来历。始祖段延是出自武威的地道的汉人,是共叔 段子 孙西迁武威后的后裔。如此看来,云南段氏同河南段氏本是同根生,云南段氏被世人视为白族(还有的是哈尼族)。清人冯苏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一数千字的长文中说:“段氏之先为武威郡人。唐天宝末,段俭魏佐南诏王蒙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官(相当于宰相)。六传生思平。”

  源于蒙古族,属于 文化 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1、蒙古族土尔扈特氏,源出蒙古土尔扈特部等,本姓巴达盖、给尔给斯氏、土尔扈特(陶尔高德)氏以部为氏。

  2、蒙古族陶日根席日氏,陶日根沙拉(陶日根席日、陶尔干锡热)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段氏、黄氏等。

  据《皇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段姓,其先清代八旗段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锡伯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段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唐代段姓仍以北方人口居多。段一支此期仍多入仕,主居于陕西西安及河南一带,人丁兴旺,家族庞大,有段文昌任穆宗时宰相。

  后晋有白蛮(白族前身)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其子孙相继统治达三百一十七年之久,致使段姓在云南发展迅速,今日大理,段姓仍位居大姓之一。

  宋元时,北方段姓为躲避金人南下及蒙军入主中原所带来的战祸,而纷纷南下,为南方段姓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明代有山西大槐树籍段姓迁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陕西、湖北等地。清代段姓无大规模迁徙之举,各地段姓繁衍平稳,覆盖广泛。

  今日段姓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段姓约占全国汉族段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字体变更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儿子李宗,封于段干(约在今山西省夏县境内)之后,即以封邑段干为姓。后来,魏国的段干木、段干子,齐国的段干朋,都是他的后代。战国时,段干木的子孙西迁入关,在姓氏中去掉干字,单姓段,所以在西汉以后,就没有“段干”一姓了。根据《风俗通》一书中的记载,战国初期魏之段干术,原是晋国人,后来到魏国,守道不仕,住在魏邑段干,人称段干木,他的后代即以段为姓氏。另外还有,《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封段为干木大夫”一说。这些也都可以作为段姓来源一说佐证。
  段姓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长安。 三国 魏将辖区改称京兆郡。

  武威郡:汉间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为西汉段贞。

  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西晋移至池阳。

  天水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君轼堂:战国时期魏国的段干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却认为他很能干,于是亲自登门 拜访 ,段木干跳墙躲了起来,不肯与之相见。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从他的门前经过时都要站在车的横木上肃立,并说:“段干木是贤人,我能不轼吗?”

  此外,段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威堂”、“京兆堂”、“锦绸堂”、“余庆堂”、“多寿堂”“集凤堂”等。[4]

  宗祠楹联

  忠留册笏;学博酉阳。——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司农卿段秀实,字成公,汧阳人。朱泚反叛,认为他能孚众望,胁迫到军中计事。他乘间用象笏猛击朱泚,遂被杀害。后追赠太尉,谥忠烈。下联典指唐代太常卿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他博闻强记,藏书丰富,尤多奇篇秘籍,撰有《西阳杂俎》,清人辑有《段成式诗》。

  文称二妙;国立一王。——李文郑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文学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绛州稷山人。段克己,字复之,金末进士,人称逐庵先生;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金末正大年间进士,官宜阳县主簿。入元后,兄弟二人都不再做官,一起隐居在龙门山,均以文章著称,文学家赵秉文称他们为“二妙”。后人汇集他们兄弟的诗词,编为《二妙集》。下联说十六国时凉州地方政权首领、北凉的建立者段业,京兆人,博览史传,善长文词。后凉时官建康太守,龙飞年间,沮渠蒙逊脱离后凉,推他为凉州牧,年号神玺,三年后改称凉王。后被沮渠蒙逊所杀。

