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请问哪些史料中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相关内容

时间: 2022-12-06 12:01: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请问哪些史料中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相关内容

明史(不是明史演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是怎样的?

历史记载着都是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发展海外经济,促进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发展等等!
而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是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去寻找建文帝,因为在朱棣即位之后,一直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所以说郑和下西洋只是打着比较冠冕堂皇的幌子,主要是在寻找建文帝。而郑和在办公事的同时也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就是到麦加朝圣。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假如你是郑和,你将如何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去完成明成祖交给你下西洋的任务。rn各位..告诉我吧...rn我考试要用的..
二)郑和下西洋经历重大事件

郑和一行历次出使,每到一地,均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敕,其次则对其王、妃、臣、僚等加以赏赐,如前述之金币及锦绮纱罗等物,以后,当地国王或酋长或有所贡纳。最后,则为郑和一行将所带货物交换当地土产。选择郑和一行在出使期间经历较有意义的重大事件,概述如下。

1、第一次下西洋

(1)爪哇事件 郑和第一次出使,首达占城。自占城顺风南下,二十天即到达爪哇。此地古名阇婆,即今之印度尼西亚之爪哇岛,为南洋要冲,商业发达,人口稠密,物产富饶。郑和等于永乐四年(1406年)六月至其地。据《明史》记载,时该国“西王与东王构兵,东王战败,国被灭。时朝使经东王地,都卒入市,西王国人杀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惧,遣使谢罪。帝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六年,再遣郑和使其国,西王献黄金万两。礼官以输数不足,请下其使入狱。帝曰‘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后,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 第一次下西洋,出师不利,按常情而论,是会引起一场大规模厮杀的。但郑和头脑冷静,讯明情况,知道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惶恐请罪之状,就毅然强忍悲愤,禀明皇上,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了此事件,使爪哇西王感恩戴德,年年入贡。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郑和下西洋所担负的使命是和平友好、发展中外关系,而郑和亦不辱命焉。

(2)古里建碑 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是古里,即印度的科泽科德,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据《明史》称:“古里,西洋大国,西滨大海,南距柯枝国(今印度柯钦)……自柯枝舟行三日可至,自锡兰山十日可至,诸番要会也。”明洪武年间及永乐元年,曾数遣使其国。其王亦曾遣使到中国朝贡。两国来往不断,关系密切。

永乐三年,明成祖诏封古里国王,并赐予印诰、文绮等物。由郑和捧诏至此,当然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为了纪念这件大事,郑和在此建立了一个碑亭,立石勒碑,文曰: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这是中古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郑和等结束了对古里的访问后,其王遣使臣随船至中国答谢。

此后,各次下西洋之宝船,均来此地,并以此为中转站。甚至亦多次遣使朝贡中国。两国关系日益发展。

(3)旧港擒捉海寇,打通交流要道 旧港即今之印度尼西亚,原名三佛齐。《明史》记载:“其地为诸番要会,在爪哇之西,顺风八昼夜可至。土沃宜稼,彦曰:‘一年种谷,三年生金’。言收获而贸金多也。……邻国畏之。”

元末明初,华人来此定居者颇众。洪武年间,有广东潮州人陈祖义者因犯事举家逃来旧港,投渤林邦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为将。国王死后,即纠集一帮海盗,自封为酋长。 据《明实录》记载:“……郑和至旧港遇祖义等,遣人招谕之,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官军。和等觉之,整兵提备,祖义率众来劫。和出兵与战,祖义大败,杀贼党五千余人,烧战船十艘,获其七艘,及伪铜印两颗,生擒祖义登三人。既至京师,并悉斩之……。”

郑和为附近各国除了一大害,也为明王朝与西洋各国的友好往来打开了海上通道,“海道由是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千万生民,均沾其益。

2、第二次下西洋

(1) 调解邻国纠纷,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宁 第二次下西洋时,郑和一行由占城来到暹罗。其地,“在占城西南,顺风十昼夜可至。即隋唐赤土国。”今之泰国。

郑和于永乐六年到暹罗。在此之前,占城贡使返国,据《明史》记载,“风飘其舟至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暹罗索取其使,羁留不遣。苏门答腊及满剌加又诉暹罗恃强发兵夺天朝所赐印诰。帝降敕责之曰:‘占城、苏门答腊、满剌加、与尔俱受朝命,安能逞威拘其贡使,夺其诰印。天有显道,善福祸淫,安南黎贼,可为鉴戒。其即返占城使者、苏门答腊、满剌加印诰。自今奉天循理,保境睦邻,庶共享太平之福。’郑和奉敕切责,暹罗王自知理亏,除照敕办理外,并遣使贡方物,谢前罪。”

