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哪些年味十足的习俗渐已淡出,但其实值得珍视、保留和传承

时间: 2022-12-10 16: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有哪些年味十足的习俗渐已淡出,但其实值得珍视、保留和传承

山东人过年磕头习俗依然存在,这是不是一种陋习?

我们都知道,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像山东人过年的话磕头的习俗还是存在着,有一些人会问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陋习呢,其实肯定不是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的美德,只是在很多地方都被遗失了罢了,而山东人还能够延续这种美德,说明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一、山东人过年的磕头习俗真的是非常的气派,让人觉得非常的有气势。

我们可以在一些视频里面看到,山东人过年真的是非常的气派,他们一个家族里面有非常多的男人,然后回到老家之后都会气派自己的祖先,这个场面真的让人感到非常的震撼。好像那种古代人跪拜的一种仪式一样,让人感到这种传统流传于世真的是非常的好的。

二、这种习俗是非常好的习俗,我们应该传承这个习俗,应该尊重这个习俗。

像这种过年磕头的习俗,竟然会有人把它当成一种陋习,这真的让人感到非常的可笑。这明明是非常优秀的传统,为什么就会被当成陋习呢?我们都知道,我们对于所有文化的传承都是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对于别的人有你没有的这种差异性,就会觉得他是一个陋习的话,那说明是思想有问题。这种磕头跪拜的习俗恰恰是对先祖的尊重,对长辈的尊重,对自己的寄予,怎么会被人当作陋习来看待呢?

三、现在人们过年都过于形式感了,一点年味都没有了,应该多点这种习俗和仪式感。

现在有很多地方的过年都过于形式了,因为既不能放炮,也没有这种仪式感的话,而且如果亲情之间的感情非常淡薄的话,那就会让人觉得这个过年非常的没有意思。况且现在九零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再往后面过年,你就会发现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好像一点意思都没有的感觉,所以像这种传统文化的流传是值得我们去敬仰和尊敬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一种陋习。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过年的习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过年的仪式感的,都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山东人过年的这种磕头跪拜的习俗是一种非常好的传统文化的流传。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我觉得这不是陋习,陋习更多的是指那些不好的,甚至是对人,对社会有伤害的风俗。而小孩子向长辈磕头,可以让晚辈更懂得尊敬长辈,从小树立尊敬长辈的习惯。
人贵礼尊这是我们山东人优秀的传统,不小心被网上的朋友点博是没有想到的,爱我们的人是敬的,不爱我们的人会挑剔毛病的,做为山东人我们一直在守护祖辈的传统。
是一种陋习。因为磕头是古代沿袭的礼仪,现代是行握手礼或鞠躬,磕头是陋习。
有的说是陋习,有的人求婚单膝跪地,结婚那天跪着给新娘子穿鞋,在家给他老婆跪搓衣板,跪榴莲是啥,别在这装什么大尾巴狼

那些传承了上千年仍没有变化的传统习俗,究竟有哪些值得人们学习的方面?

近几年我一直在讲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树立文化的主体意识。在现代世界,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从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历史来看也是这样。中华文化是由许许多多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我们知道先秦有诸子百家,这个局面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相互交流、影响。


通过这样的交流,到了汉初一些学派开始壮大了,也有一些开始衰落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介绍了当时儒、道、墨、名、法、阴阳六学派的思想,百家变成了六家。这六家经过汉代的文化交流、相互吸收后又有一些被淘汰了,最后形成了儒、道两大家。这两家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靠什么?就是靠保持了他们自己的主体性。一种思想不能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它本身就不可能有发展。

后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了中国,开始作为一个外来的文化加入,对于当时的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儒、道两家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到了南北朝时期,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佛教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渗透到了中国民间的一些习俗中。一种思想只有落实到生活习俗中去,它的生命力才是强大的,否则的话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和认识。

我们现在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从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看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为中国原有的精神文化还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强大的,中国弱就弱在物质文化方面,所以要赶上西方只要在物质文明上积极学习和发展就可以了,这就是洋务运动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但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搞了30年的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当时非常强大的北洋水师,可是在一场甲午战争中就被打败了。于是我们开始考虑体制、机制的问题,考虑制度文明的问题。儒家的文明不行,就要批判,就要改,所以要进行制度改革。西方提供了我们两种榜样,一种就是像英国、荷兰那样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把国王架空,实权放到议会当中,这就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

可是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在随后的第二个阶段中,孙中山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彻底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制度。但辛亥革命既成功又不成功,因为虽然把皇帝拉下了马,但是旧军阀势力又非常强大。于是人们开始思考精神文明层面的因素。新文化运动就是要改造精神文明,当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儒家文化,所以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但这些实际上还是停留在社会政治层面,对于一般世俗生活中传统的东西并没有冲击多少。最后到了“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铲除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很多生活习俗消失了。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在基本的家庭生活中也把我们的传统割断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基本的家庭伦常观念不是很清楚,有的根本不认同。

老人留下的东西,是需要接受和传承的,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才行。
打铁方面,雇人锻造的东西也是有可取性的,非常坚硬
其实可以通过他们知道历史,也可以借鉴他们去一步一步开创未来
比如传统的孝道我们要学习,还有就是能节俭不浪费。

介绍一下你家乡的年味美食,特色风俗?