  平羌锡士;梦凤呈样。——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东汉武威姑臧人段熲,字纪明,少年时就习弓马,尚游侠。桓帝时为中郎将,因镇压公孙举、东郭窦起义封列侯,后官护羌校尉,至太尉。下联说北宋开封人段少连,字希逸,历官知县、知州,多有政绩,事无大小,决断如流,不向权势屈服,范仲淹曾推荐他“才堪将帅”。后官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相传他出生时,母亲梦中见凤凰集于庭院。

  忠留丹笏;学博酉阳。——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沂阳人段秀实,字成公,因军功官至泾原郑颍节度使,数年间,吐蕃兵不敢侵犯边塞,建中年间官司农卿。原卢龙节度使朱沘在京城哗变,被推为皇帝,请素有威望的段秀实为辅佐。段秀实表面与朱沘合作,一天,乘议事的机会,夺象牙笏出击朱沘,被杀害。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人,因父亲段文昌(穆宗时宰相,封邹平郡公)之荫官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太常少卿。家中藏书很多,他博闻强记,著有《酉阳杂俎》。又能诗,后人辑有《段成式诗》。

  逾垣避主;击笏除奸。——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魏·段干木屡征不士,魏文侯亲顾其宅,干木逾墙以避之。下联典指唐·段秀实事典。

  远岫林端出;清波城下回。——唐·段文昌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诗句联。

  水暗余霞外;山明落照中。——唐·段文昌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题武担寺西台》诗句联。

  句饶方外趣;游惬社中朋。——唐·段成式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书事》中联句。

  好溪呼于百姓;开谕胜过三军。——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太常少卿段成式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翰林学士段文昌的事典。段文昌,字墨卿,一字景初,临淄人。穆宗时入相,出为剑南西川节度。汉尚宽静。文宗立,拜御史大夫,封邹平郡公。后复节度西川卒。

  九经陶铸资群彦;一字源流奠万哗。——赵朴初题江苏省金坛市段玉裁纪念馆

  段玉裁纪念馆位于金坛大南门外愚池风景区。建于1984年,占地65亩,其中水面35亩。纪念馆建筑为仿清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南向,筑在四面环水的小岛上,三面环水,景色宜人。“段玉裁纪念馆”横匾由舒同题写。门前有狮了滚绣球昆石一对,步入门槛,门厅两侧各接一厢房,中间为长方形庭院,正对面为纪念堂,七架梁,面阔三间,歇山顶,飞檐翘角。梁上有一镏金横匾:“朴学宗师”,为著名 书法 家沙孟海题写。堂内屏门前置段玉裁半身塑像,侧前后柱上有两副楹联,一由周祖谟行先生书写,一由赵朴初先生撰写。庭院两侧水榭分别陈列段玉裁各种著作和后人研究段著的学术 论文 。各厅室由回廊连接,四周绕以院垣。院门开在溧金公路之侧。进院门是一方有20亩的广场,广场与纪念馆一水相隔,过广场右折,经柳荫长堤、五曲桥、六角亭,便抵门厅,进入纪念馆。此联是赵朴初的会心之作。

  说字解经,功超许郑;审音辨韵,名震乾嘉。——周祖谟书写江苏省金坛市段玉裁纪念馆

  上联“许郑”,典指许慎、郑玄。下联“乾嘉”,指小学名家辈出。

  旷览江天,包罗海岳;长养花木,位置鼎彝。——清·薛慰农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进士薛慰农赠清代文人段小湖联(节录)。

  独存一夫,坚守学道;尚有二人,拥为君王。——佚名撰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人段干木,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俱为魏国才士,诸人都当了,只有他独潜学守道,不事诸侯,为于下所重。下联典指段姓称帝者有二人。即:十六国时西燕内乱,众推大将段随为王,改元昌平,旋被杀;十六国时,又有西安人段业,被匈奴人拥立为北京国君,在位三年被杀。

