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官职称谓?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一品的官员主要是文职,有三公(这个以及名字的变动大家都知道)、太傅、大将军。但是大家要注意,这个各国是不同的,在东汉末年,原本是司徒司空太尉,后来曹操并为丞相,张喜卸任后实际上这三个职位都没有了,但是有御史大夫这个官职。魏国恢复了三公,取消了丞相。但是有的时候有相国这个官职。蜀国没有三公,诸葛亮以后也没有了丞相,但是一直有大司马。吴国有丞相、大司马,而且经常分左右。这些官职里面,一般地位上来说,太傅最高,三公居中,大将军最后。但是权力上就不太相同。这些官一般都是两千石,至于是中两千石,普通两千石,还是比两千石,这个不定。(中>普通>比)。
二品主要是武职将军,下面会单独叙述。
三品主要是九卿和执金吾,执金吾是武职,相当于京城卫戍司令。九卿就不说了。这些大都六百到两千石。
四品主要是刺史(又叫州牧)、郡守(就是太守)。刺史原来在西汉是六百石,东汉和郡守都是两千石。汉代地方建制,国家下面是州(东汉时候是冀青幽并兖豫徐扬荆交益凉加上司隶校尉,都是一个州。曹魏该司隶校尉为司州,共有司冀青幽并兖豫徐扬荆雍凉州,蜀有益州,吴有扬荆交州),每个州有若干个郡,因此,郡守实际上是比刺史小的,但是军阀年代,一般的刺史都无法完全控制住自己所有的郡,比如刘表仅仅占有南郡、江夏和南阳一部分,其余各郡都是半独立状态。三国和东汉在州上面,三国改司隶校尉为司州,分凉州为雍州凉州,并且把原来司隶校尉三个郡分给了雍州。而且各国的郡名、分划均有变动。这些可以看《中国历史地图集》很权威而且很准确。《三国演义》里面对于此的描写不尽准确,因为出现过“兖州太守、徐州太守”这样的称呼,当时除了益州下面有益州郡以外,其余的X州太守都是不对的。
五品、六品一般都是州郡属官,比如别驾、长史、督邮等等。
七品为县令,八品、九品为县令的属官,县丞、县尉等等。
关于将军:我对东汉的、吴国的不是特别了解,下面是魏蜀的,二者几乎完全一样,因此我猜测东汉、吴国也差不多。
将军分为两种,一种常设将军,一种杂号将军,杂号很多是临时的,也有常设的,是给那些比较老,不能上战场的将军或者一些退休人的。常设的都比杂号的地位高。
前几个是有定论的,大司马/太尉是文职型的将军,带将军两个字的,常设将军第一是大将军(从一品),然后是二品的(按照地位名次,相同的俸禄、品级也是有微小差别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三个从大到小,地位是确定的,下面的排名我和很多人(包括张任以前的说法以及周大荒在书中提到的)都是不同的:先是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涉及四个方向的将军都是东为尊,北为末,其余两个的顺序记不清了)将军,再是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然后是三品:前左右后将军为最高,然后是四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将军,然后是四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将军,这就是全部的常设将军。
杂号将军名目很多,不列举了,是四到六品,地位都低于常设将军中最低的四平将军。
最后还要提到中郎将,中郎将是九卿之中的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分为很多种,有前后左右,五官中郎将等等,刘备在荆州的时候,特设了一个归自己的军师中郎将。中郎将的任务是管理宫廷守卫之类的活的。
关于爵位,大家不能把他和官职联系起来,因为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成文规定,汉朝、三国的爵位,王以下基本上只有侯,五等爵位是后来的,当时这个发展还不成熟。侯最高是县侯,然后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内侯实际上就是一种荣誉称呼,并没有多少实惠,而且封侯水分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同样是一千户的县侯,分到凉州和分到江陵是不同的。另外,我感觉前三种侯,仅仅是在名字上不同,封的地方不同,理论上有地位之分,但实际上封的侯有多少实惠,还是看封的户数和地方,侯的等级并没有太大影响。有很多人还提到了列侯,列侯就是前三种侯的总称(我记得似乎是不包括关内侯的)。
我简要的说,那时候还没有9品。3公最大。后来是丞相代替
你NND搞些什么啊 ?
按生物学分类可以将马匹分为哪些类别?
