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05 23:00: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一部《史记》倾注了司马迁多少的心酸泪,为了完成父辈的嘱托,他奋笔疾书,记录历史,为了能使这部鸿篇巨著顺利完稿,他不惜忍受被宫刑(腐刑)的屈辱,可以说司马迁在史学上的成就和造诣足以让他成为西汉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然而自从他写完《史记》后就此销声匿迹,再无一点信息,至此人们对于他的死因就产生了种种的推测。
从司马迁有限的记录中可以看出,他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中的几个关键人物有汉武帝、李陵、任丘等,他所遭受的宫刑也与李陵事件有关。
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大举出击匈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主动请缨参战,汉武帝以以骑兵不足予以拒绝,李陵却毫不介意,主动请5000步兵随同出征,这让汉武帝看到了当年李广的风范,认为他年轻有为,有霸气,自然就对李陵产生了极大的欣赏和期望。
李陵所率领的5000步卒几乎把匈奴掀翻了天,打得匈奴人东躲西藏,后来碰到了匈奴的八万骑兵,李陵毫不畏惧,奋勇作战给予了匈奴沉重的打击,但是最终寡不敌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本来对李陵抱有极大的期望值,寄予厚望,现在他居然投降了,这让汉武帝产生了巨大的心里落差,如此器重的人竟然就投降了,他实在是难以接受,这简直是在打听到脸。
满朝大臣都认为李陵应该战死沙场,而不是变节投降,他们纷纷谴责、污蔑李陵,对他落井下石,还提议将他的家人全部杀掉。
汉武帝又问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只是一个太史令,这个职务在当时是负责“掌天时星历”的官,而政治、军事、外交这类国家大事跟司马迁的职责没有什么关系,面对汉武帝的询问,司马迁最合适的做法就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明哲保身。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居然公开和汉武帝唱起了反调,他认为李陵投降事出有因,迫不得已,应该等他回来继续服务朝廷,司马迁仅仅是为李陵辩解了几句就激怒了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可以说是撞在枪口上,汉武帝不容他多辩解就直接将他投进了大牢。
后来汉武帝又得知李陵在匈奴帮助训练匈奴士兵来对付汉朝,一怒之下,草率地灭了李陵的三族,其实这都是公孙敖闹的个大乌龙,汉朝投降匈奴的另一个降将李绪,是他在训练匈奴士兵,而公孙敖阴错阳差认为是李陵,误导了汉武帝,李陵后来设计杀死了李绪,汉武帝杀了李陵的全家,使得李陵万分的心寒,自此打消了回来的念头。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判处的是死刑,而非宫刑,因为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已经逐渐的废除了肉刑,在汉武帝时期被判处死刑后,有两种方法可以减刑,第一是拿50万钱出来就可以免死;其二如果不想死可以用腐刑(即宫刑)来替代。
司马迁一个小小的太史令,怎么拿得出来50万钱赎命,如果伏法受诛则不能完成历代先人交代的史记,往来的朋友在这个敏感的时期个个都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司马迁无奈只有自己申请腐刑,才能够苟延残喘完成父辈的嘱托。
被判处宫刑后,司马迁继续编纂史记,为了完成使命自己忍受世人的鄙夷,所需要的不是一般人的勇气,他也确实够冤的冤到了极点。
司马迁人生中的另一个人物是任丘,他们是好朋友,这个任丘受“巫蛊之祸”的牵连,将要被处斩,求生的欲望使得他向司马迁写信求助,希望他能够在汉武帝面前求个情。
司马迁也是有心无力啊,上次李陵事件还没怎么说话就被阉了,现在有......?司马迁并不是怕死,关键是他帮不上忙,何况“巫蛊之祸”连太子、皇后都死了,你一个任丘活得了吗?