一年中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了,喜欢春节不仅喜欢它带给我们的福利,还喜欢它的文化底蕴。说起在我的家乡周口过年,那真的是有趣的很,有很多的特在习俗和年味美食,真让我忍不住想和大家介绍一番。

一、年味美食

1.饺子,过年最不能少的就是饺子了,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呢?因为饺子的外观很像元宝,在包饺子的时候通常会把一个硬币藏在饺子里,谁吃到下一年这个人就会有很好的财运。

2.鱼:在我们老家的餐桌上,逢年过节都少不了鲜美的鱼。清蒸鱼是非常不错的,首先把一整条河鱼先过油轻炸,捞出来控油,在放入锅中小火慢炖,不需要很多的配料,一把粉条,一些姜丝,就能赋予它灵魂。那嫩嫩的、滑滑鱼肉,让我不忍心把它往肚里吞,只想让它在口中慢慢回味,细细品尝,嘴角不自觉微微上扬。过年吃鱼有很大的寓意,因为有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鱼)。

3.年糕,年糕也是春节的美味食品,各种各样的年糕都有,只有想到的口味,应有尽有。年糕有着年年高升的寓意。所以吃年糕也是过年的美味食品。

4.黄花菜炖排骨:我们那里盛产黄花菜,年夜饭当然少不了它,用黄花菜的清香中和排骨的油腻,简直是绝配。黄花菜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营养价值比较高,富含卵磷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对于增强和改善大脑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5.肉丝银耳汤:将猪腿上的瘦肉切成细丝,在油锅内炸至八分熟,再和晶莹剔透的银耳、红艳艳的萝卜一起炖汤。银耳的功效可多了,可以护肝解毒、护肤美容、清肺养血等。猪腿的肉丝很滑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都是瘦肉,脂肪含量低。一碗汤喝下去,美味和营养全都有了,全身都暖洋洋的,每次有客人来,我们都会用它来招待客人。6.山药炖母鸡:俗话说:“冬吃山药胜补药”,滑嫩的山药再配上老母鸡,汤里面加入一些葱、姜丝、料酒、蚝油,熬出来的汤少油味美,街坊邻居都能闻到它的香味。它不仅味道好,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够滋补气血,健脾开胃,是冬日必备佳肴。每次我想起家乡时,最怀念的味道就是妈妈炖的老母鸡汤。
7.炸丸子:过年我最喜欢的美食就是丸子,做法很简单,切两个蒸好的馒头泡在水里面,再加入面粉和萝卜丁,放入少许盐和鸡精,在热油锅中炸至金黄。炸好的丸子个个表面金黄,外酥里嫩,是我们北方人过年必备的美食。丸子不仅可以直接吃,还可以用来做汤,例如丸子酸汤、烩饼丸子等,有丸子参与的美食每个都值得推荐。

8.汤圆,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吃汤圆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汤圆也有很多的口味,现在的汤圆都是非常好吃的。

二、特色习俗
⒈腊月二十三:在我们周口,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祭灶神的日子。从这一天起,每家每户都开始张罗起来了,大人们有说有笑的在街上采购着年货,小孩们嬉嬉闹闹的在广场上玩着游戏,到处都充满着欢声笑语,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儿”。到了晚上,大人们会做一桌子的好菜,来犒劳忙碌了一年的自己,并庆祝新年的到来。


2.腊月二十四: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之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在我们家乡叫“扫屋”,南方叫“掸尘”。其实,在春节前扫屋,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习俗。这是最忙碌的一天,大人小孩都要参与打扫房屋,我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一天了。一大早上妈妈就开始烧热水,我们一人一个抹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晾晒各种书籍,洒扫房屋庭院,打扫的那叫一个火热朝天啊!我们那说,掸尘可以除去一年的霉运,把晦气扫出门,迎接新年新气象,


3.腊月二十五:在我父母小时候,这一天每家都会推磨做豆腐,现在几乎每一家都没有石磨了,所以我们该成了吃豆腐。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为什么要吃豆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豆腐的“腐”和幸福的“福”谐音,所以豆腐代表着来年幸幸福福。除了豆腐,还有一个好玩的东西,我们小孩会在一起做“胡燃灯”。其实就是把萝卜挖成空心的,往里面塞上泡过蜡油的棉花,再用一个小棍穿着,在晚上挑着灯玩,比一比谁的灯燃的更好。我们也是希望来年能够红红火火的。


