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各朝各代的官话都是什么?
官话的历史 官话方言的名字由官方标准话演变而来,由于北方汉族人口主要使用官话方言,而非官话方言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或者说东南一带等原因,过去有人称整个官话方言为北方方言,实际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两大官话方言人口都分布在南方。并且,作为中国标准语的官话,东晋南北朝以来分为南北两支,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取代江淮方言系的南方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汉语官方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明清称为官话,清代又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改称普通话;而官话一词演变为“官话方言”的含义。
分区史
历史上对官话的分区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简短的分区史:
官话分区史[1]
1900年
章太炎 官话区与非官话区被揉混,且没有任何一种汉语分支被命名为官话 第一次对汉语进行分区,官话区的共同特点没得到体现
1934年
赵元任等 华北官话、华南官话 “官话”一词首次用于汉语分区;包含现在的晋语、湘语、赣语
1937年-1948年 北方官话、上江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 湘赣语区被划出,官话区的范围与已与现在的官话、晋语区的范围相当接近。
1955年-1981年 被并为一区;一度改名为北方话/北方方言;内部分区方式有多种,有一种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 官话作为汉语的一个分支的观点从此深入人心;北方话/北方方言等另名亦开始流传;
1987年
中国语言地图集 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 晋语首次被划出官话;已成为方言学界事实上的分类标准(方言学界以外,旧分区方式仍有所提及)
目前中国大陆出版的方言学的专业书籍、期刊,都采取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法(下称“八区法”)进行对官话进行归类,八区法事实上已成为学界的分区标准。本条目也以介绍八区法为主。
八区法成为学界标准,语言学价值比过去的方法有了质的进步是一个原因,为权威部门所发布则是另一个原因。中国语言地图集是由中国大陆方言学界的权威部门制定并发布的,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在方言学界书籍期刊的出版和归类上也有强制作用。
对于八区法,一些学者也有一定异议,异议的涉及范围,小至某乡某县语言的分类,大至晋语/江淮官话的归属。不过,虽然有异议,也会在先介绍“八区法”的前提下再对“八区法”提出批评。
四、官话的分类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绵阳话、西安话、扬州话为代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北方的东部和西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分别通行于中国南方除吴、赣、湘、粤、闽、客家等方言区以外广大地区的西部和东部。
主条目:东北官话 北京官话 胶辽官话 冀鲁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 江淮官话 西南官话
区 特征 主要分布省份 主要城市
东北官话 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派入上声较多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 沈阳、长春、哈尔滨、延吉、佳木斯
北京官话 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北京官话:又称华北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分布于北京(含郊县),河北北部,辽宁、新疆、内蒙古部分地区,共计北京市辖区与32个县市,分为京师、怀承、朝峰、石克四片(其中石克片有争议)。使用人口1500万左右。尽管北京官话的名字含“北京”二字,但它的主要分布不在北京,而在原“热河省”境内,承德、赤峰、朝阳都是原热河省的城市。这就决定了北京官话里的大多数分支的语音特点与北京话有一定的区别
冀鲁官话 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去 天津、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北京、山西部分地区 天津、保定、济南、沧州
胶辽官话 三声三调或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 辽宁辽东半岛、山东胶东半岛 青岛、烟台、大连
中原官话 三声三调或四调,古入声派入平声、中原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它分布于河南、陕西关中、山东南部为中心,覆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共390个县市,分为郑曹、蔡鲁、洛徐、信蚌、汾河、关中、秦陇、陇中、新疆南疆等九片。
兰银官话:分为四片金城片、银吴片、河西片、新疆北疆片
西南官话 三声四调或五调,古入声一般派入阳平,有些地区仍为入声 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 昆明、贵阳、成都、恩施、宜昌、荆州、武汉、常德、桂林
江淮官话 四声五调,古入声一般仍为入声 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北沿江地带,江西、浙江部分地区 黄冈、孝感、合肥、扬州、南京、镇江、九江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官话分区的基本标准是调类,具体的说,是古清音声母入声字的演变状况。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官话分区标准确切总结为语言学特征,过去的分区法则基于行政区划,以致于各区官话的共同特点难以总结。
此外,“八区法”在制定过程中,对官话区的每个县份,都调查到一个以上的代表点,提供语言学资料的详实度比过去有质的飞跃。
“官话”指的是什么?古代“官话”分哪几种?