(1)草原种:分布在世界上广阔的草原地区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体质结实粗壮,体躯长而深广,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长毛发达,性格强悍,具有兼用马的体型,如蒙古马、哈萨克马、三河马等
(2)山地种:又名高原种生长于山地的马,体质坚实,体格不大,四肢强健,性格机敏,行动灵活,善走山路,具有乘驮兼用的体型,如卡巴金马、我国的西南马等
(3)沙漠种:生活在干燥沙漠地带的马,体格比较轻小,体质细致干燥,皮薄毛细,胸窄腹小,气质活拨,有较快的奔跑速度,多具乘马体型,如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等
(4)森林马: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森林地带的马,一般体格不大,略显粗重,躯干深宽,四肢粗短,胃肠发达,肌肉丰满,被毛厚密,长毛较多,如我国原始地方品种浩门马即属于此类马。
同样是农耕,为何中原一直缺马,欧洲却以骑士闻名?
在古代日本,马的品种实际上是蒙古马,之所以骑兵马普遍矮小,是因为马的存量有限,没有足够的马群供挑选。
古代东亚帝国需要保持大量的马匹储备,并训练骑兵。蒙古马主要用于东亚,其肩高比中亚和西亚的优质马匹低得多,因此需要一个大的基地来挑选可用作战马的马匹。要承受骑士和马匹盔甲的重量并能冲锋陷阵,就需要更强健的体魄,符合条件的马匹就更少。
当然,西汉时期从中亚引进了大量的名马,如大宛马、乌孙马等,有效地改善了凉州地区的马的品种,即著名的凉州马。但是,中亚血统的凉州马不耐潮湿,只能在干燥的西凉生存,很难在广阔的关东地区长期繁衍。
农业发展带来的人地矛盾也是马政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蒙古草原上,散养的马匹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圈养的马匹由于密度的增加和粪便的堆积,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因此,马场的马匹密度越低,越有利于马匹的繁殖。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摧毁了大量的可耕地,为马匹创造了广阔的草原。
在其高峰时期,东亚帝国饲养的马匹数量惊人。唐朝开元年间,共饲养了110万匹军马,数百万匹民马,全国有数万匹铁骑。然而,大量养马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农业规模的扩大,因此,保守的宋朝人对养马变得不再热衷。
那么,古代欧洲的情况如何呢?文章 "大宋在马前总是高喊冷兵器学院,欧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这个门派中,是以牛为首的马蹄铁提到了欧洲的马蹄铁,但这些 "只屈辱于奴隶之手,卒死于其间 "的稳定的农业用马,通常只用作野兽或步兵的骑马,马如果有争议还是缺乏欧洲的。
因为欧洲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并且经济实力也是很强的,所以就会有这种情况的出现。
因为他们那里的气候是不太正常的,他们那里马的品种是比较好的,他们推崇骑士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影响力。
欧洲的地理环境和中原的地理环境是不一样的,温度也不一样。欧洲有很多养马场,所以欧洲人非常喜欢骑马,所以才会以骑士闻名。
中国马分哪些种类
中国马分哪些种类
中国马的品种如下 :
1、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俗称夜眼),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
毛色复杂,以骝、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
2、大宛马
据《史记》记载,大宛马其先天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一样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有雌有雄,是可以进行繁殖的。但由于我国地方马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引入马种后,都走了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
同时,由于战马多被阉割,也使一些汗血宝马失去繁殖能力。种种原因使汗血宝马在国内踪迹难寻。
3、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蒙古马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
被毛浓密,毛色复杂。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4、河曲马