4.腊月二十六: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好多人会起的很早去赶集,只为了能买上最新鲜的,最好的肉,猪肉啊,牛肉啊,羊肉啊,每家都会买很多。这一天是小贩们最忙活的一天,不仅要准备最新鲜的肉,还要应付大人们的讨价还价,集市上真的是热闹非凡。家长买肉回来了,中午我们就会炖一大锅排骨,给爷爷奶奶们送去一些,我们留一些,一起分享排骨的美味。爸爸说,小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肉吃,我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味。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随时都可以吃肉,现在的孩子都觉得肉不好吃了,其实现在富裕了,我们也要珍惜粮食。


5.腊月二十七:这一天似乎没有很特别的地方,早上还是去赶集,还是去筹备年货,这一天要把所有的年货都筹备好。但是,唯一不同的点就是杀鸡。在我们这里认为公鸡雄赳赳、气昂昂,非常有气派,更有喜庆的氛围,所以通常以宰杀公鸡来庆祝春节的到来,也希望有一个好彩头。这一天杀的鸡,会留在春节招待客人的时候吃,也是想和亲戚一起分享这个好彩头。除了杀鸡之外,还买很多鱼,把鱼清理干净之后,在鱼肚上抹些盐,挂在墙上晾晒。这样可以防止鱼肉腐烂,又能赋予它不一样的鲜美。


6.腊月二十八: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吃完早饭后,妈妈和其她阿姨们在一起蒸很漂亮的枣花馍和大馍。我和爸爸,还有哥哥忙活着选对联,贴窗花,有时候我们用毛笔字自己写“福”贴在门上,还和其他叔叔们切磋书法呢。大馍是等到正月初一去奶奶家时送礼用的,枣花馍是正月初二去姥姥家拜年时送礼用的。其实,大馍和枣花都是用面粉蒸的,大馍就是我们吃的普通馒头的扩大版,枣花的形状很好看,用面卷成很漂亮的样子,再插上红枣,一起上锅蒸熟。到了晚上,爸爸还会邀请一两好友,来家中做客,妈妈会做一桌子的好菜来招待朋友,说着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发生的事情,感叹着人生,并希望对新年充满着期待。


7.腊月二十九:“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前上祖坟也显得格外严肃和郑重,爸爸会提前准备好纸钱,一大早到祖坟去祭奠已故的亲人,陪他们说说话,告诉他们过年了,也让他们热闹热闹,并且希望他们在天上能保佑家人们一切安好。其实,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不仅体现出我们敬老的传统美德,也体现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腊月三十:这一天就是我们的除夕了,从早上到深夜一直都热热闹闹的。大人小孩都穿上了新衣,早饭后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在一起贴对联和“福”,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除了春联啊,家家户户还要贴窗花、年画、福字,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家里的长辈还会到集市上挑一对称心的碗筷,添丁添碗,这表示子孙满门,是福气的意思。晚上才是除夕的重头戏,家里做一桌子丰盛的年夜饭,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当然饺子少不了,和平常的饺子不一样,除夕饺子里面包有硬币,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吃完饭一家人做在一起看春晚。除夕还有熬夜的风俗,就是守岁的意思,我们小孩子都是跑着去玩,等到0点的时候就开始有爆竹生开始响起,预告着新年的到来。

9.正月初一:今天有烧早饭的习惯,这天要早早的起来,一放鞭炮就代表要下饺子了,吃完饭我们要跟长辈们拜年,一般不和距离很远的长辈拜年。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压住邪祟。我们家乡拜年是讲究顺序的,先跟奶奶拜年,然后才能和其他长辈拜年,每次拜年都能得到长辈们的夸赞,自己心里面美滋滋的。这一天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了,可以收到很多的压岁钱,存起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10.初一以后就要开始去走远点的亲戚了,一年没有见,过年就是见面的好机会,小孩子还可以去领到压岁钱,这是每个小孩子都想的。

11.正月初五,这天大概就把亲戚都走完了,这个是个特殊地日子,又称为“破五”,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过了这一天很多禁忌都没有了。

12.正月十五,这天也是个特殊地日子,被称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在元宵节这天最有趣的就是晚上了,晚饭从汤圆,吃完饭后就可以去赏花灯、放烟花。现在已经禁止放烟花了,但是不影响这天的乐趣,我们可以挑着自己做的灯去溜着完,各种各样的灯展现而出,让人觉得赞叹不已。都是自己手工做的,灯的形状各种各样,真是非常的美。