  家谱文献

  族之有谱,凡以教亲睦,察远近,别真伪,备遗忘也。每世必修,一节之长必录,一行之善必书。谱之为义大矣哉!稽滇志所载,蒙诏僭制,不知汉大。段氏虽相沿割据,然求经籍,受册封,颇知礼义。有宋徽宗政和七年段公正严,遣使入贡,诏封为大理国王。迄今大理、剑川,段氏子孙繁衍,其兴衰源委,必有谱牒可稽。但两地遥隔,无从咨询,姑以俟后人之详察耳。我高祖龙生公,移居他郎(即墨江),因屡遭兵火,家乘无传。祖本珍公,所为深长太息也。祖自幼乐施好善不倦,而家贫无资,遂以簿书糊口,及顶吏进京,考职候补经历,旋以年耄,累征不就。吾父光裕公,性至孝,祖母陈氏病,割股救焉。历事继祖母三人,不异所生,其事吾祖也。每岁终以十金寿。左右就养无方,务得其欢心而后已。雍正壬子,夷逆之变,奉上宪委,往定南里招安,不避艰险,辛苦备尝,为所全活者万余家。平定后,经营家政,光大门庭,俾浩兄弟文成武就,入校庠而食廪禄,列铨选而贡朝廷。皆其积善成德栉风沐雨之遗也。故列世谱详注于后,而昭穆井然。公议十字派附录于此(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他日子孙览谱,睹昭穆井然,遵派而论,不失式相好、勿相尤,笃一本之亲,广九族之爱,继往开来,于以拔巍科,掇高第,又其僭德之光,久而自发者乎。失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我祖宗代有盛德,宜享其隆。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此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而无疑者。但须贵而能下,富而好仁。仲叔季弟分多润寡,不以途人待之。斯不负段氏忠厚传家之遗愿,而有以答吾祖宗之灵于在天矣。

  谱牒是记述姓氏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有“族谱”、“宗谱”、“家谱”、“家乘”等名称。谱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时期,已经有了中国最早的谱牒。修谱在唐宋时已很盛行。

  族谱的体例,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训、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铭、祠记、遗稿和题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将家族的源起、迁徙、繁衍、发展的情况录于谱系,使子孙了解家族发展的历史,祖先创业的艰难,从中受到 教育 和启迪。

  而族谱的内容,则又集中体现在历届修谱时所撰的谱序之中。每届修谱,按例撰写谱序,历届修谱所撰谱序均收存在族谱的首卷。谱序所写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叙述本族本支的源流和繁衍情况。叙述源流时有的从受姓始祖讲起,有的只从当地开代祖讲起。二是借修谱的机会阐发一种同宗精神,教育后代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扬祖德,遵循族规,奋发图强。下面就不同时代各地的段氏族谱作一些有选择的介绍。段姓的家乘谱牒至今在各级图书馆社科研究单位所 收藏 的有百种以上。在民间段氏人家所收藏的则在千种以上。典型的如湖北英山新编《段氏宗谱》,610多万字,纲举目张,眉目清整,结构庞大,项目繁多段姓早在汉代已有都获公修撰的族谱,左丞相陈平为之作序。序中追溯了段姓的祖源,颂扬了段氏先祖的治功和令德,并简要叙述了段姓子孙迁播、家族繁衍的情况。

  现存的段氏族谱,大多修撰于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而尤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20世纪末期,修谱之风再次盛起。现代、当代的段氏族谱,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表现出浓厚的民主思想。主张强族兴邦,以身为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众族蕃矣,上溯其初,皆一人之身也”,“中国四万万同胞,皆黄帝子孙,固皇皇一大宗族也”。这完全摒弃了狭隘的宗族主义思想,强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0世纪末期的族谱更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服从国法、淡薄族规,如招赘女婿可以人谱;过继他姓子女,只要改姓均可入谱;子孙无论男女,可从母姓。这些都是封建族规所不允许的。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古代,太尉、大司马和大将军,三者之中谁更厉害呢?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等群雄逐鹿中原,自然为武将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也即对于魏蜀吴三国,都非常重视武将这一群体。在武将立下战功之后,各个诸侯需要对其加官进爵,以此达到激励的效果。其中,就进爵来说,指的是爵位上的提升,比如由关内侯进封为亭侯、乡侯、县侯等。至于加官,自然是官职上的提升了。