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原产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处黄河盘曲,故名河曲马。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
5、西南马
西南马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一带。特点是体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马头较大,颈高昂,鬃、尾、鬣毛丰长。
6、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
7、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是天马的后裔。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
8、山丹马
山丹马以驮载为主的兼用型马品种。产于中国甘肃山丹马场,以当地马与顿河马杂交育成,只含四分之一的顿河马血液。1984年经鉴定命名。体质结实,富悍威,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
一是地方品种,如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等;
二是培育品种,如内蒙古的三河马、新疆的伊犁马等。
古代有广马、滇马、蜀马、秦马等名称,实际上是按产地进行马匹品种分类的开始。顾谦吉曾介绍有蒙古马、川马诸种。谢成侠在“中国马种研究之初步报告”一文中,把中国固有马种分为蒙古马、伊犁马、南番马、西南马和中原马5种,而以前4种为主,品种以下又分为若干类群。王铁权提出了中国马种分类体系,即蒙古马系、西南马系、河曲马系、哈萨克马系。
扩展资料:
蒙古马原产蒙古高原,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40℃的严寒。
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
哈萨克马产于天山北坡、准噶尔西部山地和阿尔泰山西段一带,其中心产区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直属县市。哈萨克马总数约有50万匹。
三河马外貌清秀,体质结实,动作灵敏,具有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强等特点,是优良的乘挽兼用型马。与河曲马、伊犁马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马的内蒙古三河马,是俄罗斯后贝加尔马、蒙古马及英国纯种马等杂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驯养历史,主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三河地区,因此得名。
伊犁马(Yi Li Ma)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伊犁马亚种。是我国珍稀的动物资源。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
中国的马种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地方品种,如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等;
二是培育品种,如内蒙古的三河马、新疆的伊犁马等。
蒙古马原产蒙古高原,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40℃的严寒。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蒙古马被农业部确定为138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
哈萨克马产于天山北坡、准噶尔西部山地和阿尔泰山西段一带,其中心产区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直属县市。哈萨克马总数约有50万匹。
三河马外貌清秀,体质结实,动作灵敏,具有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强等特点,是优良的乘挽兼用型马。与河曲马、伊犁马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马的内蒙古三河马,是俄罗斯后贝加尔马、蒙古马及英国纯种马等杂交改良而成的,至今已有上百年的驯养历史,主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三河地区,因此得名。