13.过了正月15,年差不多就过完了,该出去打工的都准备走了,所有人都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过春节最讲究的就是“年味”,美食的味道就是大半个“年味”了,能牵引游子归家的,大概就是家乡的年味吧。现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过年的红包变成了电子红包,拜年也变成了视频拜年,没有减退的是年夜饭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新年即将来临,希望大家都能寻回记忆里的年味,寻回最初的自己。

有人说,年味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是天空五彩滨纷的烟花,也有人说年味是车站码头拥挤的嘈杂声,是游子匆匆赶路的脚步声,还有人说年味是长辈对晚辈宠爱的钱压钱……,在我看来,年味还是凝结在人们舌尖上的美味佳肴。无论是大年三十的团圆,还是以后的走亲访友,都离不开一个“吃”字,过年是一场场饭局的大串联。

我的家乡在甘肃。甘肃,简称甘或陇,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今天来看看甘肃特色美食吧。

1、 兰州清汤牛肉面

兰州清汤牛肉面俗称"牛肉拉面",是兰州最为著名的风味小吃和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被当地人誉为兰州的麦当劳。兰州牛肉面创始于光绪年间,系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牛肉面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兰州牛肉面有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 (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五大特点。面条根据粗细可分为大宽、宽、细、二细、毛细、韭叶子等种类。面条用手工现场拉成,一碗面不到两分钟即可做好,再浇上调好的牛肉面汤、白萝卜片,调上红红的辣椒油、碧绿的蒜苗、香菜,食之令人叫绝。

2、米汤油馓子

米汤用凉州特产黄米和少许扁豆调入砂锅用旺火熬成,再将少许面粉或玉米淀粉打成糊状兑入,加入适量碘盐;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粉即成。特点是味咸色黄,入口绵细香甜。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撅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再加少量白糖。这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风味食品。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或醉酒后,食用米汤油馓子既可降低体温,又可调节饮食口味。

3、拔丝洋芋

这是甘肃的一道地方菜,用甘肃特产洋芋作原料,夏天也有用白兰瓜作原料,制成拔丝白兰瓜。洋芋洗净削皮,切成滚刀块或菱形块,分两次放入油锅中炸熟呈金黄色。炒勺内留少许油,将白糖放人不停地搅动,使糖受热均匀溶化,等糖液起小针尖大小的泡时,迅速将炸好的洋芋块倒入,撒上芝麻颠翻均匀后盛盘上桌。这时只见洋芋色泽明亮,用筷子夹时,银丝飞舞,香甜可口。

4、 陇西腊肉

陇西腊肉是甘肃地方名特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陇西腊肉腌制约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其原料,选用岷县山区闾井一带的蕨麻猪,该猪体形小,多不过百斤,腿细、皮薄、肌肉紧密。由于野外牧养,多运动,致瘦肉比例高,且滋味鲜美。走在陇西大街上,随处可见腊肉摊子。整片煮熟的腊肉猪皮朝上摆放在木案上,皮色金黄油亮。朝向顾客的一面是腊肉切开的切面,不用说闻到味道,光看那刀切面,就会令你垂涎……用刀割一片,看起来是透明的。真正是瘦肉艳若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如玉,肥而不腻。似乎是传统,每个卖肉的老板都会在客人来的时候用刀割一片给客人品尝。陇西腊肉最典型的吃法是"腊肉加馍",此外腊肉还可与其他时鲜蔬菜爆炒,比如"韭菜炒腊肉"、"蒜苔炒腊肉"等都是非常别致可口的菜肴。

5、 静宁烧鸡

静宁烧鸡亦称静宁卤鸡,是静宁传统名食。它以形色美观、鲜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红、肉香味厚、爽口不腻,驰名甘、陕、宁等省(区),是西兰公路上过往旅客争相购买的风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馈赠亲友,莫不为人称绝,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补佳品。人们形容"闻香千里外,味从鸡肉来。"

6、 浆水面

浆水,既可做清凉饮料,又能在吃面条时做汤。再加上葱花、香菜调味.更是脍炙人口。所以,兰州、定西、天水、临夏等地的群众,都喜欢吃浆水面。浆水有清热解暑之功效。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碗浆水,或者吃上一碗浆水面,立即会感到清凉爽快,还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浆水对某些疾病也有疗效。有的高血压病患者经常吃一点芹菜浆水,能起到降低和稳定血压的作用。据说对肠胃和泌尿系统的某些疾病,浆水也有一定的疗效。有的医院,曾用浆水配合药物,治疗烧伤病人。浆水的制作也很简单。一般用芹菜、莲花菜、"小白菜及其他菜叶为料,煮熟以后加上发酵"引子",盛在盆内盖好,用衣物闷上一天后即可食用。