暹罗原为满剌加等之宗主国,所恃强凌弱,自此,始改前非,保持了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2) 布施锡兰山佛寺 在第二次下西洋中,郑和在访问东南亚一些国家后,自苏门答腊顺风十二昼夜到达锡兰山,即今之斯里兰卡。其国崇信佛教,历史悠久。郑和,作为一佛家信徒,衔命来使,为了加深与当地人的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当然应有表示。于是对锡兰山佛寺进行了布施,并立碑勒文,以垂永久。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山之迦里(Galle)镇发现,今保存于锡兰山博物馆中,系用汉文、泰米尔(Tamil)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其它二种文字已大半漶漫。此碑不仅为郑和下西洋此一壮举之实物见证,且系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一件珍贵之文物。

3、第三次下西洋

(1) 在满剌加建立官仓 满剌加即今马来西亚之马六甲。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特至其国,宣读中国皇帝诏敕,赐其国王双台银印、冠带袍服。由于满剌加地处南洋与印度洋要冲,中满两国关系又如此亲密,而郑和一行须遍访诸国,势须分宗前往,为此就须建立一个中转之基地。为此,郑和一行在满剌加建立官仓。此地对下西洋之贸易番货、待时回航等各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2)锡兰山王的废立 锡兰山国王阿烈苦奈儿“负固不恭”,“又不辑睦邻国,屡邀劫其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锡兰山一带是郑和航海西域远国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即曾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锡兰山问题。郑和第二次出使,还是未能解决锡兰问题,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是难以打通往远方“西南夷”的海路的。郑和回国后向明成祖汇报了这一情况,在成祖的支持下,郑和旋即受命“再往锡兰山”。在永乐七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发布命郑和第三次出使西洋的命令的同时,授给郑和敕谕海外诸国的诏书,其中特别强调了“尔等祗顺天道,恪守眹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

郑和直言相陈,再次要求阿烈苦奈儿改邪归正,而“王益慢不恭”,不仅不接受明朝政府的宣谕,反而“令其子纳言,索金银宝物”,为郑和所拒绝,于是“阿烈苦奈儿谋劫钱粮船只”,“欲图害使者。用兵五万人,刊本塞道,分兵以劫海舟。会其下预泄其机,郑和等觉,亟回舟,路已阻绝。”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和语其下曰:‘贼大众既出,国中必虚,且谓我客军孤怯,不能有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乙巳(十六日),郑和由海外返京,献所俘锡兰山国王阿烈苦奈儿并其家属。朱棣对阿烈苦奈儿等被俘人员采取了宽大优待的政策,让他们暂时住在中国。同时,明成祖朱棣命礼部在阿烈苦奈儿的亲属中选择比较贤能的人立为锡兰山国王继承问题妥善的解决。在永乐十年七月丙申(十三日)明成祖朱棣遣使赍诏及诰印往锡兰山封耶巴乃那为国王,阿烈苦奈儿亦同时被遣送回国。

这次军事自卫行动,对于那些恃强凌弱的国家,起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4、第四次下西洋

(1) 麻林国遣使贡“麒麟” 第四次的任务是通好阿剌伯及非洲东岸各国。郑和船队由占城至爪哇、锡兰、古里后,即前往阿剌伯世界的忽鲁谟斯。此乃“西洋大国也,自古里西北行,二十五日可至。”郑和至其国后,即宣读诏敕,“赐其王锦绮、彩币、纱罗,妃及大臣皆有赐。”

永乐十三年(1415年),麻林国因郑和使团的来访,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当时被认为是体现了明初对外方针已初步实现的重大事件。麻林国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是郑和第四次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显示出郑和使团首次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5、第五次下西洋

(1) 在柯枝国封山勒铭 柯枝国东是大山,西临大海,南北滨海,是古代印度半岛重要的商港。永乐年间,中国与柯枝之间的友好关系有较大的发展。永乐十年,“郑和再使其国,连二岁入贡,其使者请赐印诰,封其国中之山。”于是明成祖趁郑和第四次出使之际,赐柯枝国王可亦里印诰,正式封他为柯枝国王,并封其国中之山为镇国山,命郑和至柯枝国时封山勒铭,刊碑以志其事。碑文由朱棣亲自撰写。当年的碑刻迄今尚未发现,但碑之文字内容,在多种中国史籍中都有记载,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2) 苏禄国王来华访问 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苏禄东国酋长八都葛叭答剌、苏禄西国王酋长麻哈剌吒葛剌马丁、故苏禄峒酋长之妻叭都葛巴剌卜,各率其亲属及随从头目,组成多达三百四十余人的使团,奉金镂表来朝贡,且献珍珠、玳瑁、宝石等物。这是继渤泥、满剌加国王来访之后,又一个海外国家的首脑人物亲自率领使团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这次访问,也是苏禄国对郑和使团来访所进行的一次回访。