伊犁马(Yi Li Ma)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伊犁马亚种。是我国珍稀的动物资源。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
1、伊犁马(新疆昭苏)伊犁马育成在新疆昭苏种牧场,牧民参与育种。其地处天山脚下,海拔1800-2500m,水草丰美,时即为马孙天马产地。1942年建昭苏种马场,购入优秀母马。这些母马为本世纪初以来俄侨引种杂交的杂种。又引入轻型马种杂交。引入重挽马杂交计划实施前取消。1980年购又引入新吉尔吉斯马(1/4纯血),快速改善体型,培育竞技马及马术马,已有3岁杂种马。多年来,伊犁马为牧区、农区、城市乘马、城市赛马场、马术运动提供不少优秀马匹。体型轻快优美,有一定吸引力。
2、三河马(内蒙古呼盟)我国北方有从东到西的大草原,伊犁马产于最西部,三河马产于最东部。二马种间又共性又有特性。三河马产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以海拉尔为集散地,主产地在三河镇及其周围。古产良马称“石韦马”。在本世纪初随同俄侨迁居引入俄罗斯马种及杂种,后又建小型种马场养外种马,同三河马杂交。6-7个马种杂交、横交,1954年咱当地建两所马场,选育三河马,1955年组织全国专家做三河马调查,出版专著。后大雁马场撤销,三河马场只留有少数核心公、母马,大部分马承包外流。现在呼盟国营牧场内又三河母马3000匹左右。体尺均一度、速度在全国马种中占有优势。
3、金州马(辽宁金州)引入蒙古马母马,用外种轻型公马杂交,。卡巴金马、盈哥鲁诺尔曼马(法国产偏挽型)作用较大。该马产地多浅山,土地贫瘠,精饲料为干玉米秸。金州马大部分散居民间,有一小型种马场及若干个配种站。
4、锡林郭勒马(内蒙古锡盟)内蒙古锡盟草原是有名产马区,60年代初在马场内开始杂交改良,以蒙古马为母本,用卡巴金及顿河公马杂交,达到理想要求后,杂种间横交固定成种。由自治区组织验收备案。这是适合群牧的草原马种,部分马输送给赛马场及乘马俱乐部。
5、青海乘挽马(青海门源马场)50年代初,马匹改良潮波及到青海省门源马场。该场地处祁连山北坡,草场宽广,草质良好。引入阿尔豋马、卡巴金马、奥尔洛夫马杂交改良,二代杂交。因饲养条件差,二代体尺不比一代高。又导入河曲马血,取得成功。大通马及河曲马本为民间优秀杂交组合,现又导入国外马种血统。当地海拔高2800m以上,高原适应较佳,国内同样高海拔区,没有与之相类似的培育马种。
三、山地型:在西北海拔2500m以上高原山地,以军用乘挽驮为目标,培育成新马种。比前10种马体尺较低,导入杂交外血较少,适应良好,适合在山地及草原区使用,爬山力强,持久力好。因具以上特点故单独分类为山地型。
中国马种的分类-培育马种篇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马匹大改良。汉代引入汗血马(轻型马),比今日轻型马更重,在丝绸之路上留有影响。唐代引入二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国内、外马种在西北陇西(陕西西部、甘肃南部)建马场杂交育成“唐马”。第三次大改良是在建国后。1952年从苏联一次引入8个马种共1125匹,品种及批数如下:苏高血马375匹、阿尔豋马225匹、卡巴金马148匹、顿河马115匹、卡拉巴依马96匹、古粗马76匹、阿哈马52匹、富拉基米尔马38匹。
前苏联是中国种马的主要来源,其血统大量流入我国新马种及杂交马中。
中国新马种是中国引入欧洲大型马同本国马杂交,培育成功的马种。
中国第一次引入欧洲马种始于20世纪初,引入是个别地方的行为。
边疆地区,随民族迁移引入外马。
日本侵入东北引入国外轻型外马杂交改良。
中国政府引入国外轻型马种。
1952年大批引入苏联种马,杂交改良。先后多次成批量引种改良,满足民用役马大型化及军马的需要。
多次引种改良前后近百年之久,真正成功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到现在40余年,我国育成了12个培育马种。
这些马种培育是在计划经济下完成的。政府的组织和投资、技术人员的努力、群众的参加,较好的完成了历史的任务。
50年代,大批引入种马、技术、建马场、设马匹配种站,全面开展马匹大改良。
60年代,杂交改良大批进行,已开始考虑育成新马种的问题。
70年代,在杂交成绩显著、马匹数目多的东北农区。华北农区。西北农区及牧区中几个点,开始由杂交改良走向育成马种。
80年代,新马种开始验收。验收后,管理放松,部分马种流失。
90年代,赛马、乘马、马术需求、马匹由传统役用转向非役用,改良育种方向改变,开始新的速力化育种。
培育马种的分类:
一:大型挽马:1949年以后,农业生产及运输需要一种体力强的挽用马,渐渐体型过重的马不受欢迎。反映了东北华北农业区及关中平原的畜力需要。这种马市重半血,即重挽马无阿统占一半,其他为轻型马及地方品种马的血统。该马体尺最大,平均150cm 以上。这一类型是12个马种中的主型。
1、铁岭挽马 (155cm)2、吉林马(156cm) 3、黑龙江马(154cm)4、关中马(153cm) 5、渤海马(149cm)
二:兼用型:1、伊犁马(148cm)、2、三河马(153cm)、3、金州马(145cm)4、锡林郭勒马(147cm)5、青海挽乘马(151cm)