7、 臊子面

臊子面是甘肃又一著名的传统面食。据说是由唐朝的"长寿面"演化而来,成为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他节日的待客佳品,含"福寿延年"之意。臊子面做工考究:先用羊肉、黄花、木耳、鸡蛋、豆腐、蒜苗及各种调料做成臊子;再用碱水和面,反复揉搓,然擀成厚薄均匀的面皮,用菜刀切细,在锅内煮熟。食用时,先捞面条,再舀臊子。汤多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8、 藏包

去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一定要尝尝这里的一个风味特色,就是藏包,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当地藏民习惯称"牛眼睛包子",因为个大又圆,很像牛眼睛得名。这道民族面食不同之处,就是采用青稞面为皮,用牛羊肉馅蒸制而成的。现在的藏包多用白面为皮,羊肉为馅了,然后加入适量的羊板油,调上葱花、酱油、味精、花椒水等佐料,放在笼上蒸熟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一定要趁热,刚出锅的包子外皮雪亮,里边的肉馅清晰可见,很是催动食欲。

9、糊锅

糊锅是酒泉的特色小吃。 酒泉最具代表性的小吃应该就算“糊锅”了,尤其是老酒泉人最爱吃,卖糊锅的店主在店门口架上一口大锅,汤料用鸡汤,投入蚕豆粉汁,成糊状,再加蚕豆粉制成的粉块、粉条、以及鸡丝、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放入配好的汤中即成,其味鲜香,突出姜与胡椒的辣味。

10、面皮子

面皮子是甘肃武威一带著名的风味小吃,也是凉州人十分喜爱的小吃,面皮子是面粉制的食品,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状食品,再加上酱油、香醋、蒜汁、辣椒油、精盐等调料即可食用。

介绍完了甘肃特色年味美食,那么过年时候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呢?让我来一一介绍吧。甘肃春节习俗经过世代相袭、发展演变,并融入时代风貌,越来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人情味,热烈的喜庆气氛。

1、兰州社火

老兰州人过年有很多讲究,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一直到年三十,兰州人采购各色年货,制作食品。此时正是主妇们展示烹饪技艺的时候:花卷翻出花边,绽现红曲、姜黄。红曲点中,花蕊娇艳;油锅鼎沸,油果子、馓子翻滚;碗儿菜———扣好的粉蒸肉、虾肉、袈裟肉....一摞一摞。诱人的香味充溢厨房。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幕。从清晨开始,家里的长辈早早地起来开始扫院子,到中午一些手脚利索的人家开始洗大门、贴对联。这贴对联还有很多的讲究,若是隔壁或对门,谁家的对子贴的早,这家今年就会有好运。黄昏时分,全家围坐,共进年夜饭。宴后,家人一起嗑着大板瓜子、呷着“三炮台”香茶熬夜守岁,以求长命百岁。零点换岁之际,l旧时要接财神、祭天地。老兰州人讲究水缸要挑满清水,谓之装财水。还要在大门前、院子里泼洒清水,谓之洒银水,以寄寓人们致富的愿望。

初一早晨,全家共进象征长寿的臊子面。臊子汤由肉丁、香菇、胡萝卜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绿菠菜烹调而成,色香味俱佳;择的面切成的面条,又细又长。饭后,孩子争着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赠送红纸封包的压岁钱。

初二,至爱亲朋间互相拜年,串东家,走西家,一直持续到初四。旧时兰州人上门拜年一包糕点当礼品,主人先敬三杯酒,再彻香茶、端四碟糖果瓜子,末了留客用餐。

初五称为破五,吃荞面搅团。用荞面煮成糁饭状,烧上臊子,或素卤,或清汤,调上油泼辣椒、蒜泥、香醋,酸辣可口,使连日食用油腻菜肴的人大开胃口。

初五以后,直到十五六,兰州城的新年社火就舞起来了,匝地而来的鼓声,炫入双目的色彩,古朴典雅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兰州特色。

源于古代赛神祈福的兰州社火队的排队、角色很有讲究。打头阵的是风婆、雨师,寄寓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其后是大头罗汉戏柳翠。系为一个戴大头面具的僧袍和尚,围绕花枝招展的柳翠姑娘,嬉戏而舞。继之为春官老爷坐龙杠。春官老爷,为春季之官。其形象颇似戏剧的丑色:戴圆翅乌纱帽,涂白眼窝,八字胡,着红官袍,持折扇,坐于太师椅上,颇为滑稽可笑。再后为十二三对竹马子古装少男少女打扮,胸前后背装置纱制马头、马尾。其后是“船姑娘”,再后是推车子、狮子滚绣球,更有兰州的太平鼓表演。