6、第六次下西洋

(1) 在阿丹国采办珍宝 阿丹国即今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之亚丁,正当红海南口,是古代西亚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从古里国西行,顺风二十二昼夜可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其国因郑和船队来访,曾遣使奉表来中国贡方物;使者归国时,明成祖又命郑和赍敕及彩币,偕往赏赐。阿丹国气候温和宜人,土地肥沃,不但适于多种农副产品的生长,也利于各种珍禽异兽的繁衍,所以其国物资资源颇为丰富。阿丹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较发达。郑和使团对阿丹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对阿丹国的物产、手工业、商业贸易的状况等,都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知道这里是进行国际贸易和采办珍宝较为理想的场所。永乐十九年郑和船队的一支分宗,在内官周某的率领下,到阿丹国对国王及大小头目开读诏敕,进行赏赐,然后开展贸易活动。

(2) 与祖法儿国人贸易 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海岸的祖法儿国,自古便是著名的商埠,各国商贾云集。在郑和前几次出使其他国家时,曾经到过此国,但不是正式奉使到该国,未能扩大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祖法儿随同阿丹、剌撒等国来华入贡,所以明成祖命郑和正式赍玺书,对祖法儿国王进行宣谕赏赐,以为报答。郑和船队和祖法儿人民进行了十分广泛的贸易活动。郑和使团同祖法儿国开展交易,主要是着眼于紵丝、瓷器等生活用品,换易乳香、血竭、芦荟、没药之类香料和药物。

7、第七次下西洋

(1) 整修天妃庙宇 自宋以来,航海者多信奉天妃,苏、浙、闽、粤、桂直至齐、鲁诸省之沿海各地皆立庙供祀。有谓天妃宫,有谓海神庙。自从洪熙元年停止下西洋以来,至宣德五年郑和再度奉命出使,中间已有五、六年之久,这期间郑和一直谨守南京,因而一切有关下洋的规程,都已废弛。这次郑和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全力支持,重振旗鼓,再度奉使,有关下洋事宜,实有重新整理的必要。当时,各地为郑和下西洋而兴建的天妃庙宇,随着郑和船队停航而遭到冷落,颓圮荒芜,难为官军祈报之所。所以,在这次下西洋出国之前,郑和使团先对沿途所经天妃庙宇进行修葺,使“弘胜旧规”。郑和一行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六日从南京龙江开船,十日到江苏太仓县徐山打围,二十日出太仓西北的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于此驻留一个多月,在刘家港北漕口修建天妃宫。宣德六年春,天妃宫修成,郑和撰通番事迹记,刻石刊立于天妃宫内,以为纪念。

(2) 伟大航海家之死 据《前闻记》载,郑和船队于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鲁谟斯,于二月二十八日开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里,二十日回洋。郑和即在此期中病故。一体由随船官兵运载回国,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下现此墓尚存,曾有一户后裔守坟数十年。当为可信。因为南京是历次下西洋的出发地;其城内白下区马府街有郑和的府第;六次下西洋后,郑和又出任南京守备六年;其时和曾呈请将南京净觉寺为子孙世守之业,其在南京之子孙,绵延不绝,以迄于今。可见南京已成郑和之第二故乡。古代人多乡里情深。船队官兵将郑和遗体载回南京安葬,对皇上,对死者,以至对其子孙,都算有了交待。

一代巨人,不幸殁于出使海外之旅途,令人惋惜。然其功业,诚如梁任公所言,虽张博望、班定远亦无以过之。其不畏艰难困苦、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怀念。
不过我认为下西洋是为了找建文帝
楼上7线嘎...
开船出去,然后回来``
简单明了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相关史料,速度!!~~~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肯定派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作战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伊本?白图泰(ibn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质疑派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只。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天文航海技术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2、地文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3、《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还到过澳大利亚、美洲等地。
主要访问国家与地区
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非洲东岸(红海、麦加)、澳大利亚
历史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郑和下西洋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编辑本段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 郑和下西洋地图
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编辑本段第三次下西洋
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编辑本段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编辑本段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编辑本段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编辑本段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死时仅62岁 郑和下西洋地图
.他的家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郑和七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死时仅62岁 郑和下西洋地图
  .他的家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文章标题: 请问哪些史料中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相关内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8173.html

[请问哪些史料中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