古代时期,可不像现代,人人都会说普通话,那个时候是各地都会有自己的语言,俗称方言。但是地域间是有流通,要交流的啊,如果不统一出一套语言,那只能是鸡同鸭讲,谁也说不明白。于是通用语“官话”就这样产生了。就源头来说,它主要来自北方方言,就使用人群来说,官员需要跟中央、其他地域打交道,所以能不能说“官话”是他们的必备技能。简单地说,“官话”其实就是普通话,只不过流行面积没普通话那么宽广,它主要在官员间流行,所以也就有了“官话”之称。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所以官话也有地域之分,像有华北官话、江淮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这四个支系。
华北官话
即狭义的北方话,通行于北京、天津、东北三省,以及河北、河南等地。其中东三省跟河北地区的方言被认为是最接近现代普通话的。
西北官话
通行于甘肃、山西、陕西、青海、宁夏等地,另外新疆汉族以及内蒙古的一块小地区也流行这种官话。
西南官话
通行于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汉族地区,以及湖南跟广西的北方地带。虽然西南官话涉及地域比较辽阔,但内部读音还是比较一致的。
江淮官话
也叫下江官话,通行于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安徽的长江两岸一带,以及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的地区,江西省的沿江一带。江淮官话的特点是内部分歧比较大,语言种类也比较多,所以这一带的官话统一比较难。
另外,在一些地带由于历史原因,也会将本地方言归成官话,像是儋县的“军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以及福建的“土官话”等。
官话就跟现在的普通话差不多,是指在朝上议政的时候,便于皇帝和地方官员朝臣相互交流的语言。古代的官话分为京城,地方等几种。
官话是以母语的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汉语一级方言 。中国官话大致分为华北、西北、中原、西南和江淮官话,分别以北京话、西安话、洛阳话、成都话、扬州话为代表。
官话指的是当下推广的官方语言就是我们现在形容的普通话,元朝时的官话是河南话,明朝的官话是南京话,清朝的官话是满族语,后来变成汉语,最后结合北京话变成普通话,说白了就是都城在哪里,哪的话就成为官话。
“官话”类似现在普通话,因为古代没有普通话,所以官话用于沟通。古代官话分为四种,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古代的官话是现在的普通话吗?有什么区别吗?
古代的官话是现在的普通话吗?有什么区别吗? 古代的官话不是现在的普通话,而且区别很大。虽然古今历代权威语言(官话)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但其形态特征却有着极大的变化。
自东周开始,乃至到北宋,中国历代都有当时的官话——雅言,正音。而99%的雅言是洛阳音,当然,这里不是说的今天的洛阳话。南宋虽然使用洛阳音,但吴语已经占据主体地位。
到明代,朱元璋命令以南京话为官话,此后哪怕朱棣迁都,北京及朝廷的主流语言还是南京话,因为南京移民40万占北京人口半数。满清入住中原,流行的是东北话与南京话融合的汉语,雍正时才规定以北京音为核心的北方官话为国语。
我们主要讲一讲历代官话和普通话的形态差异。
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是会不断演变的,当代的普通话不可能和数百上千年前的官话有一致的形态。通过历史资料分析,汉语言学家通常把汉语通用语按照时间,划分为原始、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等阶段。
语用:主要体现在语汇含义和语体上。古汉语在发展过程中,词汇含义以及句式的变化是很显著的。词汇上,词义的扩大、缩小与转移极大改变了语言面貌,这也是当代人学文言文时经常存在的困扰。
词义扩大的例子,如河(黄河→河流);词义缩小的例子,如瓦(陶土制品→瓦片);词义转移的例子,则如涕(眼泪→鼻涕)。语序的变化也是很常见的。譬如定语后置(现在南方还有部分地区保留人客、屉抽、历日、闹热等说法)、宾语前置(如粤语的“俾五文钱你”)、状语后置等等。语体则是另一方面。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环境下,社会阶层的对立是极显著的,因此敬辞、谦辞等发展到今天已大为简化。这也是官话在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变化。
综上,虽然古今历代权威语言(官话)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但其形态特征却有着极大的变化。这和社会发展的步调是吻合的。以上是属于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仅供参考,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你们有其他的想法,可以评论在文章的下方 。
并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古代的官话就是经常会去省略主语,而且说话比较难以听懂,普通话就非常简单。
并不是,在古代的官话一般都比较的正式,而且非常的长,现在的普通话比较偏向于口语化一点,比较短,比较普及。
官话并不是现在的普通话,概念不同,范围不同,性质不同,表达能力不同,意思不同。
并不是的,这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通常官话都是对那些当官的人说的,但是普通话是对全部的人说的。
文章标题: 古代的官话是怎么样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