无奈司马迁只得给任丘回信,教室那封有名的《报任丘书》,他说明自己帮不上忙,他的这封信写得很长,说自己受到腐刑所遭受的屈辱,满篇都是抱怨汉武帝,直言贬损,表达了他的愤懑之情。这篇《报任丘书》对于我们来说其他的都不重要,其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对我们受益颇多,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也是司马迁对于人生的经典评价。
至于司马迁的死因,历史上有多种猜测,其一是自杀,,司马迁因受宫刑,以坚强的毅力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全部编纂工作,完成了使命,他觉得再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就自杀而亡了。
其二是受《报任丘书》的牵连再度入狱,被汉武帝处死。
第三种说法是寿终正寝。
本人比较相信司马迁是寿终正寝自然死亡的,司马迁在编纂完《史记》后,因为身体的缺陷而遭到了别人异样的眼光,他难以承受,于是选择幽静的地方隐居起来,从此与外界断绝往来,直至老死。
其实司马迁的死因不是太大的问题,古人记载历史的时候,除非是被杀,自然死亡一般是不怎么写死因的,从司马迁的著录来看,他至少活了48岁,这个年纪在汉代已经够长寿的了,而且他还受过宫刑,所以他应该是自然死亡的。
如果司马迁是被汉武帝处死的,作为另外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是不会不记载的,至于死于“巫蛊之祸”或者“下狱死”等等说法都是猜测,不足为信。
司马迁在监狱被阉后,本来身体就不好,最后又呕心沥血写完史记,病逝于隐居的地方,这些在一些历史轶事上可以查到,其实不管是怎样死的,都不重要,对于历史长河来说,司马迁也只是一朵浪花而已,只是比千年后的我们也许大那么一点而已,历史上受极刑而死的有许多,但是历史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有许多真相都被湮没了,别说什么历史学家,那些也只是他们的猜测而已。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当时皇帝还是汉景帝。和许多聪明过人又精力过剩的孩子一样,他的学习异常优秀,10岁就能诵读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的典籍,同时,他又绝非尊长心目中的乖巧孩子,在家乡有放纵不羁的名声。
好在,有司马谈这样一位杰出的父亲把控,司马迁人生的小船不会偏离航向。司马迁20岁壮游天下,之后受学于董仲舒、孔安国这样当时天下顶级的学者。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28岁的司马迁成为一名低级郎官,开始到郎中令上班。
当然,司马谈的影响力也就到此为止。在这个荟萃着天下青年俊彦的部门里表现如何,就只能看司马迁自己的了。
如果不是刚巧在元狩五年(前118)进入郎中令,司马迁的一生也许会完全不同。有三个人,对司马迁发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人,是司马迁的直接领导李敢,他刚巧在这一年担任郎中令。
李敢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儿子。其实就在一年前,郎中令还是李广,但这位命运多舛的老将,因为不愿意面对狱吏而自杀,李敢才接替了父亲的职务。他追随父亲作战多年,性情与作风,都与李广相似。换句话说,极容易获得下属的爱戴。
但李敢只做了司马迁一年的领导。李敢因为父亲之死而怨恨大将军卫青,所以击伤了卫青,卫青不想把事情闹大,隐瞒了这件事。但卫青的外甥,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反应激烈得多,一次甘泉宫打猎时,他一箭把李敢射死。霍去病此时是汉武帝面前最大的红人,这件事当然只好不了了之,汉武帝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
可以想象,这件事在郎中令整个部门里,引起怎样的议论。
第二个人,叫任安。
任安出身贫寒,在基层公务人员队伍里摸爬滚打多年,后来当了大将军卫青的门客。
卫青有选送门客进郎中令的特权,但他只是推荐了一批出身富贵而毫无能力的人,而不会给任安任何机会。但是,汉武帝派来考核这些门客的,是个非常有眼光的官员,他立刻发现,卫青推荐的这些人“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于是亲自把卫青家所有的门客考核了一遍,这才选中了任安。
任安在郎中令只待了一年,元狩六年就升任太子少傅。换句话说,如果司马迁晚一年到郎中令,可能就不会和任安结识,至少不会成为这么好的朋友。当然,也就不会有千古名文《报任少卿书》了。
另外,和任安的友谊,可能也会影响司马迁对卫青的看法。虽然司马迁也知道,卫青不向皇帝推荐任安,多半不是因为发现不了任安的才华,而是因为卫青根本不敢向皇帝推荐人才。
第三个人,当然是伟大的汉武帝本人。
元狩五年(前118),汉武帝生了一场很重的病,使用了各种疗法和巫术,都没有效果。最后,只好乞灵于“神君”。
神君是一个长陵女子,难产而死,后来就成了神,响应民间祈求极其灵验,影响越来越大。汉武帝派人向神君询问自己的病因,神君答复说:“天子不用担心自己的病情,等病稍微好一点,可以勉强一下自己,和我相会于甘泉宫。”
关于这个神君,一部大约是出自汉代方士之手的书《汉武帝故事》里,还有一些信息:霍去病年轻的时候就崇拜神君,于是有一天神君主动来找霍去病,自荐枕席。洁身自好的霍去病拒绝了(不知道有没说我只是崇拜你,你居然想睡粉啥的⋯⋯),后来霍去病病危,医药罔效,汉武帝亲自去找神君求情。神君答复说,霍将军先天不足,我之所以找他,是想用“太一精”为他补补身体,当时他既然拒绝了我,现在就无法可想了。
这个故事当然不是真的,但至少说明,方士们乐于把神君描述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所以神君对汉武帝说“强与我会甘泉”,似乎也就有了一些暧昧的意味。
即使完全不理会《汉武帝故事》的记录,汉武帝与神君相会,也是极其秘密的事,外界根本不可能知道。但是司马迁在《封禅书》里,却对汉武帝如何在甘泉宫里一个叫寿宫的便殿里召唤神君,神君出现时如何风吹飒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详细的描写。他为什么能知道得这么清楚?司马迁的解释是,自己“入寿宫侍祠神语”。
也就是说,汉武帝在身体状况极其不佳,举行最隐秘的巫术仪式的时候,把司马迁带在身边。无疑,司马迁一进郎中令,就很得汉武帝赏识,成了皇帝最信任的郎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