三:山地型:1、山丹马(139cm)、2、伊吾马(143cm)
一、大型挽马:
1、 铁岭挽马(辽宁省铁岭)。
育成在辽宁省铁岭马场,分散到辽宁北部各县及吉林、黑龙江两省。铁岭为平原农区,交通方便、气候适宜、农产丰富。此种马力速兼备、挽而有速,是一种合适的大型役马及种马。曾少量出口到北朝鲜,受到欢迎。
2、 吉林马(吉林通辽、农安)产于吉林中部及西部的长春、白城子、四平、为平原农业区,气温偏低、农业发达、人民爱马。1950年开始,在本地蒙古马及杂种马的基础上,引入多个外种公马杂交。标准吉林马血统为轻学25%、蒙古马学25%、重挽马学50%。从开始杂交到品种验收为25年,创快速育马记录。
3、 黑龙江马(黑龙江省中部)黑龙江省为农业大省,黑土地主要产粮区。马匹数量比辽宁。吉林总和还多。直至现在一部分田间作业仍使用马匹。1950年开始以蒙古马为基础,先轻后重多品种杂交,育成此马种2万匹以上。
4、 渤海马(山东东部)山东抗日战争前马数不少,战争中马匹损失严重,建国后大力改良,引入多个品种外种公马改良本地蒙古马。由于气候适宜。饲养良好,任何品种。任何代数杂交后体尺均有提高。河北省。河南省大量杂交育种,但种种原因品种未得到验收。山东省为后起之秀,杂交始于1952年,品种验收育1974年。中心育马基地为广饶、寿光、恳利。包括马场及个体户。
5、 关中马(陕西宝鸡市)关中马曾名“关中挽马”。育成在宝鸡市柳林滩马场。关中气候合宜、土壤肥沃,素为关中驴、秦川牛产区,现又多一名马种。1950年开始,以蒙古马为母本,引入外种,先轻后重再轻方式杂交。重挽马血统低于50%,分类中列入挽用大型,但同前记4个马种有别,轻血多。
二、兼用型:兼用型马种共有5个,大部分集中在牧区。这些地方温度偏低有草场放牧地,群牧饲养。杂交中多使用轻型马种,重挽马未参与,个别马种含有重晚马血,但不超过25%。这类马为兼用体形,适应较佳,速力较快,适合牧区骑乘及城市竞技用,役用亦可,但体高及挽力均不如挽用大型。金州马是例外,产于辽东半岛的金县,但饲养水平很低。
1、 伊犁马(新疆昭苏) 伊犁马育成在新疆昭苏种牧场,牧民参与育种。其地处天山脚下,海拔1800-2500m,水草丰美,时即为马孙天马产地。1942年建昭苏种马场,购入优秀母马。这些母马为本世纪初以来俄侨引种杂交的杂种。又引入轻型马种杂交。引入重挽马杂交计划实施前取消。1980年购又引入新吉尔吉斯马(1/4纯血),快速改善体型,培育竞技马及马术马,已有3岁杂种马。多年来,伊犁马为牧区、农区、城市乘马、城市赛马场、马术运动提供不少优秀马匹。体型轻快优美,有一定吸引力。
2、 三河马(内蒙古呼盟) 我国北方有从东到西的大草原,伊犁马产于最西部,三河马产于最东部。二马种间又共性又有特性。三河马产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以海拉尔为集散地,主产地在三河镇及其周围。古产良马称“石韦马”。在本世纪初随同俄侨迁居引入俄罗斯马种及杂种,后又建小型种马场养外种马,同三河马杂交。6-7个马种杂交、横交,1954年咱当地建两所马场,选育三河马,1955年组织全国专家做三河马调查,出版专著。后大雁马场撤销,三河马场只留有少数核心公、母马,大部分马承包外流。现在呼盟国营牧场内又三河母马3000匹左右。体尺均一度、速度在全国马种中占有优势。
3、 金州马(辽宁金州) 引入蒙古马母马,用外种轻型公马杂交,。卡巴金马、盈哥鲁诺尔曼马(法国产偏挽型)作用较大。该马产地多浅山,土地贫瘠,精饲料为干玉米秸。金州马大部分散居民间,有一小型种马场及若干个配种站。
4、 锡林郭勒马(内蒙古锡盟) 内蒙古锡盟草原是有名产马区,60年代初在马场内开始杂交改良,以蒙古马为母本,用卡巴金及顿河公马杂交,达到理想要求后,杂种间横交固定成种。由自治区组织验收备案。这是适合群牧的草原马种,部分马输送给赛马场及乘马俱乐部。
5、 青海乘挽马(青海门源马场) 50年代初,马匹改良潮波及到青海省门源马场。该场地处祁连山北坡,草场宽广,草质良好。引入阿尔豋马、卡巴金马、奥尔洛夫马杂交改良,二代杂交。因饲养条件差,二代体尺不比一代高。又导入河曲马血,取得成功。大通马及河曲马本为民间优秀杂交组合,现又导入国外马种血统。当地海拔高2800m以上,高原适应较佳,国内同样高海拔区,没有与之相类似的培育马种。
三、山地型:在西北海拔2500m以上高原山地,以军用乘挽驮为目标,培育成新马种。比前10种马体尺较低,导入杂交外血较少,适应良好,适合在山地及草原区使用,爬山力强,持久力好。因具以上特点故单独分类为山地型。
1、 山丹马 甘肃省山丹马场,为自汉代以来的大马场。原有山丹马虽称蒙古马,实为两千余年来延续下来的杂种马群。建国后,曾计划以顿河公马两次杂交育成顿河高血马以充军用,到高原放牧条件下,高代杂种难以承受。后又在顿河一代基础上用河曲公马、山丹公马回交。顿河马血统为25%,其他为国产马血。杂交引入外血是一种导入,未起到大的变化。该马全年放牧,冬季补饲草料,即放养结合,饲养条件比其他放牧马更优。
2、 伊吾马 新疆伊吾马场,原养巴里坤马。巴里坤马未蒙古马系,混有阿尔泰马血统。因体尺不高,引入伊犁公马杂交。这是国内两马种杂交没有混入国外马血统的马。高原适应、爬山能力均好。
文章标题: 西凉/凉州/雍州马匹的分类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7919.html