2、陇东送财神

据民间传说,财神是道家所奉诸神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名赵公明,手持钢鞭,身骑黑虎,及其威武,又叫赵玄坛,俗称赵公元帅或赵公菩萨,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灾,主持公道,求神如意”。不过,也有人认为,财神是赤脸丹凤的关云长,手提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宝马,在中国文化中称为“义绝”主公道。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农村,一直都有送财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门就要看财神方位,选择走向,根据天干地支,确定喜神、财神、贵神的所在方位。据说,初—一出门,就要朝财神、喜神方向走,就能发财,一年都会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另外在陇东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初二是财神节。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挨户送或售财神像,住户都付钱,不要时,只能说“已有”,忌讳答“不要”,以图吉利。

在秦安的中山、五营等地认为初五是财神日,一年的财运都是财神决定的,所以初五这天大家忙着置办酒席,款待财神。这一天,民间将家中的尘土扫一些倒在村外,意味“送穷婆婆”,同时将外面的士撒入室内的各个角落,称之“请富婆婆”。然后家家户户都供奉祭品,在桌上摆放硬币、纸币等献财神,并在晚饭时刻焚烧财神像,然后全家庆贺。送财神,反映了人民对富裕兴旺的渴求。

3、 秦安灯谜

秦安的灯谜活动主要集中在元宵佳节,历史相当悠久。解放前自由存在并发展,解放后才由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举行。

元宵佳节,县城和部分乡镇都崇尚观灯猜谜。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到十六七结束,称为倒灯,多为夜间,少为白天。常见的手工灯有宫灯、转灯、纱灯等数百种,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有的地方还搭五彩缤纷的灯门。元宵佳夜,县城机关单位或较大的乡镇都习惯举行破字猜谜活动。字谜内容多为创作与传统相结合,书写在长条各色彩纸上,贴在各种花灯上,人们一边观灯,一边猜谜,丰富多彩。解放后,灯谜发展较快,县文化馆每年都要组织举办灯谜会。1998年3月,县灯谜协会成立后,研究交流灯谜活动内容方法等。县城内活动比较集中的有泰山庙和县总工会等地。

秦安县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大部分乡镇农村,还要点盆盆、点灯盏,实为“灯”的又一种形式,盆盆常用荞面蒸成,光滑型圆,开口边有剪子剪成的各式各样的花纹。内窝滴清油,放浸棉芯,每人1个,点完后看“灯花”,谁的灯花越多就说明谁的命运及财运越好。灯盏常用玉米面做成圆锥形。用胡麻杆缠棉花或黄纸剪的纸条,油浸后插入。点着放在门顶、灶头、牲口槽头等地方。家家大门和屋檐前还悬挂花灯,儿童自愿组织的灯火队,四处窜游,欢度节日。

4、舟曲迎婆婆

“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称圣母娘娘为婆婆)是舟曲县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县的狂欢节。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吸收了藏传佛教、道教的精华,神职功能不断膨胀,从以前单一的迎生送子、求儿求女扩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灾的民俗活动。

“正月十九迎婆婆”是县城四街、两关以及附近村庄16个寺庙中供奉的16位“婆婆”聚集在一起游街、赐福、接受叩拜的一项民俗仪式。正月十九日上午,各寺庙将自己的婆婆和轿子精心打扮一番,婆婆穿戴一新,凤冠霞帔、珠光宝气,轿子四周挂满玻璃方灯、香荷包,富丽堂皇。晚九时16位婆婆先汇聚到城东驼铃山北段的东门上,依次进城,16位婆婆轿灯火辉煌,宛如明星长龙,从天而降。每座轿用彩旗开路,锣鼓相随,到每家门前停留几分钟,接受叩拜,各家焚香化马、鸣炮、祭酒献茶。轿停之处,新媳妇竟相摘取轿前悬挂的荷包,希望赐下娇儿,人们争先恐后钻轿子,意为消灾免难,保佑平安。从北街头至下西街口为16轿“婆婆”队伍最齐全的地段,之后,西路4轿出西门而归,余下沿街巡游,分别归庙。此时已到凌晨三时半,至此,“迎婆婆”仪式方告结束。

“正月十九迎婆婆”有别于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再现体,聚宗教、信仰、赐福、娱乐为一体,是羌汉、藏汉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如今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一习俗也不断顺应发展潮流,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经常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已成为集经济、文化、宗教、旅游、娱乐为一身的节日,在舟曲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酒泉地蹦子

在酒泉地区,最有特色的年俗就是地蹦子了。

据肃州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一支地蹦子社火队由四个鼓子、四个拉花、四个和尚娃、一个膏药匠,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等角色组成。地蹦子的跑跳花样很多,有二十多种,跑跳一场长达三四个小时。它的跳法分为大小二十个阵,是靠布阵来跳的。