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将军、太尉、大司马成为三个最顶级的武将官职了,也即达到这三个官职的武将,几乎都是位极人臣了。比如蜀汉大司马蒋琬,曹魏曹魏司马懿,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等。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期,大将军、大司马、太尉,究竟哪个官职更大?也即这三个官职的地位和实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在汉末三国时期,从官职地位上来看,大司马在大将军之上,大将军则在太尉之上,也即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尉。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秦汉的最高武职。在秦朝时期,太尉和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在古代封建王朝下,三公通常指地位最显赫的三个官职。不过,在秦朝时期,因太尉权势过重,也即执掌天下兵马,故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对于太尉来说,依然执掌兵马。

不过,在汉朝时期,太尉不能直接调动兵马,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皇帝的命令才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太尉依然位列三公,可是,太尉逐渐变成一个虚职,也即地位显赫,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比如在曹魏历史上,蒋济、司马懿、贾诩、高柔、满宠等老臣曾担任太尉一职。相对于他们之前的官职,太尉更偏向于一个荣誉官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时期,蜀汉并没有设立太尉一职,至于东吴,太尉也不是一个常设的官职。进一步来说,就蜀汉和东吴来说,三公往往废置无常,并不如曹魏比较固定。相对于太尉,大将军不仅掌握实权,而且是魏蜀吴三国都常设的官职。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也即大将军一开始是低于太尉的,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后汉书·窦宪传》)。

东汉末年,大将军同样位在三公之上。而到了三国时期,大将军基本上是位列三公之上的。后来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司马孚是太尉,曾改大将军在太尉下(《三国志·曹爽传》)。不过,这是比较例外的情况,也即在曹魏的大部分时期,大将军的地位都是高于太尉的。

由此,在三国时期,魏国大司马、大将军均为上公,第一品。这里面的上公,是相对于三公的,上公指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上公,而东汉上公则仅有太傅一人,但不常设,比如司马懿曾担任太傅一职,这就属于上公,地位上高于司马懿之前担任的太尉。对于曹魏来说,大将军和大司马都属于上公,因此地位自然在三公之中的太尉之上。在三国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比如曹魏大臣陈群曾任司空,王朗曾任司徒。对于大司马和大将军来说,虽然都属于上公,不过,在排名上,一般是大司马高于大将军。

举例来说,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拜曹仁为大将军。又诏使曹仁讨斩叛将郑甘,移屯临颍,迁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于合肥。对于曹仁来说,先担任大将军,后升迁为大司马,这说明在魏国,大司马是在大将军之上了,也即是武将的最高官职了。

另一方面,在东吴,除了大将军,还有上大将军,顾名思义,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比如陆逊这位名将,就被孙权封为上大将军。因此,在东吴,顶级的武将官职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司马、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太尉。在实际的权力上,太尉在汉末三国时期已经偏向于一个虚职,或者说是荣誉官职,没有什么实权,至于大司马和大将军,都拥有调兵遣将的实权,在魏蜀吴三国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因此,在魏蜀吴三国,大将军和大司马的担任者,必须深受君主的信任,比如曹魏历史上,大将军和大司马一开始以曹操的宗室为主,比如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等,而在蜀汉,则是以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心腹为主,比如蒋琬、费祎、姜维等人曾担任大将军或者大司马一职。而就蜀汉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因为早在公元220年就去世了,没能等到刘备登基称帝的时候,所以无缘蜀汉大将军或者大司马的位置。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一般,大司马地位在大将军之上。其次来说,就是太尉了。但在有朝代有所更改。一般由地位高到低是大司马、大将军、太尉。
太尉是更加厉害的,因为太尉才是掌管全国所有的军队,是军队都最高级别的领袖。
大将军、太尉、大司马这三个官职都是武职,和兵权挂钩,三者之中大司马最高。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太尉段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8703.html
文章标签:太尉 东汉 评价

[如何评价东汉末年的太尉段熲]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