说唱兼备、歌舞并序是地蹦子最大的特点。其说唱形式可以分为先说后唱、先唱后说和自唱、点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等。说唱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前景向往的、对神灵祈求的、对官府褒贬期望的;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愉悦心情的;有唱当地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的;有唱自然现象和颂扬吉利的;也有说唱古诗词的。大都即兴赋诗,现编现唱。自唱主要以膏药匠为主,他可以根据场合、对象自编自唱,大都唱吉庆的内容。

地蹦子的唱词里既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内涵和酒泉的风土人情,也根据时代发展,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在《酒泉文史资料》中记载中最传统的一段唱词:“五月初三到十三,求神降雨保庄田,秋后五谷丰登日,高烧长香谢龙天。”而在改革开放后它的唱词就改成了“正月里来是新春,社火来到你家门,鞭炮震得财门开,发家致富带头人”。

以上就是我的家乡甘肃的春节美食和风俗习惯,欢迎来到我的家乡游玩。

我的家乡位于内蒙高原南端的“草钢城市“包头 ,包头在蒙语里又叫包克图,包克图其实就是有鹿的地方,所以包头又被叫为鹿城,在包头的市徽和市中心都有一个标志性建筑。

  对于美味的食物,我们与生俱来都有一乐不可言说的嗜好和无法抵御的诱惑。过年,是普天下炎黄子孙一场集体的狂欢典礼,是人们用一年的辛勤耕作换来得浓浓年味,也是一年中最惬意和最快活的时光。

  包头过年最典型的年味美食就是八大碗,八大碗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包头人只要提到年夜饭时,总少不了“八大碗”的身影。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硬菜标杆",“八大碗”可以说是传统“吃席”的门面担当。油光四起的肉热好了啪一声扣在盘子里,不知名的香料味扑鼻而来,吃的可不仅仅是菜,更是一种气氛。

  一,清蒸羊。清蒸羊肉质细腻,好消化,高蛋白,胆固醇少。肉色白,汤清亮,保留了羊肉独有的鲜香。

二,黄焖鸡。用本地鸡肉,入味挂糊下锅炸金黄色。把殊好的鸡块装碗,放调料高汤,上笼蒸熟取扣汤盘内。

三,香酥鸡。香酥鸡外表金黄内里酥脆,吃起来特别有味。也是一道很美味的菜。

四,炖牛肉。味道浓郁,颜色红润,肉烂,是冬天最好的食物。

五,八宝饭。就是把糯米蒸熟,放入装有红豆、果脯、红枣、瓜子、核桃、熟莲子、葡萄干容器内再蒸熟,再浇上糖油就行。味道甜美,是人们很爱吃的食物。

六,扒丸子。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剁成肉馅,加入调料,放入油锅中炸成金黄色装碗。肉丸子芳香四溢味道可口。

七,扒肘子。软软的猪肘子,酱香味很浓,吃一口子特别香甜。

八,扒肉条。虽然看见肥但一点也不腻,颜色金黄,软软的入口就好。是人们很爱吃的一道菜。

  我们的年味美食还有饺子,这是最传统的美食。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西安的酸汤水饺、衡水的猪肉白菜饺,上海的锅贴煎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但是包头在过年包饺子的时候,人们常常将硬币等包进馅里。吃到钱币的人则是财源不断。小的时候没少因为吃到硬币把自己肚皮都快吃破的现象。

这就是我们包头的特色年味美食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就是因为这些特色美食,快要过年的时候,奔波一年的人们开始陆续回家。回到熟悉的故乡,守在父母身边,陪他们一起吃顿饭、聊聊天,或是一起到外面走走看看,无疑是最幸福的事,因为在中国人的脑海里,春节回家是人之常情,吃到各个家乡的特色美食更是一股浓浓家乡情。

 “春节的习俗有贴对联、放爆竹、除夕守夜、吃年夜饭、收压岁钱等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民俗象征,采用大红纸张书写祝福词语,有吉祥如意的寓意,除夕夜放爆竹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寓意吓走年兽,一年顺意,而年夜饭则象征着一年团圆,家庭和美。”但是包头这里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垒旺火,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和最新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治理办法,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地方民俗的积极引导。2021年春节内蒙古政府发布行政文件,禁止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春节期间垒旺火,不过个别民企,小商户,居民没有听从政府的指导。整体上大家还是响应了政府的号召,为治理大气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居民垒旺火的行为逐渐减少了,放烟花的行为也日渐减少了,大家都说没有了年味。

燃放的烟花炮竹对于环境的危害确实比较大的。过年那几天空气里都是一股子硝烟味。每次早晨起来,就感觉那都是灰色的,天空中雾蒙蒙的,太阳光是残白色的,嗓子感觉不太舒服。雾霾这个词汇准确地说出了这种污染的特性。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燃放鞭炮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噪音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它不但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倦等 。


这是2021年的空气质量,可以看到除夕和初五污染指数最高。

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虽然会少一些节日氛围,但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担当。我们可以少放烟花,让你安慰不消失也能算一笔环保账。

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我们也有自己的新年风俗与食物。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鸡汤


一、湖北人对吃年夜饭颇有讲究,其特点是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

在传统上,湖北的年味大餐有四样讲究:1、“看鱼”不能吃,即餐桌上一定要有鱼,但不能吃,象征年年有鱼;2、八宝饭,象征“八方进宝”,吉祥菜;3、要有“汤”,一般可做排骨汤,比喻“聚宝盆”;4、丸子,寓意“团团圆圆”!

粉蒸肉

粉蒸肉是湖北的一道名菜,一来是取“蒸蒸日上”的寓意,二来蒸菜是最不让营养流失的烹制手法,有利健康,使它每每成为年夜饭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一道菜。一般是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和自己磨的米粉用2:1的比例混合蒸制而成,软糯微辣、肥而不腻。

粉蒸肉

过年的习俗

这一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但是自从有了自来水之后,这个习俗就自动废除了)。然后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上天言好事”,除夕时灶神已回来,欢迎他“下地降吉祥”。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喜事一起来”。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外免吓跑财神,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要“年年有鱼(余)”。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年饭后全家一起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虽然现在好多地方都禁燃烟花炮竹了)。

水缸

龙灯会

龙灯会是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龙灯会

听朋友说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平安

民以食为天,“吃”无疑是过年,这场盛大仪式的重要主题。进入腊月后,河南的家家户户已经开始,为一道道舌尖上丰盛的“年味”做准备。河南的美食是有着4000年的历史。是一种荤、素、汤、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今天为大家介绍几种河南的过年美食。

1、年年有余 鲤鱼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鲤鱼被赋予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还是一道美味的食材,之中的极品则要数中国四大名鱼之一的“黄河大鲤鱼”了。长成于湍急流淌的黄河之中的鲤鱼,肉质鲜嫩紧致,是咱们中原独享的自然馈赠。

不论是清蒸、糖醋还是红烧,都是滋味十足,百吃不厌。这一条鲤鱼的味道,也就成了北方人记忆里最深最浓的年味儿。

2、福禄寿喜 四喜丸子

何谓“四喜”?福、禄、寿、喜四大喜事组成了中国人最完美的心理追求。何谓丸子?就是四个色、香、味、形俱全的肉丸。

中国人总是喜欢讨一个好彩头,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因为那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又是对来年的美好祈愿。丸子,本来就是团团圆圆的象征,而四喜丸子的美好寓意更让它成为了家家户户年夜饭的首选。

3、多样扣碗

扣碗是过年时候河南餐桌上最常见,也是最受欢迎的代表美食。河南扣碗大部分都是肉类原料制作的,一般采用先炸后蒸的方式制作,肥而不腻,老少皆宜。

还有就是关中、河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一家一桌饭,过年期间舌尖上的“年味”数不胜数。除了以上的这些,还会有蒸枣花馒头、炸麻叶,鸡肉、牛肉等等传统的零食。

你觉得过年的传统很有必要保留吗?

有一些传统可以保留,比如走亲戚看望长辈互相拜年等等,但是一些不好的东西应该废除了,比如燃放烟花爆竹,既污染环境又噪音大,还有过年走亲戚必须的酒场文化。
过年的传统可以放进历史博物馆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除去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就那么几天,而且只有国庆和春节能休息七天,一年上班就指望这两个节日好好休息休息,或者好好出去游玩一番,看看祖国大好河山,去去国外领略一下不同的风土人情。如果把时间都浪费在以前过年的传统上,除了累,没有一点意义。
一些传统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年前打扫、拜年等;但是一些传统虽然会胖我们的春节更加热闹,甚至称为过年的氛围,但是对此完成的影响和后果确实不好的,比如:燃放鞭炮等。所以我认为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祇、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这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通常都在腊月。所以啊,传统真的应该保留下去。
今年刚搬新家,第一次在城里过年,年三十鞭炮噼里啪啦的放完后,年初一也就回归了异常的静。今天刚从城里回到老家,老家是农村的,刚进村就听到各种层次不齐的鞭炮大炮轰轰的响了不停。孩子听到声音也是异常的兴奋的。过年的传统有很多,比如:年前打扫(去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做豆腐,做糕点(为新年祭拜等做准备)、祭拜、放鞭炮、发红包、拜年、游神等等。感觉这些传统真的很有必要保留下来。
文章标题: 有哪些年味十足的习俗渐已淡出,但其实值得珍视、保留和传承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8691.html

[有哪些年味十足的习俗渐已淡出,但其实值得珍视、保留和传承]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